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课题:1、认识新同学 (第 课时)教学目标:鼓励一年级学生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熟悉和了解。帮助学生学会几种与别人交往时自我介绍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并简单描述自己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鼓励一年级学生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熟悉和了解。帮助学生学会几种与别人交往时自我介绍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并简单描述自己的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照过镜子吗?说说你照镜子看到你自己是怎么样的?二、新课1、观察自己的特点,想一想,我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哪些方面?2、教师示范一个比较好的小朋友的自我介绍,让学生参考。3、介绍自己。在小组里介绍4
2、、各组代表上台介绍。4.认识更多的同学。三、延伸活动活动一 我们来打电话。1、会打电话吗?谁来试试看?2、和老师打电话。(1)“铃”,老师的电话来了。(2)“铃”,给老师打电话。3、说说接听电话时怎么介绍自己。4、说说给别人打电话时怎么介绍自己。5、我们来做打电话的游戏(分小组活动)。四、小结:你学到了什么?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课题:2、我们做游戏 (第 课时)教学目标:石头剪刀布活动的目标是在游戏中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亲近与了解,并在活动中增强四肢的灵活性和思维灵敏性。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兴趣,增进友谊。教学准备:寻找其他游戏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玩过游戏?玩过什么游戏?
3、二、新课1.玩游戏有很多好处,我们来玩游戏吧。我先一一出示各姿势,询问学生这些都表示什么意思?(石头剪子、布)石头胜过剪子,剪子胜过布,布胜过石头。我指名一学生上台跟师进行3次游戏,决定胜负,然后让学生玩。2.点将首先公布游戏规则。教师选拔一人进行游戏:我俩是点将人。用“石头、剪子、布”选出先后。各自选择自己的兵。让学生分小组自由点将。3.踢脚绊伴教师首先教学生念儿歌。(首先准备用温州话,如果孩子跟不上,就变成普通话。)1)公布游戏规则:找根竹条,几个人一起玩。石头、剪子、布,谁赢谁当点金人。2)踢脚绊绊游戏规则踢脚绊绊:四五人坐于一排,各伸双脚。推一人边数同伴脚尖,边念儿歌。歌曰:“踢脚绊绊
4、,绊过南山,南山北斗,鲤鱼开口。新伴上任,旧伴请进。”凡数至“进”字,被数者即将脚伸进。谁双脚最早伸进为胜,反之为负。3).游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按游戏规则玩。4)指名几个学生尝试玩,然后大家玩.三、延伸除了刚才的游戏外,你还会玩什么游戏?指名学生详细介绍,也可找伙伴试玩。四、小结这节课中,你最喜欢什么游戏?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玩游戏时候的乐趣。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课题:3、玩小棒 (第 课时)教学目标:有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和竞争意识,也有助于锻炼发展学生的手的小肌肉群。另外,对游戏结果的小棒计数与计分则具有数学的意义。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兴趣。教学准备:先
5、给学生分组,每组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 激趣:小朋友,你们玩过什么游戏啊?师:在老师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是-小棒。二介绍游戏活动一 玩过“玩小棒”的游戏吗?1、玩过“玩小棒”的游戏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请几位学生上来介绍。2、教师介绍撒小棒的方法和规定(1)小棒握在手中,一端立在桌面,松开手,让小棒自己散开倒在桌上。(2 )如果撒的时候小棒掉在地上,就失去这一轮再捡小棒的机会。(3)可以几个人商量自己作出新的规定。3、捡小棒的方法和规定(1)手捡散在桌上的小棒,也可以用一根小棒去拨开或挑开小棒后捡。(2)棒时,如果移动了其他的小棒,就失去这一轮再捡小棒的机会。活动二 我们都来尝试一次“撒小棒”
6、和“捡小棒”。 每人一小把小棒,试玩几次。活动三 分成二人小组玩。1、用“石头、剪子、布”决定谁先玩。2、捡完小棒后数每人捡的小棒,取棒多的为胜。3、我们来算算得分。三、延伸你还可以给小朋友介绍什么游戏?怎么样玩?课后时间可以指导小朋友一起游戏。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课题:4、跳房子 (第 课时)教学目标:在熟练掌握基本的跳房子方法后,活动还会进入创新、尝试的层次。所以,这也是一个有利于孩子们发展的活动。教学重难点:跳房子是一个传统活动。参加跳房子的人数不限,形式有两人轮换跳,几个人轮流跳,多人分成两组轮换跳等。教学准备:一、跳之前,先在地上用有色石块画出连在一起的方格,有正方形、长方形,
