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曾国藩的人生修养观.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4085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曾国藩的人生修养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曾国藩的人生修养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曾国藩的人生修养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9 卷第 4 期西安翻译学院论坛Vol.29 No.42022 年 12 月Forum of Xian Fanyi UniversityDec.2022语言文化论曾国藩的人生修养观邱泽艳1,黄 琴2(1.湘潭大学 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2.湖南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摘 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句话是对曾国藩一生的生动描述,十年七迁,一年内连升四级,可谓戏剧性的一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曾国藩的为官之路之所以走得那么顺利,这与他注重人生修养有着密切关系。曾国藩做官清廉,为人慎独,讲究“悔”缺之道、平静养生、不急不躁

2、等,形成了一套极具特色的人生修养观。关键词:曾国藩;清廉;慎独;“悔”缺;平静养生 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23-QT003-(2022)04-0044-06 曾国藩的一生可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15来描述。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成为二品大员。如此顺畅的仕途在清朝可谓罕见。最令人震撼的是他曾经在一年内连升四级。这对于生长在深山、出身“寒门”16的曾国藩来说,简直就像是一场戏剧。在曾国藩为官的几十年中,他并非将权力玩弄于股掌之间从而摆弄人生,而是站在人生的平台上面看权力。一介文人入官,最终历经艰辛为清王朝扫除叛军平定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

3、第一人,死后被谥为“文正”24。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大清王朝从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同时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曾国藩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无论为官还是为人,曾国藩都有一套自己的学问。曾国藩在历经宦海风波仍然能够安然无恙、荣宠不衰,这与曾国藩注重人生修养是分不开的。他的人生修养深受后人的推崇。一、曾国藩人生修养观形成的原因曾国藩的人生修养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他的家庭影响、人生阅历以及时代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首先,从家庭方面来看,曾国藩的家庭是个典型的传统家庭。他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地主家庭里面。曾国藩的祖父自幼教育他们“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故男

4、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116。祖父希望曾国藩能光宗耀祖,而他也的确做到了光耀门楣。其次,从曾国藩自身修养来看,曾国藩自幼学习儒家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至其年衰,政治思想也日趋成熟,但他也从未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曾国藩一生的真实写照。再次,从当时他所处的环境来看,清王朝从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那个时代是一个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44收稿日期:2022-10-14;修回日期:2022-11-04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罗亦农思想研究(18FDJ01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邱泽艳,女,河南洛阳人,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

5、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黄琴,女,湖南湘潭人,法学博士,湖南工程学院人文社科发展中心主任,副教授,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年代,清朝由一个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曾国藩担当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无论在用人吏治、为官之术、经世安邦还是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影响。在这个阶段,曾国藩自身的人生修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确立了他“立言、立功、立德”的人生最高理想324。最后,曾国藩在晚年时期,对于道家思想也颇有研究,如果说在政治上,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是一个儒者的话,在养生方面,则绝对

6、是一个道者。他把儒家和道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人生修养体系。二、曾国藩人生修养观的主要内容(一)清廉之道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读书、做官与发财是连在一起的。读书人的人生似乎就是这样的轨迹,发财是做官的最终目的。但是曾国藩在进入仕途之后便立誓不发财,这与曾国藩从小在自己家庭的耳濡目染有很大关系。曾国藩的祖父曾对其父亲说道:“宽一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174于是,曾国藩便在自己的内心暗自发誓说:“我以做官发财为耻辱,以官宦公饱私囊,为子孙聚敛财富为耻、为羞。此生绝不靠做官发财,为 后 人 聚 敛 财 富。神 明 作 证,我 绝 不 食言。”174曾国藩绝非一时冲动说这

7、些冠冕堂皇的话,在他为京官的十二年中,曾国藩的确言行如一地做了一名清官,并且他的声誉也日渐远扬。清代是一个卖官鬻爵、贪污极盛的朝代。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曾国藩却始终恪守他为人的基本准则,并且做到了言行如一。在清廉这一点上,曾国藩一直以汤斌为楷模。汤斌是清朝的一名清廉的大臣,在他刚到江南任巡抚之时,他便让官员集中到一起,并且严加斥责那些贪污的大臣,受贿官员轻则弹劾弃官,重则连累子孙,没收家产。汤斌的这一作为使那些欲受贿的官员望而却步。身居高堂之时,如果上司接受下官的贿赂,下面的人一旦犯错,上司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会有包庇之嫌。“公治吾等”178这句话便形象地概括了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曾国藩在

