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生态视野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38525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生态视野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生态视野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生态视野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 3 卷第3 期2023年6 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Vol.43No.3Jun.2023基于生态视野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马玲玲,顾栋栋(1.2.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2 2 4 0 0 7)摘要:当前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社会对高素质双创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校顺应时代要求、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既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又强调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的联动协作,在彼此助力下共同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随着系统内在要素的有序流动及资源的

2、高效配置,双创人才培育效能不断提升,双创教育逐步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态势。为了更好的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首先,要立足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视角推进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平衡,其次,要立足高校视角保障和促进生态系统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最后,提出优化双创教育生态系统的策略与建议。关键词:生态视野;高校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图分类号G647.38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System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Ecological Perspecti

3、ve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in societ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ur-gent.In respons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the call of the Party,innovation and entrepre-n

4、eurship education activities should be actively launched.In this process,we not only focus on levera-ging their own advantages,but also emphasize the linkage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enter-prises,research institutions,etc.With mutual assistance,a joi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

5、cation ecosystem can be established.With the orderly flow of internal elements and efficient allocationof resources in the system,the cultivation efficienc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contin-ues to improve,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achieved a high-qu

6、alitydevelopment trend.This paper will first promote the rebalanc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7 4-2 3 8 9(2 0 2 3)0 3-0 0 6 1-0 6MA Ling-ling,GU Dong-dong?(1.2.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Yancheng 224007,Jiangsu,China)收稿日期:2 0 2 3-0 3-1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辅导员系列”专项“基于红色文化的大学

7、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研究”(2 1JDSZ3176);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校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2 0 18 SJSZ491)。作者简介:1.马玲玲(19 8 5),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顾栋栋(19 8 3-),男,江苏东台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61高等教育研究ernment and the mark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cosys-tem,an

8、d then safeguard and promote the reasonable and orderly flow of ecosystem elements from theperspective of universities.Finally,it will propos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cosystem.Key words:ecological perspective;higher education;innovati

9、on and 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alecological system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师资力量、科研资源、课程体系等方面具备显著的优势,落实国家的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开展双创教

10、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行业领军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 。为此高校不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氛围,还需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投资机构、中介组织等的互动协作,共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通过促进系统内要素资源的有序流动来保障系统的高质量运行,从而有效提高双创人才的培育成效。一、立足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视角推进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平衡生态视野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以发挥高校核心作用为前提,以双创人才培养为宗旨与目标,同时调动各类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加强互动与协作,促进主体间资源要素的流动与共享,以保障教育生态体系的稳定性与平衡性 2 。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

11、构建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知与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着系统构建的质量与效度,二者的关系可从不同维度来加以解读。从教育维度来看,政府的主导性作用非常凸显,市场的影响效应微乎其微;从创新创业维度来看,政府62与市场都具有较强的在场性,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投入资源来对创新创业活动进行强干预,市场则影响着资源配置状况,引导资源尽可能实现最佳的优化配置;从双创教育维度来看,政府的强势地位依然凸显,它主导着教育的旨归与方向,但与此同时,脱离市场干预的双创教育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成效,弱化市场地位虽有助于防止资本对教育的侵蚀,但也会剥夺学生直面市场、客观认知市场并开展高效能实战演练的机会,如此双创教育则会失去实践基

12、础 3 。因此高校双创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需合理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二者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本文研究中双创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为高校,政府、企业、研究机构、投资机构、中介组织、联盟协会等为重要的参与主体,而人才、技术、资金等是系统的组成要素,在此过程中主体功能的高效发挥及要素的有序流动,直接决定着生态系统的建设成效。(一)双创教育生态系统不同主体功能属性及合作机制1.具有资源整合优势的高校主体高校可有效整合内外部各种制度资源,对之进行统筹协调,它与系统内多元主体进行职责对接,以促进系统整体的良性运行与高质量发展。高校内部资源与外部主体优势资源加以整合从而形成六种系统性资源,即课程体系、师资力量

