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学习《梁家河》有感12篇.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6369148 上传时间:2024-12-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梁家河》有感12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习《梁家河》有感12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习《梁家河》有感12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习《梁家河》有感12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习《梁家河》有感12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习梁家河有感12篇 文秘网是专业的范文写作网站,每日更新大量热点文章。同时,我们有一支专业的写作团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原创文章定制服务。如果下面的范文没有合适的,您可以通过企业qq:4000121855或者写作电话:400-012-1855联系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一对一服务。 【篇一】 阅读纪实文学梁家河,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艰苦磨砺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青年习近平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起“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那么,我们这一代青年基层党员干部该如何淬炼自己,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基层组工干部呢。 我们要向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

2、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我们要向总书记博读天下的尚学精神对标看齐,锻造过硬本领。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作为新时代的基层组工干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孜孜以求

3、的尚学精神,向书本学习,在实践学习,加强工作能力的学习,补足精神之钙。 我们要向总书记实干攻坚的使命担当对标看齐,坚定扛起责任。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带领村民打淤地坝,挖深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着力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加强各领域党的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突破,体现责任担当。 【篇二】 “梁家河是本好书”,这是近日单位干部职工在学习梁家河时大家从心

4、底发出的感叹。 读了梁家河,加上之前学习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能够深切感受到习近平青年时期在当时艰苦的环境和岁月里顽强拼搏,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一心为梁家河群众办实事、谋利益的崇高精神。习近平能够身先士卒,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改变落后面貌,筑坝修路、发展生产,使梁家河改变了旧模样,有了新变化新发展。 总之,梁家河是本好书,是教育激励青年人成长的好教材,是习近平青年时期亲身经历、有血有肉、真情实感的成长历程。陕西是他的根,延安是他的魂,梁家河是他的第二故乡。梁家河讲述了习近平青年时期听从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扎根梁家河、拼搏梁家河、建设梁家河的动人故事,再现了青年

5、习近平坚强、为民的优秀品格。 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深感青年习近平为我们树立了学习榜样。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无比的优越和幸福,一定要珍惜新时代,抢抓新机遇,干出新业绩。要爱岗敬业、担当履职,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 【篇三】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是习总书记的一句话,通过学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和对党的崇高信仰以及实干担当的精神。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习一要树立坚定信念。习近平同志以对党的崇高信仰和“为人民做实事”的执着追求,带

6、领梁家河人搏击贫困、艰苦创业,在这里挥洒了浸透忠诚与实干的火热青春。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树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进一步增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矢志不移,克难奋进,让兴隆群众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生活。 二要一心为民。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与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时刻不忘“什么叫群众”,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永葆“立根原在群众中”的为民情怀,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群众视如亲人、饱含真情,与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把人民的期待作为奋斗目标,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面对恶劣条件、重重困难,习近平同志带领梁家河

7、村民治沟治水、抗击灾害、发展生产,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之歌。“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抢抓政策政策机遇,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意志,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推进精准扶贫,促进扶贫攻坚,全面加快兴隆发展。 四是要有实干担当精神。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村的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牢记“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坚持讲实话、用实劲、干实事,勇于负责、

8、敢于担当,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五是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习近平同志带领下,梁家河村的干部群众敢为人先,建起了XX省第一口沼气池、全省第一个沼气村和第一家代销店,把群众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的事情办成了。学习梁家河,就是要“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奋发有为。 六是要有廉洁奉公的精神。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一言一行留下了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佳话,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尊敬,也深深地影响了一届届梁家河村党支部班子。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恪守“三严三实”要求,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一碗水端平”,不搞优亲厚友,不与民争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公平公正公开

9、取信于民。 七是要与当前工作相结合。学习的目的在干工作,特别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要求我们要沉下去,联系群众,相信群众,带着群众干,进一步坚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开展结对帮扶,加强与贫困群众的思想交流,肩负起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不忘初心,为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四】 读了梁家河这本书之后,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认为凡事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看到当年习总书记打坝淤地的地方,感觉陕北跟我们陕南比,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得多。习总书记当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

10、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干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今后,我们更应该在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中,以群众满不满意、实不实惠、幸不幸福来衡量和检验。 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我时常在思考,我们干部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里来。看了总书记事迹后,我觉得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我相信自己多苦一点、多累一点,群众就会少一点愁、少一点难。 通过学习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动人事迹,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真心服务群众这一理想信

