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呼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6252051 上传时间:2024-12-0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3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呼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呼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呼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呼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呼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国哈尔滨 日期:2011-12-14【字体: 大 中 小】【打印 收藏 关闭】“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哈尔滨市呼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依据国家、省、市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编制的,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呼兰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

2、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有效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999亿元,年均增长12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85美元,年均增长12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04亿元,年均增长2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7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亿元,年均增长176%。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17:427:356调整到188:416:396。农业稳

3、步发展,粮食总产达到205亿公斤,畜牧业比重提高到572%。支柱产业作用进一步增强,食品、医药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40%以上。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空间实现历史性拓展。以利民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哈大齐工业走廊核心示范区规划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实施呼兰河呼兰城区段河道及三家子堤防整治工程,围合形成建设用地26平方公里。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利民开发区五年累计投入187亿元,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投入425亿元,建成农村通乡通村公路897公里,乡镇和行政村实现100%硬化路面连通。 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3%。新老城区污水处理厂建成通水

4、,日处理能力达到9万吨。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86%以上。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五年累计利用外资达到15700万美元,年均增长149%。 社会事业建设和民生改善成绩显著。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3665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156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51和147。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分别提高到82和98。 附:哈尔滨市呼兰区

5、“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第二节 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我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层面。经过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将出现重大调整。绿色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将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据着主动地位;金融危机也将催生新一轮全球性科技革命的兴起。这都将有利于我区发展循环经济;扩大开放,增强国际合作;发展服务外包、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层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已步入了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将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有利于我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将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为启动和扩大

6、内需,将不断出台各项惠民政策,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国家将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上将进一步加大,有利于我区加快振兴步伐。国家将更加注重机制体制创新,哈大齐、哈绥牡东战略有望升级,将为我们提供新的平台。国家将更加注重资源环境,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会更大,我区也将孕育更多的机会。 全省层面。我省重点支持哈大齐经济区建设必将给我区注入新的动力。省里将继续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在以项目建设推动结构调整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必将在基础设施、产业扩能、技术改造等方面加大项目的谋划和推进力度,这对我区加快城市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积蓄发

7、展后劲提供难得的契机。 全市层面。哈市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的惯性期,老工业基地处于全面振兴阶段,工业化进程将加快推进。消费结构加大升级,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习惯有所改变,生产性、服务性消费增长潜力巨大。“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战略方针,必将引领北跃大发展。 第三节 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影响国内外宏观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区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升级,加大了经济复苏的阻力,我区相关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将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经济增长拉动过于倚重投资,消费与出口拉动不足,

8、内涵式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形成。结构调整压力进一步增大,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大型龙头企业少;现阶段服务业发展缓慢,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的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充分,总体实力不强。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矛盾凸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健全、环境不优化、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发挥,这些将会阻碍我区经济社会的好发展快发展。 第四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全省建设“八大经济区”和我市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战略的重大机遇,以更好更快更大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为立足点,以“融入北跃、支撑北跃、服务北跃”为聚力点,明确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城乡发展格局;调整经济结构,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着力推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紧紧围绕“两城两区一都”(北国水城、文化名城,现代工业区、现代农业区,国际

10、避暑旅游之都)定位,坚持以水定城、生态立城、产业兴城的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北跃在呼兰”发展战略,努力把呼兰建设成为现代化哈尔滨都市新城区。 第五节 基本原则 遵循上述指导思想,在发展部署、政策和措施上,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抓住机遇,主动作为,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经济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始终坚

11、持低碳、环保、生态的理念,强化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 坚持合作发展。加强哈大齐工业走廊核心示范区与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尤其是与发达地区的全方位合作,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在区域交通、要素市场、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不断拓宽北跃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合力效应。 坚持统筹发展。把“五个统筹”,特别是城乡统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发展动力的有效途径、破解“三农”难题的治本之策,妥善处理发展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的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

12、富民、惠民和安民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第六节 发展目标 预期到“十二五”期末,实现经济总量翻番。哈大齐工业走廊核心示范区、江北文化娱乐休闲商务区和哈尔滨都市农业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宜居、生态、现代化都市区建设成效明显。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以上,到2015年达到4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9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7亿元,年均增长1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 核心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哈大齐工业走廊核心示范区在全省“八大经济区”建设中起到体制机制创新、开发建设引领作

13、用。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88:416:396调整到137:43:433。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非公有经济比重达到90%。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以上。 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4%以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等保障房建设,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 改革

