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新时代的美好教育.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3473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新时代的美好教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新时代的美好教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新时代的美好教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新时代的美好教育*薛二勇 李 健 黎兴成*【摘 要】美好教育是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目标。什么是美好教育的基本内涵?如何认识和理解美好教育?如何建设美好教育的体系?是美好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发现,美好教育是美好生活的内在之义,集中体现为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和发展教育。人民满意是美好教育的内在基础,公平公正是美好教育的样态呈现,优质获得是美好教育的价值旨归。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质出发,主观感、客观感、社会感构成美好教育的认识维度和美好的意蕴。从过程与公平角度来看,机会平等是美好教育的前提

2、基础,过程公平是美好教育的基本抓手,结果正义是美好教育的终极保障;从结果与质量角度来看,建构基于关键能力的教育资源配置体系、五育并举的全面育人体系、可持续性的终身学习体系、精准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关 键 词】美好教育 美好生活 教育改革 教育强国 高质量教育一 问题提出、研究方法与文献综述党的十八大以来,“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和伟大蓝图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旨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美好教育是美好生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现美好

3、生活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要求。美好教育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471*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18JZD006)的研究成果。*薛二勇,男,河南漯河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李健(通讯作者),女,内蒙古乌兰浩特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讲师。黎兴成(共同通讯作者),男,山东淄博人,助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博士后。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指标。显然,“公平”和“质量”是美好教育的两大基石,党的十九大以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表述始终聚焦在

4、“公平”和“质量”上,由“办好公平优质的教育”到“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面对人民、社会、政策的要求,亟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美好教育的基本内涵?如何认识和理解美好教育?如何建设美好教育的体系?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为理论基础,系统分析新时代美好教育的内涵意蕴、多重理解逻辑、过程美好和结果美好的建构体系。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演绎法、专家判断法、内容分析法等,系统梳理“美好生活”“美好教育”相关文献,归纳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美好生活”的理论框架和主要概念、观点,通过理论演绎,系统阐释“美好教育”的内涵意蕴和认识维度;基于专家判断,系统构建新时代“美好教育”的理论体系,通过内

5、容分析厘清美好教育的内在基础、样态呈现、发展旨归,系统论述“美好教育”的实现过程和结果保障。(一)美好教育与美好生活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内容突出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教育的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集中体现为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教育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与美好教育内在联结3,教育是实现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途径,人民对美好教育的需求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既是美好教育的主体也是美好教育的对象,奋斗与劳动是美好教育的内在之义,美好生活是美好教育的目标追求,只有通过美好教育,才能实现美好生活。教育的

6、对象无疑是“人”,人又存在于“社会之中”,为实现“更美好的生活”,应着眼并始终贯彻“教育是通向人类美好生活的通途”的教育价值理想。4教育发展水平要适应人民更高的发展需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教育的需求5;应当观照人的美好生活,更多关注学校内部的活动,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健康成长6。立足于为了人的生活的出发点,重视人的德性养成,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重视智慧的成长,在当下的“教育生活”中践行美好、累积美好,从而唤醒、带领、指引、培养人过美好生活。7学术界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出发,探讨了美好教育和美好生活的内在关联,普遍认为美好教育是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和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

7、途径;美好生活和美好教育内在高度契合,充分肯定了美好教育与美好生活双向互塑的联动作用;美好教育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美好生活也是美好教育实现的重要条件。然而,“美好教育”与“美好生活”内在关系的研究多数为经验性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美好教育”与“美好生活”的内在作用机理研究,特别是“美好教育”的理论分析。571薛二勇 李 健 黎兴成 论新时代的美好教育(二)美好教育的内涵外延美好教育是内在的美好教育生活和外部的美好教育生态。美好教育生活以儿童为重心,是儿童良善的生活、自由自觉的生活、和谐的生活,是促进儿童全面自由发展的生活,同时具有个体性、社会性、多样性、公共性、客观性、主观性等特征。8

