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关于明清民俗对折子戏的影响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30287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明清民俗对折子戏的影响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关于明清民俗对折子戏的影响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关于明清民俗对折子戏的影响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看历史 2023 年第 2 期 EYEONHISTORY 2023No.2历史之美7关于明清民俗对折子戏的影响分析杜星言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海南 海口 570100【摘.要】明清在我国戏曲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明清习俗具备大众化、世俗化的特征,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折子戏也蕴含着相对完整且集中的艺术特点,汇聚了更为独特的戏曲文化特征。基于此,本文围绕明清民俗对折子戏的影响特点、价值进行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关键词】明清民俗;折子戏;世俗;艺术影响【中图分类号】G122.在数千年的朝代更迭中,明清戏曲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鲜明的转变。尤其是折子戏这一戏曲艺术中的精彩片段来说,也演变出

2、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律。探讨明清时代社会民族的具体演变,对了解我国戏曲文化发展走向以及折子戏艺术元素的转变特点,具有深刻的意义。1 相关释义1.1 明清习俗明清习俗指的是在明朝、清朝更替之际所演变出来的一种具有传承性的生活文化,无论是从节日习俗、餐饮习俗还是婚嫁习俗来看,这一时期都达到了中国民俗发展的高峰1。明清时期民间所蕴含的各类和劳动人民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民俗文化,充分展现了民众的愿望、理想和情感。世俗文化在各部类之间凝聚着深厚的关联,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受明清社会所处的中西交汇的复杂时代影响,人们对明清民俗的重视程度加深,并将其延伸到了宗教礼制、祭祀参拜、生活娱乐等不同的前提,

3、在日常生活之中加深了仪式感和象征性2。因此帮助人们以规制俗成的方式,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民族仪式和象征体系的全面构建,带给社会大众以更多的精神满足感。1.2 折子戏顾名思义,折子戏指的是全本戏曲中的一折或一出戏剧,它具有极强的文化代表性,通过集中且深具代表性的戏剧情节,来展示出戏曲演员的高超水平。这种方式打破了演绎全本剧费时、费力的方式,变得更加生动灵活,且节省人力物力,更能被社会大众多接受和认可。从整体上看,折子戏具备着鲜明的特点。在戏剧内容层面,折子戏之中蕴含的矛盾冲突具有较大冲击,故事情节呈现出浓烈的人物思想;在戏剧的组织结构层面,往往超乎观者的想象,也因

4、为能够抓住观众的内心;从戏剧形势来看,京剧的折子戏最为集中,不但展示了我国戏曲艺术渊源流程的文化历史,也从生旦净末丑等上,突出展示了演员所具备的唱念做答的基本功。发展至今,折子戏已经汇聚了戏剧行当中的某一优势代表,成了某一方面的代表作。在转变的形式上,实现了鲜明的艺术特征,并且具备了戏剧艺术大师独特的个人风格,成了戏剧艺术流派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出表演剧目,这也成了推动京剧艺术发展的重要助力3。例如:牡丹亭中的惊梦西厢记中的拷问 白蛇传中的断桥,都呈现出了整本戏剧的一个精彩片段,具有独立的艺术特点,汇聚了戏曲文化的价值核心。2 明清民俗对折子戏的阶段性影响特点纵观中国戏曲文化发展历史,明清时代是

5、戏剧文化的集大成时期。自明代所奠定的文化根基,清代的发展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对折子戏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而结合明清时期的戏剧文化发展走向,主要可以分为明初期、明中期、明后期、清初期、清中期、清晚期六个阶段。受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响,明清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社会发展、政治文化、民俗流派,对于折子戏的艺术全貌给予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探究明代折子戏来说,这一阶段是中国戏曲从全本戏到折子戏发展的初始阶段。综合来看,明清民族对折子戏的阶段性影响也受到了社会生活、阶级政策等方面的牵绊。第一,在明初期阶段,折子戏受到了戏曲道德化的极大影响,在民俗文化的融合上,也综合了众多的禁令法规,折子戏的表现形式

6、是较为萧条的,普遍倾向于对风俗教化的有益传导。第二,在明中期阶段,折子戏随着社会与戏曲的复兴,融入了相应的时代精神,在文化的浸润上,适当以“情感”为辅助,开始呈现出了更为活跃的民俗文化动势。在统治阶级的催化下,社会的风气开始崇尚“由简向繁”,一些有身份地位的人家,开始在厅堂宴会上,以戏曲作者姓名:杜星言(2002.8),女,汉 籍贯:黑龙江,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历史文化民俗。看历史 2023 年第 2 期 EYEONHISTORY 2023No.2历史之美8来佐餐助兴,或者在祭祀的时候选择戏曲。这些戏曲所处的时间、空间具有一定的限制,全本戏显然并不合适,而折子戏这种“集中精湛”的表演方式,