7、也有长方形与半圆形相结合的.。准备一片状石块或用粗瓦片磨成的圆片(也可以用沙包)。教学过程:一、这是一节认识男孩、女孩的课。在分组活动的时候,每个组都要有男孩与女孩。有的活动还可以考虑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合作进行。当然,在“我们班有几个男孩,有几个女孩”的活动中,还可以男孩坐一边,女孩坐另一边进行活动。二、活动指导。活动一 我是个男孩还是女孩?1、说说我是个男孩还是女孩。2、我是怎么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的?3、我们来一起说:我们是女孩!我们来一起说:我们是男孩!活动二 数数我们班有几个男孩,有几个女孩。1、男孩在一起,我们来数一数。女孩在一起,我们来数一数。活动三 我们来画一个男孩。1、我们来画
8、一个男孩。2、画的是男孩吗?3、男孩是怎样的呢?活动四 我来画一个女孩。1、我们来画一个女孩。2、画的是女孩吗?3、女孩是怎样的呢?活动五 男孩、女孩的更多的不同的地方。1、出示男、女厕所的标志。问:这是什么标志?2、男孩、女孩还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课题:第5课 我很聪明 (第 课时)教学目标:本课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是个很聪明的人,培养发展孩子们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自己。教学重难点:培养发展孩子们的自信心。教学准备:小媒体教学过程:一、本课的活动力求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机会,因此要求活动的设计能考虑更高的参与度。这对课前准
9、备相关的教具材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准备一些可以作为颜色观察比较识别的材料,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布袋,以及一个做暗盒游戏的硬纸盒等。二、在活动过程中如碰到有生理缺陷的学生,要特别注意鼓励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三、活动指导。活动一 我的聪明的眼。1、出示一束鲜花或塑料花我的眼睛能分辨说出许多花的颜色。2、出示一组颜色卡片我的眼睛能分辨出不同的红色、黄色、蓝色等颜色。3、出示两张同一自然环境不同季节的画我的眼睛能分辨出两张画的差异。4、我的眼睛能看清黑板上的字吗?5、我的眼睛能看到更远的东西吗?活动二 我的聪明的耳朵。1、出示几个能发出声音的物体,问:能分辨出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音吗?2、请一位学生蒙上
10、眼睛试试。3、我们的耳朵真能分辨出各种声音吗?4、分小组活动,每人试试。活动三 我的聪明的手。1、出示一个里面装有几个物体(例如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或一个乒乓球、一块橡皮之类)的布袋。问:不许打开袋口,能知道里面有什么吗?用什么方法?2、请一位学生试试。3、小组活动。每个人试试。活动四 这里面是什么?1、出示一个里面粘着一个浸有花露水的棉球的纸盒。问:看不见,听不出,也摸不着,这里面是什么呢?2、每小组一个盒子进行观察研究。3、有什么发现吗?是一种有气味的东西吗?4、打开盒子看看是什么。我们是怎么知道的?5、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两个人商量往盒里放一个东西,请小组里的另两个人不打开纸盒,想办
11、法猜猜里面是什么东西。6、小组活动。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课题: 第6课 把手洗干净 (第 课时)学习目标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洗手的方法,初步学会洗手,并且向着经常洗手,讲究卫生的习惯养成发展。教学重难点: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洗手的方法,初步学会洗手,并且向着经常洗手,讲究卫生的习惯养成发展。教学准备:小媒体教学过程:一、本课的教学是通过一系列实践性的活动展开的。让每个孩子参与这些实践活动是本课教学取得成果的前提。要求课前能为每个小组准备洗手的水盆和水、肥皂等物品,擦手的毛巾以及最后用流动的水洗手的场地。二、活动指导。活动一 谁的手干净,谁的手脏?1、看看自己的手。我的手脏吗?2、看看同学
12、的手。我们来比较一下:水的手干净,谁的手脏了?活动二 我们来洗手。1、给每个小组一盆清水。我们一起来洗手。2、看看洗过手的水,看看洗过的手。3、我的手洗干净了吗?活动三 我们来用肥皂洗手。1、给每小组一块肥皂。我们来用肥皂洗手。2、先把手浸湿,擦上肥皂,把肥皂放在肥皂盒里,两只手互相仔细地搓擦着洗手指,洗手掌,洗手背。3、再在清水里洗去肥皂。4、仔细地看看洗过的手,仔细地看看洗过手的水。(1)问:手变干净一点了吗? 手变干净了。(2)问:水变怎样了? 水变脏了。5、讨论。(1)手上沾着的水干净吗?手上沾着的水是盆里的水吗?盆里的水脏了,手上留下的水也是脏的。(2)我的手洗干净了吗?我们的手还没
13、有洗干净。怎么才能把手洗干净呢?活动四 我们用流动的水洗手。1、我们可以用流动的水来洗。(1)用自来水龙头里流出的水洗手。(2)或者用舀一杯水冲的方法洗手。2、我们用流动的水洗手(1)先用清水洗一洗。(2)再擦上肥皂仔细洗。(3)把肥皂冲洗干净。(4)最后把手洗干净。活动五 我学会洗手了吗?1、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洗手?2、我学会洗手了吗?3、我们来把洗手的过程说一遍。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课题: 第7课 我要喝水 (第 课时)学习目标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身体需要水。我们每天都要喝水。让学生知道,简单的喝水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本课的活动建议孩子们喝白开水,提醒学生注意喝水的卫
