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笔记重点大全.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6374909 上传时间:2024-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笔记重点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笔记重点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笔记重点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笔记重点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笔记重点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笔记重点大全1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B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C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D香雪的小木盒呢,因为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答案:D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A项,“涌起”水或云气冒出。这里用来描述明

2、月的升起,是恰当的。B项,“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句中新媳妇带着庄严而恭敬的心情给战士擦拭身体。使用恰当。C项,“蠕动”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用来形容铁轨上有人像虫子一样在动,是恰当的。D项,“因为”连词,在因果关系复句中,连接表示原因的分句。本句不是因果关系,而是条件关系的复句,结合后面的“还是”,分析可知,“因为”使用错误,应改为“尽管”。故选D。小提示:辨析近义词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分析:一、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二、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三、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

3、有上下、内外等之分。四、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五、感情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的表现为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六、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七、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八、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九、主动和被动不同:有些近义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与受事者不同十、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有些近义词适用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不同。2、对下列相关现代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站在橘

4、子洲头,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河图景。词人在写景时,远近上下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既是写景,也是抒情,表现了词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B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C红烛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D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错误。全诗采用

5、的是直接抒情,并非间接抒情。如结合“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等分析,一系列抒情句是诗人的直接抒情,抒发对这种破坏力的呼唤和赞美。故选D。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译文: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B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译文: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D君子博

6、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君子学识渊博,而且每天参加反省自己,就知道明白而且行为没有错误了。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D项,选项翻译错误,正确翻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参省,反省。故选D。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蜡炬(j)躯(q)体心惊胆颤(chn)B溃(ku)脓烧沸(fi)按捺(n)不住C脂(zh)肪既(j)已熏陶渐(jin)染D消弭(m)慰藉(ji)一哄(hng)而散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A.“心惊胆颤”的“颤”读音改为“zhn”;B.“溃脓”的“溃”读音改为“hu

7、”;C.“脂肪”的“脂”读音改为“zh”;故选D。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人物少,情节也不复杂,它的主要魅力就在于用诗一样的语言、散文化的笔法、精彩的生活细节,写活了山村女孩纯真、率直、清丽的情怀。B这篇小说用词精练、传神,如“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挽住”一词,运用比喻手法,透出几分悲凉的味道。C作者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她极力在“一分钟”里开掘,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们”对新生活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D描写姑娘们在火车到来之前精心打扮自己,反映台儿沟的贫穷、闭塞,表现姑娘们的爱美天性,

8、同时衬托出姑娘们对现代文明的渴望。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比喻”错,“挽住”是人的动作,赋予台儿沟以人的动作情感,是比拟的手法。故选B。6、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致云雀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颂了美丽、自由的云雀,诗歌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锐气,有一种向上的力量。B登高一诗颔联对仗工整,借萧萧而下的木叶、滚滚而来的江水让人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伤感。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是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D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衬托手法

9、的使用,例如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陪衬周郎,用“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诗人自己。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C.“是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错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用刘裕的典故,写他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故选C。7、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毛泽东是一位伟人。他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qi)的胆略,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慷。同时,他又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B戴望舒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攸长寂寥(lio)的雨巷,颓圮(q)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蒙蒙的细雨等

10、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C徐志摩说,“痛苦与快乐是浑成一片的”。当诗人心头有新娘倩影在荡漾(yng),当诗人在刻骨铭心的回忆中漫溯(s),当诗人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诗人这柔肠百结啊,凝成了再别康桥。D艾青善于通过想象和联想捕捉富有特征的意象,他用“雪压草盖的坟墓”“檐头枯死的瓦菲(fi)”“被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等破败景象营造了悲惨凄凉的气氛,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yn)河的无限思念和无比同情。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

11、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这里既考查了字音,也考查了字形,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A项,“气慷”中的“慷”应改为“概”。B项,“攸长”中的“攸”应改为“悠”;“颓圮”中的“圮”应读作“p”。C项,正确。D项,“瓦菲”中的“菲”应读作“fi”。故选C。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建立健全海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有利于涉海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加大涉海企业损害生态系统的经济成本和社会责任。B某市所有用于公务的车辆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基本可以实现公务出行便捷高效,交通费用规范可控,车辆管理规范透明。C文化创意产业属

12、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融合性,高带动性等优势,是创建宜居“智慧新城”的有力推手。D中国证监会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的初衷是,对养老基金向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养意下老金融服务具有重大意义。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A项,搭配不当,“加大”的宾语是“经济成本和社会责任”,其中“加大”与“社会责任”不搭配。B项,成分残缺,“实现”缺少宾语中心词,

13、可在句末加“的目标”。D项,结构混乱,“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对具有重大意义”与“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初衷是,对提供服务”两个句式杂糅,可删去“的初衷是”,并把“发布”改为“发布的”。故选C。小提示:病句结构混乱的类型分析:1.举棋不定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2.藕断丝连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3.中途易辙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4.反客为主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5.结构含混:往往是语序不当造成句子结构混乱。9、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车厢斟灼分辨委屈B皱褶给于怜悯欢腾C顾忌脊梁黯然吸吮D

