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0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第一章 设计任书
1.1.1 工程概况
该工程为六层办公楼,主体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占地面积为1310㎡,建筑面积5240㎡,建筑物共6层,底层层高5.1m,标准层层高3.6m,顶层层高4.5m,总高度25.5m,室内外高差0.450m,基础顶面距离室外地面1.05m,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该办公楼主要以层为单元出租,每层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拥有接待室、会议室、档案室、普通办公室、专用办公室等。楼内设有两个电梯三个楼梯,主、次楼梯开间均为3m,进深均为6.6m,楼梯的布置均符合消防、抗震的要求。
1.1.2 设计条件
一、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防,抗震设计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
二、基本风压: 0.55KN/m2,B类粗糙度;
三、雪荷载标准值:0.2KN/m2;
四、结构体系: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五、工程地质条件: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土质分布具体情况见表,II类场地土。地下稳定水位距地表-9m,表中给定土层深度由自然地坪算起。建筑地点冰冻深度-0.5m。
表1-1 建筑地层一览表
序号
岩土
深度
土层
深度
(m)
厚度
范围
(m)
地基土
承载力(kPa)
压缩
模量
(mPa)
1
杂填土
0.0—1.2
1.2
---
---
2
粉土
1.2—2.0
0.8
200
5.0
3
中粗砂
2.0—4.8
2.8
300
9.5
4
砾砂
4.8—15.0
10.2
350
21.0
1.2 建筑设计任务及要求
一、基本要求:
满足建筑功能要求,根据已有的设计规范,遵循建筑设计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造型美观的原则,对建筑方案分析其合理性,绘制建筑施工图。
二、规定绘制的建筑施工图为:
1、底层、标准层及顶层平面图:比例 1:150(图1-1)
2、主要立面图:比例 1:150(图1-2,图1-3)
3、屋面排水布置图:比例 1:150
4、剖面图:比例 1:150
5、墙身大样及节点详图:比例 1:100及1:10
83
图1-1 标准层平面图
1.3结构设计任务及要求
一、基本要求:
在建筑方案设计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掌握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方法和基本构造要求,绘制施工详图。
二、规定绘制的结构施工图为:
1、结构平面布置图:比例 1:150
2、一榀框架结构配筋图:比例 1:150
3、屋面板、楼面板的配筋图:比例 1:150
4、楼梯配筋图:比例 1:100
5、基础设计图:1张
三、结构设计计算书内容:
说明结构方案如何确定的,材料选择。列出结构设计计算过程中采用的计算方法、计算假定、计算原则、计算简图、内力图及计算结果。
第二章 建筑设计说明
2.1建筑平面设计
2.1.1建筑平面布置
一、建筑结构方案:对于建筑物的土质和所在地区的抗震等要求,选择框架结构和桩基础,具体见结构施工图。
二、平面组合:
对于办公楼来说,首先要保证其用途,并且符合经济合理的要求,在平面布置上符合抗震和消防的要求,已经在办公楼适合的位置设置抗震缝。在消防方面,楼梯的布置和走廊的长度、宽度均已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三、交通组织及防火疏散设计:
在垂直的交通方面,在适合的位置都已设置了楼梯,并加设了消防通道。考虑到防火疏散的要求,办公楼楼的走廊适当的放宽。
四、采光通风:根据该建筑物的性质,将窗台安排到离地面900mm的高度,以保证有足够的采光和通风。
2.2剖面设计
2.2.1房间各部分高度
1、层高和净高:底层层高5.1m,净高3.5m;标准层层高3.6m,净高3.5m;顶层层高4.5m,净高4.4m。
2、室内外高差:0.45m。
3、窗面及窗高: 窗面距楼面为0.9m,窗高为1.8m。
2.2.2屋面构造说明(从上到下)
1、保护层;现浇40厚细石混凝土
2、防水层:捷罗克防水层(厚8mm)