8、他刚为官的那段时期,生活很拮据。在道光二十一年,即曾国藩进京的第二年中,他别无生计,光景渐窘,拆东墙补西墙,总算到了年底,原本以为外官会寄“炭敬”189 所谓炭敬,即在北方寒冬之时,外官以冬令为名馈赠京官的银钱,这是约定成俗的旧例,实际上是官场通行的陋规,即送礼 可是曾国藩的职位很低,没有什么权利,因此,这一年并无炭敬,最终曾国藩借了五十两银钱过年,可见当时他的生活是多么的贫困。道光二十二年,到了年底,累计欠债四百两。但是无论生活多么窘迫,曾国藩始终都会拿一些银子寄回老家作为父母买肉之用,可见曾国藩的孝心。在往后的几年中,他先后考上了二品侍郎“红翰林”177以及试差。在这次的试差中,曾国藩得到

9、了当时官场上盛行的“规礼”236,缓解了当时的拮据。但总体而言,曾国藩的经济状况并不好。但是曾国藩无论生活多么窘迫,也绝不占用公共用度,“不苟不懈”,这一点令曾国藩的同僚非常佩服。曾国藩一生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在京做官的这段时期始终遵守着当初的承诺。(二)慎独之道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始终恪守传统的“克己归仁”412,对那些不符合传统道德的行为都要严加克制。文子精诚篇说:“圣人不惭于影,君子慎其独也,舍近期远,塞矣。”515人们一般理解慎独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讲求个人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曾国藩接受的是传统的耕读思想,祖辈的刻苦修养,

10、造就了曾国藩的性格。曾国藩每天都要对自身行为反省多遍,反省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的规范。百年以来,曾国藩的立志居敬主静谨言有恒等“五箴”651一直是十分著名的。如果不是他带领湘军镇压太平军的话,曾国藩有可能成为一代儒学大师。在传统耕读生活下,曾国藩始终坚持对自己的言行要禁绝巧语悦人,对自己对他人都要坦坦荡荡,不欺人。即使曾国藩成为高官显贵之后,他仍坚持每天要自修、自省、自律,从不停止。如果说曾国藩官运亨通是因为有贵人穆彰阿相助的话,那么曾国藩在取得高官之后,能够脱颖而出做到明哲保身,就与他本人的努力和抓住机54邱泽艳,黄 琴:论曾国藩的人生修养观遇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曾国藩始终做到“以身作则守

11、戒律”72,他熟读孔孟典籍,深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25的道理。在官场上,难免有人因自己的喜好与厌恶来处理事情,但是,曾国藩却坚持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判断。最著名的就是“秦淮灯舫”181事件。秦淮河是江南的一处名胜古迹,这里曾经有千万船只,来往穿梭,笙歌彻夜不绝。但是在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这里变得日渐萧条凄凉,直到 1864 年战争结束,秦淮河畔才慢慢出现了繁荣景象。但是在官场上,有些人却接受不了这种现象。时任六安郡太守的涂廉访就是这样,他曾上书给当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而曾国藩却对“秦淮灯舫”抱开放态度,这种态度对其幕府中的官员启发很大,最有感触的是涂廉访。他改变了原来的做法,修

12、复六朝旧迹,使秦淮河重现繁荣。这一行为受到了当时民众的普遍欢迎与支持。宦海深不可测,仕途坎坷不平,稍不留神就会身败名裂,甚至罢官丢了性命。为官者都有自己的一套做官之学,曾国藩在家书中曾经这样说:“为官者,切莫昏、傲、贪、诈。”83曾国藩认为身居官场,必须做到“明”,即知人之明。比如他在保举塔齐布时曾说:“将来如打仗不力,臣甘同罪。”183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塔齐布这个人确实做到了屡战屡胜,最终战死沙场。再比如陈国瑞曾经因嫉妒湘军刘铭传的武器装备,竟连杀湘军数十人,曾国藩听闻此事,连忙赶到现场及时制止并且上书皇帝。在奏折中,曾国藩并没有将罪责添油加醋地乱说一通,而是将事实详细阐述,并将陈国瑞的功与