11、念。 【篇五】 第一次拿到梁家河这本书是我参加团县委活动时候,县委赠送的,第一眼注意到的是红色书皮上习总书记的话语:“我人生第一部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段话让我好奇书里的内容,好奇梁家河是个怎样的地方,更好奇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工作和生活是什么样的,于是,带着一串串的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 全书共4大篇章34小节,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工作和生活,以及他对梁家河深厚的感情。读了梁家河,首先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习总书记爱学习,爱看书,行李箱最小却最重,在艰苦的环境下点着煤油灯看书,上山放羊的时候依然带着书,去很远的路借书看书中无时无刻都体现

12、着习总书记爱学习。因此,我们同样在基层奋战着,我们理所当然的不能忽略了学习,而是要不断“充电”,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使得梁家河的粮食能够增产,习总书记带头打坝,尽管寒水刺骨,他依然毫不犹豫的埋头苦干,总是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在他就带领下,创办铁业社、建了XX省第一口沼气池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等问题。他以苦干实干精神树立了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当前正是脱贫攻坚战关键时期,我们要沉下身子,真正帮助

13、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把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三是做百姓的贴心人。用心与老百姓交流相处,向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实实在在帮助群众,与群众成为家人,做群众的贴心人。 我们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学习他读书修身,学习他踏实苦干,学习他不忘共产党员初心。以孜孜以求的精神,提升工作能力,补足精神之钙。 【篇六】 在黄土高原腹地XX市XX县区文安驿镇,有一个梁家河村,周围沟壑纵横,干旱缺粮,曾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陕北小山村。但就是这样一个村子,不但在70年代诞生了XX省第一口沼气,更走出了共和国的领导人,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4、思想的发源地。梁家河既是少年习近平梦开始的地方,更是激励广大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扬帆起航地。 梁家河是知青圣地,需要一步步去丈量那里的每一寸土地;梁家河是一本书,需要一页页去品读那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伟大的时代会造就伟大的领袖,也会诞生伟大的作品。长篇纪实文学梁家河的横空出世,带热了当下略显冷清的读书市场,留下了不朽的传奇经典。它有一种魅力,一听书名就想买,一读就欲罢不能。梁家河情感真挚、描写细腻、语言生动,通过阅读让我们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鲜为人知的一面,他身处逆境却愈挫愈勇,四十多年为民服务初心不改、甘当人民勤务员的爱民情怀。醉心书中,仿佛在与智者对话,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犹如一幅幅波澜壮

15、阔的革命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 “泪别梁家河”章节里,有一幅拍摄于1975.10.8的欢送习近平入学留念的黑白照片,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了四十多年前。习近平是插队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漫长的七年知青岁月,他从一个懵懂青涩的少年成长为一个一心为民、备受爱戴的青年党支部书记,这其中付出了多少努力。考上清华大学是他一生的梦想,梁家河的乡亲们也知道这张录取通知书来得有多么艰辛,不能因为不舍把他留在村子一辈子。离别的那天上午,他刚一开门,看到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挤在了院子里、道路旁,大家拿着红枣、小米,有吃的有用的来给他送行。乡亲们百感交集,既为他考上清华大学而高兴,又为梁家河离开这么

16、一个好支书、好后生而难过。总书记一下子就落泪了,渐渐地人群中哭声越来越多了,乡亲们的心与他的心紧紧地纠在一起。他流着泪说:“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不走了,就在这儿扎根一辈子。”一位“小伙伴”怕他心软真的不走了,对着他吼,习近平这才依依不舍地走了。那天,乡亲们没有一个人再去干活,送别的队伍一直走到村外十多里远才渐渐散去。梁玉明、石春阳、张卫庞、吕侯生等12个人更是步行40多里送到了XX县区城。在那个年代照相是很奢侈的一件事,平日一贯节俭的大家那天大方了一把,凑齐了5元5角钱,还坚持不让习近平出,这才留下了这张充满温情的珍贵历史照片。带着对梁家河深深的牵挂习近平踏上了离开延安的列车,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