3、找平层: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
4、保温兼找坡层:膨胀珍珠岩砂浆找坡(平均厚140mm)
5、结构层:100厚钢筋混凝土屋面板
6、10厚纸浆石灰泥粉平
7、V型轻钢龙骨吊顶
2.2.3楼面构造说明(从上到下)
1、面层:水磨石地面(10mm面层,20mm水泥砂浆打底)
2、结构层:100厚钢筋混凝土楼面板
3、10厚纸浆石灰泥粉平
4、V型轻钢龙骨吊顶
2.2.4 地面构造说明(从上到下)
1、面层:水磨石地面(10mm面层,20mm水泥砂浆打底)
2、结构层:100厚钢筋混凝土楼面板
3、70厚碎石或碎砖
4、素土夯实
2.2.5 墙体构造说明
一、外墙面
1、外刷防水涂料
2、8厚混合砂浆找平
3、12厚水泥砂浆打底
4、240厚墙体层(采用粉煤灰空心砌块)
二、内墙面
1、内墙涂料二度刷面
2、20厚混合砂浆找平
3、240厚墙体层(采用粉煤灰空心砌块)
2.3 立面设计
2.3.1 外墙面做法
1、相对标高+1.050以上外墙面用12厚水泥砂浆打底,8厚混合砂浆找平,外墙防水涂料二度,颜色为粉蓝色,线脚颜色为褐色。
2、相对标高+1.050至室外地面间外墙用12厚水泥砂浆打底,外贴300×300的仿大理石墙面砖。
第三章 结构设计
3.1 结构方案的选择及结构布置
3.1.1 结构方案的确定
考虑到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平面布置灵活,能够获得较大的使用空间,建筑立面容易处理,可以适应不同房屋造型,故本设计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3.1.2 基础类型的确定
根据施工场地、地基条件、场地周围的环境条件,选择柱下独立基础。
3.1.3 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和材料的选择
一、基础顶面设计标高的确定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的建议,地基持力层可设在中粗沙层上,该层距室外地面2.0m—4.8m之间,现选用桩基础,故取基础顶面距离室外设计地面1.05m处。
二、楼板厚度的确定
根据平面布置,单向板的最大跨度为3m,
按刚度条件,板厚为l/40=3000/40=75mm;
按构造要求,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的最小厚度为60mm;
综合荷载等情况考虑,取板厚h=100mm.
三、次梁截面尺寸确定
根据平面布置,次梁的最大跨度为8100mm,
次梁高h=(1/18—1/12)l=(1/18—1/12)8100=450mm—1013mm,取h=700mm;
次梁宽b=(1/2—1/3)h=(1/2—1/3)700=350mm—233mm,取b=300mm
四、框架梁截面尺寸确定
1、横向框架梁:
横向框架梁的最大跨度为6600mm,
横向框架梁高h=(1/8—1/12)l=(1/8—1/12)6600=825mm—550mm,取h=750mm;
横向框架梁宽b=(1/2—1/3)h=(1/2—1/3)750=375mm—250mm, 取b=350mm
2、 纵向框架梁:
纵向框架梁高h=(1/8—1/12)l=(1/8—1/12)6600=825mm—550mm,取h=750mm;
纵向框架梁宽b=(1/2—1/3)h=(1/2—1/3)750=375mm—250mm, 取b=350mm
五、框架柱截面尺寸确定
对于多层框架,无论从受力的角度,还是柱的净高而言,都以底层最为不利。底层层高H=5.1m,柱截面高度取h=(1/15—1/20)H=(1/15—1/20)5100=340mm—255mm。
又对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房屋高度为22.5m<30m,即抗震等级为三级的框架结构,为保证柱有足够的延性,需要限制柱的轴压比,柱截面面积应满足下式:,其中,再扩大1.2—1.3倍,则,即,bc=hc=530mm,综合考虑取bc=hc=550mm。
六、材料选择
1、混凝土强度等级:
除基础垫层混凝土选用C10,基础选用C25外,基础以上各层混凝土均选用C35。
2、钢筋级别:
框架梁、柱等主要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选择HRB335级钢筋;构造钢筋、箍筋及板内钢筋选用HPB235。
3.2 框架荷载计算
选取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第轴线处框架KJ8作具体计算。
3.2.1 板面荷载计算
一、屋面荷载
1、恒荷载标准值:
现浇40厚细石混凝土 22×0.04=0.88KN/㎡
捷罗克防水层(厚8mm) 0.10KN/㎡
