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之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价值及其实现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34469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之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价值及其实现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之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价值及其实现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之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价值及其实现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之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价值及其实现路径雷青春雷宇(中共黄平县委党校贵州黄平;中共黄平县委组织部贵州黄平)摘要:长期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和与大自然的相处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生态文化。这些文化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共生共存”理念。他们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些生 态文化理念,与当今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的“科学发展、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不谋而合、一脉相承。因而对“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软实力价值。本研究运用大量的事例和分析论证方法,说明贵州可以借鉴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念,保护好、建设好自己的生态 家园,并以这些生态家园

2、和民族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兴、百业旺”目标,把贵州建成最美最宜居的原生态绿色家园,继而成功走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关键词: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乡村振兴;软实力价值;实现路径一、贵州少数民族基本情况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共有个,它们是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借族、水族、回族、瑶族、白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等。据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省共有少数民族人口万余人,占贵州省 总人口的。其中排名前五位的是苗族(万人)、布依族(万人)、土家族(万人)、侗族(

3、万人)、彝族(万人)。贵州省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布依族人口占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侗族人口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仡偖族人口占全国讫彳老族总人口的作者简介:雷青春),男,苗族,贵州黄 平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 为党史、民族文化雷宇(),男,苗族,贵州黄平人;研究方向为人口学、社会学。贵州 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之乡村振兴的软实 力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水族人口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贵州省少数民族依次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毕节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市、六盘水市、贵阳市和遵义市。其中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黔西北和黔东北;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

4、黔中;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东;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北和黔北;彝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和黔西南;仡诸族主要分布在黔北、黔西北和黔中;水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回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黔西南和黔中;白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瑶族和壮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畲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和黔南的部分县市;毛南族主要分布在黔南的部分县内;满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的部分县内;羌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石阡、江口两县。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在贵州这个绿色的原生态家园里,为贵州 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据专家考证,苗族主要从长江中下游及黄河下游一带逐步迁徙进入贵州。水族主要从沿海地区逐步迁徙进人贵州。回族主要

5、从中国西北和北方逐步迁徙进人贵州。白族主要从云南等省逐步迁徙进人贵州。瑶族主要从湖南、湖北、两广等省逐步迁徙进人贵州。而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则是贵州的土著民族。千百年来,贵州的少数民族由于其势力弱少、文化水平、生产水平、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只能以土著或者迁徙的方式,生存或躲到贵州这块深山沟壑、河水纵横、与世隔绝的大山里。他们长期生活在封闭的世界里,聚族而居、精耕细作,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自给自足的生活。遵循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崇尚集体至上、尊老爱幼、邻里相帮、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价值理念。他们不

6、喜欢侵略、不喜欢暴力、不喜欢掠夺、不喜欢霸占、不喜欢欺压。崇尚与世无争、和谐相处、重诚重善、忠诚正直、热情好客、以礼相待。倡导忠诚、正直、友谊、团结,反对欺骗狡诈、虚伪狂妄等行为。追求和 营造“夜不闭 户、路不拾遗”的生活境界。几千年来,他们安身立命,开垦田土,默默地生息繁衍,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辛勤耕耘,在贵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建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原生态家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生态文化。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特点生态文化是一种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是指人类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能够科学地处理和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文化观。它反映了人类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皆发展、共生共存的最高理

7、想。贵州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和相处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和思考,形成了本民族自己的生态知识和传统的生态理念,构建了各民族的原始生态观,并建立了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共同生存发展的社会机制,形成了各自的生态文化。?人口?社会?法制研究年(下历史上,贵州少数民族长期深居高山大川,山高坡陡,河流纵横,与世隔绝,就自然形成了自己的生态文化,这种生态 文化,是他们在特定的自然生态条件下为适应和改造自然生态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这种文化以崇拜自然、保护自然、永续利用自然为基本特征。各民族通过对自然生态的敬畏,有效约束了人们破坏自然生态的不良行为,使自

8、然生态 始终保持着一种可自我恢复的平衡状态。长期 维持了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状态,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平衡,也保证了本民族的 可持续发展。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保护价值。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民间至今还广泛流传着关于开天辟地、人类与动物起源,万物产生的古歌和传说故事。认为人与世间万物都“同源”。应该和谐相处,共生共存。因为“同源”理念,他们就认同在同一个自然环境中,人类和动物、植物都是同胞兄妹,相互依存、和睦相处,谁也离不开谁。因此,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对大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除了为生计而捕杀或砍伐外,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仍然秉承着以保护为主的态

