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互联网时代川剧艺术传播路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36271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4.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时代川剧艺术传播路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互联网时代川剧艺术传播路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互联网时代川剧艺术传播路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艺术研究艺术趋势互联网时代川剧艺术传播路径研究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张舸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包玲摘要: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曾出现过“蜀戏冠天下”的局面。但隨着新媒体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手机视听化,以及大众多元文化的冲击,川剧与其他地方戏剧一样,面临推广传统、观众流失、传承发展艰难的尴尬境地。推进传统川剧艺术新的突破,要围绕植入“新”概念、创作“新”经典、融入“新”载体、开辟“新”跨界,创新川剧艺术的推广传播路径,让川剧艺术重新焕发新的市场活力。关键词:互联网 川剧 传播 路径时下的移动互联网已全然影响着人们的生

2、产生活,并成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为传统川剧的传播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三百多年历史的川剧艺术,如何拓展未来?如何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力量,邂逅年轻的互联网时代,在时空的交叠中,迸发出无穷的发展空间?传统与时代的契合、推广与传播的创新,或许能给我们留下一些启示!一、植入“新”概念,时尚化推广对于年青群体来说,传统川剧亦或是一种情怀,但这种情怀未必能吸引他们主动扛起传承重任,传统川剧也不可能靠情怀“绑架”新生代接过传承重任。然而,“让川剧更年轻”,是川剧艺术工作者一直思考的课题。传统川剧要年轻,不止是受众年轻,更需要的是与当下时代契合,让传统川剧赋予新的生命力。传统川剧无论唱腔、表演、

3、服饰还是舞台布景都较为传统固化,审美疲劳导致传统川剧艺术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处于“失语”“边缘”化,并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面对这一窘况,川剧艺术工作者应该清醒看到,传统川剧虽有程式但不能拘泥于程式,要把川剧艺术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得到更好的推广传播,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在保留川剧传统艺术基因这一“根”的基础上,植入“新”概念,在做好“护根”的同时,对川剧艺术创作与表演的形式、内容施以变革,让传统川剧萌生创新的“芽”,打造传统与时代契合下的现代川剧,对接观众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推进川剧艺术的时尚化传承推广。一是表现手法上。传统川剧要打破固化的程式表演,通过对巴蜀地域文化形象性等品质的启用与创化,构建川

4、剧独特的地域喜剧色彩。时下,年青一代特别是大中学生,对网络歌曲、现代舞比较热衷。既然这样,何不将流行音乐、方言俗语、动感舞蹈等时尚元素融入其中,并进行艺术再创造,营造既具地域特色,又具时代感和历史韵味,表现生活接地气、表现人物更生动的现代川剧。二是舞台设计上。借用现代舞台“声光电”技术,利用全息投影打造立体舞台影像,以“虚拟场景+真实演员”的模式,引领观众步入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双重空间,通过观众的视觉错位与演员舞台场景转换,形成全息三维图像与现实表演的视感交错,新颖、灵动的舞台效果,既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又能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要想打造一部经典的舞台艺术作品,创作者可考虑引进现代化的技

5、术。”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表示,广大艺术工作者未来可通过使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现代化的技术,让剧川剧吐火卡通川剧变脸卡通设计制作川剧脸谱设计制作川剧脸谱川剧茶馆坐唱0822023.4ART RESEARCH中人物与观众实现“隔空对话”,突出表现川剧舞台意韵。概言之,用契合年青人的艺术审美与场景设计,吸引年青一代走进剧场、感受川剧。三是语言表达上。川剧以四川方言为基础,四川方言不仅是川剧的语言基础,更是川剧特色的基础。因此,川剧要通过采用地域本土方言文化产生的独特亲切感,巧妙融合时下流行网络词汇、俗语以及诙谐幽默与打诨的调侃“搞笑戏份”调节剧情;植入地方民歌童谣、俚语、谚语

6、、歇后语,以及四川曲艺、川剧戏歌舞与流行音乐、电声音效等各类音乐艺术元素,赋予经典唱段流行传唱,充分凸显语言、音乐运用的趋时与地域化,拉近传统川剧与现代观众的交流距离。艺术与时尚、传统与流行融合,将古老与传统拉入现实生活,让年青人眼中的传统川剧“焕青春”,推进传统川剧的“时尚转身”。四是剧目种类上。创新推出动漫、方言以及聊斋戏等川剧剧目,延续川剧本身的川味与人物形象的诙谐,增加川剧特色唱腔等川剧地域元素,用年轻人喜爱的形式做成现代另类川剧,打造传统川剧新鲜看点的轻喜剧,让青少年在娱乐中感知川剧的文化内涵,由此了解川剧,爱上川剧,提升川剧艺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二、创作“新”经典,创新化传播典藏时

