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4211∕T 29-2023 露天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技术规程(黄冈市).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640747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57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211∕T 29-2023 露天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技术规程(黄冈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DB4211∕T 29-2023 露天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技术规程(黄冈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DB4211∕T 29-2023 露天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技术规程(黄冈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DB4211∕T 29-2023 露天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技术规程(黄冈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DB4211∕T 29-2023 露天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技术规程(黄冈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13.030.30 CCS Z 68 4211 黄冈市地方标准 DB 4211/T 292023 2023-12-21 发布 2024-02-21 实施 黄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露天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open-pit non-metallic mine DB 4211/T 292023 I 目次 前言.III 引言.IV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2 4 程序构成.2 5 调(勘)查评价.3 基本原则.3 地形测量.4 矿山

2、基本情况调查.4 环境条件调查.4 土地复垦调查.4 工程地质测绘.4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与土地损毁评估.4 6 方案设计.6 基本原则.6 修复技术模式划分.6 地形地貌整治.7 土地复垦.7 复绿设计.8 边采边复设计.10 水土保持设计.10 7 方案实施.10 工程设计.10 工程施工.12 工程验收.13 8 监测与管护.13 监测.13 管护.15 9 记录.16 原始资料记录.16 成果资料记录.16 附录 A(规范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与土地损毁评估分级表.17 附录 B(规范性)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18 附录 C(资料性)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19 DB 4211/T

3、 292023 II 附录 D(资料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与土地损毁程度分级表.21 附录 E(资料性)矿山生态修复总体定位及恢复方向表.22 DB 4211/T 292023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黄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北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武汉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黄冈市信息与标准化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邹浩、陈金国、王超、石威、王章琼、晏鄂川、王亚军、毛帅、陈兵、穆景超、刘仕奔、艾广申、黄勇、冯兵、周楚霞。本文件首次发布。DB 4211/T 29202

4、3 IV 引言 黄冈市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黄梅、蕲春、麻城、团风等县市,总面积约1000 km2。近几十年来,有数百座规模不等、开采花岗岩为主的采石场,其边坡岩壁表面光滑,多陡壁,倾角近直立,高度多为20 m50 m,最高可达70 m。由于早期采石场施工技术缺乏规范性以及大规模的透支性开采,导致生态环境和地形地貌景观遭到严重破坏,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亟待解决治理。开展黄冈市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主要存在种植基质稀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复绿难度大等三大难点,且在实际治理过程中,缺少相关技术标准提供参考。针对以上难点,总结黄冈市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的实践经验,编制本文

5、件。DB 4211/T 292023 1 露天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露天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程序,规定了工程勘查、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监测与管护等阶段的操作指示,描述了过程记录的追溯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露天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治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2772 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 600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 GB 7908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 14500 放射性废物管

6、理规定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6453.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B 36600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 401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330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1018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DZ 0219 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 DZ/T 0221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 022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L

7、Y 1000 容器育苗技术 NY/T 1342 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 TD/T 1011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 TD/T 1012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 101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TD/T 1031.1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 第1部分:通则 TD/T 1031.2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 第2部分:露天煤矿 TD/T 1036 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TD/T 1044 生产项目土地复垦验收规程 DB 4211/T 292023 2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矿山地质环境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矿山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

8、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组成的环境系统。植被恢复 vegetation restoration 通过人工或人工与天然结合等手段营造出植物长久生长发育的基础,使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的过程。植生混凝土 plant concrete 以多孔混凝土为骨架,将适生材料及植物种子填入多孔混凝土的孔隙中,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植被覆盖率的环境友好型护坡材料。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对主要矿山地质环境要素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时空动态变化观测的活动。露采场 open field 矿山开发与建设活动所

9、形成的采坑、台阶和露天沟道的总称。土地复垦单元 reclaimed land units 复垦方向、标准、措施基本一致的待复垦土地单元。边采边复 concurrent mining and reclamation 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同步开展生态修复技术措施。环境监测井 environment monitoring well 用钻探方法对环境和地质灾害进行监测的井(孔)。4 程序构成 露天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程序包括 5 个阶段,分别是调(勘)查评价、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监测与管护和记录。调(勘)查评价阶段细分为地形测量、环境条件调查、植被调查、土地利用方向调查、土地复垦类型调查等方面;方案

