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萃中学2015届高二第四次月考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宋之际的古文运动与儒家的复古思潮紧密结合,对儒家道统说或文统说的申说,贯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始终。自中唐以来,孟子之后文道不彰和对孟子之文的推崇成为古文家的共识,《孟子》被视为佐经之作,其人其书的重要性愈加凸显。韩愈首创道统说,孟子被视为孔子之后儒道的唯一嫡传,居于道统中枢的重要地位。这一道统说极大地提升了孟子在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李翱继承了韩愈尊孟的思想,又将子思、孟子的思想相衔接,以《中庸》的心性传统为核心,提出来一个有别于韩愈的传道系统。韩、李的道统说对北宋中前期学者有深远影响,尤其是韩愈的道统说,开启了孟子地位升格的路途,为宋代孟子道统地位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
韩愈的道统说在北宋经历了数次的变革和改造,虽有李觏、司马光等人的“非孟”之声,但总的来看,孔孟道统已成为当时思想界普通认同的观念,孟子道统中枢的地位亦越来越凸显。北宋中前期的古文家大多尊韩,经由尊韩而尊孟。他们倡言韩愈的道统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孔、孟、荀、扬、王、韩”的道统序列。在这个道统序列中孟子与荀、扬等诸子并列,其地位并不是那么突出,有时甚至不及韩愈更受推崇。但孟子辟杨墨的卫道之功得到了古文家的一致肯定,孔孟道统说经古文家反复推扬,几乎成为当时学术界和朝野的共识。这启迪了之后理学家新道统观的确立。嘉祐年间欧阳修主盟文坛后,又提出“孟韩”并称的道统观,孟子和韩愈的地位更加凸显。但嘉祐以后古文运动渐朝着重文的倾向发展,“道”的因素逐渐减弱,最终文、道二分。后起的王安石“新学”以及张载、二程等理学家不满于古文家所建立的道统谱系及对“道”的内涵的定义,他们以道德性命之学为立足点而重新建立道统,越过韩愈,直追孟子。孟子之后的韩愈等汉唐诸儒皆因驳杂不纯而被剔除出道统序列,孟子在道统中的关键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突出和强化。
然而终北宋之世,程颐提出的孔、曾(子)、(子)思、孟的道统谱系一直未得到官方认可。元丰七年,朝廷下诏以孟子配食孔子,同时荀子、扬雄、韩愈以世次从祀并封伯爵。孔庙从祀的这一举措是道统说制度化的体现,说明官方认可的仍是北宋中前期古文家所倡导的“孔孟荀扬韩”的道统谱系。不过配享孔子的孟子,其地位显然高过从祀的荀、扬、韩诸人。北宋绍圣间进士、永嘉学者刘安上尝谓:“韩愈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今七篇具存,学者服膺而读之……学者同是尧舜,同尊孔孟,虽五尺之童知之也。”可见孔孟并称、同尊孔孟在北宋末年已是妇孺皆知,孟子传道地位的特殊性在此时已然是毫无疑问了。南宋中期以后,由于朱熹的倡导,伊洛之学始占据儒学的主流地位,理学家的道统观方因理学之发展而扩大其影响。但无论所提具体道统谱系为何,对于孟子是道统中枢的关键地位一般都不再有异议。
(节选自李峻岫《唐宋古文运动及道统说与孟子地位的变迁》)
1.下列对孟子在儒家道统谱系中地位的认识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唐以来,《孟子》被古文家视为佐经之作。韩愈更是视孟子为孔子之后儒道的唯一嫡传,居于道统中枢的重要地位。
B.在北宋中前期古文家形成的“孔、孟、荀、扬(雄)、王(通)、韩(愈)”的道统序列中,孟子的地位并不是那么突出,甚至不及韩愈更受推崇。