14、开放取得新突破。农村土地流转、行政管理体制、医疗、教育、文化等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36亿美元,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达68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 附:哈尔滨市呼兰区“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 第二章 现代农业 坚持城乡一体、城乡联动的发展思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筑以寒地城郊农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体系,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十二五”期

15、间规划实施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866亿元。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55亿元,年均增长57%。 第一节农业生产 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都市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努力建成国家重要优质粮食基地、区域优质畜产品基地、区域优质蔬菜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重点实施2。4亿斤玉米产能工程,稳定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发展蔬菜、园艺栽培,加强保护地栽培设施建设,扩大高效经济作物规模。以优质、安全、绿色为方向,加强品种改良和标准化生产模式推广,提高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比重。

16、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0亿斤以上,蔬菜产量达到50万吨,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生产标准化率达到95%以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面积达到180万亩,占全区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 壮大畜牧业。加快畜牧业园区、标准化养殖场和专业村屯、良种繁育体系、饲草饲料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优质奶牛、生猪、肉禽、蛋禽、肉牛,积极发展特种养殖,推进畜牧业“五化”进程。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牧业生产投入品监管及畜禽产品检测工作,完善区、乡、村三级防疫、检疫、检测体系建设。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农业机械化。推进农机耕作制度改革,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增加

17、大型农机具保有量,加快农机维修网点和农机综合大市场建设,重点推进粮食作物、畜牧业等生产领域的机械化,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2015年,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0%。 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实施良种工程,加强农畜品种的改良繁育。加快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建设,扶持农业科技示范户。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广泛开展农村科普活动。积极推行节水灌溉、先进适用的旱作节水栽培模式,科学使用农药、肥料,推广生物性农业技术措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农业产业化 大力培育技术领先、规模经营、牵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广先进生产经营模式,

18、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农户、基地、龙头企业之间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主栽作物的精深加工能力。扩大奶牛、肉牛、生猪、禽蛋等大宗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配套发展饲料加工和配送。2015年,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达到100万亩,联结农户8万户。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支持农民创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工业,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便民服务为重点,发展农村服务业。 第三章新型工业化 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线,加大工业调整、改造和创新力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壮大绿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基础功能部件、高新技术

19、产业,推进工业体系向突出优势特色的市场需求导向型转变,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主体,配套产业跟进发展的新格局。推动工业固定资产大规模更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知名企业、知名产品品牌。 第一节做强支柱产业 提高食品、医药两个支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2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0亿元。预期到2015年,支柱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 积极发展食品工业。依托区域优势特色资源,提升食品工业传统优势,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实现由资源拉动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由传统产品向营养、安全、方便、多样化、工业化产

20、品转变。走经营规模化、企业集团化之路,支持本地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特色园区,以农特食品加工、乳品制造、酒类制造产业链为重点,按照公司市场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建设区域重要的绿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基地。预期到2015年,食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 优化壮大现代医药工业。以抗生素、化学医药、动物疫苗及兽药和“北药”开发为重点,推进医药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培育和提升区域品牌,支持骨干医药企业资本重组和规模扩张,发展国际合作,加强自主研发,提高核心竞争力。优化产品结构。形成抗生素、综合制剂、中成药、中药粉针、OTC及保健品、生物工程制药、动物疫苗及兽药七大生产

21、基地。推进中药传统剂型向现代剂型转变。应用缓释、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膜分离等现代制剂技术,重点发展抗肿瘤新药、心脑血管特效药、保健品等产品。预期到2015年,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第二节巩固优势产业 基础功能部件。重塑中航哈轴制造业知名品牌,稳步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逐步形成高质量、多品种、高技术的以精密轴承、航空轴承、高铁轴承、风电轴承为主要产品的中国最大的轴承生产基地。 建材。本着节能、环保、低耗的发展原则,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等。支持双达电力粉煤灰综合利用、宇辉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加快发展新型建材业。 冶金。扩大金属制品行业投资,实

22、施黑色金属冶炼、锻铸改造,整体盘活哈尔滨特殊钢厂。积极培育本市钢铁直销市场,做大与三大动力配套的铸钢产业。 第三节培育新兴产业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1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8亿元。预期到2015年,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 生物产业基地。以华润雪花、中国酿造等企业为基础,集中导入和培育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企业,建设空间集聚程度高,产业集约性强,应用生物技术的绿色食品产业示范基地;以哈药生物制药品牌为依托,强化集群优势,建立共用共享的医药研发试验检测中心及高端技术设施,把利民生物产业园建设成集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产业服务体系于一体的现代生物产业综合区。以国家批准的4户现代化中药产