8、公平优质受教育权是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生活需要的权利诉求9,体现教育公平的教育生活,是通向美好生活的基础10。“人”是美好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美好教育的价值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理论想象就是美好教育的核心内涵11,培养什么样的人,是美好教育结果的核心目标。教育强国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美好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12。美好教育就是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把人民作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为人民获得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收入、更好的社会保障与生活环境提供前提条件和基础,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和基本保障。13大多数研究者将教育的理想状态等同于“

9、美好教育”,探讨了“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理想状态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场景,将“美好教育”等同于公平的教育和高质量的教育。文献内容分析发现,美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研究相对薄弱,多数研究为政策话语的简单移植,或“新瓶装旧酒”,冠以“美好教育”的研究,内容仍然是传统理想教育的研究,需要在“美好生活”观的理论指导下,结合新时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教好每一位孩子、办好每一所学校”的目标,厘清“美好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外延。(三)美好教育的建设路径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实现新时代美好教育向往的重要理论指导,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立何德、树何人”的时代之问,是对教

10、育本性的匡正和回归。14建设美好教育必须关注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推进教育公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应着力补齐义务教育短板,让每个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5建设美好教育就是构建文明、和谐、美好的教育生活方式,必须重构学校文化,完善价值系统、健全生活方式、提升审美经验,引导教师和学生过一种气质优雅、举止从容、内容完整、精神健康的教育生活16;构建基于社会公众对美好教育生活向往的教育学话语体系17,重构教育空间,回归生活的关系本质来丰富教育空间,关注实践变革以彰显教育的学术传统18;关注儿童生命的整体性存在,即在富有爱心的交往背景下,充分激活个体当下的感知、思维、记忆

11、、想象,形成个体生命积极向前发展的生动态势19;改建教育评价文化,树立“教育评价、美好未来”的理念,推动教育评价创造美好教育生活20;在教育政策设计时,要结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期待,掌握671高等教育评论(2022 年第 2 期 第 10 卷)教育政策受众之间在教育需求类型、方向、强度等方面的不同,做到利益均衡化政策设计21。学术界关于美好教育建设路径的研究主要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展开。在教育理念上,强调关注儿童生命的完整及学校空间和文化建设;在教育实践上,重视教育均衡、教育空间重构,强调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建设人民满意、公平优

12、质的教育体系本身就是在建设美好教育体系,需要在美好生活观和中国美好生活建设实践视域下,构建新时代美好教育的建设路径。二 新时代美好教育的基本内涵剖析马克思主义的美好生活观认为,人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必须通过协调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美好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美好教育的基本途径,美好教育必须处理好人与自我教育、人与他人教育、人与社会教育的三对基本关系。协调人与自我教育的关系,满足人的美好教育需求,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协调人与他人教育的关系,遵循共同发展的教育原则,即

13、实现公平公正的教育;协调人与社会教育的关系,促进教育与社会互动互促,塑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人民满意是美好教育的内在基础,公平公正是美好教育的样态呈现,优质获得是美好教育的发展旨归。(一)人民满意:美好教育内在基础人与自身关系的协调统一,即人自身合理需求的满足,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内在基础。人民满意的教育需求是个人对美好教育的合理诉求,是美好教育的内在基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22教育的人民性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23,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内含两种维度:人对教育的实际满意度(客观满意)、人对教育的获得感(主观满意)。一是人对教育的

14、实际满意度。提升人民对教育的实际满意度,就是提高教育的实际质量,我国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结构转型升级力度均超越以往,人民对多样化、高品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逐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4美好教育不是虚无缥缈的教育幻想,而是体现在教育实际质量的提升上,即人民对教育的客观满意度不断提升,真实获得了促进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经历。二是人对教育的获得感。“美好”既是一种事实判断,也是一种感觉体验,“美好教育”体现在人对教育的获得感上,即人对教育质量的相对感知。人对物质的需求