C.张载、二程等理学家认为,孟子之后的韩愈等汉唐诸儒思想驳杂不纯,不宜列入儒家道统序列;这些理学家确立的新道统越过韩愈,直承孟子,使孟子在道统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突出和强化。
D.北宋末年,孔孟并称便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尽管南宋中期以后,伊洛之学占据了儒学的主流地位,但孟子在儒家道统中的中枢地位却再未受到动摇。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唐以来的古文家普遍认为,孟子之后文道不彰;他们一致推崇孟子之文。韩愈首倡道统说,使孟子在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B.从总体上看,孔孟道统已成为北宋时期思想界普遍认同的观念,但李觏、司马光等一些人对孟子仍存非议。
C.北宋中前期的古文家在道统序列中将孟子与荀子、扬雄等诸子并列,并未凸显出孟子。但他们一致肯定孟子辟杨墨的卫道之功,在他们的反复推扬之下,孔孟道统说终于成为了当时学术界和朝野的共识。
D.元丰七年,朝廷下诏将孟子配食孔子,荀子、扬雄、韩愈神位依次从祀并封伯爵,表明官方并未认可程颐提出的孔、曾、思、孟的新的道统谱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翱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道统思想。他承继了韩愈的尊孟思想,又将子思、孟子的思想相衔接,以《中庸》的心性传统为核心,提出了一个有别于韩愈的传道系统。
B.欧阳修主盟文坛后,提出了“孟韩”并称的道统观,使孟子、韩愈在儒学道统序列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C.王安石有诗句云:“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韩公既去岂能追,孟子有来还不拒”。这表明,王安石认为韩愈之道高深难及,故弃而不学;但孟子还可亲近,他的夙愿是传续儒家道统,直承孟子。
D.元丰七年,朝廷下诏以孟子配享孔子,荀子、扬雄、韩愈孔庙从祀。这表明在当时官方眼中,孟子的地位要高过荀、扬、韩诸人。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古今稗官野史不下数百千种,而《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世称之为奇书,人人乐得而观之。余窃有疑焉。
稗官为史之支流,善读稗官者可进于史;故其为书亦必善善恶恶,俾读者有所观感戒惧,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西游》元虚荒渺,论者谓为谈道之书,所云意马心猿,金公木母,大抵心即是佛之旨,予弗敢知。《三国》不尽合正史,而就中魏晋代禅,依样葫芦,天道循环,可为篡杀者鉴。其他蜀与吴所以废兴存亡之故,亦具可发人深省,予何敢厚非。至于《水浒》诲人以盗,久干例禁,乃言者津津夸其章法之奇,用笔之妙,且谓其摹写人物事故,即家常日用米盐琐屑,皆各穷神尽相,画工化工合为一手,从来稗官无有出其右者。呜呼!其未见《儒林外史》一书乎?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元虚荒渺之谈也。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而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传云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是书有焉甚矣有《水浒》之笔之才而非若《水浒》之致为风俗人心之害也 则与其读《水浒》,无宁读《儒林外史》。世有善读稗官者,当不河汉予言也夫!
