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公益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机制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6415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益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机制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公益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机制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公益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机制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探索133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劳动教育是现实之需。要加快推动高职院校教育的三维共建:理论维度,加强顶层设计,筑牢劳动教育之本;实践维度,创新实践模式,聚焦劳动教育之魂;时代维度,契合时代诉求,瞄准劳动教育之基。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种种困境,我国亟需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从学校整体工作机制层面进行切实保障,为提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提供新的思路与契机。一、公益精神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关联(一)劳动教育理论中蕴含公益精神公益精神的内涵并不繁琐,公益精神是一种“善”的态度、观念和品质。善就是理解人、关怀人、关照人,以使

2、人达到更好的生存发展状态的导向来行事。公益的维度是社会成员基于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政府力量外主动谋求公共利益满足与维护,动员社会资源,优化重建社会结构关系,解决或改善社会问题。高职院校作为公益精神培育的主阵地,要以此为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更多有义之才。劳动教育则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与人相处、解决实际问题、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到社会实践中参与服务性劳动,强调社会责任感与担当。因此,“公共性”和“人人劳动”的观念渗透在劳动教育的各环节,围绕“为谁劳动”的问题,学生将劳动精神、公益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化于心,从思想上形成劳动认同,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3、价值观的社会成员。同时,劳动教育提出的社会实践与社会问题紧密相连,其“深度参与社会”的思想,与公益精神密切相关。(二)公益精神与劳动教育具有共同的实践依托无论是劳动教育的开展,还是公益精神的培育,都需要在劳动实践中锤炼而成,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及宿舍生活中持续落实。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针可知,劳动教育是贯彻知行合一的一个重要环节,落实在日常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是既有“劳动”,又有“教育”的过程;公益精神更是根植在具体的社会服务等劳动实践的土壤中。因此,不论是公益精神的培养,还是劳动教育的开展,要想取得实际有效的成果,都必须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思践行。两者同频共振、一脉相传,因此

4、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公益精神切实可行。二、公益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尊重劳动,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因此,打造劳动教育有效机制不仅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考量。但是在劳动教育深植高职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以来,因新时期高职劳动教育工作富含极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且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存在对劳动教育认知窄化、价值引领不足等问题。基于此,高职院校不仅要依托一线学工和教学队伍,在日常事务管理活动中落实对学生良好劳动思想与习惯的引导,也应该借助公

5、益精神培育体系帮助公益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机制探究刘思琦,周宁宁(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2)摘要: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稳定基石。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关注程度。文章首先深入分析了公益精神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和契合度,明确了二者之间共同的理论及实践依托;其次,探讨了公益精神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最后,从劳动教育队伍保障、课程设计、平台合作及考核评价各方面出发,提出要建立以服务性劳动为抓手、以公益活动为载体、以公益要素为核心指标的劳动教育机制。关键词:公益精神;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作者简介:刘思琦(1993),女,汉族,湖南邵

6、阳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2023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项目“公益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实践路径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XSP2023FXC116)。教育探索134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有效促进公益精神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进而破除高职劳动育人效果不佳的现实困境,充分发挥出劳动教育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二)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从社会层面来看,在新时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逐渐膨胀,在上述不利的环境下,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倾向于功利主义。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高职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社

7、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淡薄、服务性劳动意识和主动性不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等现象,没能正确树立起“热爱劳动,服务社会”的社会风尚,亟须在公益精神培育中深化劳动教育实践,锤炼品德、练就技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三、公益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机制建设(一)健全以协同育人为目标的劳动教育队伍保障机制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薄弱主要表现在学校层面的教学督导和咨询机制尚未健全和畅通;劳动教育和五育教育的链接还未真正搭建;劳动教育在学校整体课程教育统筹上存在边缘化及分离化的现象,且落实程度呈片面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尚未构成完整的体系,都是各自“单打独斗”,这就导致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不佳。因此,把握“家

8、校社”之间的沟通联结渠道,完善资源的共享配置,以此不断夯实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非常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学校党委、各职能部门及家庭等主体要明确责任,达成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共识,共同合作完成劳动教育的任务。首先,学校要加强公益精神融入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快出台学校层面的政策文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同时,精准把握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特征与规律。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要实现“五育并举”,必须把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其次,高职院校教育要推进与家庭教育等主体的互融及配合,创设学校与家庭、社会多方联

9、手,上下联通的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把握好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舆论的正确引导,营造好热爱劳动、崇尚公益劳动的社会氛围,培育高职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意识、抵制个人享乐主义的错误人生观。最后,建立学科交叉和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协同育人队伍的优化和保障需要专业和思政各学科的相互交融及支持合作,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学科交叉和合作机制,包括学科之间的交流、学科交叉的研究、学科元素交融的课程设计等方面。高职院校应立足大思政格局,发挥“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和“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的作用,丰富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研析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充分利用各学

