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社戏》《浅析鲁迅作品社戏》(北师大).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381338 上传时间:2024-12-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戏》《浅析鲁迅作品社戏》(北师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戏》《浅析鲁迅作品社戏》(北师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鲁迅作品社戏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又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作者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社戏》在艺术技巧方面,除了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张弛相间的特点外,在人物描写上也有它的特色人物的语言,都切合了他们各自的年龄、身份和性格;叙述和描写上,对比鲜明,寓意深刻。 为了突出主题思想,作品以前半部分看京戏时的“不适于生存”来反衬后半部分看社戏时的欢娱心情,表现了作者对清新刚健的民间艺术的喜爱和对旧社会剧场艺术的厌恶。 鲁迅社戏农村人物艺术特色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又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作于一九二二年十月,后由作者编入小说集《呐喊》。 农民问题,是我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对农民十分关心、了解和热爱。在少年时代,鲁迅与广大的农民及其子弟就有着较长时间的接触,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农民的那种淳朴、忠厚的优秀品质,深深地刻印在他的心里。《社戏》是反映农民生活的一个短篇。作者以充满诗意的抒情笔调,回忆了少年时代一个夜晚在农村和小伙伴们划船去看社戏的情景,描绘出一群天真烂漫、纯洁无私、热情豪放、勤劳勇敢的农村孩子的可爱的形象。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作者对于农民的深厚情谊和热烈期望。 本篇小说的主题是歌颂农民及其后一代的可贵品格,通篇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真挚而深沉的感情。至于农民的苦难和不幸,作品没有象《故乡》那样作正面的描写,但在字里行间仍可隐约地看到农民身受重重剥削和压迫的阴影。 一、 《社戏》的背景、内容及线索 《社戏》中提到的村子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平桥村“极偏僻”,虽然并非与世隔绝如桃源,但至少是相当闭塞。唯其闭塞,所以恶浊的世风较少侵袭人心。在这个小社会里,没有赵太爷、鲁四老爷、丁举人之流,家家“都种田,打鱼”,都是劳动者。为了寄寓自己的理想,在这个小村庄里有意避开了阶级对立,造成一个理想化的环境。这里仿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象六一公公那样,不象闰土那样艰难竭蹶,那心境的舒坦表明着他的家境即使不是殷实的,至少也是过得去的。加上“合村都同姓,是本家”,亲缘关系上有如远古的一个氏族。“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在那个时代,不识字,从某种意义上说,反倒免受诗书礼易、封建意识形态的浸染。无怪乎他们头脑中压根儿没有什么等级之类的封建观念,没有什么“犯上”之类的封建观念。 在那样一个环境里,人们的私有观念较为淡薄,民风格外淳厚。特别是在款待一年一度从大市镇上下来的客人上面,这里就是友情的海洋,温暖的乐土,鲁迅先生正可以充分抒写他自己对于人际关系的理想。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回忆形式写成。全篇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竟将书名忘却了”),叙述“我”在北京看京戏的见闻。作者以杂文的笔调,夸张讽刺的手法,记叙了“我”两次看戏的不愉快的遭遇,揭露了军阀统治下北京戏园里的混乱和腐败,对旧社会的那种庸俗可厌的风气和习惯,给了有力的讽刺。第一次去看戏,戏园中间的好座位都被达官贵人占领了。“我”被领到侧面的地方,这些坐板极为狭窄、凳脚细长的座位,使“我”“毛骨悚然”地“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就走了。第二次去看戏,为了等小叫天,从九点一直等到深夜十二点,仍不见这位名角出场,反遭了“胖绅士”的白眼。挤出大门,看到的又是一堆“并不看什么”而等着“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人。在那样庸俗、无聊、肮脏、势利的戏园里,作品中两次提到“不适于生存”,交代了开头“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的原委。这一夜,“我”与中国戏“告了别”。