15、是变化的、相对的。“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771薛二勇 李 健 黎兴成 论新时代的美好教育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茅舍模样了。”25729人对教育质量的感知也是变化的、相对的,传统上,往往将教育获得感等同于“获得好的考试成绩”,但随着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教育评价、“双减”政策等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新的政策的推进,“工具化”“物欲化”等异化的教育获得感将会转为体现个体教育需求的丰富性和全面性的教育获得感。(二)公平公正:美好教育样态呈现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存在与他人交往的需求。处理好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

16、系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追求美好教育必须处理好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处理好教育关系问题。公平公正是教育关系治理的核心价值,是美好教育的应然样态和重要条件,包括权利公平和实质公平两层含义。一是教育权利公平。公平正义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保障基本权利是公平正义的政治基础,“不是让无产阶级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26教育权利是基本权利的重要内容,教育权利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 共产党宣言 反杜林论 等著作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实施免费公共教育来保障所有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优质的受教育机会是人民对美好教

17、育的正义诉求,这以教育权利公平保障为基础。新时代,受教育权升级为融入公平与优质两个并重属性的“公平优质”受教育权,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生活需要的权利诉求。9二是教育结果公正。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25380。教育结果公正受到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存在永恒的公正。恩格斯曾指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 年资产者的公平则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27。教育结果公正必须基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实质上的公平。(三)优质获得

18、:美好教育价值旨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在与社会共生共存、双向互塑中实现的。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是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旨向。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与社会的互动建构,美好教育也离不开与社会的互动建构,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提出:“应当避免重新把 社会 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28优质的教育获得必然是个人与社会互动建构中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脱离社会的优质的教育获得是不存在的。优质的教育获得是美好教育的发展目标,即美好教育最终要实现优质的教育获得。优质的教育获得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获得优质的教育体系。优质的教育体系是美好社871高等教育评论(2022 年第 2 期 第 10 卷)会

19、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好教育的集中体现和基础保障,从教育本体来看,发展美好教育就是要构建优质的教育体系。美好生活需要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样地,美好教育也不能抛开社会而独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衔接,服从服务于新发展格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29;必须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学习大国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30。二是个人获得优质的全面发展。个人优质的教育获得是美好教育的根本目的,从教育目的来看,发展美好教育就是培育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助推个人获得优质的全面发展。个人优质的教育获得需要依托优质的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

20、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31。伴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培养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为核心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也逐渐形成。32三 美好意蕴:美好教育的认识维度美好教育认识维度应该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协调关系出发,探究美好教育的深层次意蕴。从人与自我的协调来看,应关注人在教育体系中的主观感受,即要认识和厘清美好教育的主观感;从人与他人的协调来看,应关注人在教育生活中的客观体验,即要认识和厘清美好教育的客观感;从人与社会的协

21、调来看,应关注教育的社会满意度,即要认识和厘清美好教育的社会感。美好教育的认识维度分为三个方面,即教育主观感(主观感受)、教育客观感(客观体验)和教育社会感(个体超越)。美好教育需求的满足和美好教育体系的建构以教育主观感和教育客观感为基础,最终超越个人利益范畴,达到教育社会感意义上的社会整体性满意。(一)美好的教育主观感美好的教育主观感指人民对美好教育的自我获得感,是美好教育的首要认知维度。让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感源于需求的满足,“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

22、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25159。美好的教育主观感主要体现在思想获得感、情感获得感和价值获得感三个方面。一是美好教育思想的获得感。教育思想获得感是指人民对教育理念与理论的基本认知和价值认可,美好的教育思想获得感就是人民通过各种形式类别的教育,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意义,形成积极向上的教育价值观,从而在精神上感到教育思想的充足。二是美好教育的情感获得感。教育情感获得感是指人民在971薛二勇 李 健 黎兴成 论新时代的美好教育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愉悦感、幸福感等正向情绪体验。美好的教育情感获得感是人民在教育过程、生活和体验中,产生了积极肯定的态度,感觉到教育全过程得到了公平公正的对

