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总测试题(二)第1卷(共45分)常宝泉 提供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慰藉(j) 稗(bi)官 怃(w)然 溘(k)然长逝B伉(kng)俪 勾(gu)当 追溯(s) 妍媸(ch)毕露C福祉(zh) 口讷(n) 崔嵬(wi) 护苗保蕾(li)D饿殍(pio) 赧(nn)然 咨(z)嗟 胼手胝(zh)足2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正规 步人正轨 卓见 真知卓见B应用 应运而生 不孝 不肖子孙C隐晦 毫不隐讳 法治 健全法制D指责 无可指摘 富裕 富余人员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洞悉(很清楚地知道)
2、 不足齿数(不值一提) 穿凿(牵强附会) 钟鼓馔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B消受(享受,受用) 视如草芥(不足道,看不上眼) 出世(超脱尘世) 锱铢必较(形容十分节约)C国粹(本国文化的精华) 涉笔成趣(一动笔就能写成有意味的作品) 谲诈(奸诈) 文不加点(写文章不加标点)D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身无长物(没有超过别人的优点) 隽永(形容言语或诗文意味深长) 南柯一梦(比喻一场空欢喜)4下列各句中加黑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B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
3、不见全豹。C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灾难后使投保人得到一笔赔偿,减少损失。D假如我们不修这么多的水利工程,遇到这样严重的水旱灾害,其后果是不可思议的。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做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B这种极不礼貌的行为,对于稍有一点文化修养的人是不能容忍的。C有些炎症,西医能治,中药照样能治,不仅中药能与抗菌素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也低。D小说的基本特征就是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孟子
4、等,诸子散文有论语庄子韩非子等。B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中,有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代表作百年孤独)和奥地利的卡夫卡(代表作变形记)等。C唐代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家白居易、刘禹锡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之用。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D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从1918年起,陆续发表了狂人日记药祝福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这些小说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7-10题。甲在情绪的紧张水平上,情绪体验的变化是很大的。紧张是动作的冲动性。紧张的情绪体验通常是与活动的紧要关头、最有决定性意义的时刻相联系的。在考试之前,在演讲之前,运
5、动比赛之前,人都可以体验到这种紧张情绪。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通常存在着关系到活动成败的关键时刻,当这种时刻在实际上或想像中临近时,情绪体验的紧张水平就会逐渐增长。如果活动的成败对人愈重要,则关键时刻到来时情绪就愈紧张紧张一般有助于全身精力的动员和注意力的集中,对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有时可能起抑制作用,使动作失调,从而妨碍活动的正常运行。紧张对活动的不同作用,除了取决于紧张的程度外,也与人对活动的准备以及是否具有必要的知识、技能有关。乙学生参加考试,特别容易情绪激动、紧张,甚至恐惧,有时少数学生还会产生怯场现象。怯场就是由于情绪过于紧张而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控制自己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学生的怯
6、场会阻碍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而使成绩受到极大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的强度和应试能力之间呈现门形的关系。动机强度适中,有利于应试能力的发挥。动机过弱或过强,都可能使学生应试能力发挥得不正常。对考试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其学业成绩固然难以提高,但有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激动、分数的包袱背得重,其考试成绩往往也提不高。因为他们总是在高度焦虑的心理状态中学习,逢考试又往往怯场。丙意志可以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于理智。在日常生活中不利于工作、不利于学习的消极情绪,意志坚强者能用意志力加以控制,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理智的要求。7下面是对“学生参加考试,特别容易情绪激动、紧张,甚至恐惧,有时少数学生还会产
7、生怯场现象”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学生获取考试成功的欲望过强,或家长、老师过分的肯定、鼓励、催促,期望值过大,给学生造成过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导致学生情绪激动、紧张。B学生对考试结果(可能失败)过于担心忧虑,或家长老师过分的安慰、关心,造成一种严重感或危机感的暗示,导致学生临考的紧张、恐惧心理,甚至出现怯场。C考试的怯场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有一个产生、渐次发展的过程。当这种不利于考试的消极情绪出现时,考生不能用意志力及时控制,致使其逐渐严重。D“活动的成败对人愈重要,则关键时刻到来时情绪就愈紧张”,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规律,考生无力改变这种心理规律,最后出现了考试怯场。8下面是对“