13、、研究支撑、实践实训、朋辈交流、因材施教。其一,课程体系。此系双创教育得以开展的硬核资源,它是高校相较于其他主体最具优势性的资源类型,课程体系涵盖了专业课程、双创导引课程、实践课程等。专业课程是开展专业学科教学的载体,也是双创教育的基础;导引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创业方法与技能,提升创新创业马玲玲,顾栋栋:基于生态视野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能力;实践课程将多方主体优势资源加以统筹整合,共同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机会与平台。其二,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开展双创教育的重要支持性资源,只有在师资的助力下,学生才能完成系统性的双创教育,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开展课程学习,

14、为学生答疑解惑,与学生进行深人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找到最适宜自身的学习策略。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成长将困难重重,效率受到严重影响。双创教育的师资力量主要包括了专业教师、企业专家、校友导师、创业导师等,他们或为学生进行课程讲授与课外辅导,或向学生介绍实践经验,与学生开展实践交流,或作为社群力量来帮助学生解决当下的困难,或掌握资本优势,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与信心 4 。师资是高校开展双创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强化师资力量即是在推动双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其三,研究支撑。高校的实验室与设备、文献数据库等为学生进行研究实践提供物质基础保障。此外,双创专项研发基金的建立、专门创业场地的

15、提供、硅谷车库式机制的构建等也是对学生提升创业能力有效的研究支撑,夯实了双创教育的条件基础。其四,实践训练。创新创业本身即需要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高校最主要的创业实践即各类型的双创比赛,学生通过参加比赛能检验自己的创业方案质量,并有效激发创新创业兴趣;国家及省市各级的研究训练计划,创新创业项目也是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极佳机会与平台。学生可以藉此获得针对性更强的资源支持;海外学术研修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其自主学术能力;到优秀企业实习能促进学生由学院派向实干派的转变,使其对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等有更加敏锐的把控与感知能力 5。其五,朋辈交流。创新创业兴趣社团、竞赛

16、小组、研究团队、创业伙伴等皆可为学生创业提供精神与物质方面的支持,学生在此可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为组建创业团队打下基础。朋辈之间互相学习鼓励,共同探索成功创业的有效路径。其六,因材施教。针对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与资源支持,助力他们实现创业梦想,如清华的iCenter等创客空间旨在为创业人才提供良好平台,双创人才的因材施教关涉到人才的选拨、培养、实践训练、海外进修等诸多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育人理念与资源烹赋。2.作为公共服务主要供给者的政府主体政府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中发挥了方向引领、政策提供、服务供给等功能与作用,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主导着生态系统的塑造。政府出台的

17、双创教育政策涵盖了诸多方面,如资金支持、平台建设、智力支持等,政府向高校提供财政拨款,或设置奖励性投资引导基金,以此来满足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经费需求,其主导建设国家实验室等为创新活动开展提供了助力,并给予双创人才落户、住房等方方面面的优惠政策,以此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政府高度重视双创教育开展并积极参与其中,对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为创新创业赋以更多的智慧化、科技化色彩。毫无疑问,政府是双创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最坚定的推动者与支持者。3.以逐利为行动逻辑的其他主体其一,企业是最具活力的创新主体,对市场变化及需求有敏锐的感知度,十分了解市场发展规律与特点,掌握产业前沿的重要技术。在双创

18、教育生态系统中,企业的核心功能是向系统供给和输送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人才是关键的生产力,尤其是资深研发人员,他们是难能可贵的产业发展资源。技术引领着生产模式的更新,在产业规模拓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资金决定着双创教育开展的物质条件基础,企业应积极展现其社会责任,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强合作互动,并遵照合作协议来提供资金补助与支持 6 。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市场的发展方向,对双创人才有大量的需求,它的人才需求特点与状况对双创教育目标制定、方案实施以及人才培养策略制定等发挥着导引效应,是生态系统构建的信号灯。其二,研究机构与高校的功能属性较为类似,63高等教育研究在双创教育生态系统中,它是

19、技术与人才的主要供给者。研究机构在前沿尖端技术的研发、科研技术的转化等方面更具优势,承担着部分研究生培养职能,人才培养与重大项目实践之间联系更为紧密。其三,投资机构以市场化机制和公益性机制两种方式来向生态系统提供资金支持,助推资本流动性的增强。市场化机制即以市场化的资本运作来推进优质创业项目的落实,进而实现资本增值。公益性机制则是通过资金捐赠等方式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以促进双创教育与市场的对接。其四,中介组织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技术转移,为生态系统中各类主体提供融资对接、人才募集等服务,进而推动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此类组织涵盖了大学科技园、人才中介、科技咨询评估中心等多种类型。其五,联盟协会是非政