23、待,教育体验和结果符合自己的预期和目标。三是美好教育的价值获得感。教育价值获得感是指人民对美好教育的价值感受和判断,即个人教育活动在追求美好生活上的价值认知和价值体验,特别是个人在教育生活中价值观的认同,价值定位得到认可,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积极价值观体验。(二)美好的教育客观感美好的教育客观感指人民的教育实际获得,即受教育者对教育实践获得的客观体验。教育内容的合理性、教育形式的科学性和教育结果的有效性等是衡量教育实际获得感的重要内容。美好的教育客观感体现为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能否有效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美好教育行为。一是美好的教育内容体验。美好教育内容的实际获得突出表现为高质量的教育内容的

24、获得。而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必须依托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支撑美好教育的高质量课程体系应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立足点33,提供多学科融合的核心素养课程,让学习者获得更优的教育内容体验。同时,健全高质量的课程治理体系,确立优质、公平和差异包容的高质量课程标准,共建共享的治理关系,从社会源头治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34二是美好的教育形式体验。美好的教育形式体验突出表现在学习者对高质量教育体制机制的体验。高质量的教育体制机制应坚持公益性的原则,包括完善的教育法治保障机制35和微观主体有活力的公平竞争运行机制36。三是美好的教育结果体验。美好教育结果体验突出表现为人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全面发

25、展的实现。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人民综合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皆以儿童发展为基础,儿童全面发展又不能离开学生的学业发展。37美好的教育结果体验必然需要关注儿童的学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发展。(三)美好的教育社会感美好的教育社会感是指教育的社会满意度。美好教育不仅是个人的主客观体验,同样也是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整体感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不是盲目迎合人的任何教育需求,不能被个人主义、群体主义的价值观所绑架,“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本身就包含着

26、对个人私利教育观的超越。美好的教育社会感突出体现为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共生。一是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共生。教育的个体满意不是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目标必须与社会发展共生建构,要在社会现实中培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和享受生活081高等教育评论(2022 年第 2 期 第 10 卷)的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实现人的需要与国家意志、民族精神的融合。38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体教育满意与社会教育满意的有机统一。二是教育过程与社会建设互动。实现社会整体性的教育满意必须打破教育与社会的隔离状态,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以“学生全面发展”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活动,形成协同育人的理

27、念。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明确家、校、社教育使命,推进制度化家、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建设和认同。39三是形成良好的社会教育评价。营造“教育优先发展”的社会氛围是实现社会整体性教育满意的关键,需要构建良好的社会评价生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明确提出,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支持学校依据特色化发展模式开展自我评价40;努力构建学校内部评价的自我监控和政府社会外部评价倒逼机制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41。只有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才能促进社会各界对教育实践方式、模式的科学合理认识,进而理解支持教育在深水区的综

28、合改革,提升教育的认同感。四 过程美好:美好教育的公平之维公平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教育公平是美好教育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原理 指出,共产主义革命的主要措施包括“所有的儿童,从能够离开母亲照顾的时候起,都由国家出钱在国家设施中受教育”25305。美好教育必然具有公平的教育全过程,即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正义。教育机会平等是美好教育发生的前提条件,只有保障人人受教育权的平等,才能保障人人都有享受美好教育的机会;教育过程公平是美好教育实现的基本抓手,抓好过程,才能真正实现美好教育;教育结果正义是美好教育实现的结果表现,只有人人获得正义的教育结果,才能真正实现获得美好教育。(一)机会平

29、等:美好教育的前提美好教育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有接受美好教育的机会。教育机会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公平和入学机会公平两大维度,教育权利公平是基础,入学机会公平是保障。一是教育权利公平。“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27480权利的平等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保障每个人的受教育权是实现美好教育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国受教育权的实现与保障开始面对一系列新情况,人们不再局限于生存权和受益权,而是更加注重教育的选择权42;即可以选择个性化教育、终身学习的权利43。美好教育的机会平等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集中体现,美好