10、设计阶段细分为地形地貌整治方案设计、土地复垦方案设计及复绿方案设计;方案实施阶段细分为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和工程验收;监测与管护阶段细分为场地监测和后期管护;记录阶段细分为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记录。具体见图 1。DB 4211/T 292023 3 图1 露天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流程图 5 调(勘)查评价 基本原则 5.1.1 勘查阶段查明矿山开发造成的土地资源损毁、地貌景观破坏、水土环境破坏及矿山地质灾害类型等情况;开采(立项)阶段开展调查评价,编制治理方案;实施阶段开展勘查,编制设计方案。5.1.2 勘查实施前进行资料收集及分析,开展地形测量、环境条件调查和工程地质测绘,确定勘查范工程设计

11、工程施工 调(勘)查评价(见 5)地形地貌整治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见 6)记录(见 9)植被调查 土地复垦方案设计 复绿方案设计 方案实施(见 7)监测与 管护(见 8)土地利用方向调查 土地复垦类型调查 地质稳定性监测 工程验收 植物监测 场地监测 地貌景观监测 地下水监测 工程设施管护 植被管护 地形测量 环境条件调查 土壤监测 原始资料记录 后期管护 成果资料记录 DB 4211/T 292023 4 围,包括采矿登记范围及采矿活动影响范围。勘查形成的钻孔、探井、探槽不再利用时封填。5.1.3 设计审批前保留全部钻孔岩芯;设计审批后至验收时,重点部位钻孔岩芯全孔保留,其它钻孔岩芯可分层缩

12、样存留。5.1.4 对勘查的野外工作现场验收,开展岩土测试,整理勘查资料,编制勘查成果报告。5.1.5 勘探和取样、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的具体操作、试验仪器和主要技术要求符合GB 50021的规定。地形测量 5.2.1 地形图坐标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统。5.2.2 实测能反映矿区现状地形地物的地形图,比例尺不小于 1:1000。5.2.3 实测典型剖面,比例尺范围 1:2001:500。矿山基本情况调查 5.3.1 调查矿区范围、拐点坐标、用地红线等情况。5.3.2 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环境条件调查 5.4.1 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及水文地

13、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地质环境条件。5.4.2 矿体赋存特征、开采方式、开采深度、厚度、开采影响范围等开采状况。5.4.3 土地资源损毁、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矿山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发育程度及其对采矿活动的影响。5.4.4 含水层破坏情况、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区分布情况等。5.4.5 地表水体分布情况、采矿活动对地表水体影响情况等。5.4.6 矿区地表土壤特征、植被种类及发育状况、已采取修复治理措施及效果。土地复垦调查 5.5.1 调查对象包括可复垦成耕地的各类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未利用地等土地资源。5.5.2 调查内容包括破坏或损毁前后利用现状(地类、面积、空间分布、数

14、量)、土壤质量及土地权属、土地性质、原生植被、植被破坏等情况。工程地质测绘 5.6.1 地质平面图突出标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致灾体的基本要素与变形迹象,图上宽度大于 2 mm 的地质现象描绘到地质图上。对重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扩大比例尺表示,线状要素可扩大到 1 mm 宽度表示,等轴状时可扩大到 2 mm2表示,并标注实际数据。5.6.2 工程地质测绘的地质点、线,满足控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基本要素及变形特征等要求。5.6.3 工程地质测绘的每个地质点做好原始记录,典型地质点有平剖面示意图和照片等。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与土地损毁评估 5.7.1 评估范围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和土地调查结果,按不小于采矿许

15、可登记范围、矿业活动影响范围、地质环境问题可能影响范围和可能影响矿业活动地质环境问题所涉及范围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地质环境影响与土地损毁评估范围。DB 4211/T 292023 5 5.7.2 评估级别确定 5.7.2.1 按附录 A 确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与土地损毁评估等级。5.7.2.2 按附录 B 确定评估区重要程度级别。5.7.2.3 按附录 C 确定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等级。5.7.3 评估方法 5.7.3.1 一级评估以定量方法为主。对可导致严重影响的地质灾害,应部署一定的调查、勘探工作,采集大部分实测参数,结合经验参数,采用以数学模型法为主、类比分析法等为辅的方式进行现状评估