7、代魅力,“链”接新经典。川剧的经典源于川剧艺术内涵本身博古通今的恒久价值,无论创作新剧目还是整理、改编传统经典剧目,都要求创作者以发展的眼光,在保留传统川剧唱、念、做、打、绝技等艺术特质的同时,在剧作体式、演剧形态、内涵挖掘、表演技艺等方面,用时尚现代的表现手法,探寻传统川剧青春化的“现代表达”。一是改编传统剧目。时下,维新与改良社会意识不断渗透,艺术创作也要以经典为蓝本,契合现代地域文化与传统艺术,通过对传统剧目表现形式与内容的整理、升级再创造,用时尚包装经典,创作“旧瓶装新酒”的改良剧目,通过古戏新唱,让经典复活,使传统再生。当然,改编传统剧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遵从“尊重原著、突出特色

8、、顺应潮流”的原则,既要再现原著的精神实质,又不能有过多原著的痕迹。改编也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创造不是无原则的“胡编乱造”,它是在原著基础上的再拓展、再发挥,是用现代视角诠释传统故事。要通过最时尚的人物对白、川剧锣鼓演绎的流行音乐与结合时尚元素的传统声腔,展现传统川剧特有的无厘头风格。这种传统与现代融合下的改编剧目,虽是改编,但仍有现代内核,与创作新作品有所不同,更能让观众“入戏”。只有通过这种改编创新,传统川剧才不至沦为“博物馆艺术”,川剧艺术也才会“永葆青春”常驻戏剧舞台。二是创作现代剧目。传统川剧艺术不应局限于小众文化与精英意识,而应该成为大众日常文化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川剧创作不能囿于

9、传统狭小空间,而要在保留传统川剧脉络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尝试创新,坚持好看好听好玩的原则,深度挖掘本土民间文化内涵,不断找寻传统艺术与本土文化的契合点,并以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时尚新潮的审美需求,在故事叙述、人物刻画、舞美、服饰及演出形态等方面施以创新。通过潜心的剧情创作与时尚表现手法,打造传统川剧的新鲜看点。原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认为,“川剧要走近大众,尤其是走近年轻人,就一定要从创作开始树立市场观念,把注重观众的欣赏含量纳入创作考虑”。戏剧创作者要把创作的笔头投向老百姓关注的社会现实,深入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的最前沿,放下“身段”、放低姿态,以雅俗共赏、深入浅出的方式走进民间、走进百姓生活,

10、从生活中找寻灵感和题材,积累创作源泉;同时,要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素材进行撷取、提炼并加以艺术创新。要紧贴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原汁原味反映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体现四川地域特色文化,创作更多富有麻辣川味,更接地气,有筋骨、有温度的优秀艺术作品,最大限度缩短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总之,通过创造性改编与本土化创作,让传统川剧在创新与青春化的创作打磨中拂去老旧的“尘埃”,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不断更新和丰富川剧艺术自身的内涵,使之符合现代人的思想情操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年青一代的文化自觉意识与价值追求旨趣。三、融入“新”载体,多媒化联动“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探索并不断完善川剧艺术传播形式。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

11、广泛使用,新媒体异军突起,传统川剧的发展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川剧艺术要借助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微信、微博、抖音等载体“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新媒体的“大舞台”展现新天地。一是新媒体“云传播”。舞台传播是川剧最传统、最原始,也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其传播受时空局限,影响面有限。川剧艺术要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不断突破川剧艺术传播的地域、时空和语言局限,赋予川剧艺术更多的话语自主权。新媒体独有的交互性、即时性与分众性,能彻底打破川剧传播的时空界限,通过数字技术并以网络为载体,借助微信、微博、媒体论坛与微信公众开展“我是川剧小戏迷”比赛学生绘制川剧脸谱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083艺术研究艺术趋势号

12、、微信朋友圈以及微信小视频、抖音与快手小视频等,多形式、大容量在线快速高效实时传播,让受众通过智能手机、Facebook、微博及时随性接收最新的川剧资讯,饱览川剧剧目,产生“空中剧场”效应。这种以文字、声音、图像等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的多维度即时(在线)、非即时(离线)的互动传播,大大颠覆川剧舞台传播的局限性与辐射力。二是玩友传播。川剧玩友最热衷的玩法是“打玩友”,以茶馆座唱为主,以鼓、锣、钹、川胡、唢呐等为乐器,自吹、自打、自唱,演绎川剧片断,以玩交心、以戏会友,自娱自乐。广受四川民众喜好的街坊老茶馆,也可恢复原有戏台等川剧特色演出,设包厢、八仙桌,想看折子戏的可边喝茶、边看小戏,也可开设变脸、

13、吐火等特色主题酒吧,品梨园百年风尚,吸引新老戏迷、粉丝,丰富玩友群体属性。三是学校传播。为使川剧艺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就要结合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创造性地挖掘四川传统文化与校园活动衔接的“兴奋点”,将川剧艺术的传播与学校素质教育、学生兴趣爱好养成等结合起来,量身定制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川剧艺术特色教育课程,组织编排川剧艺术教育教材、校园剧目;制作动漫校园川剧,融入现代时尚RAP,编写川剧校园戏歌;设计川剧广播体操;组织川剧艺术退休艺术家为经典古诗谱上川剧曲调,以古诗为词、川音为调,保留川剧传统咬字、唱腔风格,编排集聚川剧音乐元素的“川韵古诗”,诠释传统川剧与唱词的别样意境。还可以让孩子们以稚嫩、