9、度,遵循着“择而捕之,用才伐之,适可而止,永续利用”的生态理念。比如他们抓鱼,就坚持“抓大放小”原则,网鱼只网大一些的鱼,留下一些小鱼,让它们继续繁衍发展,以便今后得以捕捞。他们砍树,只间伐密林中 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大片大面积砍伐,使森林很快得到恢复。他们十分注重对森林的保护,还经常种树,始终保持着山野的常绿、生态的良好。现举几个具体例子来说明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观念。苗族的生态文化观在苗族人看来,人和世间万物的来源都与枫树有关。苗族史诗唱道:“砍倒了枫树,变成千万物。银末变鱼儿,木屑变蜂蜜,树心孕蝴蝶,树丫变飞蛾”经过动物的多次演变,最后产生了人类。因此,苗族人民认为他们与世间万物都拥

10、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继而对自然产生敬畏、感激、尊重的心理特点,希望与大自然像亲人一般和谐相处。在苗族的生态文化中,他们有四大特点。一是非常尊重树木,在寨边或寨中或桥头等处都指定有许多神树和鬼树,训导人们绝不能砍伐,否则将受到鬼神的报应。因而历来有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保护“风景林、护寨林、桥头林、风水林、神树林、祭祀林”等的良好风尚。二是十分珍惜土地。在雷山、台江、剑河、从江等县,可以看到大量的吊脚楼。笔者经过仔细观察研究分析并询问当地老人,他们修建吊脚楼的原因不是喜欢这样做,而是为了节约土地。他们知道,在高陡的山谷里,平地非常稀少,只有将房屋建在 陡坡上,才能留下异常宝贵的平地作为田土和耕地,生

11、产粮食,保证生活之用。三是敬水。苗族人上山干农活或走远路时,口渴了看到有野水井,在喝水后都要在井边折一根绿草打成结叉符号,丢在井里,表示感谢“井神”给自己水喝。四是对各种动物有保护和尊重的 习俗。对飞到村子里或栖居在寨子中树上的 鸟儿,一律禁止捕杀。有时上山围猎,也不会“竭泽而渔”,而是有所取舍,保持永续利用贵州 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之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价值及其实现路径侗族的生态文化观侗族有崇拜自然、爱护自然的良好风俗。他们认为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在侗族的传统观念里,人是依傍天地、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只有确保自然资源的稳定延续,才能保证自身的长久发展。如在侗族中就常听到一句谤语“无山就无树,

12、无树就无水,无水就无田,无田不养人”。在侗族人看来,神就是天地自然,由天地自然孕育出河流、山川、树林、花草,这些是孕育一切生命的“母体”,而人类、鸟兽、鱼儿、虫儿都是由“母体”滋养诞生的。在这一生态观念的影响下,侗族一般都选择森林茂密、有河有水的地方修建村寨。村寨建成后,还要在周边栽种很多树木,并称之为“护寨林”。他们还封了许多“神山、神石、神树”等,并精心加以保护。被封为神树的,不仅不能砍伐,连枯枝落叶也不能烧。这种风俗习惯,使每个侗寨都处在青山绿水中,风景异常优美。更值得一提的是,从江县占里的侗族还懂得了人口数量与自然环境平衡的原理。占里人从鸟雀 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中悟出 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13、叫作“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于是,占里人为了长期生存下去,就立下了一对夫妇只能生两个孩子的规矩,后辈人代代遵守不渝。这一寨规民约,使全寨人口与自然环境始终保持着长期的和谐稳定。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这里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几近于零。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占里村的人口只增长了余人,堪称一大奇迹。因此,占里村被誉为“中 国人口文化第一村”据说,他们是以几种草药来控制生育和生男生女问题,使人口与自然环境始终保持着一种“平衡”的状态。壮族的生态文化观壮族认为:一切动物、植物和自然物都具有生命和灵魂。因而他们有浓厚的自然崇拜现象。如他们崇拜水、崇拜土地、崇拜树木、崇拜牛、崇拜鸟等。壮族的水