16、和预测评估。5.7.3.2 二级评估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相关调查工作,采集部分实测参数,结合经验参数,选择数学模型法、类比分析法或其他方法进行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5.7.3.3 三级评估以定性方法为主,采用收集的参数,结合经验参数,选择类比分析法或其他方法进行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5.7.4 现状评估 5.7.4.1 按附录 D 的分级原则,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与土地损毁问题,得出现状评估结论,编制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与土地损毁现状评估图。5.7.4.2 地质灾害现状评估。结合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矿区及周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状,明确威胁对象,评估其危害性和影响、破坏程度。5

17、.7.4.3 地形地貌景观与生态破坏现状评估。分析矿区及周边地形地貌、村庄、工矿建(构)筑物、水利工程、电力工程、交通工程、自然保护区、旅游区、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生物多样性及无法复垦为耕地的林地、园地、草地、未利用地等土地资源的现状,评估其危害性和影响、破坏程度。5.7.4.4 含水层破坏现状评估。分析矿山开采导致的矿区及周边地下含水层结构改变、地下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水质恶化等破坏现状,评估其危害性和影响、破坏程度。5.7.4.5 弃渣场现状评估。分析矿区及周边已建弃渣场的环境条件(如距附近居民点、地下水源、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距离)、弃渣场维护结构和设施的类型及规模、废弃物的处置

18、措施及效果等,评估其危害性和影响。5.7.4.6 复垦耕地现状评估。分析矿区内有可能复垦成耕地的林地、园地、草地、未利用地等土地资源现状,评估其受影响、破坏程度。重点分析说明已破坏、损毁耕地(基本农田)及已复垦耕地的位置、面积、类别、土地权属、土地性质、生态红线等情况,已复垦耕地采取的主要复垦措施,复垦工程立项和竣工验收时间、完成主要工作量和经费投入等情况,并评估其复垦效果。5.7.5 预测评估 5.7.5.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按附录 D 分级原则,结合现状评估结论、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生产矿山开采设计)和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分析预测矿产资源开发及建设过程中诱发、加剧或遭受地质灾害、地形地貌

19、景观破坏、土地资源损毁的可能性,评估上述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后对矿产资源开发及建设活动、矿区及周边建筑物或居民及相邻矿山的危害性和影响、破坏程度,得出预测评估结论,并编制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含水层破坏与土地损毁预测评估图。5.7.5.2 地质灾害预测评估。按照 GB/T 40112 的规定,分析预测矿产资源开发及建设活动诱发、加剧或遭受矿区和周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明确潜在威胁对象,评估其危害性和影响程度,开展综合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DB 4211/T 292023 6 5.7.5.3 地形地貌景观与生态破坏预测评估。分析预测矿产资源开发及建设活动造成的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或无

20、法复垦为耕地的林地、园地、草地、未利用地等土地资源损毁的可能性,评估其危害性和影响、破坏程度。5.7.6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5.7.6.1 灌溉用水资源分析。用水水源、水量、水质等进行分析。5.7.6.2 表土量供求平衡分析。结合复垦区表土情况、复垦方向、标准和措施等进行分析;需外购土源的,应说明外购土源的数量、来源、土源位置、可采量,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无土源情况的,可综合采取物理、化学与生物改良措施。6 方案设计 基本原则 6.1.1 地质环境恢复后对人类和动植物不构成威胁,对周边地质环境不产生影响和污染,与周边生态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景观相协调,土地基本功能得到恢复,并因地制宜实现可持续利

21、用,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得到保护和恢复。6.1.2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符合 DZ/T 0223、TD/T 1036、TD/T 1044 规定。6.1.3 矿山生态修复总体定位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布局,结合矿山未来用地规划、开发利用方式和土地用途等因素综合确定。矿山生态修复总体定位与恢复方式可参照附录 E 确定。6.1.4 明确覆土来源、类型、厚度和覆土量,不使用有污染的土壤和建筑渣土。6.1.5 针对自然环境特点,优先采用对基质要求不高、抗病虫害能力强、耐旱性强的本土先锋植物。6.1.6 露天矿山易受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影响,裸露坡面采取必要的供水措施,可根据矿区条

