1、大新寨学区初级中学教学设计课 题我的第一本书(第一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速读并复述课文,在复述中感受生活的困苦和无奈,感受人情的友善,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2、通过分析重点的语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用心感悟生活中深蕴的人间真情。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3、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教学重点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品评重点语句,深刻透彻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2、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感悟知识改变命
2、运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教学方法朗读 讨论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资源胡适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作者和作品简介一、导入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从小到大,我们已经读了不少的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不少同学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作者给我们带来的美好
3、回忆和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二、交流有关牛汉的材料。1、关于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例如:我们在七年级学过的华南虎。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全文承载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我的第一本书”这一主线,贯穿全文,把关于亲情与友情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令作者终生受用,更是我们的一
4、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三、初读,整体感知文意 (一)串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1、字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酷( )似 掺( ) 脊( )背 枉( )读学生联想回顾相关知识结合配套熟悉作者学生通过了解作者,初步感知课文学生串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教学过程设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奥秘:奥妙神秘。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酷似:极像。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二)学生通读全文,研读文意。 1.生默读课文,或快速浏览全文,讲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5、(教师提示:详见板书设计)2.再次快速浏览,思考以下问题:(1)你认为文中的第一本书值不值得写?这仅仅是一本书吗?它有什么含义?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时老师相机提示: (1)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了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2)和我们比起来,文中“我”的生活境遇有什么不同?你
6、通过读文有何感受?你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境遇的语句。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时老师相机提示:描写“我”的境遇的句子如“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希奇东西。”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我”的童年是贫苦而枯燥的,从而更显出书的珍贵,是书给了我人生的启迪。四、学生浏览课文,进一步理解本节课学习过的内容。标示段序并积累左边字词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准备复述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左边的问题学生畅谈阅读体会学生批注相关知识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左边的问题学生畅谈阅读体会学生批注相关知识学生朗读板书设计复述要点及结构: 写作顺序:采用顺叙与插叙、补叙相结合的
7、写法。插叙交代乔元贞的爹的情况,补叙“我”改名和训练狗背书的事情。 人物:我、乔元贞、“弄不成”、我的父亲 环境:2030年代、动荡;贫困落后的乡村 情节: 分书深厚的同学情谊 补书(父亲)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感情(对孩子之间情谊的),对孩子乐于负责,同时也乐与助人,对友情的珍惜(与乔海的友情) 送书真挚的同学情谊 主题:本文以我的第一本书为线索,通过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的情感、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点出了作者对于贫困落后的家乡的独特感受。 作 业 设 计 类 别具 体 内 容设计思路课前预习作业1、我的第一本书是-2、写出你预习中的疑惑3、了解作者,自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知
8、能力课 中 练 习 作 业1、字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酷( )似 掺( ) 脊( )背 枉( )读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奥秘:奥妙神秘。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酷似:极像。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3、你认为文中的第一本书值不值得写?这仅仅是一本书吗?它有什么含义?4、和我们比起来,文中“我”的生活境遇有什么不同?你通过读文有何感受?你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境遇的语句。5、请用读着,读着,我被其中的-之情感动了造句。6、你认为文中的第一本书值不值得写,为什么?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品读课文的能力锻炼口语交际
9、能力课 后 布 置 作 业1、字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酷( )似 掺( ) 脊( )背 枉( )读2、与主人公所处的环境相比,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书?3、请你写出几句有关于书的名言。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反 思大新寨学区初级中学教学设计课 题我的第一本书(第二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速读并复述课文,在复述中感受生活的困苦和无奈,感受人情的友善,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2、通过分析重点的语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用心感悟生活中深蕴的人间真情。2
10、、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3、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教学重点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品评重点语句,深刻透彻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2、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教学方法朗读 讨论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资源胡适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教学过程设计研读探究一、复习导入二、再读课文,研读探究探究问题、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以文字感人,更应以情打动人,本文情感的