14、崇拜大多和特定的河流、溪水有着直接的联系。他们所崇拜的水神,基本上是其生存所依赖的特定河流和溪水,每年他们都要定期祭祀水神。壮族的树崇拜,大多数壮族村寨旁边都指定有一片“神林”或一株古神树,这片山的一切植物都被视为灵物,严禁人内砍伐和 扫叶积肥、扔污物和置葬等,神树是本村寨的保护神,每年三月都要举行规模较大的祭祀活动。壮族还有鸟崇拜,如他们称乌鸦为“古姑神”,因而至今仍保持着各种有关鸟的禁忌,如不准捕捉猫头鹰、喜鹊、燕子等。壮族的生态文化观念,对维护人类的生态平衡,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彝族的 生态文化观在彝族的传统信仰中,就有着朴素的自然崇拜现象。如对石头、花草、树木、森林和

15、水的崇拜,这表明了他们对世间万物的朴素认识。在彝族地区,普遍存在对竹、杉树和栗树的崇拜。有彝族从竹而生的传说。在许多彝族村寨,都留有一块空地来专门种植竹子,竹根围以巨石,外围再围以竹栅栏,严禁进围内砍伐竹子,每年举行祭竹大典。还有些葬族以松树和栗树作为始祖,很多村寨都有一块神圣的 山林,每年到此举行祭祀祈福活动。他们把一些有上百年历史的高大树木视为本村寨的“保护神”。?人口?社会?法制研究年(下)认为神树能够给村子带来平安、吉祥 和丰收。因此每年都要对神树进行祭祀,一般每年举行次祭祀,祈求神树的保佑。就因如此,爱林护林一直成为彝族群众的自觉行动。彝族的先民还创制了一系 列带有生态 道德价值取向

16、的村规民约、碑刻和法典,用来保护公有林、神树林、水源林、风水林等。他们不仅保护树林,也同样 保护动物。如彝族古训就说:“山林中的野兽,虽然不积肥,却能供人食,可食毋滥捕,狩而应有限。山上长的树,箐中成的林,亦不可滥伐。有树才有水,无树水源枯”彝族敬畏山、水、树、石,更敬畏神山、神树、神石等,禁止一切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这种传统观念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他的少数民族,与苗族、侗族、壮族、彝族的生态观也基本相同。这里就不再尽述。另外,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开展社会管理,各个少数民族还创建了自己的村规民约,如苗族就创建了村规民约“议榔”“议榔”所定的公约是大家应该遵守的规章法度。用来约束、控

17、制、规范苗民的行为举止、伦理道德等。保障苗族社会的稳定安宁,掌控苗族社会的生产生活,约束苗民 的不良行为,维护苗族人民在社会道德、社会制度、婚姻制度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保障苗族地区的和睦。“议榔”的第一个功能就是规定人们不能破坏自然。比如,“议榔”规定,苗族村寨的一些古树如“鼓山林”“风水树”、神树、护寨树等不准乱砍滥伐,不准烧山毁坏草木,违反者绝不轻饶。例如,从江县加鸠区苗族的议榔词就有这样的内容:“众乡亲静听,无古不有今。规约古人定,大家要遵循。柴山莫乱砍,天地各有份。”说明“议榔”规定起到“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作用。苗族“议榔”习惯法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保护

18、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优于国家的森林法,比如,现在我们在很多地方看到诸如“严禁乱砍滥伐”“严禁放火烧山,保护森林、人人有责”等标语,禁止人们砍伐森林,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很多人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任意破坏森林资源。“议榔”的第二个功能是禁止人们杀人、偷盗、强奸、抢劫、破坏生产、诬陷等犯罪行为,并对不良社会道德进行相 应处置。“议榔”的第三个功能是教育苗族人民从小要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美德。由此可见,苗族议榔对保护苗族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证苗族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苗族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加强苗族地区社会管理、保障苗族社会的稳定和谐,巩固社会治安、规范人们的

19、道德行为,树立良好人格、培养优良传统,实现民富安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又如侗族的村规民约“侗款”,它是侗族村寨最重要、最主要的社会制度。通过侗族民众协商制定,把款约条款刻在石碑上,以警示众人要遵守法规,起到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还起到保护社会公共安全、预防火灾发生等作用。是侗族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重要机制。其他的少数民族也有相似的村规民约。一面用来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一面用来规范社会生活秩序等。总之,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其 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之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价值及其实现路径“天人合一、地人合一”原则,敬畏天地原则