22、件设置蓄水池、给水系统。修复技术模式划分 6.2.1 修复技术模式分为自然修复技术模式、人工辅助修复技术模式、生态重建修复技术模式三种。修复技术模式的确定,根据待修复矿山的破坏类型和破坏程度,并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因素,按照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建则建等原则,选择合理的水土污染修复、地貌景观重塑技术模式,确定矿山受损土地最优化的治理、恢复与利用方向。6.2.2 自然修复技术模式适用条件:a)现状条件下无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预测未来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小;b)破坏区表层土壤和碎石已稳定,植被生长有稳定的立地条件。

23、原有地貌形态破损后,经风化剥蚀或植被自然生长,地形地貌与周边协调一致;c)植被覆盖度(FVC):50%。6.2.3 人工辅助修复技术模式适用条件:a)现状条件下无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预测未来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中等;b)破坏区表层土壤和碎石欠稳定,植被生长缺少稳定的立地条件。原有地貌形态破损后,经风化剥蚀或植被自然生长,地形地貌与周边存在差异;c)植被覆盖度(FVC):10%50%。DB 4211/T 292023 7 6.2.4 生态重建修复技术模式适用条件:a)现状条件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预测未来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的

24、可能性、危险性大;b)破坏区表层土壤和碎石不稳定,植被生长无稳定的立地条件。原有地貌形态破损后,经风化剥蚀或植被自然生长,地形地貌与周边差异显著;c)植被覆盖度(FVC):10%。地形地貌整治 6.3.1 边坡整治设计符合以下方面:a)治理设计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可操作性强;b)宜结合露天矿山开采工艺,采用“一坑一策”治理方案;c)采用工艺相对简单、易于实施且处理周期短;d)治理工程实施后,边坡安全系数满足设计要求;e)综合选用削坡减载、挡土墙、截排水、拦挡坝和工程加固方法,优先选用削坡减载、截排水、挡土墙等方法,如遇泥石流应结合其类型与发育特征优先选用拦挡坝,工程加固宜优先选用锚杆

25、加固。6.3.2 弃渣场稳定计算按以下方面:a)包括堆渣体边坡及其地基的抗滑稳定计算;b)分为正常运行工况和非正常运行工况;c)核算连续降雨期边坡的抗滑稳定性,其安全系数按非正常运行工况选取;d)可采用不计条块间作用力的瑞典圆弧滑动法;对均质渣体,宜采用计条块间作用力的简化毕肖普法;对有软弱夹层的弃渣场,宜采用满足力和力矩平衡的摩根斯顿-普莱斯法;对存在软基的弃渣场,宜采用改进的圆弧法;e)弃渣用于填平坑、塘时可不进行弃渣场稳定计算。6.3.3 采坑底盘平整设计符合以下方面:a)平整场地的表面坡度向排水沟方向的坡度不小于 0.2%;b)平整后的场地表面逐点检查,密度 100 m2/点400 m

26、2/点,但不少于 10 点;长度、宽度和坡度密度 20 m/点,每边不少于 1 点;c)场地平整经常测量和校核其平面位置、水平标高和边坡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平面控制桩和水准控制点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定期复测和检查;土方不应堆在边坡边缘。土地复垦 6.4.1 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建则建的原则。做到因地制宜、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综合治理。保护土壤、水源和环境质量,保护文化古迹与地质遗迹,防止水土流失、次生灾害和环境污染,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6.4.2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等相关规划及生态保护红线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规定。6.4.3

27、 依据矿山现状、土地损毁与占用状况,开展土地复垦可行性研究,提出土地复垦目标和复垦后的土地类型。6.4.4 依据复垦场地质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开展土地复垦方向可行性分析与研究,确定土地复垦质量要求与复垦措施。6.4.5 保持待复垦场地及边坡和原有工程设施(坝、堤、渠等)的稳定,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基础上开展土地复垦。DB 4211/T 292023 8 6.4.6 用作复垦的覆盖材料(土壤等)不含有毒有害成分。利用从废弃地及边坡削坡收集的表土作顶部覆盖层。复垦为农用地的土壤环境质量符合 GB 15618 的规定;复垦为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质量符合 GB 36600 的规定。土壤具有放射性物

