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粤教版必修1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散文(1)12 我与地坛(节选) ))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感悟的历程,体味文章思想之美。
2.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3.品味评价作者沉静、抒情的语言。
教学设想
《我与地坛(节选)》篇幅较长,注重对人生的思考与追问,难度较大,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经验及他们所熟悉的名人事例帮助理解,教学以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研讨为主。文章用一课时进行教学,主要解决我与地坛间的关系及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两个大问题。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的介绍放到课前进行,可印发相关资料。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则放至课后,以作业形式进行。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苏轼失意之时,将愁绪寄予大江明月,书千秋词赋;贝多芬遭命运重创,将大爱赋予山川原野,奏惊世名曲。人,自然,人生,有时就存在这样奇妙的内在联系。人,如果能将个体生命放置于自然大生命的背景之下,往往能获得心灵宁静与归属感,并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人生。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作者也是一个与命运作顽强搏斗的强者。让我们进入课文,了解作者面对人生厄运时的选择,了解人和自然间的生命交流,探索人生。
二、学习第一部分
根据下列问题,速读课文,并进行解答:
1.概括本部分大意。
2.作者从地坛的景物中获得了什么?
3.作者在地坛里思考什么问题?他的答案是什么?
明确:
1.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2.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减轻了因残疾所带来的痛苦与颓丧。
3.思考要不要去死的问题。他决定活下去。(可用课文原话回答)
小结:地坛(自然)给痛苦的作者提供了一个逃避的场所,是他心灵的栖息地。
三、学习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解决下列问题:
1.从文中找出困扰作者的三个问题及作者对此的解答。
明确:三个问题:
(1)要不要去死?
(2)为什么活?
(3)干吗要写作?
回答:(1)不去死。
(2)不甘心,试一试不会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
(3)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为了更好地活着。
2.写作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哪些苦恼?他如何面对这些苦恼?
明确:快乐是由作品发表而带来的成就感和充实感,苦恼是自己仿佛被写作劫持为“人质”一般,担心自己因文思枯竭而失去了生命的意义。经过一番思索,作者对此体现出了坦然的态度,决定继续写下去。
3.根据史铁生的生平,结合他对困扰自己的三个问题的思考与解答,谈谈史铁生是如何战胜残忍冷酷的命运的。
明确:
(1)热爱生命,在生死问题上作出了正确选择。
(2)在写作中获得了生存的力量。
(3)在地坛中获得了心灵的宁静,不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坦然地接受人生的幸运和不幸。
四、课堂小结
文章主要解决我、地坛、我的人生三者的关系。我因厄运到地坛逃避静思,而地坛以其沉静和生机给予我心灵上的抚慰,作者在地坛中参悟人生,明白了命运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只有勇敢面对它,接受它,通过自身的奋斗才能实现生活的升华。
五、布置课后作业
结合课后习题一,鉴赏课文第一部分的写景之语。可从用语、修辞、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品味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