20、,热爱自然善待自然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为子孙后代造福和着想原则,对自然万物的索取和回报原则,节地原则,环保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永续利用原则,绿色生态发展原则,生活家园永恒原则。二是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同样追求人与人之间的 和谐相处,着力构建和谐社会。长期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在其传统生态文化的熏陶下,营造和保留下来了一个个优美的原生态家园,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也就是乡村振兴中所说的“生态宜居”。下面,我们可以走进黔东南的几个民族村寨,体验一下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遗留下来的原生态家园。从江岜沙苗寨生态家园岜沙苗寨位于黔东南从江县城南千米处月亮山麓的茫茫林海中。整个苗寨共有

21、余人。村寨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则为密林环绕,环境幽雅。走进岜沙,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他们以稻作为主,狩猎为伴。当地苗族除了保留着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外,还保留着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原生态家园。岜沙人认为,他们如此安然自得的生活,主要得益于祖先选准的这块宝地,尤其是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森林的荫庇。于是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来祭拜。岜沙人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因此从古到今,岜沙从不滥伐树木,有时不得以为之,也是局限于生活生产所需,其余一律受到制约。上百年来,村民们缺油缺盐,也只是上山修剪杈枝或砍些枯树,肩挑徒步到县城去出售,从未用车拉过木材到外地出售。

22、岜沙人出生时,父亲要上山种一棵树;岜沙人死后,都要深埋于地下,并 在上面种植一棵树。因此至今,他们的家园 四周森林茂密、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环境清幽,是人类最宜居的原生态家园之一。剑河展留苗寨生态家园位于黔东南州剑河县南寨乡,在仰阿莎湖畔海拔米的半山腰上,这个自然寨居住着户多名苗族村民。这里的原生态人文及自然环境保护得相当完好,村落四周林木葱茏,绿树成荫,百年古树随处可见,据称是该县原生态植被保存最完好的一个苗寨。全寨苗族同胞祖祖辈辈坚持“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独特方式,生活在人与自然非常和谐的原始森林环境中。百余年来,全村邻里团结友爱,信守村规民约,百年未发生火灾,也从未发生任何治

23、安及刑事案件。展留村现被列 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苗族锡绣艺术村寨之一。凯里南花苗寨生态家园南花苗寨位于凯里市三棵树镇,地处美丽的巴拉河畔。村寨依山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掩映在苍翠茂密的林木之中。以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闻名。南花村是一个依山傍水、民族风情浓郁的苗族村寨。全村户人,有林地面积 亩,森林覆盖率达。其古朴的原生态家园与丰富 的民族文化,深深吸引 了中外游客。?人口?社会法制研究年(下)榕江大利侗寨生态家园位于黔东南州榕江县栽麻乡大利村,在大利溪畔深山幽谷中。这里冬暖夏凉,青山幽 幽,翠竹碧绿,鸟语花香。村内石板古道阡陌相连,青瓦木楼鳞次栉比,有年树龄的古

24、楠木和老榕树数十株。晾禾谷仓无数,立在荷塘稻田之上,又美观,又防火。一条小溪从寨中穿过,风雨桥五座横卧于溪上,村中年轻男女谈情说爱,上了年纪的老人纳凉闲谈,都在这座桥上。这里也是著名的“侗族大歌之乡”。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大利侗寨,那就是安静。走在大利侗寨的路上总会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屋舍們然,鸡犬相闻,往来种作,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感觉。榕江晚寨侗寨生态家园在黔东南州榕江县寨蒿镇的大坡上,距县城千米,村寨里绿树成荫,山川 秀丽,山脚下有一条小溪流过,有一座花桥横跨小溪,古石井清凉爽口的泉水四季溢满,环绕寨脚的小溪两岸原始生态植被保护完好,连接山寨的石板古道四处纵横晚

25、寨人喜爱唱歌,几乎到痴迷的程度,人们以歌为乐,以歌为荣,歌唱得好的人备受尊敬和爱护。自古以来此村歌手歌师辈出。每逢侗年、春节、吃新节等节日,村中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踩歌堂”活动,最具特色的是晚寨琵琶歌,享誉海内外。在黔东南或整个贵州,像这样的少数民族村寨还有很多很多。这些民族村寨,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田园风光美图。寨脚,是渥潺流淌的小溪,有清冽 的飞瀑,有洁白的沙滩,有林木荫蔽的河场。四围原始森林与层层梯田交相辉映,织就了一幅幅犹如蓬莱仙境般的美图。山美水美,真诚热情,清净纯真,淳朴迷醉;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王国。这些原生态美丽乡村,是他们坚持遵循传统生态文化营造出来的。从上述的事例中

