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翻手传统 覆手现代 中医药谋求突围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奇丽瑰宝,中医药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但这一产业在现代化和国际化上一直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机遇。在当前医药竞争不断加剧、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出现的背景下,谋求突围、融入全球最为急迫。
四川的发言权
差异化发展格局已形成
在中药产业上,四川拥有发言权。
“点-线-面”结合、优势突出、层次分明、特色明显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已形成。
成都市作为全省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集聚了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201家,2009年实现中药工业总产值111.41亿元,工业总产值居西部各市第一;销售过亿元的企业53家,其中过10亿元的2家,过5亿元的6家。形成了以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辐射彭州医药工业园、温江海峡两岸科技园等园区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在全省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研发中心、孵化中心、生产中心、商贸中心的作用,辐射和带动了全省其他地区中药材种植业、中药加工业、中药制药业等的发展。
资阳、德阳、绵阳等市州作为辐射区,中药产业增长迅速。资阳市2009年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57.38亿元,比上年增长76%,医药工业总产值位居全省第二位。盆周山区、川中丘陵地区、川西北高原地区、攀西地区等各市州作为带动区,在中药材种植、加工等方面发展迅速。
科技创新
中医药现代化的动力
四川可采实业有限公司开发的中药护肤品,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并出口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的两味药品被王老吉采购,还在天津生态城“跑马圈地”,图谋国际市场。
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五代中药配方颗粒自动发药机,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现代智能中药房和流动应急中药房,并被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列入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属全国首创。
正是靠着科技创新,我省中医药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好。省科技厅设立了 “中药现代化重大科技专项”,省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中医药科技创新工程”,加大了对中医药研究开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先后建成和完善了2个国家级研究开发中心 (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国家成都中药临床试验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容量注射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研究开发中心和21个省部级重点试验室。
一批以中药为基础的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中药农药、兽用产品等的研究开发,取得了初步成效。
把好源头关
提高中药材质量
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与阿坝州茂县、松潘县、若尔盖县、九寨沟县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州内设立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建立了川贝母、大黄、厚朴等中药材基地2.3万亩,并规划发展到5万亩。
中药材是中药产业发展的源头,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中药材,提高中药材质量是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9年,全省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达355万亩、产值26亿元,药农种植中药材实现人均收入1140元。成都中医药大学研发的“道地药材溯源系统”,对于加强药材产、供、销质量的监管有重要意义。
科技示范区建设带动了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的提高。我省分三批启动了川芎、川白芷、川贝母等37种药材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建设,示范带动全省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
药材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成为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的主体,全省有50余家企业在道地药材产区建立了原料基地,27家成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药材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由药农、企业共同组建的各种中药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彭州川芎协会、南江金银花协会等,在提供市场信息、提高种植技术和保护药农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药材资源保护取得较好成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野生药材抚育及人工种植的调查研究;在甘孜州和阿坝州建立了3个冬虫夏草原生境保护区;支持开展川贝母、羌活、猪苓、红毛五加等野生药材人工种植研究,促进了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
扶持主体
知名企业迅速崛起
地奥、科伦、恩威,一大批知名企业正在成为中药行业的龙头。
2009年,全省有4家医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上10亿元,11家上5亿元,128家上亿元,科伦集团率先实现销售过百亿,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中药饮片销售收入居全国第3位。
一批名药品牌正在建立。培育出地奥心血康胶囊、糖脉康颗粒、抗病毒颗粒、洁尔阴洗液、三七通舒胶囊、三勒浆口服液等10个单品种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名药品牌,其中地奥心血康胶囊、洁尔阴系列产品等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全省共有142个中药品种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9个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居全国第2位。“地奥”、“新荷花”、“科伦”、“康弘”等品牌获得全国驰名商标称号。
做好配套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服务体系在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中起着服务和支撑的作用,我省逐步建立了中医药信息、人才培训、电子商务、营销服务、投融资等服务网络,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服务。
现代医药物流和配送体系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成都五块石——大丰物流基地为中心辐射全川的医药物流格局,聚集了上百家医药物流公司,年总销售额近200亿元,是西部最大的药品物流配送中心。产生了四川科伦医药贸易有限公司等大型药品经营企业集团。
中医药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建成了一批中医药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了中药研究、生产、市场等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为省内产学研机构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服务。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投入资金3500万元,建成了国内中医药行业先进的硬件、软件网络平台和体系化的中药共享资源数据中心。民营企业成都天地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了中药材天地网,在全国设立了13家分公司、300多个信息站点,为用户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中药材信息服务,开发了中药材价格变化技术分析软件,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中药材价格大盘指数,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中药材信息、交易平台。
中医药孵化成效显著。引导企业在成都高新区投资建立了成都天河生物医药孵化园,园区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孵化面积近2万平方米,是全国第一家由民营企业投资和经营的西部规模最大的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和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具有多年的生物医药产业孵化经验和雄厚的专业人才队伍。截至2009年12月,累计引进四川三叶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四川源生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360家。经过多年努力,较完备的中小企业中药创新孵化体系正逐步建成。
开放合作
让民族的走向世界
我省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已引进中医药项目40多个,引进资金35亿元。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交流合作。与美国NIH、美中医药开发协会、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日本汉方生药制剂协会、荷兰TNO等建立联系并开展了合作。
中药国际注册初见成效。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中汇制药有限公司、成都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荷兰、德国合作开展了中药品种的欧盟注册研究,并获得了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
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形成品牌。在科技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省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和五届中医药国际科技博览会。全面展示和广泛宣传了我国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新成效,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中医药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与产业发展平台,在国际传统医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到2015年
现代中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围绕打造中药千亿产业的核心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为动力,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品种,创立川产中药品牌,推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到2015年,力争全省现代中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利税200亿元以上,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5%以上。
我省将重点推动
六大工程建设
——科技创新工程
加强现有中医药科技资源整合,创新机制,建设成都生物医药孵化基地,打造5个中医药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我省中药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入联合,组建5-8个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进行中药重大新药和相关产品的研发,开发中药新药30个、具有竞争力的中药相关产品30个,开展30项中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
——大品种培育工程
确定5-8个川产道地或大宗药材,按照“大中药、全产业链”的模式,加强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在中药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中药新药、食品、保健品、日化品、兽用产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开发,延长产业链,培育中药材大品种。选择8-10个已有一定市场规模,疗效确切、特色明显、增长潜力大的中成药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同时支持其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培育中成药大品种。
——大企业培育工程
扶持成长迅速、自主知识产权中药产品贮备充足、具备参与国内外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推动市场机制下的企业兼并重组,逐步培育形成3-5家跨地区、跨省市经营,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工程
开展全省中药资源普查,建立川贝母、石斛等珍稀濒危中药材基因信息库1个和原生境保护基地3-5个;建立附子、大黄等道地或大宗药材种质资源库2-3个和优质苗圃繁育基地5-8个;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中药材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5-10个。开展川产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及SOP优化升级研究,新增半夏、郁金等川产道地中药材GAP种植基地15-20个;构建试验、示范、辐射推广相结合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推广体系。
——市(州)县基地示范工程
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支持,支持15-20个市(州)县,依托本地龙头企业,强化产学研结合,建设市(州)县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或特色示范基地,促进市(州)县中药科技产业发展,示范带动全省现代中药产业发展。
——中医药服务与健康工程
加快建立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立一批“治未病”科研基地。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及观光旅游产业。建立“大物流、大配送”的新型中药服务体系和运输物流体系,加快打造局域性传统中药物流配送等服务产业;推动互联网技术在中药流通业中的应用,建立通畅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渠道,组建1个超过500亿元的物流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