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神经系统损伤定位.ppt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6247689 上传时间:2024-12-03 格式:PPTX 页数:45 大小:4.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损伤定位.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神经系统损伤定位.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神经系统损伤定位.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神经系统损伤定位.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神经系统损伤定位.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1页,神经系统疾病诊疗 通常要处理以下问题:,是否是神经系统疾病:,病变部位在那里(定位);,病变性质是什么,为何出现这些症状体征。,能说明这些问题,疾病才能得出正确临床,诊疗,这一节课主要是谈定位诊疗,要得出正确,定位诊疗,必须了解神经运动通路,感觉通路,等和其不一样部位受损时出现对应临床症状和体,征。,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2页,举 例,病儿男,6,岁,因吞咽困难、声音嘶哑,10,天入院。神经检验:神清,右眼内斜视、右额纹消失,眼裂大过左、右鼻唇沟浅,口角偏歪于左侧

2、,右面部痛温觉消失,右软颚下垂,咽反射消失,悬雍垂偏向左侧,右眼瞳孔小、上眼睑下垂。左侧肢体肌力,3,级、深反射亢进,Babinsks+,,左侧肢体温痛觉消失。写出定位诊疗及可能病因。,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3页,一、运动通路,中央前回,内 囊,皮质脊髓束,皮质延髓束,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4页,一、运动通路,中央前回,内 囊,皮质脊髓束,皮质延髓束,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5页,一、运动通路,(一)肢体运动通路:即皮质脊髓束。,第一运动神经元(上神经元):,起于额叶中央前回锥体细胞(中部管上肢运动、上部管下肢运动)纤维下行沿内囊,大脑脚底,桥脑基底部,延脑锥体、在延脑下部交叉下行至对侧脊髓侧索、终于

3、前角运动神经细胞。,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6页,第二运动神经元(下神经元),起于,C2-T2,前角运动细胞发出神经纤维,组成脊神经,经前根上于上肢骨骼肌、支配上肢运动、起于,L,2,-L,5,-S,2,前角神经细胞发出纤维组成脊神经,经前根,止于下肢骨骼肌,支配下肢运动。,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7页,(二)头面运动通路,皮质延髓束,第一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起于额叶中央前回锥体细胞纤维下行,内囊,大脑脚底,中脑,桥脑,延髓,终于脑干颅神经运动核细胞。锥体细胞下行纤维在未入中脑前,发出纤维,终于两侧动眼神经核细胞。下行神经纤维在未入桥脑前,发出神经纤维,终于两侧三叉神经运动核,外展神经运动核细胞

4、、两侧面神经核上部(交叉)对侧面神经核下部细胞。下行神经纤维未入延脑前发出纤维到延髓止于两侧凝核(交叉)到对侧舌下神经核细胞。(未交叉)到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运动核细胞。,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8页,皮质脊髓束与皮质脑干束合称锥体束。,第二神经元(下神经运动元),(1),动眼神经,起于中脑上丘动眼神经核细胞发,出纤维,止于提上脸肌,内直肌等,支配眼,球运动,从埃魏氏核发出副交感神经纤维伴,行 睫状神经节 止于瞳孔括约肌。,(2),三叉神经:起于桥脑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三,叉神经运动支,止于咀嚼肌和翼状肌支配咀嚼,运动。,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9页,(3),外展神经:起于外展神经核、发出神经纤维、止于眼球

5、外直肌、支配眼球外展运动。,(4),面神经:起于桥脑面神经核发出神经纤维止于面部表情肌。,(5),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起于凝核上部发出舌咽神经,下部发出迷走神经共同止于咽喉部肌肉。,(6),舌下神经:起于舌下神经核发出神经纤维止于舌肌全部,伸舌时,舌下神经支配双侧颏舌肌共同收缩而推舌出口腔。,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10页,(,二)锥体束径路瘫痪类型,一、颅神经麻痹特征:,1.,动眼神经麻痹特征:,病灶侧上眼脸下垂;,病灶侧眼球外斜视不能内收;,病灶侧瞳孔散大。,2.,三叉神经麻痹特征:,病灶侧咀嚼肌瘫痪咬东西无力;,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11页,3.,面神经麻痹特征(分为下神

6、经元麻痹和上神经元麻痹):,下神经元麻痹特征是:,病灶侧额纹消失;,病灶侧眼不能闭合;,病侧鼻唇沟变线;,口角偏向健侧。,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12页,上神经元麻痹特征是:,(1),两侧额纹存在,两侧眼裂大小相对称;,(2),病灶侧鼻唇沟变线。,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13页,5.,舌咽,迷走神经麻痹特征:,症状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病灶侧软颚下垂,咽反射消失;,悬雍偏向健侧。,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14页,6.,舌下神经麻痹特征;,下神经元麻痹时表现为:,(1),伸舌时,舌偏向患侧;,(2),舌肌萎缩伴有肌束震动。,上神经元麻痹:表现为伸舌时舌偏向病灶侧,舌肌无萎缩及颤动;,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1

