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议论文的开头一、议论文开头、结尾的重要性高考议论文要求考生在关键处多制造些亮点,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精心设计开头、结尾是作文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两道“工序”。一个亮丽的开头、一个响亮有力的结尾,就会使文章光彩夺目,让人见之倾心,顿生好感。清代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一般说来,考场作文要简洁、明快、新颖、别致,切忌长篇大论。好的开头应具备两个特点短小、漂亮。短小,便于让读者了解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全文中心;漂亮,才能吸引读者。“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爆竹之起爆,何等干脆利落!不可拖泥带水,拖沓冗长。爆竹是吸引人的,把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去,好的文章开头,也应
2、如此。亮丽的开头固然能使人眼前一亮,引发一睹为快的念想;精彩的结尾亦能让人难以掩卷,拍案叫绝。好的结尾或总结全文,突出中心;或戛然而止,干净利索;或意在言外,发人深思。二、好的开头的标准和结尾的基本要求优秀的高考作文,它们的开头大都具有短、雅、快的特点:快速入题,开篇切题,文字简约,新颖别致,文采斐然。由此看来,好的考场作文开头一般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快速引出主题;二是要语言凝练,短小精悍,力争控制在50字左右;三是要有文采,有意蕴。好的开头的标准:第一,要明。要一下子让读者知道你要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了解你的论点或论题。要让读者知道你在谈哪方面的问题,开篇知其旨意。第二,要美。只有美,才
3、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第三,要简。简洁是明朗的保证。有的考生在写材料作文时,好把原材料复述一下,这就太罗嗦了。既要从原材料说起,又不能复述原材料,怎么办?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对原材料 “一言以蔽之”高度概括;另一个是选取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太多地引述原材料。议论文结尾的基本要求:点明中心。首尾呼应。富有意蕴,即有丰富的内涵,言有尽而意无穷。三、开头结尾的较高要求-有文采无论是精彩的开头,还是靓丽的结尾,都要求有文采。文采指的是什么呢?“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所谓“有文采”,就是语言美,富有感染
4、力、震慑力、穿透力。文采从哪里来?从生动的用语、灵活的句式、漂亮的修辞等方面来。(1)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在选用词语时,应尽量选择那些具体、生动、形象、鲜明,内涵丰富的,能调动人感官体验的词语,而少用那些抽象、概括,不疼不痒的词语。句子有长短、整散之别;语气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之异;结构有常式、变式之不同。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选用句式,不能呆板地运用一、二种句式。(2)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我们学习各种修辞方法,学了就要用。比喻、拟人,可使语句形象生动;对偶、排比,可使语句容量大,有气势,且有整齐美;设问、反问,可引人思考、增强穿透力。(3)文句有意蕴。文句凝练、含
5、蕴,有丰富的内涵,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可营造深邃的意境,可富含深刻的哲理,这就叫“有意蕴”。四、议论文开头几种种形式1、直入式(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也叫开篇点题法)就是文章开头不转弯抹角,直截了当地点明写作主题。这样的开头讲究要言不烦,片言明旨,寥寥数语即能概括全文内容,明题旨,摄魂魄。例如不要轻易说“不”的开头:人是脆弱的,经历太多的风浪,总有一天会慢慢枯萎,但千万不要轻易对生命说“不”,因为我们内心里潜藏着的,还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它支撑着我们在荒野中踽踽前行。(2008年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点评】本开头先以“人是脆弱的,经历太多的风浪,总有一天会慢慢枯萎”作铺垫,进而笔锋一转提出中心主
6、旨:“但千万不要轻易对生命说不,因为我们内心里潜藏着的,还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它支撑着我们在荒野中踽踽前行。”观点简洁而有力度,开篇即给人强烈的感染力。再如:2003年北京试题转折一位考生这样开头“林中的通幽曲径,因为那些曲曲折折的转变才富有诗意与浪漫。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往往是情节一波三折,才会让人回味,尤有余香。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东西因转折而愈发显得美丽。”(点题)2、引入式(叙述一段故事,创设一种情境(设置情景法),引用一句名言、歌词(摘言引语法)(1)传神逼真的场景刻画,或故事情节,可用来渲染、烘托气氛,这样开启文章,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迅速地进入阅读的氛围之中。例如国殇之后,唯有
7、坚强的开头:北纬31度,东经103.4度,汶川,一个全国人大都不熟悉的地名闯入了我们的视野。5月12日,原本是极其普通的一天。孩子们正坐在课桌前,商店老板们正在纳客,出租车司机驾驶着车辆,做工的、种田的、炒股论经的、开会筹划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常态。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动山摇,震垮了四川汶川,也摇动了半个亚洲。这一刻,山崩地陷,江河呜咽。(2008年高考四川卷优秀作文)【点评】本开头运用了设置情景法,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来临前的平静的常态生活和地震袭来那一刻的地动山摇、山崩地陷进行了对照性的描述,让人读之如临其境,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之巨大、深重。(2)引用