14、弛骋闺女捶打磨蹭答案:C本题考查识记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形题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题干要求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A项,“斟灼”,应写作“斟酌”;B项,“给于”应写作“给予”;D项,“弛骋”应写作“驰骋”。故选C。10、关于“意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艾青),是主客观融合的产物,是诗人通过感觉的想象而创造的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能为读者所感知的具象。B创造意象时,要尽量少用陈述语、推导语,而尽量多用意象语,即具有具象感、新颖感的语言。C写作诗歌要尽量避免通用意象,多用独创意象或非独创意象。

15、D大景与宏伟的意象搭配,小景与渺小的意象搭配;乐景与甜美的意象映衬,哀景与忧伤的意象映衬。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把握意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对“意象”的概念有所了解,然后分析每个选项,辨明正误。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C项,“或非独创意象”错误,选项前面已经明确说明“写作诗歌要尽量避免通用意象”,后面又说“多用非独创意象”,二者矛盾。故选C。课内阅读11、元代诗人杨仲弘曾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锤炼关键字,能使诗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请分析诗句

16、中加点字的妙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答案:“击”字写出了鹰飞得迅捷矫健。“翔”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自然界的蓬勃生命力。“竞”本义是竞相追逐,这里深刻地概括并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万物都在竞相自由自在地生活着。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诗句意思是: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击,搏击。这里形容鹰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自然界的蓬勃生命力,表达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竞,本义是竞相追逐,这里指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写到此诗人激发起内心的豪

17、情,有了下面的一问。12、发挥联想想象,概括沁园春长沙全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答案: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此题考查把握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上阕描绘了一幅独立寒秋图,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峥嵘岁月图,“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

18、流击水图,即“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13、小说着力塑造了通讯员这一形象,请结合具体文本加以分析其特点。百合花答案:(1)从带路情节中可以看出他的天真纯洁,憨厚朴实,拘谨腼腆;(2)从借被中可以看出他的憨厚,不善言辞;(3)最后他壮烈牺牲表现他的崇高精神,对革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全文入手,找出与通讯员有关的描写,并对其进行分析概括。从通讯员总和“我”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借被子又想送回去的情节,可以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憨厚,不善言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最后壮烈牺牲,可以看出他舍己救人

19、、对革命和人民的忠诚。14、阅读百合花的细节描写,完成小题。分析第三次描写小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小通讯员受重伤被抬到包扎所,因肩膀上的破洞而被认出;他牺牲后,新媳妇为他缝补破洞。答案:唤起读者对战争场面的联想,战斗的紧张激烈使通讯员无暇顾及衣服上的破洞,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既与之前新媳妇没能给通讯员缝补的情节呼应,也浓墨重彩地表现出她对战士的深情厚意。此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的妙处的能力。阅读文本可知,课文中先后四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着特殊的作用。第三次是在通讯员临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那块门板上,“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

20、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第三次出现,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抬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是通讯员,而且说明他从抱扎所回团部后一直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来不及补就牺牲了。故第三次细节描写不仅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15、五首诗歌风格各异,但诗人都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思。任选一首,想一想: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激发了你怎样的情思?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写一则札记。答案:【示例】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沁园春长沙一词虽写秋景,却无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之感,全词气势磅礴,画面壮

21、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针对这一现象追根溯源,有以下几点思考:从意象选择的角度来说,本词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船只等。词人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以天高地阔、山红水绿的画面入词,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如此,词中画面自然壮阔高远。从意象表达的角度来说,本词为选取的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如“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笼上了一种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又如“鹰击长空”中的“击”字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再如“万

22、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词人对景物的选取与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受词人观景时内心的情感的制约。在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心中挥之不去的是“断肠人在天涯”的凄楚,所观之景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而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词中所呈现的意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故此,意象就是词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本题要求写作札记。所谓札记,就是读书时摘记的要点以及所写的心得。札记内容要记录自己欣赏感悟的内容,要写出自己的感受,不一定很长,往往一两百字就可以

23、了;也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要言不烦。题干中给出了明确要求,要围绕着“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激发了你怎样的情思?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札记的写作。因此,假如选择沁园春长沙来写作札记的话,首先要分析诗歌中所选用的意象: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船只等。这些景物意象,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诗人写作的时候,由远望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到近观的“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由仰视的“鹰击长空”到俯瞰的“鱼翔浅底”,以天高地阔、山红水绿的画面入词,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如此,词中画面自然壮阔高远。

24、其次,要从意象特点上分析。词为选取的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如“层林尽染”的“尽”字,生动地描绘出四周枫林如火的广阔景象。如“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笼上了一种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又如“鹰击长空”中的“击”字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而“鱼翔浅底”中的“翔”字则传神地摹写出鱼儿在水中轻灵快捷地畅游之态。再如“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通过描写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再次,要谈一谈这些意象激