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 20×0.02=0.40KN/㎡
膨胀珍珠岩砂浆找坡(平均厚140mm) 14×0.14=1.96KN/㎡
100厚钢筋混凝土屋面板 25×0.10=2.50KN/㎡
10厚纸浆石灰泥粉平 16×0.01=0.16KN/㎡
V型轻钢龙骨吊顶 0.25KN/㎡
合计 6.25KN/㎡
2、活荷载标准值: 按上人屋面,取2.0KN/㎡
二、楼面荷载
1、恒荷载标准值:
水磨石地面(10mm面层,20mm水泥砂浆打底) 0.65KN/㎡
100厚钢筋混凝土屋面板 25×0.10=2.50KN/㎡
10厚纸浆石灰泥粉平 16×0.01=0.16KN/㎡
V型轻钢龙骨吊顶 0.25KN/㎡
合计 3.56KN/㎡
2、活荷载标准值: 按“办公楼”一栏取,取2.0KN/㎡
3.2.2 梁柱自重
1、横向框架梁(750×350):0.35×(0.75-0.1)×25=5.688KN/m
2、纵向框架梁(750×350):0.35×(0.75-0.1)×25=5.688KN/m
3、次梁(700×300): 0.3×(0.7-0.1)×25=5.25KN/m
4、框架柱(550×550): 考虑柱装修重0.5KN/m
顶层柱: 0.55×0.55×4.5×25+0.55×4×4.5×0.5=39KN
标准层柱:0.55×0.55×3.6×25+0.55×4×3.6×0.5=31.2KN
底层柱: 0.55×0.55×5.1×25+0.55×4×5.1×0.5=44.2KN
3.2.3 门窗自重
1、门:除底层大门为玻璃门外,其余均为木门。
木门自重:0.2KN/㎡。
2、窗:均采用塑钢玻璃窗。
窗自重:0.3KN/㎡。
3.2.3 雨蓬
本建筑物雨蓬均采用钢结构雨蓬,向厂家统一订购,并按规定进行安装。
3.3 板的内力及配筋计算
3.3.1 屋面板计算
一、单向板部分屋面板
1、荷载计算
1) 恒荷载:gk=6.25KN/㎡
2) 活荷载:qk=2.0KN/㎡
3) 荷载组合:1.2gk+1.4qk=1.2×6.25+1.4×2=10.3KN/㎡
1.35gk+1.4×0.7qk=1.35×6.25+1.4×0.7×2=10.4KN/㎡
取g+q=10.4KN/㎡
屋面板的几何尺寸和计算简图见图3-1
(a) 屋面板的几何尺寸
(b) 屋面板的计算简图
图3-1屋面板的几何尺寸和计算简图
2、内力计算
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按弹性理论计算,各跨的计算跨度l0为各跨支座中心线间的距离lc ,各截面弯矩用弯矩分配法计算得:
图3-2 屋面板各截面弯矩计算(弯矩分配法)(单位:KN·m)
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取板的截面有效高度h0=100-15=85mm。
表3-1 屋面板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面
M
(KN·m)
(mm2)
选配钢筋
实配钢筋面积
(mm2)
A-B跨中
4.05
0.034
0.983
231
8@200
251
B支座
-5.7
0.047
0.976
327
8@110
457
B-C跨中
1.55
0.013
0.993
87
6@200
141
C支座
-3.8
0.031
0.984
216
8@200
251
C-D跨中
2.2
0.018
0.991
124
6@200
141
D支座
-4.43
0.037
0.981
253
8@200
251
D-E跨中
2.25
0.019
0.990
127
6@200
141
E支座
-3.67
0.030
0.985
209
8@200
251
E-F跨中
1.24
0.010
0.955
70
6@200
141
F支座
-6.46
0.054
0.972
372
8@110
457
E-G跨中
4.66
0.039
0.980
266
8@110
457
G支座
-7.62
0.063
0.967
441
8@110
457
G-H跨中
2.99
0.025
0.987
170
8@200
251
H支座
-9.8
0.081
0.958
573
8@85
592
H-I跨中
6.8
0.056
0.971
392
8@110
457
二、双向板内力计算(A区格,B区格配筋同A区格)
1.荷载设计值
恒荷载:gk=6.25KN/㎡ g=1.4×6.25=8.75KN/㎡
活荷载:qk=2.0KN/㎡ q=1.2×2=2.4KN/㎡
荷载组合: g+q=8.75+2.4=11.15KN/㎡
g+=8.75+=9.95KN/㎡
==1.2KN/㎡
2.弯矩计算
计算弯矩时,考虑泊松比的影响,取
A区格板:
跨中最大弯矩可简化为当内支座固支时,g+作用下的跨中弯矩值与当内支座铰支时作用下的跨中弯矩值两者之和。
支座最大负弯矩即为内支座固支时g+q作用下的支座弯矩。