28、质污染时,符合 GB 14500 的规定。6.4.7 复垦场地有满足要求的排水设施,防洪标准符合当地要求;有控制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空气、地表水、地下水等污染)措施,场地道路、交通干线布置合理。复绿设计 6.5.1 复绿方式选择 复绿方式及适用条件按表1进行。表1 复绿方式适用条件 复绿方式 适用边坡类型 适用边坡坡度 适用边坡高度/m 适宜植物 覆土绿化 土、岩质边坡 60 10 爬山虎、常春油麻藤等 飘台法绿化 岩质边坡 60 10 灌木、爬藤、草类 阶梯法绿化 土、岩质边坡 10 乔木、灌木、藤类等 植生混凝土绿化 岩质边坡 60 10/鱼鳞穴法绿化 岩质边坡 30 均适用 乔灌木、藤本

29、及草本植物相结合 三维植被网绿化 土质、强风化软岩 45 10 以热塑性树脂为原料 6.5.2 复绿植物选择 6.5.2.1 选择原则 6.5.2.1.1 以乡土树种为主、引进树种为辅,根据当地条件,优先选择具有固氮作用、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萌芽萌蘖能力强、抗干旱耐瘠薄、耐水湿的树种。6.5.2.1.2 优先选择优良种源和良种基地生产的种子。6.5.2.1.3 选择多树种造林,防止树种单一化,因地制宜地确定树种分配比例。6.5.2.1.4 优先选择抗干旱耐涝耐瘠薄等抗逆性强、生长迅速、水土保持能力强、土壤和水质改良效果好、经济价值高的植物。6.5.2.2 选择种类 露天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可选植

30、物种类参考表2。表2 露天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可选植物种类 植被类别 主要植物名称 藤本 紫藤、爬山虎、凌霄、五叶地锦、葛藤、常春油麻藤 乔木 白杨、马尾松、刺槐、银杏树、湿地松 灌木 黄馨、荆条、黄栌、火棘、柏树、刺槐、二胡枝子、女贞、红叶石楠、马棘、铁篱笆 草本 芭茅、高羊茅、狗牙根、白三叶、紫花苜蓿、鸭跖草、杠板归、黑麦草 6.5.2.3 苗木质量 DB 4211/T 292023 9 6.5.2.3.1 林木种子选择符合 GB 7908 的规定,按 GB 2772 的规定进行质量检验。草本植物种子采用国家或省级部门规定的一、二、三级种子。播种前可根据需要对林木种子进行浸种、催芽、拌药等处

31、理。6.5.2.3.2 采用 GB 6000 规定的级苗木,容器苗执行 LY 1000 的规定,优先选用 1 y2 y 生容器苗。6.5.2.3.3 营造用材林,选用种子园、优良种园的种子培育,达到 GB 6000 规定的级苗木以及优良无性系苗木。6.5.2.3.4 营造经济林应选用品种优良、符合 GB 6000 规定的合格苗木。6.5.2.3.5 GB 6000 未涉及的树种,可根据当地情况选用优良品种,以根系发达、植株健壮、无病虫害、1 y2 y 生苗木为宜。6.5.2.3.6 栽植前根据树种特性进行修根、截干、剪梢、剪叶、抹芽等修剪,并对苗木根系进行浸水、蘸泥浆等处理,也可以使用生根剂、

32、蒸腾抑制剂、菌根处理。6.5.3 种植基质选用 6.5.3.1 选择原则 种植基质的选用,需考虑基质材料、配比、喷播厚度、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6.5.3.2 选择种类 种植基质组分一般包括种植土、有机质、草纤维、粘合剂、保水剂、肥料、种子、水等。其中种植土有效土层厚度应满足表 3 的规定,常用基质材料推荐配比见表 4,植生混凝土基材推荐配比见表 5。表3 种植土有效土层厚度 植被类型 土层厚度/cm 乔木 胸径 20 cm 180 20 cm 深根 150 浅根 100 灌木 大、中灌木、大藤本 90 小灌木、小藤本 40 棕榈类 90 竹类 大径 80 中小径 50 草坪、花卉等植被 60

33、表4 常用基材推荐配比及用量 基材名称 配合比/m3 泥炭土 50 kg 纤维物 20 kg 尿素 150 g 保水剂 1 kg 复合肥 1.5 kg DB 4211/T 292023 10 表5 植生混凝土基材推荐配比及用量 基材名称 配合比/m3 种植土 0.9 t1.0 t 纤维物 20 kg 水泥 100 kg 保水剂 150 g 粘结剂 150 g 复合肥 1.5 kg 水 50 kg 边采边复设计 6.6.1 开采工艺与修复工艺充分结合、同步进行,提高土地恢复率、缩短修复周期、提高修复效益。6.6.2 修复措施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整治、土地复垦、复绿。6.6.3 采用“一阶一复”方式进