30、教育实181薛二勇 李 健 黎兴成 论新时代的美好教育现的前提是保障公平优质的受教育权,不仅要保障人人有上学的机会,还要保障人人有“上好学”的机会。各级各类教育权利公平是实现美好教育机会均等的前提,政府应加强制度建设以确保所有儿童的受教育权,提供充分且优质的教育机会供给。二是入学机会公平。美好教育中的入学机会公平指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公平,保障受教育权是基本的机会平等,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公平是美好生活的集中体现。基础教育阶段,优质入学机会公平体现在学前教育的公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打破城乡、校际、群体、区域入学机会不均衡的制度障碍和资源约束;着力解决“双减”政策执

31、行的困境,破解因校外培训、校外教育质量差异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高等教育阶段,推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同一考试招生标准下的公平、不同招生办法和机制中的公平,创新不同区域、群体的考试招生制度,促进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二)过程公平:美好教育的抓手“教育是一种 过程概念,而不仅是一种 产品概念。教育是一种指引的过程或经过。”44从教育过程属性来看,美好教育必然要在过程公平中实现,教育过程公平即个体发展过程的公平。“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27484,“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45,这种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即实现美好教育必须经过公平的

32、教育过程。一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美好的教育过程公平应以人格平等为前提条件,人格平等归根结底就是一视同仁,把人同等对待。教育过程公平首先要尊重人格,尊重受教育者的尊严。关注源于蔑视和压迫的教育不公,强调正视和承认学生的真实存在,构建以尊重、关怀和超越为精神内核的教育形态。46二是推进差异性教育公平。美好教育过程公平的基本原则在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性,施加不同而有针对性的教育,只有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规律,才能真正塑造适合每一个人的美好教育。教育过程公平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依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差异化教育理念,实施差异化的评价,探讨衡量“有差异的平等”的有效尺度47,根据

33、学生差异化发展规律,制定各级各类教育评价的具体标准,以及课堂评价标准,以评价制度改革推进学生的教育过程公平。三是推进教育过程保障公平。教育过程是教育实践发生的场域,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和主导者。保障学生发展的差异化发展,推进学习过程公平,需要多元化知识和素养结构,具有差异化教育组织和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满足学生多元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推进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交往和互动,规避阶层性、族群性文化的消极性影响,给予鼓励性、期待性的激励和关怀。(三)结果正义:美好教育的保障教育结果正义是教育效果获得的公平和可接受,结果正义不是人人获得均等的、281高等教育评论(2022 年第 2 期 第 10 卷)

34、完全一致的教育效果,而是指每个人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公平基础上,实现了适合个人的充分发展。教育结果正义突出表现为育人成效的公平,不单单是指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包括学生学业结束后获得的所有成果和效果。48正义的条件和制度是获得美好教育结果正义的重要保障。一是教育结果正义的条件保障。实现教育条件的公平是保障教育结果正义实现的基础,包括教育设施和文化建设的条件。不管是教育的硬件还是软件,背后折射的都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保障制度,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和精准是实现美好教育结果的基本条件。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教育经费分配,教育经费分配属于公共资源分配的一部分,“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同现代社会

35、比起来,这一部分一开始就会显著地增加,并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长”。27362二是教育结果正义的制度保障。正义的制度是实现美好教育结果的重要保障,基础教育阶段,保证同等条件的学生教育结果获得相同的认可,推进县域内学校优质均衡发展,以“就近入学”制度为基础,保障相同条件学生升学结果平等;高等教育阶段,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常规监测和评价体系,促进教育结果的公平。在职业教育领域,构建“普职融通”的体制机制是实现教育结果公平的重要抓手,推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学生教育结果的互认。49五 结果美好:美好教育的质量之维“美好生活”的内涵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合理需要得到有效满足。由此,要实现

36、美好教育,必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效满足合理的教育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人文的”而非“物化的”,是人的优秀与卓越,是要服务于人民对美好教育的向往,以及服务于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或幸福生活。50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评价尺度,在于是否真正满足和服务于人民的高质量教育需求,是否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教育满足感和教育幸福感。51教育结果美好必然要求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包括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配置体系、全面育人体系、终身学习体系和教育治理体系。(一)关键能力的资源配置体系关键能力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时代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学生发展