乾隆元年春二月,闲斋老人序。
(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有删改)
4.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俾读者有所观感戒惧 俾:使
B. 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 庶:希望
C. 可为篡杀者鉴 鉴:铜镜
D. 久干例禁 干:触犯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云/ 善者感发人之善/ 心恶者惩创人之逸/ 志是书有焉甚矣/ 有《水浒》之笔/ 之才而非若《水浒》之致/ 为风俗人心之害也/
B.传云/ 善者/ 感发人之善心/ 恶者/ 惩创人之逸志/ 是书有焉/ 甚矣有《水浒》之笔/ 之才而非若《水浒》之致为风俗人心之害也/
C.传云/ 善者感发人之善/ 心恶者惩创人之逸/ 志是书有焉甚矣/ 有《水浒》之笔之才/而非若《水浒》之致/ 为风俗人心之害也/
D.传云/ 善者/ 感发人之善心/ 恶者/ 惩创人之逸志/ 是书有焉/ 甚矣/ 有《水浒》之笔之才/ 而非若《水浒》之致为风俗人心之害也/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作者认为,《西游记》虚妄离奇,有人评论说它是谈说义理的书,所说的“意马心猿”(白龙马、孙悟空)、“金公木母”(孙悟空、猪八戒),大致表达的是“心即是佛”的主旨,对此他不敢妄加揣测。
B.本文作者说,《三国志》不完全符合正史(官修的纪传体史书),但接近符合魏晋更迭的史实,《三国志》据此依葫芦画瓢,表现天道变化之往复回旋,对篡权者有借鉴作用。而蜀国和吴国盛衰兴亡的原因,也完全可以引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对此他不敢过分非难。
C.本文作者颇为津津乐道《水浒传》章法之奇特,用笔之精妙,并且说它描摹叙述人物、事情,都极其生动逼真,人力与自然的工巧融为一体,历来的野史小说都比不上它。
D.本文作者认为,《儒林外史》所记载的人物虽无法一一列举,然而他们的禀性情感、思想居心,都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读者不论人品如何,皆可取来照镜自审;《儒林外史》有《水浒》之长,而无其流弊,更具阅读价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2)则与其读《水浒》,无宁读《儒林外史》。世有善读稗官者,当不河汉予言也夫!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8.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闲斋老人在他的《<儒林外史>序》中认为:“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自古以来,我国就不乏这样的高士,其中有志节高远,以“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抒写“大丈夫”气概的孟轲;有矢志不渝,以“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惩”(《离骚》)来彰显气节的屈原;有不慕富贵,以“_______________,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来表明心志的陶渊明;有傲视权贵,以“ ,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来张扬个性的李白。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鹧鸪天 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拖②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拖(liè duò):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9.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10.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 ~ ⑷题。(25分)
大 师 巴桐
慧仁大师一眼看上去满脸都写着“佛”字,绝对是吃阿弥陀佛饭的人。他生得天庭饱满,地角方圆,两耳虽不垂肩,但说夸张点耳珠两团肉切下来可以炒成一小碟。大师下肢瘫痪,坐在轮椅上,双手自然是过膝的了。是为宅心仁厚之福相也。
第一次见到大师,非常偶然。去年夏天,我参加香港的一个旅行团到中州E市游览,没兴趣逛街看人头买假货,就与几个团友开小差,觅个僻静去处,懵查查竟摸到一座山头,意外地发现山上有座古寺。古寺很小,名气也不大,风景却绝佳,绿荫匝地,花香袭人,清幽得像蓝色的梦境。大雄宝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后是玉屏山,石质如脂,不雪而白。玉山金殿,交相映衬,冷暖两色,把古寺装点得圣洁庄严。目睹此景,不由得叫人暗暗喝起彩来。流连之际,有人提醒是归队的时候了,于是漫步下山。走到山门,却见院侧一堵矮墙前,有一大和尚坐在轮椅上监督泥水匠修葺院墙。一团友将“傻瓜机”递给我说,他过去跟大师合个影。说罢径自朝大师走去,刚接近,不料却被侍立两旁的僧人发现,二话没说,抬起轮椅飞奔而去。
古寺石阶既陡且长,两名僧人抬着轮椅和二百多斤重的胖和尚,却健步如飞,如履平地,黑褂扬起如鸟翼,一二百级石阶倏忽掠过,转眼间已不见踪影,众人无不看得目瞪口呆。