3.截面设计
截面有效高度:选用8钢筋作为受力主筋,则
l01横向跨中截面的,
l02纵向跨中截面的,
支座截面处的h0均为81mm。
截面弯矩设计值:该板四周与梁整浇,故弯矩设计值应按如下折算:
A区格跨中截面折减200/0,A区格四周支座折减200/0
计算配筋量时,取内力臂系数,则
3.3.2 楼面板的内力计算
一、单向板部分
1、荷载计算
1) 恒荷载:gk=3.56KN/㎡
2) 活荷载: 按办公楼取,qk=2.0KN/㎡
3) 荷载组合:1.2gk+1.4qk=1.2×3.56+1.4×2=7.07KN/㎡
1.35gk+1.4×0.7qk=1.35×3.56+1.4×0.7×2=6.77KN/㎡
取g+q=7.07KN/㎡
楼面板的几何尺寸和计算简图见图3-3
2、内力计算
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按弹性理论计算,各跨的计算跨度l0为各跨支座中心线间的距离lc ,各截面弯矩用弯矩分配法计算得:
图3-4 楼面板各截面弯矩(单位:KN·m)
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取板的截面有效高度h0=100-15=85mm
表3-3 楼面板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面
M
(KN·m)
(mm2)
选配钢筋
实配钢筋面积
(mm2)
A-B跨中
2.74
0.023
0.988
155
6@170
166
B支座
-3.86
0.032
0.984
220
8@200
251
B-C跨中
1.06
0.009
0.995
60
6@200
141
C支座
-2.58
0.021
0.989
146
8@200
251
C-D跨中
1.48
0.012
0.994
83
6@200
141
D支座
-3.01
0.025
0.987
171
8@200
251
D-E跨中
1.53
0.013
0.993
86
6@200
141
E支座
-2.49
0.021
0.989
141
8@200
251
E-F跨中
-0.85
0.007
0.996
48
6@200
141
F支座
-4.37
0.036
0.982
249
8@200
251
F-G跨中
3.18
0.026
0.987
180
6@200
141
G支座
-5.18
0.043
0.978
297
8@170
296
G-H跨中
2.03
0.017
0.991
115
6@200
141
H支座
-6.67
0.055
0.972
384
8@130
387
H-I跨中
4.62
0.038
0.981
264
8@170
296
二、双向板内力计算(A区格,B区格配筋同A区格)
1、荷载设计值
恒荷载:gk=3.56N/㎡ g=1.4×3.56=4.98KN/㎡
活荷载:qk=2.0KN/㎡ q=1.2×2=2.4KN/㎡
荷载组合: g+q=4.98+2.4=7.38KN/㎡
g+ =4.98+=6.18KN/㎡
==1.2KN/㎡
2、弯矩计算
计算弯矩时,考虑泊松比的影响,取
A区格板:
跨中最大弯矩可简化为当内支座固支时,g+作用下的跨中弯矩值与当内支座铰支时作用下的跨中弯矩值两者之和。
支座最大负弯矩即为内支座固支时g+q作用下的支座弯矩。
---
---
3、截面设计
截面有效高度:选用8钢筋作为受力主筋,则
l01横向跨中截面的h01=h-c- =100-15-=81mm,
l02纵向跨中截面的h02=h-c-=100-15-=73mm,
支座截面处的h0均为81mm。
截面弯矩设计值:该板四周与梁整浇,故弯矩设计值应按如下折算:
A区格跨中截面折减20,A区格四周支座折减20
计算配筋量时,取内力臂系数,则
表3-4 楼面双向板配筋计算
截面
h0
(mm)
m
(KN·m/m)
(mm2/m)
实配钢筋
实配
钢筋面积
(mm2/m)
跨中l01方向
81
2.8×0.8=2.24
138.6
8@200
251
跨中l02方向
73
1.4×0.8=1.12
76.9
8@200
251
支座l01方向
81
-4.99×0.8=-3.99
247
8@200
251
支座l02方向
73
-3.79×0.8=-3.03
188
8@200
251
3.4 次梁内力及配筋计算
3.4.1 屋面次梁内力计算(取L1计算)
一、荷载设计值
1. 恒荷载:由板传来: 6.25×3=18.75KN/m
次梁自重: 5.25KN/m
合计: gk=24KN/m
2. 活荷载: qk=2×3=6KN/m
3. 荷载组合设计值
g+q=1.2 gk+1.4 qk=1.2×24+1.4×6=37.2KN/m
g+q=1.35gk+1.4×0.7 qk=1.35×24+1.4×0.7×6=38.28KN/m
取g+q=38.28KN/m (单向板部分的荷载设计值)
4. 双向板部分的荷载设计值
-轴间:l0x/l0y=4.5/3=1.5<2, 故为双向板;