7、5页,二、肢体瘫痪,1,、瘫痪定义:随意运动功效缺失。,2,、上神经元瘫和下神经元瘫判别,上神经元瘫痪,(,硬瘫),下神经元瘫痪,(,软瘫,),肌张力:,增高、痉挛,减弱、弛缓,肌萎缩:,无,有,肌腱反射:,亢进,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阴性,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16页,3,、瘫痪通常以肌力表示,普通分为,6,级,0,级:完全瘫痪;,1,级:肌纤维能动,关节不能动;,2,级:关节能动但不能抗地心吸力;,3,级:能抗地心吸力但不能抗阻力;,4,级:能抗阻力但比正常力弱;,5,级:正常。,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17页,4,、一侧偏瘫各平面特征,(1),病变在内囊特征:,病变对侧肢体为硬瘫;,对侧

8、面下部(上神经元瘫)瘫痪,仅 鼻唇沟变浅;,伸舌时舌偏歪,无部肌萎缩。,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18页,(2),病变在脑干特征:(交叉性瘫痪),A,病变损伤在大脑脚偏瘫特征是对侧肢体为硬瘫,对侧面下部和舌肌,为上神经元性瘫。病灶侧,动眼神经为外周性瘫,即瞳孔散大。,B,病变损伤在桥脑特征:病灶对侧肢体为硬瘫,病灶对侧舌肌为上神经元瘫,病灶同侧外展神经和面神经为周围性瘫痪。,C,病变损伤在延髓特征:病灶对侧肢体为硬瘫,病变同侧舌下神经为周围性瘫,舌偏歪、舌肌萎缩。,(3),病变损伤在脊髓灰质前角或周围神经特征,为单肢体软瘫。,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19页,5,、四肢瘫痪,病灶损伤在,C,4,以上特征:

9、,四肢为硬瘫。,病变损伤在,C,5,-T,1,特征:,两上肢为软瘫,两下肢为硬瘫。,病变损伤在,T,1,-L,1,特征:,两下肢为硬瘫。,病变损伤在,L,2,-S,2,(腰膨大)特征:,两下肢为软瘫。,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20页,6,、单瘫:,病灶、损伤在额叶中央前回中部或上,部特征是单肢体硬瘫。,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21页,二、感觉通路,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22页,二、感觉通路,(1),浅痛温觉通路,第一神经元:起于脊髓脊神经后根节假单极细胞其周围突径经围神经到皮肤、粘膜痛温感受器,中央枢突组成脊神经后根脊髓后外侧束,上行及下行,1-2,脊髓节段然后再分支终于后角灰质。,第二神经元:起于后角

10、感觉细胞发出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腹外侧索组成脊髓丘脑束,终于丘脑。,第三神经元:起于丘脑腹外侧核发出神经纤维,经内囊再到顶叶中央后回中部和上部。,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23页,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24页,头面部感觉通路,第一神经元:起于三叉神经半月节细胞,其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第一支神经分布于头顶,前额及上脸皮肤。第二支上颌神经分布于下睑、颧部、面颊及上唇皮肤。第三支下颌神经分布于下颌、面部和耳廓前皮肤。其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桥脑,分为二支,一支为短升支(传递面部触觉)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另一支为长降支(传痛温觉)下降到延髓三叉神经束核。,第二神经元:起于三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感觉主

11、核组成三叉神经丘系上行丘脑腹后内侧核。,第三神经元:起于丘脑腹后内侧核发出纤维内囊顶叶中央后回。,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25页,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26页,(,2,)深感觉通路,(又称本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27页,(,2,)深感觉通路(又称本体感觉),第一神经元:起于脊神经后根节内假单极细胞,其周围突关节肌腱。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绕过后角后索上行下行,1-2,节段,下肢神经纤维走内侧薄束,上肢神经纤维走外侧楔束分别止于延脑薄束核和楔束核。,第二神经元:起于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神经纤维交叉至对侧上行(为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三神经元:起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发出神经纤维内囊顶叶中央后回

12、中部、上部称丘脑皮质束。,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28页,脊髓丘脑束在脊髓内神经纤维排列有一定次序,由外向内依次来自骶、腹、胸、颈脊髓节段纤维,亦即说此束外侧部纤维是传导下肢、骶部痛温觉。中部传导躯干痛温觉、内侧部是传导上肢、颈部痛温觉。这个次序一直保持到脑干。所以当脊髓外病变向髓内发展时则下肢先有感觉障碍,然后依次躯干,上肢感觉障碍。髓内病变,为由内向外则与上相反,感觉障碍为由上而下发展。这一点对脊髓疾病定位诊疗有一定意义。,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29页,深感觉传导束发生病变时,如病变在脊髓某段,表现为病灶同侧深感觉障碍,如病变在延髓以上,则表现为病灶对侧深感觉障碍。,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30页,