8、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诗词、名言、警句、歌词等作为文章的开头,能引起读者广泛而丰富的联想,体现作者积累的广博和思想的厚度。如:2003全国考题四川一位考生的试去眼前的浮尘的开头“浮尘障目,看清流常为浊水,观蓝天常成阴霾,眺绿野常似荒漠。“情感萦心,每易欺于谎言,偏于成见,惑于谗巧。“要看清世界,须拭去眼前的浮尘;欲明白事非,须放下心中的偏见”(观点)再如:禅悟的开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五祖弘忍听到这首诗的时候,毅然把宗位传给了慧能这个曾被称为小蛮的弟子,也缔造了六祖慧能普度千人的神话。(2008年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点评】本开头引用慧能的诗,切合题目“禅悟”,进而展
9、开更深一步的分析和论证,开头非常巧妙自然。又如细微深处的开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传诵千古的诗篇在细微深处传达出那腔思乡情怀。(2008年高考上海春招卷优秀作文)【点评】本开头引用张籍这首以描写细节来抒发乡情的诗歌,引出了题旨,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艺术色彩,十分精当。再如五月粽香传的开头:“氹氹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五月初五系龙舟节呀,阿妈叫我去睇龙船”磁带在转,很旧的歌了,但我仍喜欢这种古老的味道。外面下着雨,打湿了西关的石板街,落入了水珠,朦胧了荔枝湾,敲响了竹叶而这种气息,究竟能传递多少代呢?它能生生不息吗?(2007年高考广东卷优秀
10、作文)【点评】本开头巧妙地用一曲西关童谣入文,荡漾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令人如闻其声,如归故里。在读者浮想联翩、荡起情感的涟漪之际,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思考“这种气息,究竟能传递多少代呢?它能生生不息吗?”扣题很准且发人深思。3、修辞式(运用修辞法)排比句,句式整齐,气势充沛,极富感染力;比喻句、拟人句,形象生动,新颖别致;设问句,则让读者一开始便生发好奇感,产生阅读兴趣。总之,运用修辞法设置文章的开头,使读者开篇即能体味到飞扬的文采。如此精彩的开头犹如美女的眼睛,立即能摄人魂魄。例如人之常情的开头:有的人为了权力地位不停地“奋斗”,以至贪欲无限人之常情嘛;有的人为了金钱物质委身于权贵豪门,抛弃了自
11、尊人之常情嘛;有的人为了保全性命屈从于邪佞淫威,出卖着灵魂人之常情嘛 (2008年高考天津卷优秀作文)【点评】本文开篇运用了一组排比,并且采用了反话正说的修辞,开篇有气势且出语不凡,见解犀利。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针砭世态中为人所不齿的行为,为下文树立正面形象和观点埋下了伏笔。又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城市是妻子,乡村是母亲。城市细致而又宁煦,是妻子手中暖融融的毛衣,是万家灯火中的一抹温馨;乡村粗糙而又温暖,是妈妈手上厚厚的老茧,是万籁俱寂时的一声叹息。【点评】本开头用了两个新颖别致的比喻句,把城市比做妻子,把乡村比做母亲,对“城市”“乡村”的感受十分真切,而对这种感受的描述又是如此形象生动,使
12、人读之耳目一新。4、对照式(正反对照,集中论点)如:2003全国高考题江西一位考生的公则生明一文的开头朱鎔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公则生明”,单单四字,意蕴深远。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问题明智正确;反之带主观色彩,便不能公正无私地认识和处理问题。而人往往带主观色彩,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深刻的认识,所以做到公则生明并非易事。(观点)又如: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所造就、取得成功的人,没有不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反之,那些懒惰昏庸的人,就难得成就事业。由此,我们可以说:勤则成事,惰则败业。(说勤)再如:再如:
13、一位孔繁森,光芒四射,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总是与伟大、光明、进步联系在一起。一位王宝森,臭名昭著,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总是与贪婪、黑暗、丑陋联系在一起。两个人都走完了人生。但一个永存人间,一个早已被人唾弃。人生的价值,在两人的鲜明对比中,不是已经显现出来了吗?(说“价值”)【点评】运用对比引入式,可直接帮助人们判断是非曲直,上下优劣,利弊得失,很快步入论述的主题。5、置疑式(设问、设置悬念提出观点)设置悬念或连用问句,让读者一开始便生发好奇感,也是一种很好的开篇方式。例如好奇心的开头:为什么?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距离,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2008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点评】本文题目为“好奇心”,作者在开头连用两个问句巧妙地点明了自己的“好奇”,也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既点了题也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可谓一箭双雕。又如:2003年北京一位考生写转折的开头人是在不断发展的。发展的道路由我们自己来选择。穷途末路时,怎么办?是绝望且大哭,还是试着来一次转折?有诗为证:“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路至尽头时,不妨来一个恰当的转圈,说不定能有坐看云起的洒脱与自在。“观景如此,为人处事亦当如此”(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