26、我们可以看到,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念与当今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的科学发展、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不谋而合。三、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及灵魂党的十 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基本内容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农村建设工作中,就提出了“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大踏步进人生态文明新

27、时代”等重要指示。乡村振兴要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这实际就是要求我们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留存在乡村,把乡村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和灵魂是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它是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延伸和扩展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之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价值及其实现路径四、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之于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价值乡村振兴是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在农村的延伸和扩展,是发展观念上升到更高层次的体现。同样,我们更可以欣喜地看到,长期以来,贵州少数民族所遵循的传统生态文化观念,与当今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生态

28、文明、乡村振兴不谋而合,四者同样是一脉相承,它们遵循的理念都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正因如此,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良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乡村振兴具有强大的软实力价值。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贵州农村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 富裕”的最美生态家园。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

29、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列在首位,是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任务。产业兴,则农民富、乡村活。因为产业兴旺,可以解决就业和提高农民收人。产业兴旺能促进生态宜居,产业发展了,农民收人提高了,就会更加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就能更好地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产业兴旺有助于乡风文明,古语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辱,是有其道理的。产业兴旺有利于乡村的有效治理,大家都有活可 干,有钱可挣,乡村秩序就更为稳定,乡村治理就更为平顺有效。产业兴旺才能提高农民收人,才能直接推动农民生活富裕。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发展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更是引领

30、乡村振兴的潮 头。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增强乡村 吸引力,促进资本、人才等各类要素向乡村聚集,“农村美”的物质基础才会不断得到夯实;只有产业发展,才能激活经济,富裕农民,繁荣乡村,“农民富”的根本目标才会得以实现。产业兴旺了,农村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最终奋斗目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中,我们可以看出“产业兴旺”是基础,“生态宜居”是关键。因此,我们要根据贵州的具体实际,找到一条适合本省 实际的产业兴旺之路,以此来促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长期以来,在各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念的熏陶下,贵州至今仍保留着较好的原生态人居环境和

31、 秀美的山水风光,是发展乡村旅游、生态观光农业的一块净土和风水宝地。五、利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在上述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看到,贵州少数民族长期以来所遵循的传统生态文化观?人口?社会?法制研究年(下)念,与近年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一脉相承,它们的根本宗旨都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因此,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建设中,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念,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建设,把贵州打造成人类最美、最宜居、最令人向往的原生态和谐家园,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吃上好食品、处在好环境,养成好习

32、惯、形成好风气”,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其实现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借鉴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念,保护好青山绿水,保护好原生态家园,建设宜居美丽乡村,在农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为引领,促进“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实现全省乡村振兴。长期以来,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在农村的成功实践。今天,我们要借鉴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念,坚持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让环境保护 与经济发展同行。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嘱托,推动农村人居

33、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步建设,保留 乡土气息、保存乡村风貌、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治理乡村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乡村人居环境绿起来、美起来。努力实现美丽生态、美丽居所、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的“四美融合”,绘就农村发展新画卷。我们要借鉴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理念,注重对自然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利用贵州生态文化优势,培育生态经济理念,保持自然的原真性,变生态资源为生态效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和休闲农业,建立一大批周末型农场、观光农园;乡野民宿农庄、度假农庄,露营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等;打造鲜花主题型乡村度假胜地,葡萄酒庄型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基地,以及生态交流型旅游基地等。要大

34、力建设田园综合体,以农民为主体,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田园社区四位一体有机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新形态,把农村建成“农民生活的幸福家园,市民向往的休闲乐园”,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最佳环境把乡村变成都市的“后花园”。将农业打造成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品质农业、旅游农业,将农田改造为景观农业,农产品升级为旅游纪念品。以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提高其收人,富裕其生活。要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美丽休闲乡村(镇);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现代休闲农业园区;建设一批增收机制完善、示范带动 力强的现代

35、休闲农庄。举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等活动。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多样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城里人到农村 消费,让农村的产业兴旺起来。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着力做好“特”字文章,通过做大做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高效绿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乡村特色产业,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 力的职业,让农村成贵州 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之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价值及其实现路径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以乡村旅游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把传统农业改造提升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引导生产者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绿色的农产品。建立一批现代农业园 区,推动