25、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思以及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沁园春长沙一词虽写秋景,却无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之感,全词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词人对景物的选取与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受词人观景时内心的情感的制约。在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心中挥之不去的是“断肠人在天涯”的凄楚,所观之景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而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词中所呈现的意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所以,欣赏诗歌意象的时候,要先将意象整理出来:寒秋、湘江、山、秋天的枫树林、清澈见底的江水、“争流”的船只、天上的飞鹰、水中的游鱼等,然后把这些意象归类,如有关季节的,有关自然景物的,有关人物的然后

26、,再具体地概括分析这些意象,总的来说,就是:阔大、雄浑、豪迈、充满理想激情。这种风格的意象,会引发欣赏者相应的情感反应,使欣赏者受到感染,发现祖国山川大地的美丽,激发出为之奉献的豪情壮志。16、赏析“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答案:含蓄回答上片的一问,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青年才俊、一代英豪代表着主宰世界的新生力量。此句也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形象和以天下为1已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诗句并联系全诗写作背景、作者等信息,抓住诗句中主要意象、关键词语,从手法和情感两个角度入手分析。“曾记否,到中流

27、击水,浪遏飞舟?”这是设问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句话是在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联系全诗,这是对上阕“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这里运用了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祖逖率军北伐,船行至长江中央时,祖逖击桨立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表明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小提示: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

28、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17、哦,香雪从“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到“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一节,小说为何写同学们的奚落?答案:同学们的奚落,促使香雪思考台儿沟的“贫穷”是自己受歧视的原因,引发她对自动铅笔盒的猜测和渴望,推动情节的发展。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此题主要从推动情节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小说写同学们的奚落,主要有两处,“她们故意一遍又一遍地问她:你们那儿一

29、天吃几顿饭?”“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又问。小说写同学们故意问她家那儿一天吃几顿饭,同桌把自己的自动铅笔盒摆弄得嗒嗒乱响;写香雪父亲为她制作的小木盒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这是一处鲜明的对比。下文写到“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对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贫穷,同学才敢一遍又一遍地盘问她。她盯住同桌那只铅笔盒,猜测它来自遥远的大城市,猜测它的价值肯定非同寻常”。可见,同学们的奚落,促使香雪思考台儿沟的“贫穷”是自己受歧视的原因,引发她对自动铅笔盒的猜测和渴望。写同学们的奚落这一情节主要是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18、茹志鹃的短篇小

30、说百合花曾受到矛盾的称赞,请阅读其中的一段文字,谈谈划横线的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答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本该合家团圆的日子,却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让人感到压抑。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回顾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所在的位

31、置来分析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这段环境描写通过对满月,野火,照明弹等主体事物的描写,生动形象的描绘处开战前战场上紧张严峻的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出我对前沿战士担心和对对敌人憎恨的心理,暗示了下文战斗的

32、惨烈,本该合家团圆的日子,却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让人感到压抑。19、下列对小说百合花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小见大,意象意蕴丰富,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B“我”对故乡中秋节的回忆,蕴藏着“我”对小同乡的惦念,也有力烘托出了他牺牲的意义为他人全家团聚、幸福而牺牲,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感人。C在借被子的过程中,作品通过小通讯员与新媳妇的对比,正面衬托小通讯员的淳朴憨厚、天真乐观,使读者和“我”一样,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D作品的语言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

33、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人物的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格外让人心动。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C“在借被子的过程中,作品通过小通讯员与新媳妇的对比,正面衬托”分析错误。由原文借被子时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表现出他的羞涩、幼稚、朴实。写新媳妇是“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说“抱去吧”,“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可见新媳妇的羞涩、淳朴、无私。二人并没有形成对比。故选C。20、

34、对下列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文段一: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鲁迅短篇小说故乡)文段二: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儿,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茹志鹃短篇小说百合花)A文段一描绘了一幅优美静谧的月夜田园图,文段二则是一幅绿意

35、盎然的竹林山径图,它们都来自“我”先前所见,都是以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美好形象。B文段一塑造了一位活泼机灵的农村少年,与后文老年闰土的呆滞木讷形成鲜明反差。文段二将劳动场面、家乡生活写得诗情画意,与枪炮隆隆的残酷现实形成强烈对比。C两则文段的语言有相似之处,都精确朴素,不事雕琢。文段一“一扭”写出猹的敏捷和狡猾,从而衬托出童年闰土的活泼与生趣。D两个文段都重细节描写。文段一“项带银圈”既写出了当地风俗,又暗示闰土当时家中经济状况,文段二“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以细节写风俗、写劳动,真实而细腻。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它们都来自我先前所见”错误。由文段一“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可知,文段一内容是是“我”在当时情境下回忆起儿时曾听到过的少年闰土的相关描述而想象出来的;文段二“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是想象的景色,“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是“我”亲眼所见的景色,是亲眼所见与想象的融合体。故选A。15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