14、简单的方式把川剧舞蹈、声腔、折子戏制作成flash动画,将课间铃声设计为川剧音乐;动手绘制脸谱,将川剧脸谱设计卡通化,并融合到玩具、文具、书籍以及儿童娱乐场所等,让孩子们“触摸”神奇的川剧脸谱,达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引导与熏陶效用。从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视角考虑,创新传播形式和渠道,将现代流行艺术与传统川剧融合,让川剧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多姿,并碰撞出新的“艺术火花”,赋予传统川剧新的体验感受。四、开辟“新”跨界,应用化普及对老年人来说,观看川剧是他们抹不去的情怀,虽有魅力,却对年青人缺乏吸引力。推广传播川剧文化,让川剧艺术占有更好的市场份额,可将川剧艺术与电视、电影、动漫、游戏等业界融合,让川剧

15、艺术走进“游戏界”“影视圈”,跨界“时代新秀”。一是影视方面。电影电视是我国特有的影视剧类型,川剧艺术与影视界融合,就要在剧情和表演形式上,保留传统川剧应有元素,植入影视剧的制作特色,综合图像、声音及文字等载体,推出川剧电影、川剧名段MV等“川剧衍生品”,让传统川剧从剧场走上影视荧幕。二是电视栏目方面。从目前来看,仅有国家层面CCTV11戏曲频道和省(直辖市)级层面的北京、上海、浙江、河南、安徽等电视台开辟戏曲频道,四川省及各市(州)电视台应学习借鉴并开辟戏剧栏目,以满足戏剧爱好者对川剧文化的需求。三是网络游戏方面。“云娱乐”在年青一代的生活中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并附带更多的时尚元素。曾经一

16、款“川剧变脸”游戏在网络上风靡一时,广受青少年追捧。其实,川剧文化和网络游戏本身是一种艺术门类,区别在于艺术形式不同而已。传统川剧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和传播受众的层次性,设计开发针对性强,有思想、有趣味的各类川剧文化类游戏APP,以川剧文化推广为产品定位,把传统川剧文化转变为游戏化、情景式、可互动数字文化形态,让用户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承接传统川剧的崛起路径与内在精神,将川剧被动式的传播变为趣味化的交互式、个性化沉浸体验,打破川剧体验的时空局限,实现川剧文化的艺术再创造。四是动漫方面。借助数字动慢与虚拟技术等现代数字化手段,通过现代科技、时尚元素与传统川剧艺术结合,

17、以川剧动画、川剧卡通等多元形式,推出观赏性、娱乐性强的动漫川剧,不断拓展川剧艺术的内涵和外延。譬如,可以将川剧的武生、武净、刀马旦等众多川剧角色设计为神韵俱佳的卡通形象,也可以将川剧变脸、吐火等川剧表演,融合现代动漫呈现出来。以浓浓“川剧味”的全新视觉,做成年青人喜爱的卡通、动漫另类川剧,拓展低龄段群体对川剧文化的感知、认知度,推进传承川剧文化“从娃娃抓起”、从“要我传承”到“我要传承”的转变与突破。还可组织川剧名家,跨界动漫游戏,与手游王者荣耀、B站等进行合作,将游戏皮肤融入川剧元素,与动漫人物进行互动,用更多元的新媒体方式呈现川剧。五是旅游方面。借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川剧的继承创新

18、来丰富川渝特色文化内涵,探索传统川剧文化与成渝旅游市场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实现传统川剧艺术与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川渝地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川剧艺术本身也是巴蜀地域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川剧艺术与四川旅游业的融合,自然会在旅游者的文化与消费心理方面产生共鸣,实现旅游者在饱览巴蜀美景的同时,产生对地域民俗民间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生成对地域文化体验、感知的需求,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实现跨界传播。五、结语川剧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艺术,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要谋求更好地传承发展,必须以文化的多元、开放、包容姿态融入新时代,从理念植入、剧目创新、载体融入、跨界开辟等方面多形式勾勒推广传播途径,为川剧艺术创设更为广阔的展示空间,吸引更多年轻群体感受川剧艺术独特魅力,增强川剧艺术的影响力、扩散力,重新激发传统川剧的蓬勃生机,在这方面,川剧艺术的传播发展大有文章可做!注释:黄琪奥.一部“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精品.川剧江姐研讨会在京举行N.重庆日报,2021-5-9.赵斌.像做川菜那样做川剧N.成都日报,2009-2-23.张舸.“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戏剧的突破与发展J.大舞台,2018(2).0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