23、业化项目为支撑,申报国家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引导和协调园区企业经营优势与院所技术优势,围绕企业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装备更新,推动技术引进、合作开发、技术攻关,提高企业项目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预期到2015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 复合材料基地。规划复合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建设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研发区、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产业区、碳纤维产业核心区和树脂材料配套区等个专业区。 第四章现代服务业 坚持促转型、优结构、提质量的方针,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开拓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实现服务业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2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00亿元。到2015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3亿元,年

24、均增长146%。把呼兰建设成为江北粮食、蔬菜、钢铁、医药物流集中区,地理信息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以“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为依托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第一节旅游业 规划投资100亿元,建设“一湖、一湿地、三园、一城”(月亮湖,呼兰河口湿地,影视文化产业园、呼兰河文化生态创意园、呼兰国家级森林公园,松花江避暑新城)。打造以“生态、文化”为品牌的旅游产业,深度开发生态游、文化游、避暑游、休闲度假游等旅游项目。 打造旅游品牌。开发黄土山、水体、湿地等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发展集观光、度假、漂流、露营、采风于一体的避暑项目,打造避暑休闲旅游品牌;开发黑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萧红故里

25、旅游品牌;开发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教旅游项目,打造产业旅游品牌。 完善旅游设施和环境。推进呼兰国家级森林公园、沿河带状公园等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启动月亮湖水上运动休闲度假区工程,建设旅游道路交通标识等配套设施,增强呼兰旅游集散功能。 配套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大力开发具有地方民风、民俗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强对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空间组织策划,积极开拓和丰富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内涵,带动交通、商服、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节现代物流业 发挥区位和综合交通优势,整合物流资源,建设多元化、立体式的物流网络。构建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网点”为支撑,以物流网络和物流信息平台、交通信息平台

26、为依托的城市物流体系。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园区和物流节点。开放物流市场,培育专业物流公司。完善哈药、西钢、北海、北大等一批重点企业的物流组织,促进企业物流社会化,发展第三方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引导运输、仓储理货、专项配送、货运代理等企业完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范围,提高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西钢物流园等重点项目,投资10亿元。 第三节商贸流通业 积极引进大型高档商贸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创新流通业态,加快传统商业改造步伐,构建大商业、大流通网络。 加强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速批发市场转型升级,把农贸市场纳入社区商业转型为生鲜超市。加快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推进“万村千乡

27、”市场工程,健全农村流通网络。鼓励和支持经营业态创新,加快连锁、特许、配送、代理等业态的发展,壮大大型商业集团和批发市场。“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卓展、汇赢、奥特莱斯等3个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投资180亿元。 第四节信息服务业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加快软件外包、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动漫等专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服务外包企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集群,成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电子政务,以政府及其部门信息系统为支撑,以城市电子政务平台为核心,逐步实现公文流转、行政审批等网上办公。发展电子商务,逐步建立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一体”的

28、电子商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档案数字化等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农业信息网。扩大有线电视数字化网络改造工程。“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亚星软件园、动漫产业园等5个重点项目,投资10亿元。 第五节房地产业 合理调控房地产开发建设的总量和结构,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适度提高建筑容积率,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动建筑业、建材业、物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住宅建设竣工规模1000万平方米。 加速社会保障用房建设,配建廉租房150套。探索解决农民工住房新途径,改善进城务工农民居住条件。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根据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有序开发工业地产、商贸地产。配合房地产业发展,发展和规范房

29、地产物业管理。 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推广节能省地型住宅,逐步完善结构、建筑、部品、质量保证、性能评定体系,推进住宅开发的个性化和人性化,实施精品小区战略,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功能质量和环境质量。 第六节社区服务业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服务消费需求为目标,优化服务布局、提高服务科技含量、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民生服务体系。拓宽资金渠道,加强城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扩大社区服务覆盖面,重点完善对离退休人员、外来暂住人口的服务。完善社区家政、医疗、保安、文化、体育、托幼养老、食品配送、修理服务和废旧物品回收等服务项目,引导社区

30、服务业社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开发网上服务项目,逐步实行社区管理智能化。 第五章空间布局和载体功能 注重规划引领,围绕北跃战略布局调整,坚持规划域面全覆盖,加紧修编新城区、老城区、新农村“三位一体”城市总体规划,做到城市总规、土地利用规划、控详规划、产业规划互动链接。加大乡(镇)村规划编制工作力度,完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按照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要求,加强城市载体功能建设。统筹开发,切实保护国土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调整空间布局,优化空间秩序,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空间有效载荷和利用效率,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适宜的空间载体和功能支撑。努力构建“一