13、过进行了客观详述,使其接受了适当的制裁。曾国藩的这一系列行为受到了陈国瑞的尊重,不得不向曾国藩认错并且服从他的调遣。无论是在官场还是日常生活中,曾国藩始终坚持着儒家的“克己归仁”的做法,对自己:严于律己,尽职尽守;对家人:恪守节俭,治理有方;对国家:始终忠心耿耿。正是因为曾国藩坚持自己的政治原则,所以,即使他身居高位,于宦海之中也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受到世人的尊敬与敬仰。(三)“悔”缺之道“悔”缺之道即人们通过反省自己的缺点过错,坚决彻底地加以改正。在曾国藩的一生中能够明显地看到他所表现出来的悔缺之道。本固则枝荣,枝荣则叶茂。要想建立起高楼大厦,必须有深厚稳重的地基。曾国藩也深谙这个道理。因

14、此在曾国藩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6的轨迹。如果说“平天下”是枝繁叶茂的话,那么,“修身”则是那承受万丈高楼的地基。曾国藩的“修身”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戒多言;二是戒怒;三是戒“忮”“求”95之心。1.戒多言 后世的人们对于曾国藩的印象是一个手执蒲扇,温文尔雅的儒生形象,可谁知道这只是曾国藩成年后的一个形象。早年的曾国藩也是一个年少轻狂,爱出风头的人。在一次与好友窦兰泉的切磋中,曾国藩在并没有理解好友的意思下,便“词气虚侨,与人谈理”103,结果适得其反,二人不欢而散。还有他给岱云的母亲拜寿之事,席间出言不逊,使人甚是尴尬。由于曾国藩的多言,导致最后伤害了朋友之

15、间的感情。但是,好朋友都知道曾国藩的性格,都不愿相劝。在朋友之间,只有岱云敢于揭破曾国藩的毛病。曾国藩日记写道:“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谓我无处不著怠慢之气,真切中膏盲也。又言予于朋友,每相恃过深,不知量而后入,随处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龃龉,大者凶隙,不可不慎。又言我处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须步步留心。此三言者皆药石也。”114曾国藩在检讨自己的同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正如吕新吾的一句名言:“淡而无味,冷而可厌,亦不足取。”124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合群”。随后,在曾国藩父亲的寿宴中,曾国藩与小珊在席间因语言碰撞,不欢而散。曾国藩父亲事后与曾国藩谈论起做人的道理,格外强调做人要为人为己留一

16、份余地。岱云和父亲对曾国藩的教导令他感触颇深,自此以后,曾国藩在待人处事方面日渐成熟。2.戒怒 曾国藩也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宠辱不惊的。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三,曾国藩的两位好友来看望他。席间下人有令他不如意的地方,曾国藩便歇斯底里地痛骂下人,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好友虽然劝阻,但是曾国藩却仍旧肆口谩骂。几日64西安翻译学院论坛之后,曾国藩去拜访友人,酒宴散去,曾国藩在门口等待下人多时,久候未至,勃然大怒。不久,曾国藩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缺陷,于是开始有意识地调整。曾国藩通过写治心经来惩戒不好的东西,反省自己以前做的不对的地方。咸丰八年,曾国藩再次出山,这时候的曾国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易怒的狂妄之人。在

17、经历多次磨难之后,曾国藩的为人处事更加圆通。3.戒“忮”与“求”“忮”即嫉妒,“求”即贪求。曾国藩曾经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季师意欲余致力于考试工夫,而余以身弱为辞,岂欺人哉?自欺而已。暴弃至此,尚可救药乎?”556在曾国藩的眼中,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应该拼尽全力。然而,当你所追求的东西超过了那个界限,超出了适度原则,即过分追求,就会犯通病,即曾国藩所说的“忮”和“求”。人们常常妒忌那些名业相类、势位相近之人;而贪求往往与财相关。在这一方面,曾国藩认为人之所以过分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因为这个人的内心不够“广大”。“广大”

18、是治愈“忮”与“求”的常用药。在曾国藩看来,成功的关键在于三个字:不自欺。他认为人之所以得寸进尺,过分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做事没有恒心,是因为自欺二字在作祟。因此,凡是只要做到不自欺欺人,做任何事情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他要求自己“禁欺如火”。为了发现自己的缺点以及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曾国藩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让自己的兄弟以及自己的朋友及时指出自己的缺点;二是通过写日记,每天来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不自欺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廉耻,而且是修身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不仅对于过去读书人的修养有影响,而且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也有重大意义。在人类的不断繁衍和进化中,这种不自欺的思想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19、曾国藩经常把自己放在一个很渺小的位置上,在浩如烟海的宇宙中来保持自己的心态平衡。正确的心态有助于曾国藩在这宦海中始终以一种冷静的姿态来对待周围的人与事。在经历一系列的世事沉浮之后,曾国藩更加沉稳。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的缺点并且有勇气正视它,有信心改正它,那么这个人就会不断地进步。曾国藩十年七迁的辉煌履历以及他一生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独到的个人修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四)平静养生,不急不躁在曾国藩的一生中,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看到他在为人处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平静养生之道。曾国藩的这种人生修养对于今天处于“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来说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总的来说,他的这种人生修养观主要表现

