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0的认识
甘湾沟学校 周维轩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熟练掌握10的分与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小棒10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引出“10”:
星期天,智慧爷爷带着0-9这些数宝宝到郊外秋游,这时候,智慧爷爷说:“孩子们,今天让你们中间最大的一个数当队长,好吗?”宝宝们马上欢呼起来。同学们你们猜猜是谁当了队长?“9”当了队长就看不起其他的数宝宝了,它神气地对1和0说:“你们俩呀!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我才不愿意和你们一起玩呢。”1和0听了很伤心,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快来帮帮1和0吧!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复习旧知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 观察、操作,认识“10”:(让学生掌握10可以表示数量、序数,以及10以内数的数序和大小)
1、出示书上主题图(投影)。引导观察从主题图发现了什么?并交流自己数数的结果。初步认识10。(数10)
2、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10” ,并提问 :为什么你们说的事物不同,却都可以用10表示?(说10)
3、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10.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由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表示事物和数在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这个环节,通过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找找身边的“10”,给每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可以举出许许多多有关10的例子,感悟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10可以表示物体的数量。】
4、出示刻度尺。
①说一说括号里面填几?
②从左数第10个数是几?
③让学生从0-9中任选一个数与10比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说数的顺序、“比较大小”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并强化“10”的“表象”,理解10的序数意义以及10以内数的大小。】
(三)演示、思考,探究10。(让学生初步理解10进位值制的概念)
1、摆一摆。让学生拿出学具,摆小棒,教师边巡视边提问:你摆的是几个一,是几?当摆到9根时,问学生:再添上1个一是几个一? 是几? 师演示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并告知:这是1个十。让学生跟随教师演示,从而在直观上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
【设计意图:以上是直接感知部分,采用直观演示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愉快中感知,然后让他们在操作中感知10的“形象”,强化感知效果。并渗透10个一就是1个十。】
2、出示计数器。先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拨9个珠子,问学生:现在是几个一?是几?再拨上一个,是几个一?是几?教师问学生:我们能不能也将10个一变成1个十呢?怎么变?变好后放到哪?教师揭示十位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计数器,让学生从直观理解10个一是1个十,到抽象理解满十进一的十进制概念,并揭示出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以及两位数的概念。】
3、让学生写10.提问:为什么要这么写?10中的1与1的意义相同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数字相同,但因所在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10进位值制的概念。】
(四)学习迁移,掌握10的组成
1、教师提出要求:把10根小棒摆成两份,看谁摆得快,能摆出多少种不同的摆法。(2分钟内完成)
2、让学生汇报后问:你能从中想到什么?(小组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3、儿歌固新知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和以前知识及学习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自主的掌握了10的组成。】
(五)课后小结。
一节课下来,你对10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反馈信息,检查效果,同时在总结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10个一 = 1个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