7、显然更加切合当时人们所需要的戏曲形态。再加上这种摘录的方式,使得清唱的传统更为普遍,折子戏所展开的创新和发展契机更为成熟。第三,进入明朝后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戏剧艺术的发展,此时明朝世俗化、民间化的宗教特点更为显著。在折子戏和民俗文化的融合上,呈现了众多以神仙鬼怪为主题的戏曲剧目。一些和玉帝、文昌、老君、土地等神仙人物的神话故事,也催生了明后期蓬勃的观剧热潮。以明代万历年间问世的汤显祖的紫萧记 牡丹亭 南柯记等折子戏为代表,是清朝宫廷表演的重要剧目。第四,在清朝初期,受历史朝代更迭的深刻影响,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以及阶级文化心态,戏曲创作的形式以“借古言今”的情感表征来展现4。尤其是受到当

8、时生活习俗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职业的戏班逐渐兴盛。折子戏、地方小戏已经取代了大篇幅的全本戏,更加深刻地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第五,随着繁荣时期的到来,尤其是在清朝的社会转变上,清中期的折子戏包含了昆剧折子戏和花部折子戏,主要收录在缀白裘之中,在民俗艺术中融入了更多生活化的情境。第六,到了清晚期,清末戏剧改良运动的发展,推动了戏曲与民俗文化的融合5。折子戏的主题、曲词和旁白等方面,都反映出了不同戏曲角色与各行当之间的关键作用。也因此在综合了节庆习俗、生活习俗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发展规律。3 明清民俗对折子戏的影响在折子戏的不竭传承和发展中,民俗带动折子戏的内容和形式演变,也对于其演出的方式,给予了不同

9、方面的推动,这也使得折子戏在舞台表演之中,具备了更加独特的戏剧艺术特质,在二者的相互融合之上,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价值影响。3.1 对“散出”戏剧形式的影响折子戏诞生于全本戏之中,它压缩了表演时间和表演形式,其舞台效果更具仪式化。而从根本上说,折子戏诞生的初衷,正是为了满足宴会、演出、祭祀等民俗活动,通过历代戏剧艺人的不断捶打,以精中选精、优中选优的匠心精神,锤炼出了短小精湛的折子戏。因此,也具备了形态化的艺术美感,是迁就民俗活动中,更加贴合时宜的一种“散出”式表演方式。这一影响特点,充分契合了祭祀方式、宴会民俗的形式载体,因此在艺术的形态上,也满足了民俗文化的发展脉络,为折子戏的蓬勃发展奠定了

10、扎实基础。3.2 对婚丧嫁娶等各类民俗文化的支撑在明清时代,折子戏依附于婚丧嫁娶、节日习俗等形式而展开,从整体上看,呈现出了五大类型。第一,受祭祀民俗的影响,折子戏在庙宇戏台之上,成了祭祀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这一点,在礼节传簿中有所记载5。第二,在节日习俗方面,在明清时代,民间对于各节令民俗的重视程度较高。在上元节、中秋节、春节等不同的时令节庆,都会聘请戏班进行演出。明代在上元节的折子戏曲目上,多选择白兔记中的送子 出猎等篇章。在清代的春节,选择的折子戏则为招财 赐福 拜月 石洞 仙圆等曲目,其折子戏覆盖的数目足有十多种。第三,是在婚丧嫁娶、祝寿等方面。儒林外史曾记载,在举办婚礼时,曾演

11、出加官 奉赠 张仙送子等折子戏。这三者多为婚庆民俗中的代表曲目,带有着祝福、庆贺、吉祥、幸福的寓意,因此被人们广为流传。除了婚庆民宿,在丧葬习俗上,通过吊孝等折子戏,能够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孝心和悲痛,因此这一阶段的折子戏往往是以孝子的形象而出现的。3.3 对戏班演出民俗的影响在以师徒相传的明清戏班表演艺术传承中,折子戏的流行也趋向于各个戏班的行业习俗。一般来说,在清明时期的一些已成规模的戏班,往往具有很强的表演实干。在戏班开演之前,折子戏往往首先登场。例如,昆班演戏的开锣收场,往往为天官赐福 三星上寿 跳财神等。特别是在戏班冬夏之际的“封箱”仪式上,更要通过折子戏的方式,来表达对行业祖师的敬畏。