17、一直在梁家河生根发芽,那里的乡亲们也从不曾忘记昔日的知青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基因,他与梁家河百姓的鱼水情深深感动了每一个人,这是怎样的一种干群关系。我们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习总书记热爱学习、百折不挠、一心为民、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让梁家河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田,与祖国一道共创属于新时代的中国梦。 【篇七】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梁家河封面上的一句话,正如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梁家河是一个缩影,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青春奋斗的生动影像,这里凝聚着大学问、大智慧,读来令人感触颇深。 第

18、一个关键词:读书 在梁家河七年的艰苦岁月里,读书仍是习近平坚持不懈的事情,是他在食不果腹的年代里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他通过读书求知,通过读书修身。他说,“书里有更广阔的世界,有更丰富的知识,通过学习,人增长了知识,汲取了知识,就会变得更坚强,更强大”。读书已然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我想,后来习近平带领梁家河人民群众打水坝、建沼气池、建铁业社等等一系列的创新发展,无不与他读书、求知、了解外面世界的变化有关。 第二个关键词:奋斗 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详细记录了习近平15岁-22岁在梁家河奋斗的点点滴滴,那是一段激情澎湃的岁月。习近平在梁家河入团、入党、党大队党支部书记,他的政治才能初步显露。他克服种种

19、困难,想方设法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带领大伙打水坠坝,使梁家河村民的粮食产量增产明显;他远赴四川实地考察,力排众议发展沼气,使村民用沼气煮饭、照明;他创新思路,一心一意为人民做实事,成立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活。这一件件、一桩桩实事,每件都困难重重,阻力巨大,但习近平用他的韧劲和耐心,一件件解决,一步步奋斗,走出了梁家河的阳光大道。 第三个关键词:群众 “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梁家河通篇读完,无不见习近平的群众观。他初到梁家河,便主动融入梁家河,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他当大队党支部书记,更懂得团结群众,一碗水端平,一心一意为群众

20、干实事,做好事。他所有的行动都源自于“一心为民”的初心,而他“一心为民”的行动也深深影响着梁家河的群众,这种“鱼水之情”值得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深思、学习。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奋斗的人生才无怨无悔。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梁家河给予我的不仅仅是思想上的启迪,更是精神上的鼓舞和强大力量。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梁家河精神更显可贵。我相信,它将一直激励着我,不断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篇八】 “一眼望不到头的山峁峁,相互间错的山沟沟,头顶的蓝天白云显得格外鲜艳。一名北京来的知青正在带领全村老少甩开臂膀,撸起袖子卖力的

21、干活,成了人群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怀着崇敬的心情,笔者一口气读完了梁家河这本书,当时习总书记当时在梁家河插队的情景,漂浮在我的眼前,久久挥之不去。 书中亲切的方言,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向我们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知青下乡的场景。习总书记在如此艰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仍能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带领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苦干巧干,摆脱贫困,同全国人民一道坐上奔向小康的列车。插队时,习总书记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关心乡亲们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保持低调务实的工作态度,给乡亲们脑海里刻下了“城里娃也能干活美”的良好印象。他总是站在乡亲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干一些前人想干却没干了的事情,解决一批乡亲们最关心的紧急事情

22、,这种真干实干快干的工作作风,使得习总书记得到了大家的拥护和爱戴,乡亲们一致同意他担任梁家河的村支部书记。工作期间,他纵览全局,统筹规划,结合梁家河村当时的现状,认真分析之后,果断提出打坝增产的计划,首先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继而又引进建设沼气池,既解决了乡亲们的能源问题,又间接性的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而且从现在的生态保护看来,习总书记当时的这一举措具有长远性和战略性;率先组织成立村里的铁业社,极大地方便了乡亲们买日常用品,将有限的人力用在生产工作开展中。习总书记用亲民爱民为民的言行,书写了我党始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亲党爱党为党的举措,践行了一名优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习总书记也酷爱读书,

23、白天不仅和乡亲们一道下地干活,晚上仍然能够坚持在煤油灯下看书学习,不断修身,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担任梁家河村支书期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组织上授予先进个人等荣誉。直到后来收到了来自清华大学的通知书,他才不舍的离开了熟悉的梁家河村,告别了最可亲的乡亲们,前去求学。虽然他暂时离开了这片深厚的黄土地,但他给我们留下了梁家河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梁家河精神是习总书记亲自践行的,是党组织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谋发展的生动案例,它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对我们基层干部日常开展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尤其在目前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挖掘发扬学习贯彻梁家河精神,紧

