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50∕T 241-2019(代替 DB 50∕T 241-2006) 绿色食品 优质中稻生产技术规范.pdf

上传人:liy****99 文档编号:62366 上传时间:2022-03-27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83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50∕T 241-2019(代替 DB 50∕T 241-2006) 绿色食品 优质中稻生产技术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DB50∕T 241-2019(代替 DB 50∕T 241-2006) 绿色食品 优质中稻生产技术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DB50∕T 241-2019(代替 DB 50∕T 241-2006) 绿色食品 优质中稻生产技术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DB50∕T 241-2019(代替 DB 50∕T 241-2006) 绿色食品 优质中稻生产技术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DB50∕T 241-2019(代替 DB 50∕T 241-2006) 绿色食品 优质中稻生产技术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65.020.20 B 05 DB50 重庆市地方标准 DB50/T 2412019 代替 DB 50/T 241-2006 绿色食品 优质中稻生产技术规范 Green food-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midseason rice 2019 - 05 - 30 发布 2019 - 09 - 01 实施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50/T 241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DB 50/T 241-2006无公害优质中稻栽培

2、技术规程 ,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改为绿色食品 优质中稻生产技术规范; 修改了适应范围,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绿色食品有关要求增加了引用文件;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及生产要求; 增加了稻作模式; 增加了稻谷质量安全指标; 增加了绿色食品肥料、农药安全合理使用要求; 删减了产量构成指标和群体动态指标; 修改了育秧技术,增加了工厂化育秧技术; 修改了施肥技术; 修改了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改为有害生物防控; 修改了收获、运输贮藏方法; 修改了规范性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 D,增加了附录 E; 本标准由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重庆市农业技

3、术推广总站、重庆市种子管理站、重庆市永川区植保植检站、重庆市南川区植保植检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凤、陈松柏、罗小敏、肖若余、周天云、牛小慧、郑伟、赵亮。 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 50/T2412006 DB50/T 2412019 1 绿色食品 优质中稻生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A 级绿色食品优质中稻生产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生产要求、 育秧技术、 大田栽培技术、收获、运输和贮藏。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中稻生产区的 A 级绿色食品稻米原料生产和运输贮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

4、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粮食 GB 27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T 2978 绿色食品 稻谷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 1 部分:禾谷类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GB 13735 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 GB 15063 复混肥料(复合肥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 17891 优质稻谷 GB 18877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GB 20287 农用微生物菌剂 GB 21633 掺混肥料(BB 肥) GB/T 23349 肥料中砷、镉、铅、铬、汞生态指标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419 绿色食品 稻米 NY 525 有机肥料 NY 526 水稻

6、苗床调理剂 NY/T 593 食用稻品种品质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755 绿色食品 渔药使用准则 DB50/T 2412019 2 NY/T 798 复合微生物肥料 NY 884 生物有机肥 NY/T 1055 绿色食品 产品检验准则 NY/T 1056 绿色食品 贮藏运输准则 NY 1110 水溶肥料汞、砷、镉、铅、铬的限量要求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 1868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有机肥料 NY/T 1997 除草剂安全使用技术规范 通则 NY/T 3034 土壤调理剂 通用要求 DB 50/T 684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规程 3

7、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绿色食品稻米 Green food rice 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 按照绿色标准生产、 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稻谷、大米产品及相关产品,分为 A 级绿色食品稻米和 AA 级绿色食品稻米。 3.2 优质稻 high-quality rice 由符合 NY/T 593 的优质食用水稻品种生产,稻谷质量符合 GB/T 17891 品质要求的水稻。 3.3 工厂化育秧 rice-seedlings produced in factory 即在室内采用自动化温室调控,使种子催芽、播种、适温避光催苗及秧苗生长全过程实现机

8、械化智能化管理,以成批生产适于机械化栽插的水稻育秧方式。 3.4 小拱棚地膜覆盖保温育秧 culture of rice seedlings in small arch-shaped plastic thorwal insulation coverage 育秧苗床整治、稻种处理和苗床管理选择在旱地或稻田进行,苗床采用搭建小拱棚,地膜双层覆盖或单层覆盖的育秧方式,可培育机插秧、旱育秧、抛秧、湿润育秧等。 3.5 毯苗机插秧 rice blanket seedlings for machine transplanting 采用专用塑料软盘或硬盘装载营养土播种育秧, 培育出带土毯状或钵型毯状秧苗,