14、生与安全。教学重难点:建议孩子们喝白开水,提醒学生注意喝水的卫生与安全。教学准备:小媒体教学过程:一、教育孩子们每天喝水,需要先检查一下学校里的饮水供应情况。或者安排学生自己携带水壶、水杯。另外需要准备一盆因缺水而枯萎的植物。二、活动指导。活动一 这盆花怎么了?1、大家来看看这盆花。2、这盆花怎么了?这盆花因为缺水而枯死了!3、要是我们人的身体缺水了会怎样呢?我们的身体不能没有水!活动二 我每天都喝水吗?1、人的身体需要水,我们怎么办?我们每天都喝水吗?(1)我们什么时候喝水?(2)我们每天都要喝水。(3)我用什么办法记住每天喝开水?活动三 口渴了喝什么?1、我们喝过什么饮料?2、我喜欢喝什么
15、饮料?3、平时,我们应该选择喝什么?平时,我们应该选择喝开水。最好的补充水的办法是喝开水。记住:每天都要喝开水。活动四 我们来喝开水。1、先想想喝水时要注意些什么。(1)我们先来检查装水的杯干净吗?杯子脏了怎么办?(2)往杯里装多少水呢?我想喝多少水呢?(3)是热水吗?怎么做才不被烫着?2、我们来喝开水。(1)摸摸水是不是烫的。(2)先用嘴碰碰水,喝一小口。(3)再一口一口地喝完。3、我把杯子放在什么地方?(1)把杯子放在不容易打破的地方。(2)把杯子放在不容易弄脏的地方。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课题:第8课 让教室更整洁漂亮 (第 课时)学习目标 初步懂得爱护自己的学习环境,学习简单的清扫
16、环境的方法。 初步感受创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养成从我做起的良好卫生习惯。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创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养成从我做起的良好卫生习惯。教学准备:小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让学生将现在的教室与原来幼儿园作对比,通过对比了解和熟悉自己所在教室的一些情况。二、活动指导。活动一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1、整洁、漂亮的教室应该是怎么样的?2、我们的教室整洁漂亮吗?为什么?3、怎样使教室更整洁漂亮?我们可以做写什么?以上的讨论和交流活动的主要目的让学生关心自己的学习教室环境,提出我们可以具体地做些什么,例如认真做好每天的值日生等一些力所能及的清洁卫生打扫工作。活动二 带领学生
17、去参观本校那些整洁漂亮的教室等场所(如图书阅览 室、大队部、实验室等)。通过此活动拓展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对整洁漂亮的学习环境的向往,增强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室环境的自信心。活动三 分组讨论。1、“保护环境整洁,我能做到哪些?可以两人组或四人组讨论,对照课文插图中八幅小的示意图,说说自己哪些做到了,就在书上给自己画个“”。2、还没有做到的,我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懂得,要创设一个既整洁又漂亮的教室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要从我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课题:第9课 垃圾箱在哪里 (第 课时)教学目标:懂得垃圾应扔到垃圾箱内,初步了解垃圾与环境卫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初步养
18、成不乱扔垃圾的良好卫生习惯。类危害的程度。在这一方面,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学重难点:类危害的程度。在这一方面,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学准备:小媒体教学过程:一、此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垃圾箱,关心周围身边卫生设施的状况。以导入本课的学习。 教师提出以下的问题:1、“我们有了垃圾怎么办?”2、“我们教室、走廊、校园里的垃圾箱在哪里?”二、活动指导。活动一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有关插图:随意将果壳丢在地上;在地面上丢满了甘蔗等场景。1、他们是找不到垃圾箱吗?2、你还可以看到哪里乱扔垃圾的现象?3、我们应该怎么办?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懂得乱丢垃圾是一种不爱清洁卫生、不文明的行为。
19、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讲讲乱扔垃圾的危害;可以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正面表扬那些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人好事,同时指出那些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 活动二 制作一个放垃圾的小盒 材料准备:废旧的硬纸、笔、尺、小剪刀、胶水等。制作指导:教师自己利用废旧的硬纸,事先制作几个放垃圾的小盒,供学生制作时模仿。也可以教师统一在废旧的硬纸上画好图,供学生制作时使用。在具体指导制作时要提醒学生在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制作完后可以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评比。要充分发挥这个“放垃圾的小盒”的作用,它可以存放刨铅笔后的碎屑、擦橡皮后的碎末等,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从小养成不乱扔垃圾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