-轴间:l0x/l0y=3/3=1<2, 故为双向板。
双向板部分次梁承受的最大荷载g+q=38.28KN/m
将梯形分布荷载化为等效的均布荷载:
----
将三角形分布荷载化为等效的均布荷载:
屋面次梁的几何尺寸和计算简图见图3-5
图3-5 屋面次梁的几何尺寸和计算简图
二、内力计算
1、由于各跨跨距相差较大,次梁的弯矩用弹性理论中的弯矩分配法求得,其中各跨的计算跨度l0为各跨轴线间的距离lc 。
图3-6 屋面次梁各截面弯矩(单位:KN·m)
2、内力汇总
表3-5 屋面楼面次梁各截面内力
截面
A
支座
A-B
跨中
B
支座
B-C
跨中
C
支座
C-D
跨中
D
支座
D-E
跨中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M(KN·m)
0
170
-216.6
121
-83
4
-106.7
134
V(KN)
103
--
-172
132
--
-132
64
--
-64
126
--
截面
E
支座
E-F
跨中
F
支座
F-G
跨中
G
支座
G-H
跨中
H
支座
H-I
跨中
I
支座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M(KN·m)
-99.5
-40
-87
130
-186.5
164
-232.7
164
0
V(KN)
-126
36
--
-36
132
--
-132
155
--
-155
172
--
-103
3、截面承载力计算
1) 次梁跨中截面按T形截面进行计算,其翼缘宽度取两者中的较小值(取最大跨轴线间距8.1m计算)
取
判断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形截面
取h0=700-35=665mm, 则:
-->167.1KN·m
故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2) 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均按一排钢筋考虑,取h0=700-35=665mm
3) 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表3-6 屋面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截面
位置
M
(KN·m)
(跨中)
或
b(支座)
(mm2)
选配
钢筋
实配
钢筋
面积
(mm2)
A-B
跨中
170
0.010
0.010<
0.995
856
320
941
B
支座
-216.6
300
0.098
0.103<
0.949
1144
420
1256
B-C
跨中
121
0.007
0.007<
0.997
608
220
628
C
支座
-83
300
0.037
0.038<
0.981
424
220
628
C-D
跨中
4
0.0004
0.0004<
1.000
20
220
628
D
支座
-106.7
300
0.048
0.049<
0.976
548
220
628
D-E
跨中
134
0.008
0.008<
0.996
674
320
941
E
支座
-99.5
300
0.045
0.046<
0.977
510
220
628
E-F
跨中
-40
0.005
0.005<
0.998
201
220
628
F
支座
-87
300
0.039
0.040<
0.980
445
220
628
F-G
跨中
130
0.008
0.008<
0.996
654
320
6941
G
支座
186.5
300
0.084
0.088<
0.956
978
420
1256
G-H
跨中
164
0.008
0.008<
0.996
825
320
941
H
支座
-232.7
300
0.105
0.111<
0.945
1234
420
1256
H-I
跨中
164
0.009
0.009<
0.996
825
320
941
4) 次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由表3-5得,Vmax=172KN
0.25×1.0×300×665×16.7=833KN > Vmax=124KN
则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0.7ftbh0=0.7×1.57×300×665=219KN > Vmax=124KN
则按构造规定选配箍筋,选配6@250
3.4.2 楼面次梁内力计算(取L1计算)
一、荷载设计值
1.恒荷载:由板传来: 3.56×3=10.68KN/m
次梁自重: 5.25KN/m
合计: gk=15.93KN/m
2. 活荷载: qk=2×3=6KN/m
3. 荷载组合设计值(单向板部分的荷载设计值)