13、感觉障碍类型:,(,1,)感觉消失;,(,2,)感觉减退(感觉不完全消失);,(,3,)感觉过敏,对轻刺激有强烈感觉;,(,4,)感觉分离即痛温觉存在,而深感觉消失。,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31页,(,3,)感觉径路障碍类型,1,病灶在脊髓灰质前连合部特征:双侧感觉障碍分离,即深感觉存在,而痛温觉消失。,2,病灶在脊髓半侧特征:病灶侧深感觉消失,和病灶对侧痛温觉消失。,3,脊髓病变由内向外特征:深感觉消失由下向上发展。而痛温觉消失由上而下发展。,4,病灶在延髓背外侧特征:为交叉性感觉障碍、病灶侧面部痛温觉消失,病灶对侧上下肢痛温觉消失。,5,病变在内囊感觉障碍特征:对侧偏身感觉消失。,6,病灶在

14、额叶中央后回感觉障碍特征:表现为单肢体感觉消失。,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32页,(,4,)霍纳氏综合征,定,因为眼交感神经麻痹而出现,义:,Horner,氏症候,表现瞳孔缩小。,(,1,)瞳孔缩小;,(,2,)上眼睑下垂眼裂小;,(,3,)眼球内陷。,Horner,氏瞳孔特点,:,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33页,瞳 孔交感神经通路,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34页,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35页,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36页,瞳 孔交感神经通路,第一神经元:起于丘脑后部发出神经纤维中脑、桥脑、延脑网状结构,止于脊髓胸段及上腰段侧角细胞。,第二神经元:起于脊髓胸段及上腰段侧角细胞发出神经纤维,止于颈上交感神经节。

15、,第三神经元:起于颈上交感神经节发出神经纤维,止于瞳孔扩充肌。,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37页,瞳孔对光反射反射通路:,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38页,瞳孔对光反射反射通路:,(1),由视网膜感受到光觉经由视神经视束中脑顶盖前区;,(2),由中脑顶盖前区换神经元双侧,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其节后神经纤维瞳孔括约肌。,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39页,瞳孔缩小种类及病因:,1,、麻痹性瞳孔缩小:,是颈交感神经麻痹所致,表现为,Horner,氏三主征,瞳孔小、眼球内陷,上眼睑下垂,见于颈髓部病变。,2,、痉挛性瞳孔:,是当动眼神经核,E-W,核受炎症刺激时而出现瞳孔缩小。见于桥脑肿瘤、脑炎、或者是眼窝内睫状

16、神经节有炎症刺激病变。,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40页,瞳孔缩小时应注意以下二点:,1,、双侧瞳孔缩小:多见于脑干病变或广泛性大脑病变。第,4,脑室病变涉及桥脑部位,此时除双侧瞳孔小外,往往伴有去大脑强直。,2,、双侧瞳孔小常是对生命预后判断指征之一,不论什么原因双侧瞳孔小,对光反射消失者,说明病者,,70%,死亡。双侧瞳孔小,对光反应存在则预后很好,死亡率约,40%,。,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41页,神经系统损伤病变定位,1,、额叶平面:(额叶综合征)表现为两眼凝视,肢体抽搐,病变对侧单肢硬瘫,运动性失语、注意力、记忆力减退。病因常见于额叶占位病变,如血肿、脓肿、肿瘤。,2,、内囊平面(内囊综合征

17、又叫三偏综合征):,(,1,),病变对侧肢体,舌及面部为上神经元性瘫(硬瘫);,(,2,),病变对侧偏身感觉障碍;,(,3,),病变对侧同向偏盲;,(,4,),两眼凝视自己病灶。病因多见结脑、病脑。,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42页,3,、中脑平面:,(1),病灶对侧肢体,面下部、舌为上神经元,性瘫;,(2),患侧动眼神经为周围性麻痹,上眼睑下,垂,眼球外斜视,瞳孔散大。病因:局,灶性脑炎,小脑幕切迹疝。,4,、桥脑平面:表现为病变对侧肢体硬瘫,患侧外展神经及面神经为下神经元瘫。病因:桥脑肿瘤;,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43页,5,、延脑平面:,(1),表现为交叉性感觉半身异常,病侧面,部病变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2,)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悬雍垂偏歪;,(,3,)冈侧,Horner,氏征,病因,小脑后下,动脉病变、肿瘤。,6,、脊髓平面,颈膨大病变(颈膨大综合征):,特点是:,(,1,),两上肢为软瘫,两下肢为硬瘫;,(,2,),两侧感觉消失。,病因:多为髓内肿瘤。,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44页,7,、脊髓半侧损伤特征:,(,1,)病侧肢体硬瘫、深感觉障碍;,(,2,)病对侧痛温觉消失。,8,、颈膨大、腰膨大,灰质前角细胞病变特征,肢体为软瘫,痛温觉存在。病因:常见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神经系统损伤定位,第45页,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