20、时课题: 第10课 我和新鲜空气 (第 课时)学习目标 通过怎样使室内保持新鲜空气的活动,初步了解新鲜空气和我们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初步懂得空气应该保持新鲜、不应受污染,逐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初步懂得空气应该保持新鲜、不应受污染,逐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学准备:小媒体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捏住自己的鼻子,提出:“当你憋不住了,再松手,好吗?”提问:“刚才的游戏,你们有什么感觉?”此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周围空气与我们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导入本课学习,教师提问: 1、你知道哪些地方的空气特别新鲜? 2、你能说说呼吸新鲜空气的感觉吗? 此活动要引导学
21、生说出在新鲜空气的环境中有许多感受,如人会感到舒服、人的心情会特别好等等。二、活动指导。活动一 组织讨论1、如果整天把教室的门窗关起来,人会有什么感觉?2、如果, 人会有什么感觉?活动要引导学生说说在空气不新鲜的环境中,人有哪些直接的感受。初步认识不新鲜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活动二 组织交流1、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地方的空气是不新鲜的?2、你还看到哪些地方的空气被污染了?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周围许多地方确实存在着空气被污染的现象。活动三 分组讨论和交流1、怎样使教室里有足够的新鲜空气?2、有什么办法使教室里的空气经常流通?3、爸爸在房间里吸烟,我该怎么办?4、家里的炉灶会 产生大量
22、的浓烟,可以想些什么办法?5、附近工厂冒出大量的浓烟,怎样向有关部门反映?6、有些汽车会排放出很多很多的废气,你有什么办法?怎样使我们能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此活动引导学生探讨怎样保护周围有个新鲜空气的环境。要创设一个有新鲜空气的生活学习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引导学生身边所处的环境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二是引导学生去关心周围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尽管有些建议和想法可能是幼稚的、或者是脱离实际情况的。但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就是在逐步增强环保意识的过程。教师要爱护和鼓励孩子们勇于发表自己想法的学习积极性。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课题: 第11课 我说话的声音 (
23、第 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懂得在不同场合要注意说话声音,学会轻声说话。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教学重难点:懂得在不同场合要注意说话声音,学会轻声说话。教学准备:小媒体教学过程:一、游戏:猜猜这是谁的声音。老师指名一位学生到讲台边,让其背向全班同学站着,猜猜下面起立说话的小朋友是谁。老师也可以多请几个小朋友试试,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设计“我能听出几个人的说话声”等游戏活动。二、活动指导。活动一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议论1、在不同场合说话声音的大小一样吗?2、怎样说话能使全班同学都能听到?通过学生的议论交流,引导他们了解在不同的场合下(例如在操场上、在教室里、个别谈话等)说话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24、,有的声音要大些、要响一些;而有些则要小些、轻些。活动二 组织四人小组讨论交流。1、什么场合下要轻声说话?各组可派代表将本小组的想法到全班同学面前讲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某些场合轻声说话上一种良好的文明习惯。2、如果不管在什么场合都大声说话,行吗?为什么?使学生懂得有些场合大声说话会形成噪声,初步了解噪声对人体是有害的道理。活动三 我们来练练轻声说话。 1、谁来试试轻轻地说话? 2、组织同桌的两人面对面地说话交流。主要引导学生知道有时说话时声音应该轻一点(如小组讨论等),只要对方能听到就可以了。教师可以提出某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试一试:在小组发言时说话声音应该怎么样? 最后教师作概括:
25、1、知道什么时候说话要响亮,什么时候说话要轻声? 2、今后看看哪个组在讨论时能做到轻声说话。 通过以上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轻声说话的良好习惯。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课题:第12 课 管好我的物品 (第 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自己的学习用具有哪些,能进行整理和存放,带齐每天的学习用具。2学会保管书本、铅笔、钥匙、小黄帽、胸卡等自己的学习用具。3培养学生自己收拾书包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解决整理、存放学习用具中碰到的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自己收拾书包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解决整理、存放学习用具中碰到的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小媒体教学过程:一、教师了解“学生常用的学习用具一般有哪些”
26、,“他们整理和存放的方法”,“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解决”等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用品,存放好学习用品,到带齐和管好学习用品。本课可采用活动讨论交流活动的顺序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整理和存放自己的学习用具,在讨论与交流中了解管好这些物品的好方法,从而达成每天带齐、管好自己的学习用具。二、活动不仅要使学生带齐学习用品,管好学习用品,而且要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活动指导。活动一 认识自己的学习用品。4说说自己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有什么用途?5整理铅笔盒。把自己的铅笔、橡皮、小刀、尺子等整齐地放入铅笔盒,比一比,谁整理得快、看上去最整齐?(不同的铅笔盒,整理的要求不一
27、样。)6把书本叠放整齐。把自己的课本、练习簿整齐地叠放在桌子上,比一比谁叠得快、叠得整齐?怎样叠,看上去最整齐?(小的在上、大的在下;书背朝向一致。)7往书包里装书。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演示:往书包里装书。看一看他们的装书方法,哪些是值得学习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8整理书包比赛。活动二 指导学生带好其他的物品。1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我们除了带学习用品,我们还带着哪些物品呢?2这些物品有什么用途呢?3这些物品你是怎样存放的?(小组讨论存放的方法,并让学生代表小组交流演示,特别是对本班学生中所带的具有普遍性的一些物品,应作为重点进行展开,切实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活动三 指导学生管好这些物品。1对于
28、一样的学习用具,怎么辨认出是自己的?同学在一起学习,我们的铅笔是一样的,用什么办法认出自己的铅笔呢?(小组讨论,交流。)2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具,课桌上怎么放好?3橡皮的清洁。字写错了怎么办?用橡皮擦。看看自己的橡皮,引出橡皮脏了怎么办?(小组讨论清洁橡皮的方法,介绍用水冲洗橡皮的方法,同时让学生试一试。)小结本课。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课题: 第13课和同学在一起 (第 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全班的人数,能较快地熟悉班里的同学。知道学校学习的主要内容:课堂学科学习活动和各类课外学习活动。2乐于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玩,同学之间能和睦相处。3在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玩中体会其友情和乐趣。教学重
29、难点:在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玩中体会其友情和乐趣。教学准备:小媒体教学过程:一、老师让同学数数全班的人数来导入活动,数数小组有几人,再让同学之间相互介绍,最后说说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玩的有趣事情。二、活动不仅要使学生能较快地熟悉班里的同学,而且要让学生通过相互介绍,交流养成乐于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玩,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优良品质。三、活动指导。活动一 我有许多同学。数数全班有多少同学,数数我们小组有几人,说说我的同学。在说说我的同学可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同桌,说说我班的高个子,说说我们学习小组的同学。活动二 我们一起学习。1、我们的课程表上一共有几节课。星期一有几节?星期二有几节?一共有几节?今天