返港后,我老惦着这件事,很想解开这个谜。事有凑巧,半个月后我又到E市公干,决定抽空旧地重游。来到后山大雄宝殿前,我被眼前的场面震慑住了。但见人山人海,鼓乐钟磬喧天,僧众列队肃立。大师身披红黄袍袈裟,端坐法坛,接受善信的顶礼膜拜。仪式完毕,大师登坛讲经说法,众人席地而坐,屏息聆听。如今传道也现代化了,大师的声音透过麦克风弥漫在空气中,可惜扩音效果不好,嗡嗡哝哝,不知所云为何,但我仍被庄严肃穆的气氛所感染,伸长脖子注视着大师翕动的嘴唇。
正听得云里雾里,忽见一身着浅蓝色西装的三十多岁男子,从人群中跪出,扑通一声跪在大师面前磕了三个响头,转身便走。这突如其来的事件,令会场有点骚动。惟有大师定力十足,纹丝不动地继续讲经。过不多久,有一僧人飞奔报信,说那穿西装的青年,站在殿后玉屏山的峭壁上,准备跳崖自杀。大师一听急命僧徒抬他到悬崖前。信众也拥到山下。但见那男子站在崖顶,脚下土块簌簌落下,险象环生。大师朝上喊话叫那青年下来,有话慢慢说。但他硬是不听,痛哭失声地吼:我被人骗了三千万,彻底破产了,完蛋了,现在走投无路,万念俱灰,惟有一死了之。大师问你是哪里人?怎么被骗的?那人说:我是香港人,做生意被合伙的朋友骗了。大师说:年轻人,钱是身外物,命没有了钱又有什么用呢?“是啊!”众人低声附和。那人捂着耳朵嚷:我不听,不听,你不要再说了,钱没有了命又有什么用?大师见苦劝无效,便命僧徒抬着他攀上悬崖来到那人面前,说,要死我陪你一起死,如果你跳下去,我就叫徒弟把我也推下去!那人闻言大惊失色,跪在轮椅前说:大师你怎么可以死呢?大师说:我怎么不能死?你有手有脚大好青年,我下肢瘫痪是个废人,该死的是我啊!再说,今天是我升方丈的大日子,我们出家人以普渡众生为己任,你选了这日子跪到我家门口自杀,我不能救你又何以渡众生?又有什么资格当方丈?不如死了算了!说罢叫僧徒用绳索将自己的手和青年人捆在一起。语毕闭目待毙,视死如归。僧徒见状纷纷跪下,凄切地喊着:师父、师父……众善信也都如砍倒的麦秸杆齐刷刷地匍匐在地。这个悲壮的场面,令那青年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他哀求道:大师,你不能死,我跟你下山,跟你下山……大师这才张开眼皮,扫视众人,竖掌胸前,道声:阿弥陀佛。突然有人嚷道:大师是活佛,活佛啊!众人应和,又都黑压压跪在山脚下,朝大师磕头。
这是多么惊险感人的一幕啊!众人离去后,我仍然心潮难平,激动不已。独自在寺庙的大院徘徊,盼望能撞见大师,希冀能跟他合个影。我要把今天见到的事,活佛慈悲救人的情境,深深地珍藏在记忆中。
金乌西坠,晚霞满天,笼罩在夕阳余晖里的古寺,更显得圣洁无垢。
我仍在古寺流连。正信步闲庭,忽听大殿侧边的净舍传来嘈吵之声。循声穿过葫芦门,见是方丈室,赫然瞥见大厅里吵架的人是大师和那跳崖的青年。只见那青年跳着脚,指天戳地,粗着喉咙在骂:你现在是活佛了?狗屁!没有我帮你做戏你成得了活佛?那年轻人把一沓钞票摔在地上,冲了出来,差点把我撞倒。接着那两个大块头僧人追出,大声向我喝叱:还不走,找打呀!我呆若木鸡……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都如砍倒的麦秸杆齐刷刷地匍匐在地”“都黑压压跪在山脚下”等描写不仅表现了对愚昧信徒僧众的辛辣讽刺的主旨,还侧面烘托了“自杀青年”的惊人演技。
B.慧仁大师救人一段,从语言、动作等角度对青年进行了多方面的刻画;描写了一个紧张刺激的场面,情节扣人心弦。
C.“定力十足,纹丝不动”“闭目待毙,视死如归”等描写了慧仁大师的庄严与冷静,与信徒僧众的紧张慌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烘托了大师的形象。
D.本文整句与散句结合,长句与短句结合,口语与雅言结合,幽默语与严肃语结合,使得小说的语言富于变化,摇曳生姿。
E.第2段的环境描写,抓住了寺院圣洁庄严的特点,表明寺院是绝佳的修行场所,这为下文的人物出场烘托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
(2)请简要赏析第1自然段中的肖像描写。(6分)
(3)文章叙述了“我”与“大师”的两次见面,写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本文结尾很有特色;但有人认为,把最后一段去掉更好。你欣赏哪一种结尾方式?请简要分析说明。(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 ~ ⑷题。(25分)
卢鹤绂: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煜
1941年,香港机场飞往大陆航班的安检处,一名年轻人被拦了下来,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安检人员起了疑心,一摸,大衣各处硬邦邦的,打开一看,大衣里密密麻麻全是插袋,里面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一问,年轻人刚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不久,书是从国外带回来的,因为太多,超过了行李托运的最大限量,只好想出这个办法。年轻人拿出了中山大学的教授聘书,安检员一看,只有27岁的人居然已经是教授,非常敬重,就此放行。
这个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
1936年9月,卢鹤绂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主修物理,辅修数学。第二年,卢鹤绂在科学实验中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为此,他发明了时间积分法,并在世界上第一次精确地测定了锂7、锂6的丰度比。他的发现被当地报纸报道,惊呼“中国人在称原子的重量”。他当年所测定的数值,被国际学界沿用了50多年。