20、在三个方面:恭谦平静;锋芒与圆通;沉着冷静。1.恭谦平静 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上,曾国藩能够做到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这在中国古代的官场上堪称奇迹。在现代人看来,曾国藩的仕途能够走得这么一帆风顺,除了本身的际遇之外,曾国藩恭谦让人的平静心态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曾国藩的人生哲学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曾国藩强调“向平实处用功”25和“波平浪静”138,这是曾国藩处世的两点重要原则。曾国藩的四弟在攻克太平军的过程中连克两省,曾国藩曾告诫他说:不要去担心自己做的事情不能达到目标,也不要去忧虑倘若自己成功了是否站得住脚跟。只要一心一意向着平安实在的方向努力并且肯下功夫,从风平浪静处安身

21、,生活总会有那么一丝惊喜526。而曾国藩的这种平静养生的态度与他的身体情况有很大的关系。曾国藩在三十五岁时,身上生了一种蛇皮癣,这种病令他非常痛苦,甚至精神萎靡;再加上他连年在外征战,军务繁忙,多年都抑郁寡欢。心情的急躁令他的病情更加严重。后来,曾国藩的好友冯树堂来家中拜访,席间两人谈论了如何修心静气。冯树堂说道:“静心安坐是天底下最难做到的事情。但是一旦你能够静下心来,你就能够冷静处理将要发生的变故;进而能够有条不紊地处理麻烦事,注意力就会集中起来。思想意志集中于某一方面,那么你的意气感情必定为之转移。”29冯树堂的这番言论令曾国藩感悟颇深。尽管曾国藩的一生中遭遇过许多磨难与打击,但他始终保

22、持着平静之心,以此来对待遇到的烦恼,最终他获得了成功,担当起了文武功业的大任。74邱泽艳,黄 琴:论曾国藩的人生修养观 2.锋芒与圆通 早期曾国藩一直钻研儒家,儒家文化对曾国藩的影响是巨大的;晚年他非常喜欢道家文化,喜爱读老子,并对在道家文化中浸润极深的苏轼钦佩不已。如果说曾国藩在为政、为人方面是一个儒家形象的话,那么他在养生方面绝对是一个标准的道家形象。曾国藩经常用“后藏匿锐,身体则如鼎之镇”148作为座右铭来教导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儿女们,即把自己的锐气锋芒藏起来,不要去想一枝独秀。当自己处于下风或者被动之时,方可转守为攻,敲定胜局。如果说锋芒是矛的话,那么圆通就是盾。锋芒过露则显得有杀气,所

23、以做人要和气圆通一些,这样才能在处境不利时保全自己。人不单要有远大的志向,同时也要不断地修炼自己,蓄势而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戒掉自己的傲气,少言实干。曾国藩在这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当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天京之后,红旗报捷,他却让官文列于捷疏之首,以示谦让。当时的湘军有十二万余人,人数众多,且有打败太平军的重大战绩,舆论纷纷对湘军赞赏有加,而曾国藩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做出了裁军的决定。自古功高盖主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朝廷的禁军以及绿营军腐朽不堪,而湘淮军日益壮大,加之舆论的推波助澜,曾国藩不得不裁撤湘勇,保留淮军。曾国藩的这种“龙蛇伸屈之道”214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是一种自我保护。一个人有才华

24、本来是一件好事,才华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但它也可能刺伤自己。如果一个人过于锋芒毕露,就有可能影响到他的事业。论语 有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1人们不知道我是谁,但是我不生气,这不就是君子的作为吗?人们往往在获得名利之后想要让周围的人知道自己的光宗耀祖之事,甚至还会给别人吹嘘自己。于是,有些人便在语言或行动上展露锋芒,以此引得他人的注意,但很可能会惹旁人的妒忌,锋芒便会成为额头上的角,既伤害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在曾国藩看来,世间有才华的人一定要经历许多的不幸和磨难。就像庄子中说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254最先被砍伐的树木是笔直的,甘甜的井水也是最先枯竭的。人生也是这样,那些才华横