8、动机的强度和应试能力之间呈现门形的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应试的动机与应试能力的关系对某些考生可能表现为动机越弱应试能力越弱,动机越强应试能力越强的正比例关系;对另一些考生则可能表现为动机越强则应试能力越弱,动机越弱则应试能力越强的反比例关系。总体概括起来,则表现为门形关系。B动机强度与应试能力之间关系指的就是过于紧张的情绪与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控制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C如果某考生的应试能力发挥正常,说明该考生能正确把握自己,他应试动机的强度与应试能力之间的关系处在“门形”的顶点,而这顶点正是其关系的最佳点。D“门形的关系”,实际上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学生的怯场”与“充
9、分发挥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9下列是对“意志可以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于理智”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意志力对情绪施加影响,进行有效控制取决于理智对情绪所进行的是非判断。在理智判断之后,意志力按照理智的要求进行工作。B意志坚强表现在能够充分运用意志力对消极情绪导致的不利于应试的行为不仅加以结束控制,而且使之完成良性改造,引导它向有利于考试的方面转化。C意志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这种目的性和针对性是对紧张情绪“有时可能起抑制作用,使动作失调,从而妨碍活动的正常进行”而言的。D紧张是动作的冲动性,意志则对紧张具有制约性。意志控制情绪,使之服从理智,就是意志对紧张情绪加以制约,
10、达到消除紧张情绪体验的目的。10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能一味回避、害怕紧张情绪,应欢迎甚至创造那种能使复习争分夺秒、考试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的良性紧张情绪。这种紧张促使应试能力的充分发挥,是考生所需要的。但这要适度,要避免紧张过度,过度可能引起对应试能力的抑制。B考试(特别是高考)的紧张情绪一般不表现在成绩较高的考生身上,因为他们知识基础较牢固,情绪自然稳定。相反,紧张的情绪往往集中在知识基础不够牢固、复习不够充分、成绩不是很高的考生身上,他们在复习时最容易出现高焦虑状态,逢考试他们往往怯场。C淡化对考试,特别是重大考试(如高考)的功利得失的思考,减弱“关系到活动成败的关键
11、时刻”的压力,就可能降低“情绪体验的紧张水平”。D为了避免考试情绪的过分紧张,而采取不追求考试成功的做法是不适当的,因为它和“对考试抱无所谓态度”一样,不能在复习中和考试中出现“有利于全身精力的动员和注意力的集中”的良性紧张状态。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1-15题。赵璧字宝臣,云中怀仁人。世祖为亲王,闻其名召见,呼秀才而不名,赐三僮,给薪水,命后亲制衣赐之,视其试服不称,辄为损益,宠遇无与为比。命驰驿四方,聘名士王鹗等。又令蒙古生十人,从璧受儒书。敕璧习国语,译大学衍义,时从马上听璧陈说,辞旨明贯,世祖嘉之,宪宗即位,召璧问曰:“天下何如而治?”对曰:“请先诛近侍之尤不
12、善者。”宪宗不悦。璧退,世祖曰:“秀才,汝浑身是胆邪!吾亦为汝提两手汗也。”一日,断事官牙老瓦赤持其印,请于帝曰:“此先朝赐臣印也,今陛下登极,将仍用此旧印,抑易以新者耶?”时璧侍帝,质之曰:“用汝与否,取自圣裁,当乃敢以印为请耶!”夺其印,置帝前。帝为默然久之,既而曰:“朕亦不能为此也”自是牙老瓦赤不复用。壬子,为河南经略使。河南刘万户贪淫暴戾,郡中婚嫁,必先赂之,得所请而后行,咸呼之为翁。其党董主簿,尤恃势为虐,强取民女有色者三十余人,璧至,按其罪,立斩之,尽还民女。刘大惊,时天大雪,因诣璧相劳苦,且酌酒贺曰:“经略下车,诛锄强猾,故雪为瑞应。”璧曰:“如董主簿比者,尚有其人,俟尽诛之,瑞
13、应将大至矣。”刘屏气不复敢出语,归卧病而卒,时人以为惧死。11对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其试服不称 称:合适B宠遇无以为此 遇:机遇C因诸璧相劳苦 诸:到去D敕璧习国语 国:蒙古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辞者明贯,世祖嘉之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B按其罪,立斩之按诛五人,曰颜佩伟、杨念如、沈扬C宪宗即位,召璧问曰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D经略下车,诛锄强猾,故雪为瑞应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13比较下面两组加黑词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 帝为默然久之请先诛近侍之尤不善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A不同,相
14、同 B相同,也相同C相同,不同 D不同,也不同14下面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他果敢有胆识的一组是( )驰驿四方,聘名士王鹗等又令蒙古生十人,从璧受儒书请先诛近侍之尤不善者夺其印,置帝前按其罪,立斩之如董主簿比者,尚有其人,俊尽诛之A B C D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世祖做亲王时就赏识赵璧,从日常生活到工作学习各方面都对赵璧恩宠有加。B宪宗即位后,向赵璧询问治国方略,赵璧答话不讲究语言艺术,宪宗和世祖都为他捏了两手汗。C断事官牙老瓦赤拿着他的印来暗示宪宗要重视他,保持他的地位,结果被赵璧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D赵璧了解到刘万户与董主簿的罪行,先斩了董主簿,刘万户前去拜访赵璧后,