30、是星期几?现在我们上什么课?已经上了哪几节?还要上哪几节课?2、看图(课文插图)并交流。图中小朋友一起什么?你和同学一起学习什么?活动三 我们一起玩。说说你和同学一起常玩什么?玩时要注意什么?有哪些开心事?引导学生在玩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亲相爱。课堂小结。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课题:第14课 怎么办 (第 课时)教学目标:1. 说出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2.尝试解决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3.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提高自己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提高自己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的能力。教学准备:小媒体教学过程:一、老师让同学们看教材中插图,图中的小朋
31、友在学习生活中碰到了哪些问题来导入活动,再让学生在小组、全班说说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碰到过哪些问题,同时思考,碰到问题怎么办?从而获得一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活动不仅要使学生说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及碰到问题后自己的想法与做法,而且在交流、研讨过程中习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尝试去解决有关问题。三、活动指导。活动一 在学校里有时候也会碰到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小朋友们在学习生活碰到了哪些问题?也可利用自己班上某某同学碰到过的问题或通过一则小故事的形式来导入。引导学生讨论碰到问题怎么办?活动二 说说自己碰到过的问题。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碰到过的问题,包括生
32、活上、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代表小组向全班同学交流,教师选择学生中碰到过的问题进行板书。活动三 我有了办法。同学碰到过那么多的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可针对一个个具体问题展开讨论,让同学把自己的经验或想法说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形成比较科学的解决问题方法。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课题:第15课 我做错了 (第 课时)教学目标:1. 知道做了错事,要主动承认,知错就改。2.学会说真话,勇于主动承认做错的事,做个诚实、知错就改的好孩子。3.通过交流、讨论,养成不说谎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通过交流、讨论,养成不说谎的习惯。教学准备:小媒体教学过程:一、老师可把课文中的插图
33、以小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这一段时间里有没有做过错事,错在哪里,再通过讨论、表演,养成做了错事,要主动承认,知错就改好习惯,最后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在判断中再提升。二、活动不仅要使学生能深刻认识到自己以前做错的事,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知道做了错事,要主动承认,知错就改,做个诚实的好孩子。三、活动指导。活动一 有过这样的事吗?老师可把课文中的插图以小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同学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这一段时间里有没有做过错事,如有,做错过哪些事,错在哪里,也可通过小组互助的形式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做错过的事,并说说现在知道错在哪里。活动二 做错了事,该
34、怎么办?老师可引导学生围绕做错了事,该怎么办?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看教材中插图,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你能否学着做一做,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在表演中注意学生的文明礼貌用语。活动三 她做得对不对?老师请同学看看课文中插图,说说课文中的四幅图说得是怎样一个故事,图中的小朋友她做得对不对,说说你的理由。对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实际,还可补充有关古今中外的诚信故事,也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诚信故事。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课题:第16课 左和右 (第 课时)教学目标:这是一节指导学生认识左和右的课。在认识左和右的基础上,学习学校生活中的一些靠右走的规则。同时,为社会生
35、活中学习交通规则,注意道路交通安全打下学习基础。教学重难点:为社会生活中学习交通规则,注意道路交通安全打下学习基础。教学准备:小媒体教学过程:一、本课的活动可以分为室内认识左和右的活动、室外与实际联系的模拟性实践活动两部分。教师在课前应对学校里的需要遵循靠右走规定的地方进行实地踏勘,事先做好学生活动的准备。另外还需要准备一些手套和鞋。衣服的袖子也室分左右的。因此也可以准备衣服来进行一些活动。二、活动的大致安排顺序为:认识左手和右手认识左脚和右脚认识左边和右边靠右走的规定。三、活动指导。活动一 认识左手和右手。1、我有两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哪一只是左手,哪一只是右手呢?2、我有两只脚