1941年,卢鹤绂的博士论文《新型高强度质谱仪及在分离硼同位素上的应用》通过,这篇论文被美国政府列为涉及“制造第一批原子弹与原子反应堆”的绝密资料,直到战后的1950年才以摘要的形式发表在美国《核科学文摘》上。
获得博士学位后,还在蜜月中的卢鹤绂,毅然决定抛弃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和新婚妻子一起回国参与抗战。1941年11月,卢鹤绂抵达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任理学院教授。
1942年暑期,卢鹤绂夫人生下了长子,出院后,卢鹤绂开始操劳家务。每天,他背着孩子劈柴,做菜;地上鸡屎、牛粪满地。一日三餐忙完后,卢鹤绂在油灯下备课。在一座古庙里,他给大学四年级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
随着日军进犯的深入,卢鹤绂向西逃避战乱,相继被流亡中的广西大学、浙江大学聘为教授。在向西途中,路经一个叫元宝山的地方。当地土匪出没,烧杀抢掠,大家都不敢前行。卢鹤绂当即带上一个体育教授就上了山,成功说服土匪头子。第二天,土匪头子派人把卢鹤绂一行送下山,还送给他们代表土匪间“特别通行证”的杏黄色小三角旗,以保卢鹤绂一路畅行无阻。
即使在战乱的环境中,卢鹤绂一边讲课,一边还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学术札记在炮火中也从未间断。他于1942年写成、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47年,卢鹤绂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原子能与原子弹》和《从铀之分裂谈到原子弹》,对原子弹的发明做了介绍。在这两篇文章的基础上,他在《美国物理月刊》上发表《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一文,在世界上首次阐明了估算铀235原子弹及费米型链式裂变反应堆的临界体积的简易方法及其全部原理。此文一出,被美国文献和专著广泛采用,国际学界轰动,卢鹤绂因此被称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之父”。
1955年,卢鹤绂进入了绝密的“546培训班”任教,在后来的11位“两弹元勋”中,就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教过的学生。
在“文革”那段特殊时期,卢鹤绂仍坚持科研。他留下大量的中、英文科研笔记。他的日记和一般人不一样,在封面上标着“红”和“专”两类,“红”是记录日常生活,“专”则记录专业内容。他怕科研日记被人看到抓小辫子,就说“我是按照又红又专的要求写日记”。
1995年,81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对此,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1997年病故,为世人留下8大提纲44项研究进展资料,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十分之一。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用发射卫星的手段,深入这方面的实验。
卢鹤绂除了是一名全球闻名的物理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他对京剧完全是无师自通,唱功、演技都是听来的、看会的。卢鹤绂特别喜欢谭派老生戏,他曾自豪地说,他不用任何准备即可登台上演40出谭派戏。
他还把京剧带到了物理课堂上。不时唱几句京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们都说,卢老师会演戏,有表演才华,有时还说一两句俏皮话,一边说着,他自己也笑了起来,露出金牙,金光闪闪,幽默的内容和丰富的表情,引得哄堂大笑。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树立铜像。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其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选自2014年7月23日《新民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卢鹤绂在香港机场被拦了下来,是因为安检人员怀疑他在臃肿的大衣里藏着超过行李托运最大限量的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
B.卢鹤绂在明尼苏达大学测定的锂7、锂6 丰度比数值,之所以被国际学界沿用了50多年,是因为他测定的锂7、锂6的丰度比数值在这50多年当中是学界最精确的。
C.卢鹤绂博士论文《新型高强度质谱仪及在分离硼同位素上的应用》,直到战后才以摘要形式在《核科学文摘》刊登,可见他的研究价值在最初及其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并末受到足够的重视。
D.卢鹤绂不仅在科学上勇攀高峰,敢于挑战权威,成就惊人,而且通过教学平台,为国家培养了很多核物理人才,后来的“两弹元勋”一多半出自他的门下。
E.美国的休斯敦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以及我国的复旦大学,在卢鹤绂去世后,先后为他树立了铜像,以此来表彰他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2)卢鹤绂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这种认识的依据。(6分)
