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构建大学科技创新环境 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35938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大学科技创新环境 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构建大学科技创新环境 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构建大学科技创新环境 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5 卷 第 4 期2023 年 8 月Vol.35 No.4Aug.2023研究与发展管理R&D MANAGEMENT构建大学科技创新环境 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林忠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作者介绍作者介绍:林忠钦,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长江学者成就奖、何梁何利创新奖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机械工程学科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交叉科学与未来技术专门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研发专

2、项专家组组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第五届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委员会评审分委员会主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制造业质量品牌组”组长等。党的二十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刻阐述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系统谋划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和方法路径。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发展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施有组织科研,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重要支撑,全面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踔厉奋发,勇于创新,从创新性国家行列逐步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加速实现建设世

3、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并和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协同创新共同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要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培养各行业杰出人才,这是党和国家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历史使命和发展机遇的重要定位。为

4、了构建一流大学科技创新环境,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以下将从价值导向、基础研究、使命责任、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学术生态六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积极提升追求卓越的价值导向,以高质量科技创新贡献,践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高等教育的科研工作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逐步从规模提升到量质并进的阶段,今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更加应该以质量为先的卓越科技价值追求,深刻领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部署和重大科技计划工程项目的部署,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推进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这需要大学科研提高站位和格局,面向长远和重要目标,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统筹布局资源,匹配一系

5、列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及措施,加快构筑学校发展新的科研优势,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上海交通大学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下,确立了“以兴邦为任、以育人为本、以创新为魂”的新时期历史使命,明确了“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的未来办学新格局,提出了人才强校、育人为本、交叉创新、开放融合、文化引领五大发展战略。为了有效推进战略引导的学术发展布局,学校“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改革原有体制机制,根据“大科学”组织规律的人才组织模式,聚焦“大海洋”“大健康”“大信息”“大零号湾”四大专项,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和领军人才的研究特点,打破学科壁垒和学院藩篱,围绕若干国家重点任务,瞄准世界科学前

6、沿,加强研究与支持,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重大贡献,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地位。文章编号:1004-8308(2023)04-0005-03DOI:10.13581/ki.rdm.20230702“科创大家谈”特稿研究与发展管理第 35 卷第二,强化主动布局和策源能力,打造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基础研究是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基本规律的钥匙,是人类社会科技进步的源头。要着力强化基础研究创新能力,瞄准前沿重大科学问题,既要鼓励科学家基于好奇心驱动,开展以自由探索为主要形式的基础研究,也要积极关注社会发展与产业需求,从社会的实际需求与生产实践的关键环节出发,解决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相关问题。从基础理论的角度全面

7、支撑关键技术攻关、前沿技术开拓、工程技术优化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科研的价值导向要以探索未知、造福人类为目标,引领性地开展系列重大原创性工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着力推动科技原始创新思想的策源与探索多元融合交叉的创新范式。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在于学科门类齐全,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开拓性地做一些目标牵引和问题导向的科研工作,促进学科交叉创新,以及如何联合产业界共同开展未来创新场景下的重大科学问题的凝练,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今越来越多的重大科技成果来源于学科交叉,传统以自由探索为主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发现的基础研究范式已向学科交叉、大科学组织、产学研结合等重大技术发明与应用逐步转变。近年来上海交通大

8、学不断加强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积极推动面向未来重大科技问题和挑战的有组织的基础科学研究。例如,在教育部、科技部、上海市的共同指导和支持下建设,李政道研究所重点在以粒子与核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量子基础科学等为代表的前沿基础领域进行布局;在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对接与建设规划中,根据区域建设重点与学科发展规划,布局人工智能、未来材料等国家急需科技前沿方向;成立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吸引了大批海外优秀青年人才交叉融合、大胆探索。第三,勇担使命责任,任务需求导向持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究型大学要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学科、人才、资源优势,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创新科研组织模式,

9、构筑“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新型实践形式。瞄准关键技术创新研发、瞄准重大需求和未来发展进行技术集成创新、系统推进,在核心技术攻关上久久为功、坚持不懈。目前我国亟待解决诸多基础理论研究的问题,从问题的本源出发以破解“卡脖子”技术问题。因此,研究型大学需要主动做好全面前瞻布局,扎实提高基础研究能力,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上海交通大学以服务海洋强国、健康中国、数字强国、能源强国等目标,以实体化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人才、技术、学科、资源”统筹配置,开展“任务导向”的重大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创新平台集中力量攻关重大科学问题,集结多学科力量,汇聚研究人员、高水平青年研究人员

10、和工程技术队伍;全力提升学院和平台的协同创新效能,学校鼓励人才跨学院、学科双聘,人才联合培养,成果双向认可;对新型平台实施单列考核体制,根据使命愿景、目标任务、建设主体等,强化平台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重大需求的功能定位。如学校推动“大海洋”行动旨在打造从科学到工程、从产品到产业全链条的“大海洋学科群”,推动以“大海洋”为主题的国家级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建设。学校已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合作共建海洋学院;发挥学科优势,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合成立长兴实验室,共建极地生态保护研究所;与中国船舶集团联合设立海洋装备前瞻技术研究院,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建成“深海重载作业装备”集成攻关大平台;全力推

