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学设计】《始得西山宴游记》(苏教).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396417 上传时间:2024-1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始得西山宴游记》(苏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始得西山宴游记》(苏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一 畅言教育 《始得西山宴游记》 福州外国语学校 林老师 ◆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本文的内容是:通过游览西山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本文的特点是:景物描写生动传神,前后对比突出强调,天人合一境界悠远。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僇”“披”“趣”“异”“引”“向”等6个重点实词的含义;比较辨别,把握“而”“之”等2个重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在此基础上,翻译全文。 2.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感受西山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交流探究,品位文本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西山的特点及体会作者的高峻的操行及忘怀的情感 2.体会作者高峻的操行与物我两忘的情怀。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西山”的特征内涵。 2.揭示柳宗元“始得”之秘密。 【教学难点】 悟懂柳宗元“特立”的文化基因。 ◆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 2.课前收集学生质疑:“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根本没有什么“怪特”的地方。但是他为什么这么认同西山之游而否定他山之游呢?是不是有点矫情?”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智慧的人乐于像水一样,仁义的人乐于像山一样;智慧的人懂得变通。孔子对于山水有着极高的评价。而且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说:如果没有山,如果没有水,如果没有空气,如果没有树木,我们一天也活不下去。这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么其中的秘密又是什么?也许,等我们今天学完《始得西山宴游记》之后,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知人论世 出示投影: 1.作者介绍 柳宗元: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能诗善文,成就很高。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文笔犀利,含意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是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人生的坎坷是宝贵财富,政治上的失意成就了他的文学辉煌。 2.写作背景 唐宪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的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他先被贬为邵州(湖南邵阳)刺史,随即加贬为永州司马(州刺史的属官,闲职。刘禹锡等七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到任后,他寓居寺庙为家,无所事事,与僧侣朝夕相处,谈经论道。为了排遣抑郁的情怀,他“闷即出游”,寄情山水,形诸笔墨,孕育出了许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永州八记”即此背景下写成。本文写于被贬永州后的第五年,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思想内涵相对丰富,可作此组游记的开宗明义之作。 3.永州八记 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文中所记之山、水、草、木、鱼、石,无不精彩,无不引人入胜,无不浸透着作者的感情。如《小石潭记》中写鱼:“潭中针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文笔清新秀丽,描绘细致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如临其境,乐不自禁。从创作上来说,《永州八记》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又有很大发展,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知道双脚走不到唐朝,但思潮则可以飞越,飞入有文化、有历史、有美感的时空。在窗口流连的云也不可能飘到唐朝。但是心的向往却可以随时随地到唐朝去,并体会到那种开阔之美。(林清玄) 三、基础知识 1.古今异义 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从这时今义递进连词 到则披草而坐古义拨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颓然就醉古义接近今义就是 漫漫而游古义漫无目的今义长而无边的样子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所有;是,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2.通假字 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3.词类活用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入梦,名作动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日:每天,名作状 穷回溪穷:走到尽头,形作动 始指异也异:以……为异,意动 箕踞而遨箕:像簸箕一样,名作状 萦青缭白青、白:青山,白水,形作名 四望如一一:一体,数作名 自远而至远:远处,形作名 4.特殊句式 是岁,元和四年也判断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 皆我有也被动句 5.翻译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翻译:我认为,凡是这永州有奇异形态山水的,都被我领略过,却不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特别。 (2)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翻译:我的神思悠悠然与天地之气相应,而无法找到它的边际;情怀浩荡与大自然共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 (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翻译:此时心神凝定,形体仿佛已经消散和万物融合为一体。 (4)是岁,元和四年也 翻译: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四、文本分析 (一)思考并回答(尽量用原文回答) 1.作者游西山的时间及起因是什么? 明确:元和四年,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2.在作者眼里,西山有什么特点?让作者有怎样的独特感受? 明确:特点:特立。 感受: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二)合作探讨,得出结论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明确: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借以忘忧,因此,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特殊的感觉。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 2.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明确:本文中心内容应是记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先写自己被登高所见的景观震惊,接着写作者见到如此美景的感受,似乎有一种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作者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次是往日游览时“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特立”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故“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所以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4.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明确:柳宗元在本文没有直接写西山,而是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之艰险,由极目远眺之景“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来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穴,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5.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明确: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五、升华拓展 体悟“特立” 1.前面谈到了西山的“特立”,“特立”其实是一个“意象”,请问同学们:柳宗元在哪一首诗中表现了他的“特立”。 明确:《江雪》(PPT出示柳宗元独钓画面和书法作品《江雪》)。让学生背诵《江雪》。 2.在《江雪》中,哪一个词表现了柳宗元的“特立”? 明确:独钓。哥钓的不是鱼,也不是寂寞,而是“特立”。柳宗元曾说自己被贬永州是“沉埋全死地,流落半生涯”;但他又说:“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也许,这才是他真正的“特立”之处,这才是他的真性情! 六、素材积累 1.生活中的素材 王洛宾,这位被誉为中国“西部民歌之父”的音乐大师,一生历经坎坷,身陷囹圄,妻离子散,长期处于心理压力极大的逆境中。然而他却以“胜似闲庭信步”的态度,投身于大西北的沙漠孤烟之中,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多首西部民歌。 面对坎坷挫折,王洛宾并没有消极颓废,一蹶不振,而是合理地做出人生重要的选择,这样才有了许多经典的西部民歌的传唱。 2.相关名言警句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轲 (2)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 ——培根 (3)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 (4)不管遇到什么障碍,我都要朝着我的目标前进。 ——马克思 七、课堂总结 自然山水对于柳宗元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而是亲切的知己,所以他笔下的山水都具有和他相似的特征:,高洁、深邃、凄清。本文也不例外,作者以西山的乐景写出了自己的忧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悲愤之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写作可以借鉴柳宗元的借景抒情的方法,写景要注意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只有情寓景中,才感人肺腑。 八、课后反思 略。 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