g+q=1.2 gk+1.4 qk=1.2×15.93+1.4×6=27.52KN/m
g+q=1.35gk+1.4×0.7 qk=1.35×15.93+1.4×0.7×6=27.39KN/m
取g+q=27.52KN/m
4. 双向板部分的荷载设计值
-轴间:l0x/l0y=4.5/3=1.5<2, 故为双向板;
-轴间:l0x/l0y=3/3=1<2, 故为双向板。
双向板部分次梁承受的最大荷载g+q=27.52KN/m
-轴间:将梯形分布荷载化为等效的均布荷载:
----
-轴间:将三角形分布荷载化为等效的均布荷载:
楼面次梁的几何尺寸和计算简图见图3-7
图3-7 楼面次梁的几何尺寸和计算简图
二、内力计算
1、由于各跨跨距相差较大,次梁的弯矩用弹性理论中的弯矩分配法求得,其中各跨的计算跨度l0为各跨轴线间的距离lc。
图3-8 楼面次梁各截面弯矩(单位:KN·m)
2、内力汇总
表3-7 楼面次梁各截面内力
截面
A
支座
A-B
跨中
B 支座
B-C
跨中
C支座
C-D
跨中
D支座
D-E
跨中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M(KN·m)
0
100
-155.3
57
-59.5
16
-76.4
76
V(KN)
74
--
-124
95
--
-95
46
--
-46
91
--
截面
E支座
E-F
跨中
F支座
F-G
跨中
G支座
G-H
跨中
H支座
H-I
跨中
I
支座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M(KN·m)
-71.5
-48
-63
66
-133.5
76
-167.1
78
0
V(KN)
-91
26
--
-26
95
--
-95
111
--
-111
124
--
-74
3、截面承载力计算
1) 次梁跨中截面按T形截面进行计算,其翼缘宽度取两者中的较小值(取最大跨轴线间距8.1m计算)
取
判断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形截面
取h0=700-35=665mm, 则:
-->167.1KN·m
故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2) 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均按一排钢筋考虑,取h0=700-35=665mm
3) 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表3-8楼面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截面
位置
M
(KN·m)
(跨中)
或
b(支座)
(mm2)
选配
钢筋
实配
钢筋
面积
(mm2)
A-B
跨中
100
0.006
0.006<
0.997
503
218
509
B
支座
-155.3
300
0.070
0.073<
0.964
808
418
1017
B-C
跨中
57
0.003
0.003<
0.998
286
216
402
C
支座
-59.5
300
0.027
0.027<
0.986
302
216
402
C-D
跨中
16
0.001
0.001<
0.999
80
216
402
D
支座
-76.4
300
0.034
0.035<
0.983
390
216
402
D-E
跨中
76
0.005
0.005<
0.997
382
216
402
E
支座
-71.5
300
0.032
0.033<
0.984
364
216
402
E-F
跨中
-48
0.006
0.006<
0.997
241
216
402
F
支座
-63
300
0.028
0.028<
0.986
320
216
402
F-G
跨中
66
0.010
0.010<
0.995
332
216
402
G
支座
-133.5
300
0.060
0.062<
0.969
691
318
763
G-H
跨中
76
0.004
0.004<
0.998
382
216
402
H
支座
-167.1
300
0.075
0.078<
0.961
872
418
1017
H-I
跨中
78
0.004
0.004<
0.998
392
216
402
4) 次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由表3-7得,Vmax=124KN
0.25×1.0×300×665×16.7=833KN > Vmax=124KN
则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0.7ftbh0=0.7×1.57×300×665=219KN > Vmax=124KN
则按构造选配箍筋,选配6@250 。
3.5 横向平面框架的内力计算