11、进“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和上海长兴岛海洋装备研究基地两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学校分别与三亚市、日照市共建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海洋智能装备演进中心,深入推进深海试验场(基地)的建设;设立“深蓝计划”创新基金,支持团队开展海洋科技前瞻研究,以及高端海洋装备、科学仪器开发。近年来多项科研成果支撑中国空间站、C919大飞机等大国重器。“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极大地推动了疏浚行业的发展,于201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该研究已形成完整自主产业链,实现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历史性跨越。镁稀土合金研究团队聚焦新一代高强度、耐高温和长寿命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持之以

12、恒,久久为功,相关成果应用于国家许多重要领域,获得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第四,全面推动成果转化改革试点赋能创新驱动发展。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力军,是科技发展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助推。大学是众多创新要素聚集碰撞和开放共享的汇集地,是科学新发现、技术新突破的发源地,也是技术发明和成果转化的重要策源地。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发挥其创新优势和融合优势,全面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为大学的创新策源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环境和物质保障,区域的持续发展也将成为大学创新引领价值和全球影响力的体现。面向未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更加关注国家需求迫切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全面发挥有组织科研的优势,从产

13、业需求出发,合理布局6第 4 期林忠钦:构建大学科技创新环境 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集群,打通产学研路径,贯通从科学到工程、从产品到产业的路径,加快应用导向研究的基础突破和技术策源,服务区域创新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等多项国家改革试点任务,收到了明显成效。结合试点任务,构建完善成果转化“1+5+20”制度文件体系,形成“一门式、阳光化、海纳百川”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着力布局环上海交通大学的“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重点发展领域支持了

14、上千家中小企业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学校全面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科技、教育与产业创新贯通,已形成“项目基金平台人才转化”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产学研用创新之路。通过强化与各类企业的协同创新,与企业共同组建联合研究中心,打造科研攻关团队,建立从问题梳理、预研立项、演示验证、中试攻关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的“交叉协同”攻关机制。通过企业出题、高校“揭榜挂帅”,提升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效率。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共建创新联合体,打造面向未来的前沿交叉学科平台和解决卡脖子技术创新高地。通过“双导师”制与企业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计划,与合作企业共建课程体系、共建教学实验室等。第五,强

15、调立德树人根本使命不动摇,强化科技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人才培养是立校之基,发展之源,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人才培养中主阵地的作用,推进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大力弘扬“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勇攀高峰、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引领科研人员勇走“无人区”、敢啃硬骨头。以重大创新任务和科技问题为引导,培育战略科技人才,构建结构合理、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体系。“慧”引才、“慧”用才,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自由探索,加快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汇聚和建设。要聚焦一批领域方向,集中多学科和交叉学科优势,精准决策,科学施策,不遗余力为核心技术攻关保驾护航,在科技攻关的征程中培养造就一大批领

16、军人才、青年创新人才。以前沿问题研究牵引学科发展方向,以科研育人为使命,鼓励博士生、硕士生和优秀的本科生参与科研。通过对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学术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兼具管理才能与专业学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化人才的创新才能、专业技能和爱国热情,鼓励并各类人才投身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关键岗位上,做出积极的贡献。第六,积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厚植健康活跃的学术生态环境。探索符合科学规律、激励科技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建设。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实施了 关于深入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的实施意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根据任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战略科学家和重点领域急需人才;要建立健全适应世界一

17、流大学的科研支持系统与科技评价体系,在选人、选题上,更加关注核心动力、潜在动力和长久动力,代代接力进军科技制高点。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各种资源给予科研人员对青年科研人员更大的支持,达到最高效的产出。学校积极开展实施“科研特区计划”,取消指标性考核,并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时给予政策倾斜,全面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学校推出“交大2030”等计划,聚焦自主科研布局,减少竞争性经费,建立稳定持久的科研保障机制。通过前瞻布局与自主培育,挖掘和培育未来重大研究成果产出,探索“主审制”等创新模式,强化对无人区探索和青年科技人才的长期支持,充分激发交大人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与活力。学校

18、通过组织开展“交大之声”系列学术论坛活动,打破学院学科壁垒促进交叉融合,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台铺路”,推动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创新。上海交通大学以“破五唯”为契机,出台提升论文质量的实施意见,引导鼓励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产出,出台(1+1+X)职称系列文件,全面覆盖各类人才体系,针对实践领域设立国防、工程技术、成果转化等系列,全面推进质量贡献代表评价和科学分类评价,充分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学校成立学风与学术道德委员会、科技伦理委员会、推进“阳光科研”行动,全面实施科技治理规范化。出台关于实质性促进学科交叉的指导意见,围绕学校“十四五”规划总体安排,落实交叉创新战略,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促进理工融合、文理交叉、医工医文结合,形成多学科协同合作、资源成果共享、组织协调有序的学科交叉新格局。面向未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持续优化有组织科研,开源头活水,固科研之基,筑创新之魂,继续将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有效结合,全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构建一流大学科技创新环境,积极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贡献应有的智慧力量。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