31、轴”(即以利民大道至双井界交通廊道为空间轴线)、“两城”(即主城和卫星城,主城是由新城区、老城区共同组成的中心城市组团,卫星城是指以康金为代表的中心城镇)、“四带”(即以水生态和水文化为主题的松花江沿江旅游产业带和呼兰河文化产业带;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的哈肇路都市农业产业带和呼白路现代农业示范带)、“六园”(即绿色食品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科技教育产业园、机械装备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新型建材产业园)的产业空间布局。 第一节产业布局 工业布局。按照集约化组团布局,专业化集群发展的原则,以打造核心集聚板块和适度均衡分布相结合为方向,积极推进区域工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哈

32、大齐工业走廊核心示范区10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核心板块;开发建设呼兰东区3平方公里。重点建设乳制品及饮料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医药、生物、基础功能部件、冶金、节能建材等产业基地。至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发挥兰河、长岭等区位优势,完善规模化工业小区,承接域外工业的转移。其他乡镇因地制宜,依托小城镇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型工业区,吸引乡村工业适度集中。 农业布局。推进玉米产能工程建设,增产玉米2。4亿斤。加快畜牧养殖基地建设,形成优质奶牛基地、生猪基地、禽类基地。积极参与和推进哈市郊区蔬菜产业基地圈建设,建设呼兰蔬菜产业基地。 商业布局。按照强化中心,突出特色,

33、服务生产,便利民生的原则,以新老城区为重点调整优化商业布局,依托南二道街、学院路商业中心区,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汇赢、卓展、奥特莱斯等项目建设,建设新型商业中心区。 物流业布局。依托核心示范区,规划建设大型物流节点。重点发展完善北海物流、哈药物流、西钢物流等综合和专业物流园区。 第二节城市建设与经营 以“三优”为重点,坚持对建成区全面、全方位提档升级,对建成区以外的区域高起点规划、高速度启动、高标准建设。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老城区、新城区和重点小城镇建设,逐步形成规模序列完备、功能结构合理、布局空间有序,适宜创业、适宜人居的城镇体系。规范土地利用,加强土地收储,加大对规划未利用土地、闲置土地

34、,效益地块等的收储力度。坚持先收储后经营,先示范后造势,先配套后开发,扩大增量效应,为后续开发建设储备优势。引入BT、BOT等市场化运作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基础设施配套投入,由政府与战略投资者分享土地收益。把汇赢城中村改造项目作为一级开发试点,实现共赢与多元融资。 老城区改造。坚持完善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素质的原则,有序推进功能陈旧区域更新并向东部拓展。棚户区改造面积2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成25万平方米。合理安排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用地,创造条件,多建快建,满足城区低收入家庭需要。搞好城市设计,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存,重点恢复文庙、石公祠等历史文化景观。推进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

35、,实施一排干整治、沿河带状公园、滨河廊道重点工程。逐步形成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城市发展新格局。 新城区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产业优化选择、注重生态保护的原则,加大城中村改造,建设低密度、花园式、智能化的行政、金融商贸、科研教育文化中心;建设三家子避暑新城、体育娱乐休闲广场及服务区等项目,形成四季皆宜的旅游休闲集中区。 第三节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改善人居环境、构筑产业支撑、完善区域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城市道路交通、供排水、供气、供热、垃圾及污水处理、公共应急系统等为重点的民生工程。 交通。完善老城区道路布局,改造主干道路12条,二类道路19条,中巷路200条,建设呼兰河大桥。新城区延

36、伸市政路网建设,完成松浦大道、跨202国道滨洲跨线桥、北京东路等工程,配合哈大客运专线建设,辟建哈尔滨北站候车区及站前广场。规划建设呼兰河第二大桥,建设通屯道路4235公里,实现农村公路通乡、通村、通屯率达到100%。加强乡村客运站点建设,增辟通乡、通村的交通线路。 供排水。规划建设第三供水厂,改造现有供水厂的设备工艺,提高饮用水质量。2015年老城区供水能力达到5万立方米/日。加强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城市污水二级处理能力达到9万立方米/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加强重点建制镇供排水、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加强城乡居民点饮用水水源地的涵养保护,改善水质,确保饮水安全。 燃气和供热。扩