11、抒发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通读全文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感有哪些,各是什么?教师补充归纳:(1)首先是父子之情。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新的学期开始,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作者对父亲
12、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2)是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惟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后来父亲又把它修补成两本书。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准备讨论小组讨论,组员作好讨论记录学生在教师的补充基础上在批注理解内化教学步骤教师活
13、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探究对友情的珍贵:元贞的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惟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在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同学之间淳厚的友情显得弥足珍贵,温暖人心。(3)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这出人狗合演的“双簧戏”,应是最好的情境教学吧。确实,当我们读到此处,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
14、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吧。当然,“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也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探究问题2、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对这一本书的难忘之情?教师补充归纳:“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幽默,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探究问题3、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
15、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教师补充归纳: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指同学的友情、父亲的深情、童年的乐趣,人性中的善良、淳朴。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探究问题4、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
16、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这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乔元贞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学生在教师的补充基础上在批注理解内化学生在教师的补充基础上在批注理解内化学生思考探讨学生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学生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在教师的补充基础上在批注理解内化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学生谈自己
17、的理解与看法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教学过程设计写法探究体验感悟这样,那半本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5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结
18、合课后练习)四、写法探究(1)首尾呼应。文章开头写诗人对于我写“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的疑问,结尾写“那位朋友再来我这里时,一定请他看看这篇小文”。(2)线索清楚。本文以“我的第一本书”为线索,第1段写“这一本却让我难以忘怀”,第9段写“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第11段写“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叙述了父亲要“我”拿书、“我”找元贞要书、父亲替“我”抄书、“我”带狗背书四件事情。(3)悬念迭起。两处心理描写造成阅读悬念,又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父亲要“我”“把书本拿来”,“我
19、”却“磨磨蹭蹭”,让读者以为“我”“偷懒”,接着释谜:“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读者以为“我”顽劣不堪,将书本毁坏,读了下文“我”因为同情乔元贞而将书裁成两半才恍然大悟,同时也为“我”的善良所感动。父亲要“我”去元贞那拿书,“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东西怎么好意思要回来?”“我不懂”读者也有疑问,直到父亲“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才又恍然大悟。至此,“我”因同情乔元贞毅然裁书,父亲同情乔海深夜抄书,父子相承的善良本性让读者为之深深感动、折服。 (4)本文语言质朴,然而透着心酸和温情,幽默中带着泪。例如:第1段的“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
20、乐和梦幻”。第4段的“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我”同情元贞的处境而将书裁成两半。第7段的“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第9段,这本书是“我的第一本书”也是“元贞唯一的一本书”。第13段的“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天资聪颖的元贞因为家贫终究没能有所作为。 五、体验感悟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一所大学,许多人正是在逆境中奋发,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你怎样看待人生中的苦难?参考示例: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苦难是流动于地底的地火,苦难是在磨砺你的品格,屈服于苦难,那就在认命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不屈服于苦难,
21、用坚强作锄,用乐观作铲,用深邃的思索作锹(qio),坚韧不拔地挖掘,苦难的背后肯定会有惊喜和意外发现。大禹治水迎风沐(m)雨,勾践卧薪尝胆终吞吴;孙膑受刖(ye)足之刑而成兵法,韩信受胯下之辱而成大器挥师百万;屈原饱受艰辛而成离骚;司马迁致残殚(dn)尽竭虑完成史记;曹雪芹户牖(yu)瓦灶而成红楼梦从古到今,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人生在世,酸甜苦辣都是营养,风雨雪霜皆为滋润,苦难成了奋进的动力,前进的基石,向上的台阶。六、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学生批注理解内化学生练习师生互动探究本文情节上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讲解的基础上在批注理解内化师生互动探究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讲解的基础上在批注理解内
22、化学生思考学生畅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积累相关素材再读课文,加深理解。板书设计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从荒寒的大自然间 父子之情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 我的第一本书 同学、朋友之情的快乐和梦幻” 人与狗的情趣 知识改变命运写作特点(1)首尾呼应。(2)线索清楚。(3)悬念迭起。(4)本文语言质朴,然而透着心酸和温情,幽默中带着泪。作 业 设 计 类 别具 体 内 容设计思路课前预习作业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以文字感人,更应以情打动人,本文情感的抒发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通读全文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感有哪些,各是什么?培养学生对资料的分析概括能力课 中 练 习 作 业读了父亲-这一句话,我感受到-通过-这件事,我体会到了-之情小练笔:作者牛汉追忆的是他的第一本书,这既是他的求知的第一本书,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那些经历也是你的第一本书?联系实际写一写。感悟课文情感,开阔学生学习面,体会自己的人生历程课 后 布 置 作 业积累有关于书的名言警句。丰富学生的知识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