接着,以看一本日文书引出“我”在童年看社戏的这段生动美好的回忆。 第二部分(“至于我看那好戏的时候”——篇末),描写“我”在农村的生活情况和看戏的经过。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概括地叙述了“我”到平桥作客的情况。渲染“我”和小朋友们一起生活的乐趣,以突出“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好不容易盼到了,却因没有船落了空。后来双喜提议坐航船去。顿时,他们兴高采烈,摇着航船飞一般地向赵庄前进。这一夜,沿河两岸的景色是多么美好。豆麦和水草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月色朦胧在水气里,淡黑色的连山踊跃着向船后跑去,渔火幽幽点点,横笛悠扬宛转。到了赵庄看社戏,这是故事的主体,全文的高潮。从停船的台旁写到台上的戏,从铁头老生写到晚上看客少,从想看蛇精、跳老虎写到很老土的小生,从“打哈欠”写到“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兴奋、疲乏、又兴奋、又疲乏,以及厌恶。情节发展有起有伏,非常有致。 看完戏回平桥的过程是个余波,中途偷罗汉豆是个插曲。第二天的钓虾和六一公公送豆,虽然仍是个余波,但与看戏紧密相连。小说以“我”为线索贯穿全篇。“我”是一个憎恨黑暗的旧社会,反对封建文化教育,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在那种混乱腐败的戏园看戏,对“我”来说,简直是活受罪。“我”之所以对旧社会势不两立,对旧文化、旧风俗那样深恶痛绝,因为“我”是站在劳动人民这一边的。“我”童年时在外婆家生活,有机会接触农民。即使是到了一个“极其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这对长期禁锢。在封建教育牢笼里的“我”来说,却成了“乐土”。因为在那里可以“免念”“秩秩斯干”。这表明“我”对那种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憎恨和不满。 在同农村小朋友的一起生活中,“我”发现他们有许多自己所不具有的丰富知识和本领,自觉地向劳动人民靠拢。在天真纯洁的农村小朋友的心灵中,还没有受到登记森严的家族制度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和小朋友能够亲密无间,平等相待,和睦共处。“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我”和他们一起去抓蚯蚓、钓虾、放牛,一起摇船去看社戏,一起在月下偷罗汉豆吃。这一切,都是“我”在书房里享受不到的无限乐趣。小朋友们同“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使“我”永远难以忘怀。“我”热爱那些聪明机智的农村小朋友,向往美好的农村生活。“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二、《社戏》中的人物特点 为了表现人间友爱的理想,鲁迅把笔墨主要用在纯洁的孩子身上。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刻划了一群农村小孩子的形象。这一群可爱的农民后一代,勤劳朴实,热情好客。他们都是小村小户的穷苦孩子,大都不识字,不会念“秩秩斯干”可是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知识,有各种各样的劳动本领。他们会放牛、凫水、摇船、生火煮豆子,在他们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他们对小客人很热情,“伴我来做游戏”,把一家的客人当作大家的客人来款待。钓了虾,“照例”是给客人吃的。戏,他们白天虽然看过了,但晚上仍不辞劳累送“我”去看戏。在去赵庄的途中,“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看戏时热情地向“我”介绍角色,又去为“我”买豆浆。这些地方反映了中国农民那种淳朴、热情的优良品质。这群可爱的农村小朋友,个个聪明天真,机智勇敢。正当小朋友们为“我”。没看上戏“叹息而且表同情”的时候,突然,“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了,可以坐八叔的航船去看戏。可是外祖母和母亲不放心,正在迟疑的时候,机智的双喜看出了底细,并满怀把握地大声说“我写包票!”这并不是说大话,而是经过细致周密的考虑后提出的保证。依据有三条:“船又大”,稳妥可靠;“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更是不会出差错;万一发生意外,“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这十多个少年,确实是个个都会游泳,有几个还是“弄潮的好手”。这样,外祖母和母亲当然不能“再回驳”了。双喜既聪明又细致,“偷”豆首先征求阿发的意见。阿发要大家“偷”他家的。可是双喜清楚地知道,不能偷多。要不,阿发的娘知道了是要哭骂的。第二天,六一公公问他偷豆的事,双喜坦然地、理直气壮地作了回答。这深刻的揭示了农村少年那种天真、自信、开朗、美好的心灵。这种天真无邪、淳朴无私的优秀品质,在阿发身上也充分地得到了体现。摘自家田里的豆叫“偷”,而且还要叫大家去“偷”,理由是他家的豆“大得多”。这是多么美好纯洁的心啊。鲁迅在这里对劳动人民的高尚无私的品格作了热情的赞扬。