20、府性的组织化力量,对协会中组织有一定约束作用,联盟协会的主要职责在于保障信息的互通共享,统筹协调行业资源,促进行业良性发展等。(二)双创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要素流动与动力机制生态系统的维系与发展在于内部能量、物质的有序交换,高校双创教育系统亦是如此,其包括了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要素,如人才、技术、资金、政策、服务、信息等,这些要素的流动传递影响着不同主体的发展质量,它们是系统内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原生动力。其一,人才与技术是双创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性产出,其主要影响的系统主体为高校、企业及研究机构。高校是育人主阵地,在人才培养方面资源优势突出,研究机构虽主要从事学术科研工作,但其也具有育人职能且其人才培养精

21、细化、专业化程度更高。企业是双创人才的主要需求方,它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策略。企业与市场关系紧密,在助推技术产业化方面有着显著的比较优势。其二,资金是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等皆可能成为资金的投人者 7 。政府为了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64向高校及科研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为企业制定优惠性政策,使其自主创新积极性得以提升,在必要时候政府还会以创业风险分担方式来减少创业者的资金压力,尽可能地保障其创业成功率。企业与投资机构主要以市场化机制来投入资金,企业籍此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投资机构则旨在获取更大的收益回报。其三,政策关系到双创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通过政策资源投

22、人使各类型要素得以有序流动,使生态系统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其四,服务主要由中介组织来供给,它们使创新创业链条得以完善健全,其间存在的裂痕得以修补。全方位服务的供给有助于压缩创业成本,防止创业活动半途而废。其五,信息弥散在生态系统之中,其时刻进行着交换与传递。不同类型主体皆需要输人或输出信息,籍此有效控制运作成本,减轻经营压力,并与相关主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优势资源的共享与互补,生态系统中信息的对称分布有利于系统的高质量推进与发展。(三)双创教育生态系统中政府与市场平衡性关联关系的构建双创系统中,不同的组织主体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而加人系统构建之中,它们使双创教育得以深化,同时组织利益也实

23、现了最大化。政府对双创教育发挥着引导与调节的作用,其保障了教育活动的准确定位,突出了生态系统的方向性与计划性,使双创教育发展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双创教育开展离不开政府职责的发挥,否则将陷人混乱失序之中,丛林法则将成为主导,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将日趋严重,教育活动即会以利益至上作为行动逻辑。在此影响下,学生失去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创业活动也唯利益论,创新创业内在灵魂将不复存在。双创教育对于市场机制也有较高的依存度,脱离市场机制,学生则只能在象牙塔内开展模拟创业活动,陷入纸上谈兵的实践状态之中,缺乏对实战的真实体验与经验积累。此外,市场主体对于双创教育的缺位将使教育教学与实践实训严重脱节,高校远不

24、及市场主体了解熟悉市场规律,市场主体在感知需求、调配资源马玲玲,顾栋栋:基于生态视野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等方面更具优势。在构建双创教育生态系统过程中,需积极促进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平衡,政府把握教育价值取向,保障教育资源公平,同时要建构合理机制来为市场主体参与双创教育提供渠道与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举措来抑制资本对教育的侵袭。总而言之,双创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需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机制共同发挥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二者缺一不可。二、立足高校视角保障和促进生态系统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一)强化与政府间联系,争取更多政策支持政府是双创教育系统政策资源的重要提供者,其职能的发挥有助于营造良好

25、的双创教育环境,政府为高校开展双创教育供给的政策资源主要有匹配型政策(如实施大学生双创训练计划,为学生创新科研提供经费支持等)、能力建设型政策(如鼓励行业精英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构建高质量的双创教育课程群等)、环境营造型政策(如将创业活动开展计人学分)、解除约束型政策(如弹性学制的建立与实施)。这些政策有效地解决了双创教育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保障了教育成效的提升,它们在经过高校试点后进而上升为国家政策。高校需加强自我管理与建设,构建育人新机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加强与政府的互动联系,以争取到更多的政策资源支持,以为双创教育的高质量开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二)加强与企业间合作,精准把握