24、密团结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周围,以马列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理论,以低调务实为民的工作作风为锐利武器,以党组织的巨大凝聚力为坚实堡垒,坚决早日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理想。 【篇九】 喊一声“随娃”“迎儿”,让人倍感亲切,吃一口梁家河的酸菜,难忘当年情怀。梁家河这个被习主席“把心留在了这里”的地方,用勤劳、善良和智慧撵走了贫穷,走在了阳光路上。书中“窑洞里的故事”“ 一声声喊我乳名”无不折射着浓浓的人民情怀。 我们党员干部要心中有人民,时刻谨记我们是人民的公仆,从群众中来,一定要回到群众中去,只有心中有人民,凡事才会多考虑一些,才会不怕困难,成为行动上

25、的巨人。而我们有些领导干部,不把自己与农民平等看待,从来只是高高在上,致使前些年群众办事出现“门难进、脸难看、事儿难办”,在群众中造成了“办事要有熟人”,这种歪风邪气至今尚未肃清。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它是用来履行责任和义务的,并不是个人耀武扬威的令牌,这样的领导干部心“太小”,装不下人民,自然跟人民就产生了距离。 “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扎根群众”。王宪平的这句话朴实、诚恳,让人印象深刻。身为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为人民办事的情怀,那身在其位如何作为。只有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遇到困难才会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才能紧紧与人民团结在一起,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篇

26、十】 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来到梁家河村,我们一起聆听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的故事。 当年为了努力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总书记南下四川专门学习沼气,他在陕北修建了陕西第一个沼气池,为了让群众吃上干净的水,带领知青挖掘了梁家河第一口深水井,为了方便群众,发展生产,在梁家河建成了铁业社,代销社,为了增加土地,提高粮食生产率,修建淤地坝,这些事情的背后,是总书记强烈的家国情怀,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他真正做到了把群众当亲人,把梁家河当家。 总书记说,15岁来到黄土地,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的时候,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信心。作为一个

27、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要为人民做实事,这是总书记的初心,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他心里想着群众,在工作中惦记着群众。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学习和弘扬梁家河精神,延安精神,向总书记学习,立足岗位,勇于担当,为民服务,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干好本职工作。 【十一】 梁家河这本书讲述的是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它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力量。本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而生动,具有丰富的陕北乡土文化气息。书中的“梁家河”精神更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方针的重要文学载体,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28、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党性教育的生动模板,是我们每个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永葆革命信仰信念,努力奋斗的精神食粮。 通过学习,我们看到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及生活经历,看到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时的经历,深深地感受到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楚地看到了习总书记的艰苦奋斗历程,同时也被习总书记那质朴无华、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务实担当的精神所感动。学习“梁家河”精神,就要学习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里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学习“梁家河”精神,就要践行人民公仆本色。我们每个人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要学会多读书、读好书,提升自

29、我。在工作中,把学习和发扬“梁家河”精神作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 【十二】 梁家河,一个平凡的陕北农村,也是习总书记当年知青插队的地方,在那里习总书记从一名15岁彷徨、迷茫的北京知青,经过7年的扎根黄土地成为了一名有着坚定人生目标的人民公仆,在那里习总书记培养出了自己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40年过去了,习总书记回到梁家河就像一个回家的孩子,记着村里的一山一水,记着曾经住的房间,记着乡亲们的小名,就如同书中所说一样“树高千尺不忘根”。即使成为了党中央最高领

30、导人,习总书记也没有忘了这些,只有心中装着百姓,才能不忘本,不忘根。梁家河就是总书记的根,因为梁家河培养出了总书记的人生信念。同样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同样也有着彷徨与迷茫,我要学习习总书记在基层的迷茫中深入群众,在彷徨中努力学习,在成长中树立人生信念,从而为我们指引人生方向,开拓人生道路。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不忘学习的优秀品质。在基层我们都会迷茫、都会彷徨,在这些情绪中习总书记坚持学习,不断读书,并留下“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故事。不断的读书让总书记拥有了丰富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直到现在仍然让总书记受益匪浅,也帮助了总书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起总书记生活的时

