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冶金财会月刊本期聚焦成本管理实践构建基于合金配料及生产成本预测模型的工艺定额成本管理平台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摘要:“提前测算成本、指导销售接单”是钢铁行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传统成本测算系统核算颗粒度无法满足现有模式及公司管理要求,计算的成本结果与实际仍存在不小差异。通过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工艺定额成本管理平台,能够提前预知产品接单成本,全面指导销售接收订单,提升成本精细化管控能力,实现在销售、生产、质量各个环节达到成本最优、降本增效。关键词:成本管理;成本预测;定额成本大冶特钢有限公司(简称大冶特钢)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钢铁企业之一,作为国内特钢领军企业,每年生产品种8 0 0 多个,产品规格1,8
2、0 0 多种。近几年钢铁企业间价格竞争日益激烈,大冶特钢在对产品做毛利分析时发现,不少合同或产品没有毛利,甚至没有边际贡献(边际贡献保持正数是判断定价接受与否的底线),但这种事后分析的方法,往往于事无补。为了强化大冶特钢成本管理,及时了解公司销售盈利状况,提升产品边际贡献及毛利,优化合同接单,大冶特钢自主开发了工艺定额成本管理平台。一、构建原则及主要内容1.实施背景大冶特钢原有成本测算系统由于产品大类、钢牌号、技术标准、规格和工艺路径等基础编码自成体系,导致计算出的成本结果无法与实际成本进行比照。同时原有成本测算系统的核算颗粒度也满足不了现有的模式及公司管理要求,系统的数据皆来源于理论测算,与
3、实际仍存在不小差异。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弥补现有系统不足,提高成本的准确性、可靠性,支撑在承接销售订单前进行产品毛利(或边际贡献)测算,优化生产安排,为大冶特钢创造全球最大的特钢生产基地提供基础。大冶特钢创新运用C+、C#、大数据等技术,将数字化应用于成本管理,以先进的制造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等为基础,构建特钢产品的工艺定额成本管理平台,对产品合金配料、工艺路径分析和优化,实现产品的全过程工序成本提前预测,在承接销本文获2 0 2 2 年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三等奖。成果创造人:陶士君、李枫、张剑锋、陈君、颜学勇等。292023年第7 期成本管理实践本期聚焦售订单前进行产
4、品毛利(或边际贡献)测算,达到优化计划及生产安排的目的。2.平台构建原则一是,面向业务流程设计原则。系统设计打破组织界限,面向业务流程,对各业务共性进行提取、抽象、固化,实现大冶特钢物流体系业务、资源、服务的统一,通过一套信息系统,实现大冶特钢财务统一平台运作;同时,对于各组织特殊业务,进行细致分析,设定特定功能点,满足各组织的业务运作信息系统支持要求。二是,集成性原则。系统通过标准化接口与大冶特钢其他系统进行统一的数据集成和交互,减少信息的重复录人,提高运行效率,实现公司范围内业务的协同三是,模块化原则。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子模块使用相同的底层技术架构,同时又相互独立,可通过简单增加、调整,
5、保证在最小化影响既有系统的前提下实现功能的升级。四是,操作简便性。应用系统人机界面设计上直观明了,业务操作简单易行,保证系统的功能全面与先进,提升操作效率五是,系统安全性。既考虑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又要注意信息的隔离和信息安全,包括系统安全机制、数据存取的权限控制等。3.主要内容大冶特钢打造了基于大数据的特钢企业工艺定额成本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一是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合金自动配料模型。由于特殊钢种类繁多,单一钢种计算机模型缺少案例的学习,很难使用遗传算法、神经网络这类需要大量学习数据的非线性模型,即便是线性回归也很难实现高匹配度的拟合,因此使用实际配料过程转换数学模型+专家策略的方式进行建模。通过
6、统一配料逻辑,统一计算标准,实现合金自动配料,使得配料结果更加准确,提高配料效率。二是建立根据不同产线预测生产成本的模型。影响成本的因素较为复杂,涉及不同的炉料结构组合、不同产地的原料选择及资源等不可控因素,但是一旦铁水成本确定,合金原料确定,炼钢及成材产线产品成本就基本确定。以“炼钢一轧制(含钢管、锻材)”主要工序及精整等工序为成本核算工序,涵盖多条产线设计并建立成本预测模型,实现基于实际生产路径的产品多维度的成本计算和核算报表展示。自定义配置产线、精整工序,系统自动实时计算各工序的成本,并自动形成成本报表,为销售接单提供依据,为工艺调整、计划优化及生产排产提供指导。三是,实现成本预测分析。
7、工艺定额成本是指导销售接单,调整工艺产线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前面两个模型对各工序成本的计算,自定义工艺路线、精整方式等,加上一定的计算和分析,自动生成定额成本报表,满足业务需求。二、具体实施1.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引入数字化管理理念在大多数传统产业中,上下游的供应链、运营体系、人力管理、仓储设备等都依靠现有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重复的审批、人30冶金财会月刊本期聚焦成本管理实践力管理流程,这样重复的过程加大了企业的内耗,并且加大了企业对外获客成本。比较典型的当属制造业,生产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产生海量数据,包括在工业设备的运行、劳动者的生产绩效评价过程中,以及在客户管理系统、生产ERP系统等产生