37、的关键能力不是学生发展所应当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而是“必备性”“基础性”“基本性”的能力,是为全面发展全面奠基的能力。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教育资源配置体系必然是超越纯粹知识内容、片面应对考试的政策与实践体系,是将关键能力融入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必备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资源保障体系。全面发展并不是人的每个要素、每类知识和381薛二勇 李 健 黎兴成 论新时代的美好教育每种能力的均等发展,全面发展是有所侧重的协调发展,这个侧重就是关键能力,即“必备品格”“核心素养”“基本能力”的全面发展。实现美好教育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关键能力培养是高度契合的,构建基于关键能力的教育资源配置体

38、系是实现美好教育的方向和路径。什么样的教育资源配置体系才是美好的教育资源体系?必然是以关键能力为中心的精准有效的教育资源体系。一是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将学生的关键能力融入学科的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组织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核心素养教育资源的国家统筹,包括资源开发和资源配置,构建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和谐、有灵魂、主动发展的“完整人”为根本目标,把核心素养、综合素养融入各级各类课程。52二是支撑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教师体系。构建综合素质强、专业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体系,通过职前教育、职后培训与教育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知识、学科知识、综合素养和教育能力

39、,提升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能力。三是基于关键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动、多方参与的关键能力监测评价体系。以关键能力的评价指标构建、程序设置与结果运用为依托,构建蕴含自主发展、文化素质、社会参与、综合素养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体系,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实现学生发展数据的精准评判和有效运用,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家长、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效果。(二)五育并举的全面育人体系德智体美劳五育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和系统工程,五育并举是全面育人、建立美好教育体系的重要条件。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了“德才兼备”相统一的价值意蕴。“立德”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根基

40、,“树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基础。美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美好教育要求构建美好的全面育人体系。美好的全面育人体系必须有所侧重、相互协同,是德育为首、能力并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包括美好的德育体系、融合体系和育人机制。一是大中小学衔接的德育体系。“德”不仅仅指道德发展,还指思想政治、法制素养,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和忠诚,以及民族、国家和文化的认同。53构建美好的德育体系,需要全面打通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构建分层分级、逐步推进的大德育体系。二是五育融合体系。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这既是中国特色社

41、会主义教育的办学方向,更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指导方针。52五育融合关键在于课程融合、教师融合、教研融合,美好的五育融合体系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相互渗透、教学相互支撑、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跨学科性的、相互交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系。三是五育并举育人机制。美好的育人体系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协调各方的组织和资源力量,建立促进五育协同发展的育人体系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监测评价481高等教育评论(2022 年第 2 期 第 10 卷)体系;加强对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健全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庭支撑、社会参与的教育体系。(三)可持续性的终身学习体系美好教育的结果必然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42、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结果必然是促进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仅依靠某一阶段的学校教育难以实现全面发展,实现美好教育需要构建基于可持续性的终身学习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生命整全意义上实现美好教育的结果。美好的终身学习体系应包括互联互通的教育体系、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强制有力的法律保障体系。一是互联互通的教育体系。建立终身学习治理的领导和组织机构,统筹、管理和协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尤其是职业培训、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互联互通。打破教育机构间的割裂状态,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有序衔接和学习成果互认。54二是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推进

43、和完善“学分银行”“国家资历框架”等制度55,构建终身学习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包括学习成果的认定组织、学习机构的监测机制、学习过程的保障机制,以体制机制变革促进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搭建促进终身学习的便捷渠道和平台,构建可持续的美好终身学习体系。三是强制有力的法律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依靠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制度保障,依法强化各类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条件保障,健全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法治建设,在时机成熟和条件具备时,尽快制定终身学习促进法。(四)精准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美好教育的结果实现依赖精准和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精

