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饮酒》
陶渊明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并不陌生,前面已经学过了陶渊明的多篇古诗文,其中有古诗《归园田居》,古文《桃花源记》,传记《五柳先生传》,对其人其诗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名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达到“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2、感受诗歌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人格美,领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诗歌思想内涵,整体感悟作品
2、正确理解“真意”“悠然”等词句的含义以及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二、解题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回想曾经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五、课文研讨。
(一)诗词释义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解释: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释: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二)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隐士之“无喧”并非靠外在的环境辟得,而在于内心。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所以不管是否身处在人境,都已经感觉不到车马之喧了!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六、相关链接(考一考)。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七、作业
1、背诵这首古诗。
2、以“从……的中,我读出了……”为句式,写一段排比的话。
例:从“结庐在人境”中,我读出了陶氏感情的奔放与洒脱。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人境—无喧—心远—自偏 叙事道理,心静自然凉
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写景显理,万物各得其所
真意—忘言 抒情悟理,语言有时不能表达美妙的感受
教学反思
好的方面:
1.有效落实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3.采取朗读欣赏法、讨论探究法、情境设置法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实效。
不足之处:
1. 教学没有联系现实生活,不能很好指导现实。
2. 课堂有点冷清,学生积极主动性不是很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