37、大天辰燃气供气范围,提高城区管道燃气普及率。以热电联产为主推进城区集中供热,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以上。 第六章科技创新型城区 以科技为先导,人才为根本,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着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集聚地和优良创业环境,加快建立具有区域优势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第一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发挥我区科技教育资源集中的优势,鼓励企业与在呼高校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

38、制,鼓励企业建设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形成一批创新产品和知名品牌,造就一批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企业。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到2015年全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个。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推动我区具有拥有竞争优势的基础功能部件、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速规模扩张和集群发展。扶持高成长性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其成为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加速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重点在农

39、林畜品种更新换代、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农业信息化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地理信息产业园、利民医药科技园等创新基地建设。强化自主创新机制,构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市场竞争的服务平台。 加强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工作。推进科技下乡、进校园、进社区,进一步形成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第二节科技创新人才建设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和创新关键因素的观念,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并举。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调整优化人才结构。进一步改善人才环境,提高对域内外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构筑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人才聚集地。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

40、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壮大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入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选拔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大专院校学习深造;扩大党政干部教育培训的规模和范围,选派优秀干部到基层、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和学习;依托区内大学、大企业的科教资源,重点培训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实施乡村大学生和科技带头人计划,形成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人才队伍。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党政干部岗位责任规范和科学的测评指标体

41、系。探索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家选拔评价制度。完善以岗位要求为基础,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引导企业建立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探索人才合理流动机制。整合人才市场资源,加强人才市场管理,消除市场发育的体制性障碍。完善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实现与全市及全省主要城市的人才信息联网。 第七章资源节约与发展绿色经济 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快生态区建设,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建设生态区 按照建设“两型

42、”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建设生态都市区。 发展循环经济。按照生产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发展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循环再利用的循环经济项目和产业。结合不同行业的技术工艺和资源利用特点,改进技术工艺,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和消费方式。鼓励对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在重点行业和产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实施园区化循环经济示范样板工程,加快建设专业配套、集约运营、清洁生产、高效循环的新型工业园区。 推进全社会资源节约。以节地、节能、节水、节

43、材为重点,构建节约型社会。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鼓励生产和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及秸秆气化、固化成型技术。应用节水技术,实施农业节水灌溉,推进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及中水回用,提高工业用水的使用效率和循环利用率。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建设亲水生态都市区为目标,重点实施呼兰河景观带、北国水城等工程建设,打造贯穿我区的水系结构。综合采取工程技术、经营管理、政策法规等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限期治理排污大户,确保水质达到排放要求,切实保护好生活饮用水源,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加强对企

44、业废气和烟尘排放的监测和管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降低排放。大力发展城区燃气和热电联产供热,实行拆炉并网。本着“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依法加大对危险废弃物处置的监督管理。加快建设呼兰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和重点建制镇垃圾处理项目,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加强对功能区、交通、施工和社会生活等噪声污染源的控制和管理,增创安静居住小区。加强以养殖业、土壤污染为重点的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加强执法力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全面实施生态廊道系统、湿地、水域、林地、功能区生态工程。大力扶持建设一批生态农业乡镇和生态示范区、无害化基地及有机食品基地。预期到2015年,

45、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08%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左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8平方米,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第二节实施节能减排 严格实行落后产能淘汰制度,加强对重点企业和行业节能减排管理。加强节能管理和监察能力建设,充实重点企业能源计量和管理力量。完善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加强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体系建设。积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联合执法机制,提高节能减排执法综合能力和水平。加强节能减排统计能力建设,对全区能源消费进行总体监测。到201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实现172吨标煤/万元,5年下降20%。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实施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

46、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抓好冶金、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和年耗能2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推广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执行节能60%标准。在公用设施、居民住宅等推广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发展农村沼气工程,推广节柴节煤灶。 第八章城乡一体化 按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紧密结合“北跃”战略实施,遵循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的路径,立足老城区、新城区,依托康金二八等一批承载力强较、带动力较大的重点小城镇,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推动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产业园区化,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到2015年

47、,城镇化水平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第一节统筹城乡发展 以实现“六个一体化”为重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等重大专项规划向农村延伸,形成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体系。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支撑体系,依托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集群发展”。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支持有条件的小城镇发展集中供热,加快推进农村街巷道路硬化工程、饮用水安全工程、清洁工程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城乡教育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健全完善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城乡客运服务体系,实现城乡交通公交化。实现城乡市场一体化。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