31、代要好太多,在有了更多条件支持的情况下,我们更好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让更多的书籍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填补我们的精神空缺,筑牢我们的理论基础。 我们要学习总书记的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在梁家河习总书记一直都敢于挑战,面对“沼气过不了秦岭”这个看似难以胜天的困难时,总书记在各种不赞同,不看好的声音下建起了第一个沼气池,并带领乡亲们在山沟里打河坝、建坝田、成立合作社,不但让村里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让村民们有了改变的信心,这正与如今总书记提出的扶贫要扶志不谋而合。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能畏手畏脚,被困难束缚,要学习总书记敢于挑战困难,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干中战胜困难。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的深入群众

32、,不忘初心。在梁家河的7年里,习总书记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成长,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7年间习总书记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即使40多年过去了,总书记仍然没有忘记他们。在梁家河习总书记在群众工作中,树立了为民做事的信念,并在坚持这一信念让中,习总书记有了“中国梦”,有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报复。我们也要深入群众,在群众中培养作为人民公仆的信念,在群众中发现属于自己的理想,并不断奋斗去实现。 梁家河展示了一位伟大领导者的成长,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要善于在基层中克服困难,生活中坚持学习,工作中树立理想。习总书记的信念也是我们人民公仆的信念,我们要努力学习工作,提升素质发挥作用,并最终实现我们共同的理

33、想信念。 【十三】 纪实文学梁家河这本书讲述了少年时代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点滴故事。在他身上所发生故事,蕴含着他在困苦生活中如何学习,埋头苦干,造福于民,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这里,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开始,是个人身上诗和远方的起源。 艰难困苦,不忘学习。在陕北这片贫瘠的黄土高原智商,恶劣的环境下,学习室何其艰难,他给自己定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放羊时,劳动时总不忘带一本书,经常挑灯读书至深夜,在没有通电的窑洞里,深夜里,她的窗户透着光亮。他爱读书,善读书。读书时有思考、有借鉴、有批评,这些正是我们学习、阅读中应该学习借鉴的。正是因为她的不忘学习,也才会有他在各个

34、场合恰当的古诗词脱出而出。 扎根群众,造福于民。他出道梁家河时,经历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思想关、劳动关”,逐渐适应农村生活,从此便有了“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的行动,他带领群众打坝造田、建铁业社、办代销点、打水井、建沼气池等,经历万般艰难,用智慧和毅力把一件件利民好事落实,受益于群众。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打坝造田,多打粮食,让群众填饱肚子,翻修厕所,养成讲文明的好习惯。建沼气池,保护树木,坚守水土流失;这些,不正是如今脱贫攻坚,农村厕所改造、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利国利民政策的体现么。为群众做实事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 深入群众,鱼水情深。源于其父亲的教诲,他与群

35、众之间打交道形成了自己的团结观。他群众利益面前总会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将自己根植于困难群众,同甘共苦,逐渐形成扎根人民、团结群众。他正是以这种“带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从中另有天”的情怀,与苦难民众融为一体,才有了他在考上清华大学被录取后,全村人到他的窑洞类别送行的那一幕。如果说,梁家河是中国农村的缩影,那梁家河人民就是亿万人民的缩影。他人走了,但心在这里,在全国的每一个“梁家河”里。 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七年的知青岁月艰苦生活锻造了他身上刚毅坚强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品质,更树立了一心为民的博大情怀。“做行动上的巨人”“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当干部身上要留

36、泥土味”“要一碗水端平”他的一些思想及处事原则使梁家河人民受益至今。如今的梁家河人民从土窑洞搬到了新楼房,生病不再硬扛着,农民也变身上班族,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人人都过上了好光景。 习总书记说“不要小看了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陕北的很多地方和梁家河很像。我想,他所说的大学问是陕北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地方敢于和天斗和地斗,用自己艰苦的劳作,坚韧不拔的精神,经过长期的奋斗实现了“陕北小江南”的再造,是陕北人在解放后依然保持了昂扬斗志和大无畏精神,把原有的淳朴民风融入到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中,甚至激发到中国梦的实现中去。是陕北人民始终保持和发扬永不退色的延安精神,始终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第21页 共21页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心得体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