36、农产品深加工转型升级,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我们要整合利用贵州的古朴村落、生态环境、农耕文化、美丽田园、和谐家园、生态农业、创新创意等资源要素,打造农业与文化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带动文化旅游、休闲观光、乡村民宿、共享农庄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推进农村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增收链;积极拓展农村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功能。要结合贵州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和产业特色,挖掘农村文化,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以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为发端,促进乡村整体发展和农村繁荣。另外,我们要围绕近几年来乡村旅

37、游提出的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推动贵州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解决我省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促进乡村旅游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吸引大量的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员等返乡创业,催生大量农业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将更多的农村资源要素留在乡村,将更多的城市资源要素引人乡村,使乡村人气更旺、建设更好、发展更和谐。使乡村振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实现乡村振兴以后,又自然而然地反过来促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乡村社区富裕了,

38、就可以普遍建设学校、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广场、运动场以及菜场、购物中心等商业区,还可建立运动场,供居民休闲锻炼,社区的基础设施就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保证老人有去处,小孩有地方玩,闲人有书看。使农村真正变成人们生活的乐园,继而又促进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形成德治、自治、法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第二,加大民族文化和民族村落的保护力度,以民族原生态家园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差异性、独有性、脆弱性、不可替代性等特殊属性。在现代文明日益发展、民族同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地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原生态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

39、资源和最大的优势资源。贵州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省内少数民族人口达 万余人。长期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浓郁厚重的民族民间文化,保留 了原汁原味、古朴原始的民族文化传统。其中黔东南被联合国 乡土文化组织确定为“世界十八个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胜地,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迷人的 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旅游经济大潮中,民族原生态文化已成为引起世界关注的重?人口?社会?法制研究年(下)要资本,是我们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贵州 的黔东南正是利用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挖掘、开发、包装

40、,并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宣传,推动了全州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民族旅游村寨,如黎平肇兴,从江岜沙、占里、小黄,雷山西江,榕江三宝,凯里南花等。在社会日益发展、现代文明城市逐步“围剿”农村的今天,贵州保留下来的独特民风民俗和民间文化显得格外宝贵,是我们在旅游经济大潮中的一棵摇钱树。因此,我省要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无污染的旅游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就必须首先保护好原生态的 民族传统文化。可是,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目前贵州省的情况却不容乐观,甚至令人非常担忧。如果不及时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几十年内,贵州省的民族原生态文化将被现代文明冲刷得干干净净,荡然无存。民族原生态文化是我们的一

41、笔十分宝贵的财富,是贵州旅游产业的灵魂和根本。可以说,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保存了原汁原味的民族原生态文化,谁就会占尽优势。因此,保护好我省 多姿多彩、原汁原味、古朴浓郁的民族原生态文化,已经刻不容缓。第三,要充分利用国发二号文件将贵州 战略定位为“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这一重要条件与政策优势。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以及当前中 国正在大力开展脱贫攻坚战、国家财政加大对贵州扶持的历史性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发展贵州的绿色生态产业,主要发展观赏性精品水果产业、蔬菜产业、实用速生经济林产业、牧草产业等。既绿化美化贵州,又促进群众增收

42、,推动乡村振兴。第四,借助当前中 国大力 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的机遇。选择一些生态良好、风景优美,具有旅游发展潜力的民族村寨,进行改扩建,将这些民族村寨打造成乡村旅游景点,然后按照当前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优惠政策,动员愿意搬迁的其他少数民族贫困户搬迁到这个寨子居住,建成户或户 以上的民族村寨,同时完善村寨的各类基础设施,发展相关的绿色产业,把村寨包装成旅游景点。建议贵州把人口达到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都建立?个经典民族村寨,人口达到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都各建立一个民族旅游村寨,大力发展乡村生态和民族文化旅游,然后以这些村寨为辐射带动点,带动周边的相关产业发展。促进贵州乡村振兴。第五,借助当前中 国大力开展