15、知道自己也难逃法网,回家后卧病而死。第卷(共105分)四、(15分)16读下列文言文,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雪宫,齐国离宫名。离宫是古代帝王出巡时休息的行宫。(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2分)_(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分)_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独坐敬亭山李白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1)诗的前两句
16、写景有何作用?(2分)_(2)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句的艺术特色。(4分)_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选做四句)(4分)(1)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2)_,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3)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4)沧海月明珠有泪,_。(李商隐锦瑟)(5)谨庠序之教,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湖畔李萦枝曾经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过一幅题为湖畔的摄影作品:大雪初霁。清冽的湖边,薄薄的雪翅交叠成大片蓬松柔软的积雪。雪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张铁条钉成的长椅,冷铁的黑色凸现在积雪之上。整个画面是静态的
17、、肃穆的,雪梦幻一般烘托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空寂。这样一个简约的画面在瞬间抓住了我的心,并且打开了我与画面之间一条想像的通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濒临一湖静水,独对空苍天,横卧一片野地,裸露在季节中的筋骨被风雨雷电、日月星光穿过。铁椅只是固守,等待一个人,一个与之在冥冥之中有着某种联系和默契的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透过积雪,我看见了铁椅上斑驳的锈迹。这是掩埋在时间后面疼痛的伤口和幸福的印记。在这椅子上,也许曾经演绎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场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一次别去经年后重逢的狂喜;或是黑暗中的沉思与独白,初春时节的朦胧与渴望,秋光里
18、的寂寞与怀想,夕阳西下时淡淡的感伤曾经在椅子上坐过的人,有不同的年龄,从黑发的少年到白发老人,分别来自人生的四个阶段。他是椅子的过客,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他在这里停留片刻,留下了灵魂的芬芳。过客远去,铁椅就被落叶和霜雪覆盖。更多的时候,铁椅融进暮色,像一叶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泊在时间的岸边。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纵使时光老去,等待不老。椅子空空,惟其空着,才承纳了一种博大和无限。有什么比守望不息的生命更加久远的呢?而生命与生命的交织演变出来的刀光剑影与金戈铁马的荣辱兴衰是一些变换的场景,深入它记忆的最深处。在时间的嘀嗒声里追溯逝水的源头,遥想从前的天空与河流,如血夕阳
19、与铁骨苍鹰,一马平川上的猎猎战旗与浩浩大漠上的烽火硝烟,以及万丈英雄豪气与方寸之间的似水柔情如此,又是一部横卧在时间岸边的汗青史册。那些在册页上留下生命痕迹的过客随流云远去,复有后来者,以此连绵不绝,又渺若尘沙。但生命不息,这一部史册在缄默中向未来的岁月敞开,等待一个人携着风雨挥毫着墨。我不知道这幅摄影作品的作者是何许人,最初的创作意图又是什么。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深入了画面中充满寓意的空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键。现在,把这张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像它在画中以白雪为背景对生命展开阔大的等待一样,我要让它远离红尘的喧嚣与浮躁,在我的内心日复一日地坚守,等待那种生命的
20、极致。比如灵魂与灵魂相遇时燃起的一把火,裹藏的心灵被狂飙痛快地揭开蔽障,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沧桑后的积淀,梦想的蓓蕾在绚烂一刻极辉煌也许,这样的生命极致一辈子都不会到来,而等待却永远继续。惟有给拥挤的心灵一片渴望中的空白地带,生命的空间才不断地延伸和扩展。从湖畔中走出来,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积雪无痕,我心灵的湖畔却留下了一行清晰的脚印。(选自散文)19作者在第段写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1)它“经历了什么?”(2)又在“等待着什么”?请回答。(4分)_20作者在第段中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请结合第段内容,简述你对这种“内在关联
21、”的理解。(4分)_21第段中,作者对“生命的极致”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内涵作了形象的描绘,请你分别对这四个方面作明确的表述。(6分)_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A文章作者由一幅摄影作品而引起想像和联想,由实人虚、化理为象,从铁椅前的过客写到汗青史册上的过客,并引发了那种对生命极致的追求B作者笔下的铁椅是“泊在时间的岸边”、有着博大和无垠的胸怀的守望者,作者通过这位“守望者”对人生和历史的审视,吟颂了守望不息的生命精神C“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从眼前的思索中解脱出来。它既照应了开头铁椅的等候,又与“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互为补充。D“透过积雪幸福的