26、市场需求企业是最为活跃的市场主体,其对市场变化有敏锐的感知力与反应力。企业掌握着诸多产业技术,同时对双创人才有大量需求,对人才培育有需求导引效用。鉴于此,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共建合作育人新机制与新模式,促进企业资源优势在双创教育活动中发挥更大的效能。一是高校可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和发展学生创新团队,使学生走出象牙塔,真正领略生产一线的风貌,在“产业巨人”的助力下,了解市场规律,明晰市场需求。二是高校可聘请企业精英任创业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市场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与短板,与学生一起探索解决策略,使学生突破学院派思维束缚,以沉浸式的状态开展创业实践,在实践中收获真知 9 。(

27、三)发挥其他主体优势,丰富双创教育资源在双创教育生态系统中,投资机构、中介组织等的功能与作用也不容小,这些主体拥有丰富的互补性资源,可为双创教育提供更为充分的资金支持及市场化环境。实践中不少学生的创业项目虽看似创意十足,无懈可击,但其市场接受认可度却并不高,究其原因,与这些项目缺乏市场化运作有关。此即需要投资机构的积极支持与参与,为学生项目提供“公益辅导”,对具有前景的项目进行“商业投资”。此外,在学生由创意萌发、创业准备真正走向创业实践的阶段时,可借助中介组织的资源与力量来获得场地、信息、融资等各方面的服务,进而降低创业难度,有效提高成功率,使技术创新及商业创意能尽快转化为创业实践。(四)利

28、用海外优质资源,合作开展双创教育经济全球化拉近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应具备国际性视野,立足全球来发掘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充分流动。高校应联合海外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共同创建育人平台,积极推进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与校际流动,与此同时,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炼,鼓励学生赴海外顶尖实验室、知名创业企业等进行研修实习,在此过程中应赋予学生足够的主动权,使之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专业特点来自主联系海外访学机构,并制定相关的访学规划及行程安排计划等,高校对此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为了保证研学成效,高校应对研修实习的前期设计及后期成果进行严格把关,赋予学生海

29、外研修自主选择权,有效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实践热情,并使资源的利用范围及配置效率等得以充分拓展。三、完善和优化双创教育生态系统的策略与建议(一)塑造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属性与核心旨在育人,创新创业65高等教育研究教育概莫能外,而育人需同时注重形而下知识技能的提升与形而上理念价值的塑造,二者缺一不可10 。失去价值塑造的创新创业教育无异于丧失了灵魂,由此必然会影响到创新动力的维系与创业激情的保持。当前高校对于双创教育中的价值塑造尚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在生态系统的构建中,价值塑造才是最为重要的,它应成为系统建设的首要事项及行动共识。高校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契合点,

30、并使二者实现统一融合,要在创业知识传授、创业能力培养中融入价值观教育,使价值塑造工作在潜移默化间达到较高的效能。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向社会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等方式,鼓励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高校应将价值观教育融人创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在创业前期,学生需要了解市场需求,确定产品或服务的定位和定价策略。学校应该引导学生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思考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如何符合社会需求,并告诉他们创业不是只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要创造社会价值。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实现价值塑造,而不是单纯地灌输道德

31、观念。例如学校可以安排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并通过实践来感悟社会责任的真谛,进而实现价值观的塑造和认同。(二)提高系统各类主体协作性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中,国外高校更注重市场的协调作用,国内高校则对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希望通过某项政策来解决诸多问题,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其调控效率是显而易见的。在政府的主导下,生态系统得以有效塑造,隐性门槛得以及时去除,但仅凭政府的作用是很难推进双创教育全方位发展的,市场的功能也不容忽视,否则可能引发市场失灵的状况,使学生的创业活动因阅历、资金等的不足而遭遇失败。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需要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同时发力,二者形成良