25、溢、锋芒过露的人也必定会遭遇小人的暗算,一生亦会坎坷多难。所以那些立志做大事的人,一定要厚藏匿锐,有了这个保护伞,我们的事业才会更加顺利地获得成功。3.沉着冷静 身居宦海之中,麻烦之事少不了。所以曾国藩认为做官要懂得如何修身养性。头脑要时刻保持清醒,要保持镇定,这样才能稳得住部下,所以做官要以“耐烦”为第一要义。能耐烦就能从容平静,从容平静处方能产生智慧,才能使自己在困难中稳若泰山。曾国藩在不骄不躁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曾国藩在派兵追击捻军时,一天晚上,军队驻扎在周家口。当时的湘军仅千余人,当捻军突然攻击湘军时,湘军惊惧不已。负责人钱应溥焦灼地向曾国藩说:“如今已经是半夜,众将士力敌则胜算不

26、大且危险重重。但是如果我们按兵不动,佯装不知道,捻军必将心有疑虑,可能会不战自退。”216曾国藩听闻钱应溥的报道并没有立刻起床焦躁不安,而是高卧不起,镇定自若。钱应溥看到主帅如此镇定心中也安静下来。卫兵看到后也恢复了常态。捻军看到湘军如此镇定,心中疑虑认为营中必定有诈,徘徊不定,最终撤离。倘若身为主帅的曾国藩心急似火,那么事态只会发展得更加混乱不堪。曾国藩的这种不急不躁、时刻保持冷静的人生姿态,值得我们学习。三、小结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他都有自己的一套哲学方法。他的人生修养观对于当今的我们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他的“清廉之道”“慎独之道”“悔缺之道”以及“平静养生,不急不躁”

27、的养生之道依然是今天可加利用的精神资源。参考文献:1 萧一山.曾国藩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2 赵玉洲.曾国藩的人生绝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3 兰特.曾国藩的儒学思想、科技思想及其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4 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5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大全集M.北京:新世界出版84西安翻译学院论坛社,2012.6 陈澔.礼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赵晓敏,郭兆杰,王璐.曾国藩立身治世思想及对大学生德育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29(12):88-90,95.8 黄亮.曾国藩思想研究D.哈尔滨:黑龙

28、江大学,2017.9 肖高华.曾国藩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4):25-28.10 杨艳云.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11 权麟春.曾国藩的“穷”对于新时期党性修养的启示J.南方论刊,2012(2):41-43.12 张玙.曾国藩礼学思想探析J.人文天下,2016(9):68-72.13 孙德强.曾国藩人生修养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14 安进同.曾国藩的德才观及其当代启示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5(3):10-13.责任编辑:吴进On Zeng Guofans View of Life an

29、d Self-cultivation Qiu Zeyan1,Huang Qin2 (1.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 and Culture of Biquan College,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2.School of Marxism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4)Abstract:“A country boy in the morning can be a high official in the evening.”This sent

30、ence can be accurate to describe the dramatic life of Zeng Guofan,who was promoted seven times in ten years and his prime time was a four rise in a row in only one year.Zengs promo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emphasis on life cultivation.Zeng Guofan,an honest official,careful and independent,cond

31、ucted self-reflection and had a peace of mind,which formed his distinctive view on life and self-cultivation.Key Words:Zeng Guofan;clean and honest;cautious and independent;self-reflection;peace of mind(上接第 31 页)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the Left-wing Literature:Prehistory of Mao Zedongs Writing Styl

32、e Wu Jin (Xian Fanyi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105)Abstract:The growth of Mao Zedong writing style began at Talks at the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 in 1942,since then Yanan literary movement had launched,which truly practice Mao Zedongs literary thoughts;and then“worker-peasant-soldier”liter

33、ature came into being.However,this early style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one forme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RC,due to its narrow mind,short sight and lack of depicting the scale or analyzing in depth of Chinese revolution.These defects have been made up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RC,since it is an integration of the bottom life and urban literature.The“urban expression”here should date back to 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the left-wing literature in 1930s.Key Words:the May 4th movement;left-wing literature;Mao Zedongs writing style94邱泽艳,黄 琴:论曾国藩的人生修养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