12、对大多数传统曲艺表演团体来说,开箱和封箱是一年中分量最重的两场演出。因此,这两场演出中的演员阵容也会非常强大,包括平时很少登台的“角儿”,也可能会在这两场演出中亮相,给观众带来精彩绝伦的表演。所以在这一阶段的折子戏表演上,也具备着深厚的极强的表演意识感和行业规则感6。例如:折子戏苏秦六国封相 打金榜都是适用于开箱、封箱仪式的热门曲目,充分表现戏班演出行当和规则的“仪式感”艺术特点。3.4 对戏曲内容场景的影响明清民俗文化具备很强的发展动能,同时受限于民俗活动极强的目的性,其演出曲目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实际功能。折子戏在民俗文化上的融合,必须要达到内容的契合,也就是说所表演的曲目和民俗文化的场合、特

13、点、意义之上,要达到相互的匹配。并且在其中灌输了很多平民化、大众化的内容。这也使得折子戏的发展更加接近社会大众,在宣传看历史 2023 年第 2 期 EYEONHISTORY 2023No.2历史之美9的内容思想上,也更倾向于忠孝节义。例如:秦腔经典折子戏安安送米讲述了和孝道有关的故事。书生姜诗,误信谗言,迫于母命,将妻庞三娘休弃。三娘无颜回归母家,只得寄居尼姑庵中。其子安安年方七岁,思母情切,瞒过祖母,负米至庵奉母,并一再求母回家。这个故事中,对于孝道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揭示7。折子戏班超投笔,亦名万里封侯 玉门关。讲述的是:班超家贫,为人佣书,见匈奴内侵,毅然有感,谓:“大丈夫当立功外域。”

14、乃投笔从戎,奉旨出使鄯善,驻玉门关,匈奴亦差使胁鄯善叛汉,为班超识破,斩匈奴使臣,鄯善仍附汉朝。后开通西域,封万里侯。该剧目则表达了忠君报国的主题,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加符合当时的主旋律。折子戏三娘教子又名双官诰 机房训 忠孝节义,改编自明末清初戏曲家小说家李渔的无声戏中的一回。后被各剧种移植演出,讲述了三娘含辛茹苦抚养薛倚哥,倚哥终于成人得中状元,与其父薛子约衣锦还乡,为三娘求回了“双官诰”御赐“忠孝节义”牌匾的道义传奇,也因此对于戏曲内容场景的搭建,有着极强的社会道德隐喻,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不同价值观念的认可和期许8。3.5 对表演方式的不同影响围绕明清时期的传统民俗,折子戏的形成和繁衍是

15、传统戏曲内在特质、士大夫阶层家班化和社会观赏趣味多元化的综合所致。在厅堂演出方面,折子戏开始在私人的厅堂进行演出。这一表演场景的转变和明清时代文人、富户所热衷的“曲宴”文化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不同民俗文化的整合上,其民俗文化的融合还囊括了诗词等形式,也十分适合折子戏精湛短小的艺术篇幅。第二,在“做唱”的表现形式上,折子戏的表演者在唱腔、配乐等方面,主要以突出聂荣主题为主。这种方式主要以将军令作为开场,由主家进行点唱,折子戏包含了刀会 坠马 训子 借茶 扫秦,通过众多的折子戏表演形式,呈现出丰富的文化意义9。第三,受主家经济财力、社会地位的影响,也组织有一些“小班”“唱班”,其表演形式以坐唱的方式

16、来推进,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舞台扮相和表演形式。这类表演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因此花费比较低廉,适合明清时期一般家庭在婚丧活动中的聘用,也代表着当时不同的民俗特色。4 结语综上所述,明清民俗对折子戏的影响上,明清时期的重要民俗变化之一,是城市民俗生活的凸显,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民俗的传承性,也凸显了它的时代个性。从明清民俗演进的路向看,民俗愈来愈成为民众独立处理日常生活的文化方式。民俗文化不断地补充、丰富着传统文化。为此,在研究明清民俗对折子戏的影响上,我们要充分提高对折子戏演出目的、观赏对象的具体化,通过纯粹的曲艺娱乐功能,实现对社交、祝愿、说教等不同功能的延伸。在符合某些民俗的实用功能上,实现了积

17、极的戏曲延伸。民俗基因的注入为折子戏奠定基础,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这一领域格外热衷和关注,对其文化现象的探索也与日俱增。参考文献1 王 宁.明 清 民 俗 对 折 子 戏 之 影 响 J.民 族 艺术,2010(01):68-71+83.2 彭志忠,柳进.明清民俗与物流发展探索 J.民俗研究,2007(2):215-218.3 刘水云编著.明清家乐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 廖奔.折子戏的出现 J.艺术百家,2000(2):49-52.5 赵兴勤.折子戏短剧单齣选本与戏曲传播 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01):16-22.6 王廷信.市井青楼中的昆曲演出 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13-116+127.7 李婧.明代昆曲“折子戏”研究 D.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08.8 李慧.折子戏研究 D.厦门大学人文学院,2008.9 王珏.昆曲折子戏兴盛原因研究 D.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