43、农村人居环境整 治的机遇,优先整治好现存的民族村寨。当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很多地方正在开展农村人居 环境整治 活 动,以财政资金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改厨、改厕、改圈,硬化入户路和房前屋后,并栽花种草,美化家园。各地的党委政府,应该利用这个机会,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农村指导农民按照“美化家园,生态宜居”的标准,全力包装好自己的家园,把自己的家建成一个既安怡舒适,又美观亮丽的住所,这样,几百户美丽的家就构成了一个美丽的旅游村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启动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把越?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之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来越多的乡村打造成“示范美”,呈现“共同美”,提

44、升“内涵美”。促进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第六,借助当今城市居民热爱乡村旅游的机遇,走黔东南民族原生态乡村旅游、云南丽江民族原生态乡村旅游发展道路。当今时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日益兴旺,全球人口的剧增,城市化建设的加快等,在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土地沙化石漠化、气候恶化、交通拥堵、食品含化学物品过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等。于是,少数民族的很多原生态家园就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大城市的人们不惜重金,拖儿带女,不远千里万里,纷纷涌人少数民族的原生态家园,观赏他们的人与自然完善融合的生活环境和古朴的民族风情,引爆了这些生态家园的旅游产业,继而又推动

45、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长期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在其传统生态文化的熏陶下,营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原生态家园,为贵州保留了青山绿水,使贵州被人们赞誉为“公园省”,省内的许多地方甚至被人们称为“人类疲意心灵的栖息家园”、一块“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理想圣地。也吸引了一批批旅游者蜂拥而来,带动了 当地的旅游产业大发展,也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现在列举几个典型事例如下。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利用传统生态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现有 多户 多人,的人口均为苗族,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它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

46、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 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年旅游开发前,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经济落后、贫困面广、文化保护乏力的传统村落,虽然坐拥丰富的苗族文化遗产,但“富饶的贫困”是其典型特征。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苗寨举办,自此西江千户苗寨的发展及脱贫致富跨人快车道。历经十年发展,在旅游业的强力带动下,西江千户苗寨实现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的极大改善。成功走向 了乡村振兴之路。年,在旅游的带动下,整个西江社区都普遍受益。年西江千户苗寨社区居民人均年收人为元

47、。到年西江千户苗寨村民人均年收人为 元,户均元,村民人均年收人较 年增长了倍。据统计,年,西江千户苗寨全年旅游综合收人达亿元,相比年的亿元翻了倍。年旅游开发前,西江全村有多名村民外出打工。旅游开发后,外出打工村民纷纷回流,常年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打工的村民有?人,其中,西江千户苗寨村民有 多人,周边村寨的约有人。另据统计,截止到 年月,累计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注册的大大小小的旅游生产经营主体达多户,形成了较完整的旅游?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年(下)服务产业链。在西江全寨的农户中,以上的家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旅游开发。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千万元户达到户,百万元户超过户,十万元户超过 户。通过旅游开发,

48、西江千户苗寨游客量从年的 万人次增加到年的万人次。另外,他们还通过建立电子商务旗舰店,采取“互联网旅游政府公信力”运营模式,把雷山的鱼酱、银饰、银球茶、青钱柳、天麻等当地特色旅游产品通过网上销售出去。而且电商旗舰店还带动了西江景区的黄里、长乌、大龙、乌尧、脚尧、麻料、乌高、控拜等周边村寨多户贫困户发展茶叶种植、银饰加工等产业,共带动名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让更多的当地农特产品逐步走向市场。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十年间,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相继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 国十大最美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十大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世界十大乡村旅游度假胜地

49、”“中国景观村落”等称号。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级景区。余秋雨游览西江后感叹道:“西江,用美丽回答一切。”通过旅游开发,整个西江千户苗寨村落面貌得到改善,传统生计方式得到升级转型,旅游品牌日益响亮,民族文化保护发展双赢,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乐居乐业乐游的和谐乡村已经形成。十年来,“西江模式”在经济、社会、文化、脱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贵州省民族地区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现代农业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对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文化保护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有着可以借鉴、参考的重要价值与意义。黎平肇兴侗寨利用传统生态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肇兴侗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是

50、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 州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有居民余户 多人,号称“黎平第一侗寨”。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两条小溪汇成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肇兴侗寨以鼓楼群最为著名,其鼓楼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肇兴侗寨中吊脚楼鳞次栉比,禾仓、禾晾、榨房、井亭、鱼塘布局合理,鼓楼、花桥、戏台,把整个侗寨点缀得古朴宁静,景象宜人,让人流连忘返。十多年来,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寨,通过盘活资源资产、用活生态资源及特色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走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