9、由插秧机械对带土秧苗切块来实现分秧与插秧的秧苗。 3.6 旱育秧 rice seedlings grown dryland 育秧苗床整治、稻种处理和苗床管理都选择在旱地进行的一种育秧方式。 3.7 DB50/T 2412019 3 壮秧剂 agent of health rice seedlings 一种具有消毒、调酸、化控、营养作用的水稻苗床调理剂。 3.8 有害生物 pest 稻田有害生物指在水稻栽培过程中,由于数量多而导致水稻生长发育受到重大损害的生物,主要包括水稻害虫、病原菌(体)引起的病害、杂草、鼠害、鸟类等。 3.9 安全排水期 safe drainage period 稻田施肥及

10、施用农药后不宜排水的间隔天数。 3.10 安全间隔期 safety interval 最后一次施药到水稻收获时允许的间隔天数。 4 生产要求 4.1 产地环境 绿色食品生态环境选择、环境空气质量、农田灌溉水质、土壤环境质量与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应符合GB 3095、GB 5084、GB 15618 和 NY/T 391 等相关规定。 4.2 品种 选择经国家或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引种备案,适宜当地生态条件,丰产稳产性好、抗病及抗逆力强、食味品质好的优质中稻品种, 品种品质等级符合 NY/T 593 的要求,并注意定期更换。 4.3 稻作模式 可选择一季中稻-冬水或冬闲休耕,中稻+渔(鱼

11、、鳅、虾、蟹、鳖、蛙等) 、中稻+鸭、中稻+鸭+渔共作种养,中稻与再生稻、马铃薯、蚕豆、豌豆、油菜、蔬菜、草莓、食用菌、黑麦草、紫云英、三叶草、苕子等粮油、蔬菜、饲草绿肥作物轮作或间套作换茬等绿色生产模式;前茬作物种植或稻+渔、稻+鸭、稻+渔+鸭共生种养应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相关规定。 4.4 肥料使用 4.4.1 肥料使用原则 肥料使用应符合 NY/T 394、NY/T 1868 的规定,遵循持续发展、安全优质、化肥减控、有机为主的原则;优先使用有机肥料,减控化学肥料,无机氮素用肥量减半使用。 4.4.2 肥料使用种类 4.4.2.1 生产 A 级绿色食品可使用农家肥料、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还

12、可使用符合规定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无机肥料、土壤调理剂、水稻苗床调理剂。 4.4.2.2 使用的肥料种类以农家肥料、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有机一无机复混肥料、无机肥料作为辅助肥料使用,补充农家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所含养分的不足。 4.4.2.3 有机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农用微生物菌剂质量应符合 NY 525、NY 798、NY 884、GB 18877、GB 20287 的规定。 4.4.2.4 附录 A 列出了优质中稻生产中常用肥料产品无害化指标要求。 4.4.2.5 根据土壤障碍因素,选用适宜的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其使用符合 NY

13、/T 3034 的规定。 DB50/T 2412019 4 4.5 有害生物防控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保持和优化稻田生态系统为基础,建立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和不利于病虫草害滋生的环境条件, 提高生物的多样性, 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平衡; 综合运用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技术和方法,将水稻病虫草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使稻米产品农药残留限量符合相关规定。 4.6 农药使用 4.6.1 农药使用应符合 GB/T 8321、NY/T 393、NY/T 1276、NY/T 1997 的有关规定。 4.6.2 附录 B 列出了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品种;附录

14、C.1 列出了绿色食品中稻生产允许使用的农药和其他植保产品清单,附录 C.2 列出了 A 级绿色食品中稻生产允许使用的其他农药清单;附录 D 列出了绿色食品中稻生产主要病虫害防治指标、 防治适期及推荐性使用药剂; 附录 E 列出了绿色食品中稻生产常用农药及其安全间隔期。 4.6.3 合理混用、 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或具有交互抗性的药剂, 延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4.7 渔药使用 渔药使用应符合 NY/T 755 的规定。 4.8 稻谷食品安全指标 稻谷食品安全相关指标、真菌毒素限量、污染物限量及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应符合 GB 2715、 GB 2761、GB 2762、GB 2763、

15、GB/T 2978 之规定。 5 育秧 5.1 育秧方式方法 5.1.1 因地制宜采用小拱棚地膜覆盖保温育秧或工厂化温室育秧方式;农户个体育秧或种植大户集中育秧可选择小拱棚地膜覆盖保温育秧;有条件建有智能温室大棚的可选择工厂化育秧。 5.1.2 根据不同的大田栽插方式选择相应的育秧方法;采用人工栽插可选择水稻旱育秧或湿润育秧;采用抛秧栽培可选择培育抛秧;采用毯苗机插栽培可选择培育毯苗机插秧。 5.2 叶龄及壮秧指标 冬水田或冬闲田一季中稻、 中稻-再生稻或稻-蔬菜轮作模式宜培育叶龄为 3.5 叶4.5 叶的中小苗秧;稻-油菜、稻-马铃薯或中稻-再生稻-蔬菜等两熟或三熟轮间套模式宜培育叶龄为 5