32、好的平衡关系,与此同66时要在保障政策性资源充分投入的基础上调动企业、中介机构等的积极性,共同来促进生态链结构的优化,使生态系统具备足够的稳定性与自平衡能力。(三)持续提升双创文化影响力高校对于双创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更注重制度资源的投入,而对于创业文化等非制度因素则有所忽视,此是无益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大学文化是一种柔性力量,它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学生的思想理念,形塑学生的价值认知。创新创业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对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塑造强化作用不容小觑,这种文化的呈现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如创新创业社团、校友成长社群等。与制度资源相比,文化资源的影响效力更为深远,它是学生内在动力与力量形

33、成的源泉。创新创业文化包括了两类型元素,一是独行,敢于变革的勇气,二是转变对创新创业功利化的追求,将之视作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意识认知。在实践过程中,应持续提升双创文化影响力,可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首先,打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高校应塑造和谐积极的氛围,建设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创新创业讲座、创业比赛、创业实践基地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其次,引人创业导师和创新创业团队。高校可以引人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等为创业导师,帮助学生理解市场需求和机会,以持续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动力,在此基础之上学校也可以组织创新创业团队,鼓励学生之间合作创业,增强创业意识和合作能

34、力。最后,鼓励形成创新创业“试错”文化,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积累经验。学校可以向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创业实践机会,如创业实践基地、孵化器等,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尝试,增强创业信心,实现个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四、结语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主体,其在师资力量、课程体系等方面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下转第8 1页)田荷梅,王益富:教学创新环境的自我评估:模型建构及量表编制析 J.中国教育学刊,2 0 14(4):51-53+7 8.12金一翔,邹维,张东娇.我国中小学学校文化评估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J.教育科学,2 0 17(3 3):17-2 3.13 储朝晖.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策略J.

35、人民教育,2021(8):33 36.14 王益富.中小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工作倦急的实证研究 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 0 0 5.15王秀丽.农村小学家长态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以松原市乾安县小学为例 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 0 2 1.16 谭蕾.中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 0 16.17 Tschannen-Moran M.,Woofolk A.E.,et al.Teacher-efficacy:Its meaning and measure 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8(2):

36、202-248.18 Bagozzi,R.P.,&Yi,Y.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s J.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1988(16):76 94.19 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一AMOS的操作与应用(第二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 0 10:54-57.2 0 袁益民.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7:3 7-4 2.21于天贞,张晓峰.教师信息技术领导力对信息化教学效能的作用研究一一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 0 2 0(2):4 8-5

37、6.22邢强.性别形成和差异的社会认知理论述评 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2(2):9 6 10 3.23 Kret ME,De Gelder B.A review on sex differences inprocessing emotional signals.Neurophysiology,2012(7):1211-1221.24刘晓明.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急的关系 J.心理发展与教育,2 0 0 4(2):56-6 1.责任编校:商韵(上接第6 6 页)为了提高双创人才培养效能,高校一方面应积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大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另一方

38、面,应逐步强化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的协作联动,共建双创教育生态体系。在该体系中,应推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组成要素不断流动与传递,从而为各类型主体提供能量支持。政府与市场在此情势下应建构起良好的平衡关系,使生态系统结构日益优化,自平衡能力日趋加强,从而使双创人才培养效能实现大幅度提升。参考文献1刘志新,庄岩,刘洋.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一一聚焦工科优势高校文管类专业 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5):20-27.2陈元媛.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J.高校教育管理,2 0 2 2(3):10 4-112.3李亚员,刘海滨,

39、孔洁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理想样态一一基于4 个国家8 所典型高校的跨案例比较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 0 2 2(2):32 46.【4 张永杰,吴铃,罗忠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研究 J.教育学术月刊,2 0 2 2(2):50-56.5丁月华,张明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性治理 J.思想理论教育,2 0 2 2(2):10 110 6.6王敬国.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 0 2 1(18):4 8-50.7何继新,李露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框架与科学范式:一个学术和产业双元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 0 19(7):6 1-4.8杜辉,陶秋燕,杨冰.基于价值链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一一以北京地区高校的数据为例 J.中国高校科技,2 0 18(12):8 7-9 1.9邵焕举.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及促进机制研究 J.黑龙江畜牧兽医,2 0 17(3):234-236.10冯智恩.浅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一以燕山大学“一体两翼三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例J.教育探索,2 0 16(7):7 9-8 1.责任编校:李洋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