34、行修复,即一级台阶开采完、下一级台阶尚未开采时,对已开采完的台阶进行修复。水土保持设计 按GB 51018的规定执行。7 方案实施 工程设计 7.1.1 基本原则 7.1.1.1 削方减载工程设计应对滑坡、崩塌进行稳定性计算与评价,对削方后地质体的稳定性进行验算。7.1.1.2 削方减载部位应根据地质灾害体的类型、岩土物质组成及其性质、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结构面特征、稳定状况、破坏模式和削方减灾的方式等综合确定。7.1.1.3 削方减载部位应先进行平面初步确定,再根据滑坡、崩塌防治工程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综合确定。7.1.1.4 削方断面应根据削方目的、削方方式、削方体规模、灾害体类型及削

35、方高度等确定。7.1.1.5 削方断面一般设计成阶梯型或折线形,对坡高不超过 8 m 的土质边坡和不超过 15 m 的岩质边坡可采用一坡式断面进行削方。7.1.1.6 对削方高度超过 8 m 的土质边坡和超过 15 m 的岩质边坡,应分级削坡。土质边坡每级高度宜为 4 m6 m,岩质边坡每级高度宜为 8 m12 m,在分级及变坡率处应设置台阶或马道,土质边坡台阶或马道宽度宜为 2 m3 m,岩质边坡台阶或马道宽度宜为 1 m2 m。7.1.1.7 在削方减载区后缘边坡坡顶部位应设置横向截水沟,在边坡坡面应设置纵向排水沟,并与城市或公路排水系统衔接;在削方减载区两侧应结合滑坡体、崩塌体边界设置纵

36、向具有截排水双重功能的排水沟。7.1.1.8 在削方减载区内前缘削方线部位、边坡坡脚、放坡马道处应设置横向排水沟;同时在平面上应设置纵向排水沟。DB 4211/T 292023 11 7.1.1.9 最纵向排水沟坡降较陡的地段应设置跌水、消能池及急流槽等,必要时可设置集水井及跌水沟盖板。7.1.2 排水沟设计 7.1.2.1 根据治理工程规模、范围及其重要程度,准确、合理地选定设计标准和校核标准。7.1.2.2 排水沟断面应具有较大的水力半径和导水能力,易于施工,维修清理方便。7.1.2.3 排水沟通过裂缝时设置成迭瓦式沟槽,可使用土工合成材料或钢筋混凝土预制板。7.1.2.4 排水沟进出口平

37、面布置,宜采用喇叭口或八字形导流翼墙,导流翼墙长度可取设计水深的 34 倍。7.1.2.5 排水沟断面变化时,采用渐变段衔接,其长度可取水面宽度之差的 5 倍20 倍。7.1.2.6 排水沟的安全超高不宜小于 0.4 m,在弯曲段凹岸应考虑水位壅高的影响。7.1.2.7 排水沟纵坡的设计,根据沟线、地形、地质以及与山洪沟连接条件等因素确定。当自然纵坡大于 1:20 或局部高差较大时,可设置陡坡或跌水。排水沟纵坡变化处,避免上游产生壅水,断面变化宜改变沟道宽度,深度保持不变。7.1.2.8 排水沟宜用浆砌片石或块石砌筑,地质条件较差时,可用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修建,排水沟砌筑砂浆标号宜用 M 9

38、.5M 10,对坚硬块片石砌筑排水沟,可用比砌筑砂浆更高级别标号的砂浆进行勾缝,以勾阴缝为主。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标号宜用 C 15C 20。7.1.3 挡墙工程设计 7.1.3.1 挡墙类型根据边坡稳定状态、施工条件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综合确定。7.1.3.2 挡墙所受压力可采用边坡推力和土压力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取其最大值。7.1.3.3 挡墙基础埋置深度根据地基变形、地基承载力、地基抗滑稳定性、挡墙抗倾覆稳定性、岩石风化程度、流水冲刷和标准冻结深度等因素计算确定。7.1.3.4 挡墙每隔一定距离或与其他构筑物相接处,设置伸缩缝,在容易产生不均匀变形部位,应设置沉降缝。7.1.4 格构锚固工程设