(3)卢鹤绂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请联系文本,对卢鹤绂的“戳天”行为进行评价。(6分)
(4)文章结尾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情怀的人。”他的“有故事”“有情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如果我们今天的决定与当初坚持的宗旨 ,公司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②成功需要脚踏实地地努力,只靠烧香拜佛,这是 ,其结果可想而知。
③有些企业一面想要以诚信示人,另一面却在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如此 ,企业的信誉怎么能树立起来。
A.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 缘木求鱼 B.背道而驰 缘木求鱼 南辕北辙
C.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缘木求鱼 D.南辕北辙 缘木求鱼 背道而驰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人类的骨骼如同一个框架,保护着人体重要的脏器,如脊柱和肋骨保护着心脏、肺、内脏等器官;没有骨骼的保护,内脏易受损伤。
B.从文化哲学意义上来理解,乡愁是归属感的一种表现,同时是一种根源意识的体现,也是对这个归属和根源的一种亲和感,这种归属感是人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
C.国家公祭日是缅怀过去、牢记历史的措施,也是中国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D.振兴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本着以公平均衡为原则,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并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的院校。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 , , ,
, ,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了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阴沉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① 空中还漂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
② 清晨推窗望去,雨虽停了
③ 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
④ 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
⑤ 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阴如墨
⑥ 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
A.④②①③⑤⑥ B.④②③①⑥⑤ C.②④①⑤③⑥ D.④①②⑤③⑥
16.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要求:语意连贯,合乎逻辑。(5分)
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维系等价交换行为的基础和纽带,如果没有它,交易成本就会显著提高,
① 交换将无法正常健康地进行;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和谐友爱的社会秩序赖以维持的根本要素, ② 没有诚信作保,个体就会变成彼此分离的一座座孤岛。诚信建设需要制度保障和引领,
③ 离不开每一个普通人的自觉努力。 ④ 是最普通的你我, ⑤ 能在一言一行中彰显诚信之美。
17.根据下面图表的信息,概括说明出生年代与互联网使用情况的变化趋势。要求:语言准确、简明、连贯。(6分)
出生年代与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表
(单位:%;N为样本量)
出生年代
浏览互联网
1950年代
( N=1363)
1960年代
( N=1702)
1970年代
( N=1522)
1980年代
( N=1309)
从不
一年几次
一月至少一次
一周至少一次
一周多次
几乎每天
93.8
0.4
0.5
1.1
1.2
3.0
87.5
0.9
0.9
2.3
2.7
5.8
74.1
2.5
2.7
3.6
5.3
11.9
48.3
4.4
6.8
9.4
11.8
19.2
(摘自《境遇、态度与社会转型:80后青年的社会学研究》)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不可扭曲如蛆虫。 ——曼德拉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西北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第四次诊断考试 语文 第9页 共8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