8、的数据。类似的数据在传统经营管理中会被大量浪费,同时企业本身的生产、管理成本也在无限加大。因此,企业呕须挖掘数据价值,提升自身生产和经营效率,降低经营及管理成本。通过信息化、大数据等手段,重新定义企业的业务模式,把原有工艺中的数据打通,利用技术手段赋予企业新的成本管理能力。一方面提高成本预测速度,指导销售接单,降低生产成本是智能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提升管理效益,形成产品、工艺、流程的标准化,进而实现效益提升。2。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造先进的工艺定额成本管理平台应用C+、C#、大数据技术,建立基于钢铁产品的全加工流程定额成本管理平台,贯通各工序,通过基于规则的在线计算模型、数据分析技术,实现
9、成本预测分析。最终推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实时、稳定、可靠、安全的定额成本管理平台。随着企业管理变革和业务发展,要求信息化系统能够快速适应业务变化,实现技术和业务的协同。新的IT产业革命带来的大数据技术,使得能按需从网络访问共享的可配置计算资源池的模型,且只需最少交互即可快速供应和发布该模型,提高了系统模型的适应性。3.业务+技术的高效管理体系,保障实施效果在项目实施组织上,采取了“以业务流程管理为主、专业技术支持为辅,主辅结合,互为补充”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业务和技术的有效融合。信息化部负责总体计划的管理和控制、信息化技术的指导和审定、业务团队的综合管理。生产部和特治厂对业务进行管理,利用信息平台实
10、现生产管理思想的落地。4.编制严谨的项目实施计划,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计划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计划的范围涉及时间进度、成本、范围、沟通、质量等范畴。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划分任务,制定项目总体计划、项目阶段工作计划、技术转移计划、系统测试计划,以及系统投运计划。5.做好风险管控,保证项目达到设计效果风险管理贯穿整个项目周期,不同阶段风险的高低与影响程度各不相同。良好的风险管理需识别项目的总体风险、阶段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计划,通过风险规避,风险转移等管控措施,不断跟踪风险的应对解决过程,把风险降到最低6.强化沟通机制,确保管理思路统一由于本项目涉及的业务范围广、系统众多,参与项目的业务方、
11、供货商和集成商之间建立了适应项目特点的沟通机制,建立了项目组织的汇报线机制、会议机制、书面正式沟通的联络单机制、项目状态报告机制。(下转第3 9 页)392023年第7 期(本文编辑李凌)产业金融管理费用,为成员单位节约了成本;以及单位新账户设立报批的复杂流程手续,从而节约时间成本;成员单位加人统一结算平台,集中结算率大幅提高(三)结算促进资金集中管理。一是强化资金预算管理。资金支付头寸统一管理,自主实现资金流动的均衡性和有效性,使资金调度倾向重点领域,协调余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二是代理支付由公司端对付款指令的控制,基本上可以消除成员单位账户沉淀;三是在收款端直接归集
12、各地收款到内部账户,而不是通过直连授权归集。对应成员单位收款,是直接将款项打到公司主账户,中间银行不干预处理;三是数据监控清晰。不仅减少内部单位账户往来数据,且对数据提取和加工也相对容易(上接第3 0 页)三、实施效果实施项目后,按照1-1 2 月份钢材人库总量3 3 0 万吨、定额成本降低5 0 元、信息化贡献度3 0%计算,约取得经济效益4 9 5 0(3 3 0 万5 0 元吨3 0%)万元。其他方面的效益如下:一是,提高了成本模拟效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通过对不同工艺、产线和精整工序自定义设置,系统能够自动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所需成本,提高成本模拟效率,为销售快速接单提供依据二是,及时掌握
13、实际生产成本与预测成本的差异,实现成本的事中控制。与实际生产成本比对,为后期工艺调整优化、优化计四、结语基于资金视角来考虑如何解决出纳问题,进而优化企业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围绕这一主线,顺应财资管理新趋势,将形成一套独立的组织与运作司库体系,这也是河钢集团财务有限公司迈向司库管理走出的重要一步。参考文献1陆志华.财务公司支付结算业务变革 J.中国金融,2 0 1 5(1 6):2 4-2 5.2丁洁.财务公司内部结算业务的创新升级.全国流通经济,2 0 2 1(1 0):3 6-3 8.DOI:10.16834/ki.issn1009-5292.2021.10.011.3赵哗,汪岳恒,“司库时代”集团化钢铁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冶金财会,2 0 2 2,4 1(5):4-8.划排产提供数据支撑三是,构建面向市场的成本管控体系,提升成本精细化管控能力。监测市场原燃料价格波动、钢材价格波动,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供依据,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四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使定额成本作为销售合同接单的价格基准、产品盈利能力分析的基准、评价企业实际成本的基准,并能够根据实际成本进行修正。五是,完善成本核算模型,使成本测算和实际成本之间实现核算维度的统一、产品规范码的统一及数据结构的统一。(本文编辑高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