16、.5 叶7.5 叶的多蘖壮秧;不同育秧方法培育的秧苗素质应分别达到表 1 要求的壮秧指标。 表 1 不同育秧方式壮秧指标 育苗方式 秧龄 d 叶龄 叶 苗高 单株茎基宽 单株根数 条 分蘖株率 % 百株鲜重 g 绿叶数 叶 钵苗机插秧 355 4.50.5 153 0.50.1 153 100 455 4.50.5 毯苗机插秧 305 3.50.5 153 0.40.1 123 15 305 3.00.5 旱育秧 405 5.50.5 173 0.60.1 153 100 505 4.00.5 抛秧 355 4.50.5 153 0.50.1 123 40 355 4.00.5 湿润育秧 40

17、5 5.50.5 203 0.50.1 103 90 405 4.00.5 5.3 小拱棚地膜覆盖保温育秧 DB50/T 2412019 5 5.3.1 育秧材料 按不同的育秧方式方法准备相应的育秧材料。 5.3.1.1 育秧苗床 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的蔬菜园土或浅泥脚肥沃稻田作苗床,每栽 667 大田需准备苗床面积宜为毯苗机插秧 6 8 ,旱育秧或抛秧 12 18 ,湿润育秧 20 25 。 5.3.1.2 育秧盘 培育毯苗机插育秧每 667 移栽大田备毯苗塑料软盘或硬盘 16 个18 个;培育抛秧中苗秧每 667大田备规格为 60 33 、561 孔/盘的塑料软盘 35 个

18、40 个;培育抛秧大苗秧备 434 孔规格塑料软盘 45 个50 个。 5.3.1.3 地膜 每 667 移栽大田准备的农用地膜根据苗床面积确定,地膜质量应符合 GB 13735 的规定。 5.3.1.4 壮秧剂 根据不同的育秧方式准备相应数量的壮秧剂,一般每 667 移栽大田备足 0.25 0.5 ,其产品质量应符合 NY 526 相关要求;加入 15 20 营养土混匀制成壮秧剂拌和土。 5.3.1.5 营养土或营养泥 5.3.1.5.1 选择旱育机插秧每 667 移栽大田准备肥沃疏松的菜园土 100 120 ,粉碎过筛后按每 100kg 加入过磷酸钙 0.5kg、 尿素 1kg 和适量猪粪

19、水充分拌匀, 堆积盖膜发酵 30d40d,沤制苗床营养土。 5.3.1.5.2 选择湿润机插秧播前 25d30d 按 667 移栽大田施入有机肥 800 1000 和过磷酸钙0.1 0.2 培肥苗床作营养泥。 5.3.1.5.3 培育抛秧按每 667 移栽大田准备过筛的肥沃疏松菜园土或肥沃稀泥糊 50 60 ;旱育秧在播种前将堆沤腐熟有机肥 80 100 、过磷酸钙 0.3 0.5 混匀施入苗床。 5.3.1.6 水稻种子 每 667 移栽大田用稻种数量根据品种千粒重确定,宜备足杂交稻种子 1 1.2 ,常规稻种子2 4 ;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1 的规定。 5.3.2 种子处理 播

20、种前精选饱满整齐、发芽势强的种子进行晒种,用 56温水浸种 5min 后沥干,再用药剂进行消毒处理,待清水冲洗干净后用 3538的温度催芽至“粉嘴谷” 。 5.3.3 播种时间 播期视当地气候、耕制茬口、品种等因素综合考虑;当日平均温度稳定在 12时开始播种湿润秧田育秧;当日平均温度稳定在 10时开始播种旱地育秧;采用双膜覆盖育秧可适当提早播种时间;渝西和渝中、渝东北海拔 500 米以下浅丘河谷地区宜在 2 月下旬3 月上旬播种;渝中、渝东北海拔 500米900 米地区宜在 3 月中旬3 月下旬播种,渝东南地区、渝中及渝东北海拔 900 米以上地区,宜在3 月下旬4 月上旬播种。 5.3.4

21、播种方法 可采用精量播种器和撒播两种方法,撒播实行以厢按盘或面积定量均匀播撒。 5.3.5 育秧技术 DB50/T 2412019 6 5.3.5.1 旱育毯苗机插秧 苗床按 2 米开厢整地,厢面净宽 1.4 米1.5 米,保持平整,高低一致,无凹陷,无硬杂质、杂草,无病菌,秧床平、实、直、光;播种前苗床浇足水分,顺秧床平铺秧盘,匀铺营养土于盘内 1.8 ,再撒入壮秧剂拌合土后浇水抹平;种子采用定距播种器精量匀播,每盘播种 55g65g;浇足水分后撒上细泥土盖没种子,搭拱架盖实盖严地膜;采用双膜覆盖贴地覆盖一层薄膜后再搭小拱棚盖严地膜。 5.3.5.2 湿润育毯苗机插秧 播种前 25d30d