3.5.1 框架梁柱相对线刚度计算
一、框架柱的惯性矩
二、框架梁的惯性矩
矩形截面惯性矩:
对中框架KJ8为:
三、各层框架梁线刚度
表3-9 各层框架梁线刚度
框架梁
位置
-轴
框架梁
-轴
框架梁
-轴
框架梁
-轴
框架梁
跨度l(mm)
4500
6600
3000
6000
线刚度
四、各层框架柱线刚度
表3-10 各层框架柱线刚度
框架柱
位置
顶层
框架柱
标准层
框架柱
底层
框架柱
层高H(mm)
4500
3600
5100
线刚度
五、各杆件相对线刚度
以-轴框架梁线刚度相对值为1,则可算得各杆件相对线刚度值,注于图3-9中。
图3-9 各杆件相对线刚度
3.5.2 恒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计算
一、恒荷载标准值计算
框架横梁上主要承受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和主梁自重产生的均布荷载,现将主梁自重产生的均布荷载转化为集中荷载,与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相加,一起进行弯矩分配。
1、屋面层
F1=(6.25×1.15+5.688)×7.65+5.688×1.15+8×0.24×1.5×7.65=127KN
F2=(6.25×2.25+5.25)×7.65+5.688×2.25=161KN
F3=(6.25×2.2+5.688)×7.65+5.688×2.2=161KN
F4=(6.25×2.2+5.25)×7.65+5.688×2.2=158KN
F5=(6.25×2.6+5.688)×7.65+5.688×2.6=183KN
F6=(6.25×3+5.688)×7.65+5.688×3=204KN
F7=(6.25×3+5.25)×7.65+5.688×3=201KN
F8=(6.25×1.5+5.688)×7.65+5.688×1.5+8×0.24×1.5×7.65=146KN
2、楼面层
F9=(3.56×1.15+5.688)×7.65+5.688×1.15+8×0.24×[4.5×7.1-(2.25+1.4+0.4)×1.8]+(2.25+1.4+0.4)×0.3×1.8=131KN
F10=(3.56×2.25+5.25)×7.65+5.688×2.25=114KN
F11=(3.56×2.2+5.688)×7.65+5.688×2.2+8×0.24×1.02×4.5=125KN
F12=(3.56×2.2+5.25)×7.65+5.688×2.2=113KN
F13=(3.56×2.6+5.688)×7.65+5.688×2.6+8×0.24×(4.5×7.1-1.2×2.1)+1.2×2.1×0.2=186KN
F14=(3.56×3+5.688)×7.65+5.688×3+8×0.24×(4.5×3.775-1.2×2.1)+1.2×2.1×0.2=170KN
F15=(3.56×3+5.25)×7.65+5.688×3=139KN
F16=(3.56×1. 5+5.688)×7.65+5.688×1. 5+8×0.24×[4.5×7.1-(2.25+1.4)×1.8]+(2.25+1.4)×0.3×1.8=144KN
F17=(3.56×1.15+5.688)×7.65+5.688×1.15+8×0.24×[3.6×7.1-(2.25+1.4+0.4)×1.8]+(2.25+1.4+0.4)×0.3×1.8=101KN
F18=(3.56×2.2+5.688)×7.65+5.688×2.2+8×0.24×1.02×3.6=123KN
F19=(3.56×2.6+5.688)×7.65+5.688×2.6+8×0.24×(3.6×7.1-1.2×2.1)+1.2×2.1×0.2=174KN
F20=(3.56×3+5.688)×7.65+5.688×3+8×0.24×(3.6×3.775-1.2×2.1)+1.2×2.1×0.2=164KN
F21=(3.56×1. 5+5.688)×7.65+5.688×1. 5+8×0.24×[3.6×7.1-(2.25+1.4)×1.8]+(2.25+1.4)×0.3×1.8=131KN
3、恒荷载作用下KJ8受荷简图
图3-10 恒荷载作用下KJ8受荷简图(单位:KN)
二、框架内力计算
框架内力采用分层法计算,对图3-9标明的各杆件相对线刚度值,除底层柱以外,其余各层柱线刚度乘以0.9,即:
顶层柱: 0.206×0.9=0.185 ; 标准层柱: 0.258×0.9=0.232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a) 顶层计算单元(单位:KN·m)
(b) 标准层计算单元(单位:KN·m)
(c) 底层计算单元(单位:KN·m)
图3-11 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