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家河读后感20XX年字(一) 梁家河读后感一纸凤銮翔 梁家河这本书,昨天办公室一发给我便迫不及待的阅读了。 忘了是谁提过这本书,只记得最近一次提到这本书的人是贾老师。当时,她也是开会时发的这书未曾读完,参加晚上沙龙的间隙她依旧津津有味旁若无人的看着这本书。临了,给在场的友人们推荐了这本书,并说确实值得一读。 一口气读完了梁家河,已是晚上十一点。我给身边的孩子说,这本书确实不错值得一读,有时间你也看看。我觉得一本好书不在于他文字的华丽,也不在于他内容的波澜起伏,仅仅在于他能触动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你不觉得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读一个生命,这才是一本好书能让人久久回味的地方。 “当他早晨推开
2、门走出窑洞时,看到院子里、道路旁站满了人-大人、孩子、老人、全村人都来了。大家手里拿着红枣、小米,默默地站着。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这是他第一次当众流泪。”“这天,村里的人都没有上山干活,他们排着长队为习近平送行,一送送到十多里外”好多次,这本书的情节让人润湿了眼,你能想象的到在当年那么艰苦的岁月,人与人之间的淳朴本真,没有有意的巴结奉承,反倒是乡亲们的处处维护,他们的善良、憨厚给了习近平一片重塑生命的沃土。他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是啊,十五岁正值青春年少,在当时动荡的年月,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命运转折都是很难预料的。正如“他们说,枪毙够一百次了。”可
3、是,就是他倔强的性格,让他觉得“一百次跟一次没有什么区别,都一百次了还怕什么。”这就是当时的少年,正直、勇敢、担当让他理性的做出来一个正确的选择-去延安。虽然“他们觉得基本上属于流放”,但是,对于习近平来说,那是父亲当年闹革命的地方。 人有时候在最迷茫的时候,最需要的是身边的亲人去帮他拨开眼前的迷离。然而,当年特殊的时代背景,没有现在家庭教育的陪伴,对习近平而言更像是一种“逃离”。这样的逃离让他在十五岁到二十岁这个人生关键的节点,有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让他这个从北京走来的青年真正的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他待人讲话总是面带笑容,总是很和气,没有高高低低,没有看得起谁,看不起谁。”习近平
4、用他的人格魅力让梁家河的乡亲们从心底里接纳了这个北京娃,他的爱读书、见多识广还成了乡亲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通道、一双眼睛。读到这里,我会对“多读书,读好书”有了全新的认识,不是所有的书都是打开世界的窗。 梁家河这部书很平实,没有华丽的语言,更没有一般意义上报告文学的浮夸,更像是一部黑白色的纪实片。你会随着作者的文字不由自主的跟着习近平的脚步去接触他身边梁家河的父老乡亲。跟着他认识“随娃”,认识“黑子”,认识他当年的“小伙伴”。人常说,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你能走多远,看你与谁同行。正是因为习近平的下乡,改变了这些小伙伴的认知甚至梁家河整个村民的认知。他们现在翻天覆地的变化
5、除了习近平设身处地为他们谋划之外,更多的是他们从习近平身上看到了务实,看到了读书长见识,看到了希望。所以,才有了后来武晖考上了延安师范学校;有了雷平考取了延安大学;有了今天梁家河小河流水潺潺,绿树丛中的农家小院;有了今天衣食无忧梁家河人的日子 梁家河带给我们的没有遥不可及的未来,只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脚踏实地的中国梦。正如武晖想的那样“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让我真在的理解了经历过上山下乡的这代青年,他们对于生命最浅显又最质朴的意义。人在这浮沉俗世走此一遭不就应该如此吗。生于泥土,长于泥土,最后归于泥土,不就应该不枉此生,给这片
6、我们栖息的泥土地留下一片绿色的气息造福子孙。让我们的儿孙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踏踏实实走好人生路,让更多的梁家河这样的美丽画卷遍布整个中国大地。 到那时,是不是正如书里所言。习近平回梁家河,路过这块坝地的时候,在坝边看了很久,坝地里栽种的一排排杨树苗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笔直地挺立着我们终归尘土,就让我们干干净净的来,干干净净的回,不留遗憾,不留悔意。认认真真做好每一天,不辜负每日艳阳的体恤温暖,不忘记曾经艰苦岁月留给我们的泥土味,简单做人,用心做事,用我们的努力奋斗我们的幸福。 梁家河读后感二“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
7、话,是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时对年轻人和孩子们说的话。梁家河是一所学校,初心、求真、苦干,浇灌出宏阔的格局以及深切的为民情怀。 当年的北京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他后来写道:“1993年,我再回梁家河时,有的乡亲提到,当年我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我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可是,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书中提到的一处处旧址、一件
8、件实物照片、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人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梁家河人看来,习近平见多识广,性格随和,说话不偏激也不保守,非常实在。习近平身上没有那种让人产生隔膜的“城市味”。他把自己的鞋子送给家境贫困的伙伴,有时还会当起理发师,给村里的青年人理发,有一阵儿他还当起了游泳教练,教那些只会“狗刨式”的青年学习蛙冰。他还办起了扫盲班,“拉话”也成了课堂。说到中外历史、人文地理,习近平是主讲;拉起趣闻逸事、民间传说,社员当主讲。与习近平的交往深深影响了这些伙伴们的人生选择。与习近平交流较多的武晖,后来成了一名教师;石春阳则在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时,接替习近平当上了梁家
9、河大队党支部书记。 在这些当年与习近平交往的“小伙伴”面前,习近平从未把自己当成一个“官”。2009年,习近平来延安调研,当年的“小伙伴”王宪平见到他,竟一时语塞,不知道该称呼“习副主席”,还是“近平”。倒是习近平首先开口说:“黑子。你比上次见面时胖多了。”聊起年少时在一起的情形,两人又说起过去摔跤的往事。习近平似乎又回到了插队时的梁家河,低语道:“那时候真开心啊。”王宪平说:“那时候咱们年纪都小。不过,我当年要是知道你现在能当这么大的官,就不敢和你摔跤了。”习近平哈哈大笑,说:“你看你这是啥话嘛。”温暖的笔触,简朴平实,却引人入胜。 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那时因为不通电,天黑后不久,整个梁家河就早早地进入了梦乡。只有习近平的窑洞还透出一丝光亮。没有人知道,这微弱的灯光给习近平带来了怎样的光明。习近平常常看书至深夜,一边抽烟,一边看书。煤油灯烟大,为凑近那点光亮看书,习近平的脸都被熏黑了。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也是黑的。那“砖头一样厚的书”,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那时,大家交换着看书,竟形成了一个爱读书的小气候。 在习近平看来,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农历二三月,他 梁家河读后感2000字 (一)第6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