22、印记。”画线的句子用“斑驳的锈迹”形容铁椅的历尽沧桑和过去发生在它身边的种种人事,以及由此产生的刻骨铭心的感受。E“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是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它也要在等待中驶向前方,而不应永远“泊在时间的岸边”。六、(12分)23用一句话概括下则消息。(4分)据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铁路客运票价调整将于2002年1月12日召开听证会。不少消费者提出,民航机票价格的调整为何不召开听证会?国家计委副主任汪洋今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回答了消费者这一疑问。汪洋指出,目前,中国民航正在进行改革重组,重组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预计今年将会全面推开。民航重组完成后,民航企
23、业将与中国民航总局脱钩。民航重组完成后的定价方式,将与目前民航的定价方式截然不同。重组完成后,新的定价将面对民航企业,而不是现阶段的中国民航总局。所以,当前面对中国民航总局,对民航机票价格进行听证,没有意义。汪洋透露,中国民航重组完成后,国家计委与中国民航总局研究制定新的机票定价方案。中国民航机票的价格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民航总局不许打折,但暗折机票仍然流行,销售打折机票的广告随处可见。有关人士认为,对机票价格,目前国家计委、民航总局、民航企业和消费者“四不满意”,迫切需要用分开听证来进行价格的调整。概括为:_24把下面一段文字改写成一组排比句。(4分)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和画卷,而是
24、一粒种子,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播种和培育,描绘和渲染。理想是一片荒漠,而不是葱茏的绿洲,需要你去开垦它,改造它。_25下面两个句子都写到“经验”,前一个句子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个句子比喻说理形象生动,请从“想像”、“怀疑”、“实践”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4分)经验是智慧之母。(意达芬奇)经验如果任其野马般的乱奔乱驰,必将在单纯的黑暗中摸索。与其说是指导人的,毋宁说是使他人陷入昏乱。(英培根)_七、作文(60分)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艘货轮缺货后返航,在浩瀚的大海上,突然遭遇巨大风暴。惊惶失措的水手们,急得团团转。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仓,立刻往里面灌水。”水手们担忧:
25、“险上加险,不是自找死路吗?”船长镇定地说:“大家见过根深干粗的树被暴风刮倒过吗?被刮倒的都是没有根基的小树。”水手们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仓里的水越来越满,货轮渐渐地平稳了。船长告诉那些松了一口气的水乎:“一只空木桶,是很容易被风打翻的,如果装满水负重加压了,风是吹不倒的。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时候;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人生之船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参考答案:一、1D2A3A4C5A6B二、7D8C9D10B三、11B12C13A14D15B四、16(1)以老
26、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老百姓也以他的快乐为快乐。(2)这样却不能称王的,没有过这种事啊。17(1)暗示出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借以烘托出诗人心里的孤独和寂寞。(2)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相”“两”二字同义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二字,凡中见奇,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此二句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透露出诗人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18(1)天生我材必有用。(2)飘飘何所似。(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4)蓝田日暖玉生烟。(5)申之以孝梯之义。五、19(1)在过去的岁月里,许多不同年龄的过客,在它的身边演绎幕幕悲欢离合的生命故事。(2)等待在未来的
27、岁月里,这些生命的故事能够在身边不息地上演,展现着生命的意义。20历史上的人物,就其个体的微观角度来说,他们是转瞬即逝的,但又在历史中留声名;从历史宏观的角度来说,他们是渺小的,但同时又古往今来、生生不息、叱咤风云。21“生命的极致”包含了:心灵的沟通引发了情感共鸣(或:思想在交流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内敛的情感因热烈生活的触动而畅快淋漓地进发;丰厚的经验和阅历积淀为人生的睿智;最初的理想在终将实现之时展现出至臻完美的境界。22AD六、23铁路将举行价格听证会,民航机票定价方案将在重组后制定。24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种子,需要你去播种,培育;理想不是壮美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描绘,渲染;理想不是葱茏的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你去开垦,改造。25(1)怀疑是知识之父。(2)怀疑如若任其如毒蛇般缠住一个人的心,必将使之成为窒息人的绳索,与其说是求知的发端,毋宁说是对天才的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