36、。一只是左脚,另一只是右脚。哪一只是左脚,哪一只是右脚呢?3、我有两只耳朵4、出示几只手套和鞋(或看图),找找右手戴的手套和右脚穿的鞋。活动二 认识左边和右边。1、我的左边是谁?谁坐在我的左边?2、我的右边是谁?谁坐在我的右边?3、请一位学生站在教室过道上,说说哪一边是过道的右边。4、请更多的学生站在教室过道上,说说哪一边是过道的右边。5、请一位学生换一个方向站在教室过道上,说说哪一边是过道的右边。6、请大家说说到底哪一边是右边。活动三 我们来做靠右走的游戏。1、请一位学生、两位、三位学生从过道的甲端按靠右走的要求走向乙端。2、请一位学生、两位、三位学生从过道的乙端按靠右走的要求走向甲端。3、
37、请两队学生面对面地靠右走过道。4、请更多的学生走。活动四 靠右走的规定。1、哪些地方有靠右走的规定?楼梯上,走廊上,道路上,进门与出门等。2、我们大家都靠右走。排队到走廊、楼梯靠右走。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课题: 第18课 走路的安全 (第 课时)教学目标: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道路安全。具体的要求是知道靠右走的规则,走路要注意道路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要在马路上玩等。教学重难点:具体的要求是知道靠右走的规则,走路要注意道路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要在马路上玩等。教学准备:小媒体教学过程:一、本课的活动需要老师准备一
38、些关于道路安全方面的具体案例,特别是当地的案例。同时需要老师了解学校及学校附近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事项,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二、活动指导。活动一 哪些小朋友做得对?哪些小朋友做得不对? 老师出示一些图片,包括让大家看书上的插图。请孩子们讨论。活动二 马路上是人来车往的地方,我们需要注意什么?老师以案例谈话和讨论的形式,告诉孩子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活动三 我们怎么过马路?1、横穿马路要走过街天桥。(1)过街天桥的图片。(2)说附近我们走过的过街天桥。2、横穿马路要走地下通道。(1)看地下通道的图片。(2)说附近我们走过的地下通道。3、横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1)人们怎么通过人行横道
39、?(2)看看左边的马路,再看看右边的马路。(3)们来试试怎么通过人行横道.活动四 放学路上我们还要注意什么?(略)第 周第 课时 累计 课时课题:第19课 我的家 (第 课时)教学目标:1.能说出自己的家在哪里,家里有哪些人。2.学会与家人的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爱意。3.感受家庭能满足个人物质和情感需要。教学重难点:感受家庭能满足个人物质和情感需要。教学准备:小媒体教学过程:一、教师可创设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说说我的家包括家庭的住址,家中结构及家庭周围的环境和家庭人员,在介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怎样与家庭人员沟通,怎样表达自己对家庭人员的爱意,并在日常生活中变为自己的行为,养成习惯。二、活动要引
40、导学生在认识自己家庭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一些家庭结构等方面的浅显知识,学会与家人沟通和表达自己对家庭人员的爱意,同时感受到家庭能满足自己物质和情感需要,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现代家庭生活的能力。三、活动指导。活动一 说说我的家。教师可通过谈话:“你们想不想请老师、同学到自己家里去玩,那么你的家在哪里?”来导入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可提供一些句式,让学生介绍。再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图中的小朋友他家住在什么地方?他家周围有什么景物?可引导学生用“他家的前面、后面、左边、右边有什么”来表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家的结构。活动二 认识家庭成员。说说你家里有哪些人。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分别出示其各人员的称谓,并形成结构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其家庭人员的关系。活动三 我们都爱自己的家。教师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插图,图中小朋友是怎样去爱自己的家的。你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做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准备怎样做?可让学生用情景表演的形式演一演。教师可补充一些与家人沟通的方式和表达对家人爱意的具体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