44、准”的教育治理体系指“精准”的治理标准、“专业”的治理人员和“精确”的责权边界;“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指“高效”的治理程序、“高效”的治理手段和“高效”的治理机制。美好教育的体系是满足人民教育需要的精准高效运行的教育体系,这就必然要求建设精准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谁来治、治什么、怎么治是构建美好教育治理体系要回答的关键问题。一是专业的教育治理队伍。“教育治理是多元主体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物的过程”56,建设精准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离不开高素质的治理主体。教育决策者、学校举办者及广大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是参与教育治理的核心主体,积极开展教育举办者、管理者、从业者、利益相关者的培训和能力提升活动,有

45、效提升各级各类教育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治理队伍。二是精准的教育治理内容。明确教育治理内容是构建美好教育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其集中体现为精准的教育治理标准,既有普遍性的统一性标准,也有个别化的灵活性标准。精准治理教581薛二勇 李 健 黎兴成 论新时代的美好教育育实践中的“人”“事”“物”,即对教育主体、教育程序和学校发展的精准治理,包括教师、管理人员聘任考核,教育教学过程监督和学校治理结构完善。57三是高效的教育治理机制。包括教育主体合作共治体制机制,教育领导、管理、服务组织的府际协调机制58,教育法治机制和治理监督机制59等。建立健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系

46、,优化教育权利和责任配置关系,明确教育权力、权利的内涵和外延边界,加强第三方机构对教育治理机构建设的监督,推动形成精准高效的美好教育治理体系。参考文献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 年 10 月 18 日),人民日报 2017 年 10 月18 日,第 1 版。2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 2017 年 3 月 5 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人民出版社,2017,第 3233 页。3 阮成武:朝向美好生活的教育寻绎,教育研究 2021 年第 4 期,第 5263 页。4 董辉:“美好生活”本位的

47、现代教育伦理信念及合理性辨析,伦理学研究 2019 年第5 期,第 8288 页。5 王牧华、李若一:论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与政策路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 3 期,第 133145 页。6 冯建军:新时代美好教育生活及其创造之路,中国教育学刊 2018 年第 12 期,第4348 页。7 杨进、柳海民: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教育研究 2012 年第 11 期,第 1115 页。8 李骏:生活美学推动“五育融合”之学理基础与实践路径,中国电化教育 2021 年第 3 期,第 5257 页。9 龚向和:论新时代公平优质受教育权,教育研究 2021 年第 8 期,第 48

48、58 页。10 李政涛:中国教育公平的新阶段:公平与质量的互释互构,中国教育学刊 2020 年第 10 期,第 4752 页。11 刘铁芳:教育走向人本:当代中国教育自觉的回顾与反思,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 1 期,第 516 页。12 马陆亭:以教育现代化助力强国建设,学习时报 2019 年 11 月 8 日,第 6 版。13 刘洪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基本要义与时代价值,理论视野 2021年第 8 期,第 4954 页。14 程广云、张子夏:立何德树何人 对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重要论述的思考,学术研究 2022 年第 2 期,第 15 页。15 任青:从国家发展

49、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维度认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中国高等教育 2019 年第 5 期,第 1012 页。16 张东娇:学校文化建设成就美好教育生活,中国教育学刊 2019 年第 4 期,第 48681高等教育评论(2022 年第 2 期 第 10 卷)52 页。17 刘楠:论中国教育学的理论自觉与话语体系构建,学术探索 2021 年第 6 期,第127131 页。18 刘旭东、王稳东:儿童美好生活与教育空间的重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2 期,第 95102 页。19 刘铁芳:游戏到审美:教育引领与儿童美好生活建构,教育研究 2018 年第 11 期,第 3441 页。20

50、 刘云生:论新时代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 年第 2期,第 1324 页。21 曲正伟:政策受众视角下教育政策精准性提升的路径分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 年第 7 期,第 5563 页。22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第 17 页。23 冯建军: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 年第5 期,第 114 页。24 管培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教育研究 2021 年第 3 期,第 1215 页。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12。26 马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