这群可爱的农村小英雄有明确的是非观念,鲜明的爱憎情感。他们从小参加劳动,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土财主们极为鄙视。他们的乌蓬船不愿意和土财主们的乌蓬船停在一处。在双喜以及另外小朋友的眼里,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和闲汉们,根本不是什么看客,只能算作“白地”。铁头老生怎么会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种思想感情是多么的朴素,而又是多么的爱憎分明!这一群农村少年的形象,互相依存、互相补充,栩栩如生,鲜明突出,构一幅完整的丰富多彩的人物画。鲁迅刻画人物的同时并不局限于孩子圈里,他还将笔触扩展到大人身上。淳朴、豪爽、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是在篇末出现的一个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知道双喜他们偷了自己的豆,可是他并不生气,也不追究,怪他们的只是“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这是他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当他听到偷豆是为了请迅哥儿时,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这简短而真挚的话里,包含着无限的友谊和纯洁的感情。“我”夸奖他的豆“很好”,他听了非常高兴而又非常感激。六一公公认为他的豆种是粒粒经过挑选的,他很不愿意听人说他的豆不如人家。听了“我”的称赞,不仅心满意足,而且很自豪。过后又真心诚意地给“母亲和我”送豆去,并极力夸奖“我”有见识。他的这些言行,自然不只是由于“我”肯定了他的豆,而是出于他内心的朴实、淳厚和高兴。 双喜他们和六一公公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为高尔基所指出过的真理:劳动者即使身受种种迫害,总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因此他们的歌唱,永远和悲观主义绝缘。 三、《社戏》的艺术成就 《社戏》在艺术技巧方面,除了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张弛相间的特点外,在人物描写上也有它的特色。首先,人物的语言,切合他们各自的年龄、身份和性格。如篇末双喜、“我”和六一公公的一段对白。各自的话都很简短,但把三个人的个性描绘得极为鲜明。老一代的六一公公虽然有点保守,但他朴实、善良、慷慨、豪爽。少年双喜不仅具有中国农民传统的热情好客的特点,而且很坦率、机智。“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言外之意,要你的豆还是看得起你呢。同时,敏捷地把话题一转,现在你竟又把我的虾吓跑了。寥寥数笔,把双喜的那种稚气和顽皮的性格传神地表现了出来。“我”是一个读书人家的子弟,很少讲话,不乱跑,回答大人的问题时,彬彬有礼,很讨人喜欢。“我”同双喜的性格完全不同。其次,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也很细致。如迅哥儿渴望能看到社戏的那段心理描写。那天下午,小朋友们都去了,只有“我”一个人留在家里。这时,“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完全是“我”极想看到社戏的一种幻觉。这里面既有自己的失望和苦恼,又有对伙伴们的羡慕。后来到赵庄看戏,那个老旦唱个没完,“我”和小朋友们等的不耐烦,离赵庄回家了。当又听到悠扬的笛声时,“我疑心老旦已经回去了”,但因自己是客人,“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在叙述和描写上,对比鲜明,寓意深刻。为了突出主题思想,作品以前半部分看京戏时的“不适于生存”来反衬后半部分看社戏时的欢娱心情,表现了作者对清新刚健的民间艺术的喜爱和对旧社会剧场艺术的厌恶。由于“我”的心境不同,赵庄的戏台在月光下“飘渺得像一座仙山阁楼”,而北京的戏园里是乌烟瘴气,混乱不堪;听到的一个悠扬宛转的横笛,一个是冬冬哐哐的敲打;闻到一是豆麦和水草的清香,一个是胖绅士的汗臭。特别是一个与淳朴天真的小朋友们生活在一起,一个是在庸俗无聊、傲气十足的小市民中间挤。这样对比着写,作者把自己的那种强烈的爱与憎、欢乐与烦躁、赞颂与讽刺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写军阀统治下北京戏园的丑态,用的是讽刺的笔调;而抒写农村景色,则用抒情的笔调,写得细致生动,富有诗情画意,表现了浓郁的江南水乡的地方色彩,读来使人特别感到亲切。 [1]鲁迅.《鲁迅经典作品选——现代文学名家名作文库》.[M].北京.当代 世界出版社.2002年3月[2]潘宝木等.《与鲁迅看社戏》.[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08月 [3]杭州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鲁迅作品注析》.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5月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