10、科的优势,以课堂教学渗透劳动教育,以社会实践引导劳动教育,以实习实训落实劳动教育,从而提高劳动教育效果。(二)建立以公益活动为载体的劳动教育课程机制近年来,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但是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搭建各环节之间科学的链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组织,如何落实公益活动,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且规范的课程工作机制,以此夯实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及效果,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以公益活动为载体的劳动教育课程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依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堂,拓展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开设“服务社会”的实践课程等。一是制定劳动教育课程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在

11、每学期初,学校制定详细的劳动教育课程工作计划,包括劳动方式、劳动时间、劳动内容、劳动场域、劳动人数等方面的具体安排和要求,在此环节,以公益活动为载体,将公益劳动实践贯彻始终。同时,学校要立足学情,根据学校不同年级及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制定相应地满足实际学情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确保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公益精神渗透劳动教育课程全过程,切实提升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服务社会”的劳动素养。二是制定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方案。学校要引进一些具有劳动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比如具备劳动法规类、劳动伦理类知识的教师,成立劳动教育教研室。同时,要加强对其他教师的培训,融合思政教师、一线辅导员教师、

12、专业课教师、实训教师等,提升他们关于劳动教育的知识储备,指导其挖掘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及课程资源,全方位地对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设计,将劳动内容与各类课程充分融合。教育探索135(三)拓展以服务性劳动为抓手的劳动教育平台合作机制服务性劳动者通常不以获利为目的,而是出于对社会和他人的奉献精神而从事工作。关心弱势群体服务性劳动往往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服务性劳动者的工作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支持,体现了互助和奉献的公益精神。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大力拓展以服务性劳动为抓手的“家校行企社”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平台合作机制,依托各平台让高职学生参与真实的服务性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提升公益奉献精神

13、。一是挖掘各方资源,拓展劳动实践的途径。学校应以自身为主导,联结社会和家庭,打造一体多渠道联结劳动教育机制,形成合力,全面系统地推进公益精神在劳动教育中的充分融入。其中,要注重着力推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公益性上的融合,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相互融合,大力拓展学校与社区等社会场域的平台基地合作,带领学生实践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服务性劳动工作的机会和质量,在引导学生培养劳动技能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创新公益元素的融入,深化公益精神,加强对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的认知。二是吸纳社会支持,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效。因为高职院校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因此,要充分

14、考虑开展公益劳动教育的要求,着重将公益精神要素纳入劳动素养提升的设计之中,注重理实一体课程建设,以服务性劳动为抓手主动争取政府部门的指导,积极主动拓展和吸纳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形成校内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及第三课堂公益劳动育人的联动和辐射机制。(四)优化以公益要素为核心指标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是搭建纲维有序的劳动教育新格局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学校应明晰劳动教育评价理念、核心和原则,确定科学的评价内容、方法和手段,制定以公益要素为核心的“递进式”评价指标,将劳动评价贯穿于劳动教育始终,将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参考,切实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助推高职院校劳动

15、教育的深层次开展。第一,对学生的评价。当前,劳动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多以劳动结果为最终参考因素,但是都是阶段性的,并没有贯穿劳动全过程,不能有效地促进劳动教育成效。因此,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要注重过程评价,要做到过程与结果综合评价,互评与自评同时进行、公益要素体现与劳动项目完成数量的综合考量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同时,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应强调以自我评价为主,并结合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评价。其中,家庭评价以父母为主;社会评价则结合联点社区街道、群团组织等。第二,对教师的评价。高职院校要关注劳动教育教师的理念学习、公益价值融入及自我公益实践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育人实效考评,在此过程中,尤其要考虑教师在

16、劳动育人中的榜样示范作用和公益精神引领、公益精神在劳动教育各环节融入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引导效果。四、结语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应是符合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应贯穿全过程,既是专业与劳动的结合,也应该是实践与劳动的结合。公益精神可凝聚学生的劳动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提升高职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的同时,砥砺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服务社会的担当;服务性劳动需要高职院校加强与“家校企社”的合作,让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劳动中,逐渐掌握劳动的真知。因此,不断拓展和优化公益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机制,保障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让学生真正掌握劳动教育的价值

17、,才能促进他们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和素养,成就有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新时代好青年。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2郝天聪.关于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4):65-69.3马韵.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调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10):30-31,38.4何素淑.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育人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20(22):206-207,210.5王社,史亚丽.“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及提升策略以W高职院校为例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62-65.6沈贵鹏.关于公益教育的思考J.基础教育,2014(2):30-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