39、计 7.1.4.1 边坡整体稳定性好,且满足设计安全系数要求,可采用浆砌石格构。采用经验类比法进行设计,前缘形成坡度不宜大于 35。7.1.4.2 边坡整体稳定性好,但前缘出现溜滑或坍滑,或坡度大于 35 时,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格构,并用锚杆进行固定。7.1.4.3 边坡整体稳定性差,且坡面须防护时,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格构结合锚杆或预应力锚索。7.1.4.4 边坡整体稳定性差,边坡推力过大,且前沿坡面须防护时,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格构和预应力锚索。7.1.4.5 计算两锚杆之间格构内力可采用简支梁或多跨连续梁公式。7.1.4.6 锚索(杆)自由端应穿过滑动面或潜在滑动面一定距离。7.1.4

40、.7 锚固段长度应满足设计抗拔力的要求。7.1.5 排导槽工程设计 7.1.5.1 排导槽纵向轴线布置宜顺直,与河沟主流中心线一致,可利用天然沟道随弯就势。7.1.5.2 排导槽断面宜采用等宽度设计。坡度较大地段,设置消能池和跌水坎。7.1.5.3 根据泥石流流量、输砂粒径确定排导槽断面。7.1.5.4 沉降缝设置根据地基条件和荷载分布确定。DB 4211/T 292023 12 7.1.6 土地复垦设计 7.1.6.1 复垦为耕地的应符合 TD/T 1011TD/T 1013 要求。7.1.6.2 复垦为林地的应满足 GB/T 15776 要求,定植密度应大于 20 株/hm2,成活率应达到

41、 80%以上。7.1.6.3 复垦为草地的应满足 NY/T 1342 的要求。7.1.6.4 农田防护林建设应满足当地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的要求,受防护的农田面积占建设区面积的比例应不低于 80%。7.1.6.5 复垦为其他用途的土地建设标准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7.1.7 拦挡坝工程设计 7.1.7.1 拦挡坝类型的选择应根据泥石流类型及发育特征确定。7.1.7.2 坝址的选择应避开泥石流的直冲方向,宜设在弯道的下游断面。7.1.7.3 重力式实体拦挡坝溢流坝段应居中布置,非溢流坝段宜呈对称结构布置。应按溢流坝水力计算确定溢流口宽度。7.1.7.4 格栅拦挡坝不宜用于细颗粒的泥流、水砂流等

42、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施工 7.2.1 施工原则 7.2.1.1 工程施工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要求进行,加强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控制,确保规定工期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保证工程目标实现。7.2.1.2 依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文件和技术标准组织施工,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工程安全。7.2.1.3 按照信息管理要求,及时填报工程施工进展信息。7.2.2 施工准备 7.2.2.1 技术准备。包括收集资料、现场踏勘、技术交底、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工程材料准备、施工工艺方法试验、开工资料编制及报验等。7.2.2.2 现场准备。包括施工现场布置、临时设施建设、场地硬化、施工道路修建、临时水电配置、人

43、员组织、施工设备进场、施工围挡、临时排水、场地绿化以及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等。7.2.2.3 测量放线。包括测量基准点的移交、接受、复核、加固,测量控制网布设、施工区地形图复核与修测,工程范围、工程控制点及高程施测,测量成果检查验收及报验等。7.2.3 施工组织 7.2.3.1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为项目勘查报告、工程设计书、合同文件及法律法规等,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基本情况、管理目标、施工总体部署、施工方案、施工方法、施工顺序、进度计划、施工安全、现场管理、保障措施等。7.2.3.2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开展施工作业,按照工程设计、施工方案要求组织施工,保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施工作业。7.2.

44、4 施工监理 7.2.4.1 施工监理依据主要包括工程设计文件、已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监理合同文件等。7.2.4.2 施工监理阶段主要包括施工准备监理、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监理、工程保修(养护)监理。DB 4211/T 292023 13 7.2.4.3 施工监理内容主要包括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投资控制、工程进度控制、安全生产管理和环境保护、合同与信息管理以及组织协调等。工程验收 7.3.1 验收原则 7.3.1.1 检验批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专业工长等进行验收。7.3.1.2 分项工程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7.3.1.3 分部工程

45、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7.3.1.4 勘查、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参加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的验收。7.3.1.5 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应参加主体结构工程的验收。7.3.1.6 单位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自检。7.3.1.7 总监理工程师组织监理工程师对单位工程质量进行预验收。7.3.1.8 存在施工质量问题时,由施工单位整改。7.3.1.9 整改完毕后,由施工单位向业主单位提交工程竣工报告,申请工程竣工验收。7.3.1.10 业主单位收到工程竣工报告后,按项目管理部门规定的程序组织专家会审验收。7.3.2 验收条件 7.3.2.1 按照工程设计文

46、件完成了全部工程项目,各项工程性能、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全部工程项目经评定合格;7.3.2.2 项目实施主体/建设单位组织编制完成了各项工程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资料完整、签章齐全;7.3.2.3 项目实施主体/建设单位编制完成了工程质量抽检报告、耕地质量评定报告、生态监测评估报告、竣工测量报告等验收佐证材料;7.3.2.4 子项目验收前已通过合法合规性审核。7.3.3 验收依据 7.3.3.1 国家和地方矿山生态修复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标准规范;7.3.3.2 工程立项批复文件;7.3.3.3 工程实施方案和绩效指标;7.3.3.4 全部子项目验收成果;7.3.3.5 有关监测数据;

47、7.3.3.6 其他相关材料。7.3.4 验收标准 7.3.4.1 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符合耕地、生态保护红线、存量采矿用地管理的有关规定;7.3.4.2 子项目验收全部通过,验收资料齐全;7.3.4.3 按规定完成了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地类认定等。8 监测与管护 监测 8.1.1 基本原则 DB 4211/T 292023 14 8.1.1.1 监测对象主要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控制要素,包括矿山建设及采矿活动引发或可能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环境要素,以及地形地貌景观、植被、地下水等生态环境要素。8.1.1.2 监测期限应根据地质灾害特征、防治工程等级,以及项目监测目的等因素综合确定。工程竣

48、工后,一级防治工程的监测期限不短于两个水文年,其它等级的防治工程项目,监测期限不短于一个水文年。8.1.1.3 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监测点网的布设、资料整理、预警预报等按照 DZ/T 0221 的规定执行。8.1.2 监测工作程序 监测工作程序流程见图2。图2 监测工作程序流程图 8.1.3 监测内容 8.1.3.1 地形地貌景观监测。可采用人工现场量测、遥感解译等手段进行监测,地形地貌景观监测对象主要有矿区内的露天采坑、废弃井口、矿石堆、废石堆、排土场、建筑物、植被、水体等,监测频率宜半年一次。8.1.3.2 边坡安全监测。对边坡开展变形、渗流、爆破影响监测,其中变形监测包括地表位

49、移、内部位移、倾斜、裂缝等,渗流监测包括地下水位、孔隙压力、渗流量等,爆破影响监测包括地震反应、质点速度等。根据矿山活动特点和环境敏感程度确定监测频率,正常情况下每 15 d 监测一次,比较稳定的可每月监测一次,雨季、施工等情况下应加密监测,宜每天一次或数小时一次直至连续监测。8.1.3.3 植物监测。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实施的前两个月为植物养护阶段。养护结束后,进入为期 36个月的常规监测与养护管理阶段。其具体工作包括:a)监测植物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适时为植物生长补充必要的水分;b)监测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抗逆性能,在极端气候(强暴雨、长时间干旱、高温、低温等)条件下的生存态势,采取对应措施(

50、补植、修剪、支护、间伐、补水、补肥等)保证植物成活;c)监测植物生长过程中抗病虫害的能力,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隐患,同时防止人为和其他动物破坏植物;收集资料与补充调查 监测范围与级别确定 监测方案编制 监测点建设与运行 数据采集与分析 成果编制 监测方法 监测点布设 监测密度 监测内容 监测频次 DB 4211/T 292023 15 d)采集植生乡土物种,加速自然生态进程。采集的乡土物种主要是能在当地快速存活、生长和繁衍的草、藤、灌、花;e)工程缺陷修补,对可能出现的边坡植被基材垮塌、树木死亡等进行填补和补栽。8.1.3.4 地表水监测。采用水质自动监测仪、水位计等设备进行矿区地表水现场监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