22、整平稻田苗床,用肥沃稻田田泥与水稻谷壳拌合后装填于软盘内,厚度 1.8cm 左右,撒入壮秧剂拌合土后抹平盘面,每盘精量播种 55g65g 种子,播后匀盖细土 0.3 0.5 ,搭建拱架进行单膜或双膜覆盖。 5.3.5.3 旱育秧 撒入 20 壮秧剂拌和土后欠细整平苗床,浇足水分后采用定距播种器进行精量匀播或撒播, 再用 20 细泥土盖没种子后,搭拱架单膜或双膜覆盖。 5.3.5.4 抛秧 播种前将床土浇足水分抹平后摆放秧盘,将盘下凸出的钵体全部压入泥浆,保持盘与床土紧密接触和盘面平整;将营养土或营养泥浆均匀装入秧盘钵体内至三分之二处,撒入壮秧剂拌合土,再用木片刮平盘面, 清除多余泥浆; 然后用

23、精量播种器将种子播入钵体中,每盘播种 25g28g;播种后用细土盖种,将每个钵体填满,清除盘面上多余泥土,然后搭拱架覆盖地膜;采用双膜覆盖贴育苗盘面覆盖一层地膜后再搭拱架盖膜。 5.3.5.5 湿润育秧 播种前 25d30d 整平稻田,按 667 移栽大田施入农家肥或有机肥 800kg1000kg 培肥。播种前按 2 米开厢做苗床,保持平整,高低一致,厢面净宽 1.4 米1.5 米,撒入壮秧剂拌合土后用精量播种器精播或人工均匀撒播,用细土盖种后搭拱架单膜或双膜覆盖。 5.3.6 苗床管理 5.3.6.1 温度调控 播种至出苗前盖严地膜,膜内温度控制在 35以内,膜内温度超过 35时注意通风降温

24、。出苗至1 叶期温度控制在 25左右;2 叶期温度控制在 20左右,晴天白天揭膜炼苗,晚上盖膜;揭膜炼苗应先揭开两头、次揭一边、最后全揭;炼苗期间如遇低温寒潮天气应及时覆盖地膜保温。 5.3.6.2 湿度调控 旱育秧、机插秧出苗前保持苗床土湿润;出苗后至 2 叶 1 心期应控水降湿;若出现苗床土发白或早晚秧苗叶尖无水珠或秧苗开始卷叶时,注意在早、晚揭膜浇水或灌水;毯苗机插秧在移栽前 3d5d 控湿炼苗,促进秧苗盘根。 5.3.6.3 施肥 2 叶 1 心期每 667 苗床施腐熟清粪水或沼液 1000 作 “断奶肥” , 移栽前 3 天施同量的肥料作 “送嫁肥” 。 5.3.6.4 病虫鼠害防治

25、 水稻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 播种后在苗床四周投放安全鼠药毒饵灭鼠; 出苗至 1 叶 1 心期,注意防治绵腐病、立枯病等病害;移栽前 1d2d,药剂喷苗预防稻瘟病。 5.3.6.5 大龄秧苗生长调控 DB50/T 2412019 7 培育 5.5 叶以下的大龄多蘖壮秧宜在秧龄 2 叶 1 心时用多效唑喷施控苗防徒长; 培育叶龄 6 叶以上的大龄秧苗,宜在 4 叶期再喷施一次多效唑。 5.4 工厂化温室育秧 5.4.1 育秧设备及材料 5.4.1.1 育秧设备 准备土壤粉碎机、种子催芽机、.蒸汽发生器及控制设备、育秧温室大棚、育秧塑料硬盘(每 667 移栽大田准备 15 个18 个)、育苗

26、精量播种机、育秧钢架、运秧小车等设施设备。 5.4.1.2 育秧物资 按 5.3.1.5 要求每 667 移栽大田备足营养土 90 100 ; 准备壮秧剂 0.25 0.3 , 优质杂交稻种子 1.0 1.2 或优质常规稻种子 2 4 ;壮秧剂及种子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5.4.2 播种时间 根据当地天气状况及插秧机数量等调控分期播种育秧时间。 5.4.3 种子处理 精选种子后在 35循环水浴中浸种 27h 后捞出装盘,在温度为 35的催芽箱中催芽 6h8h,约有90%种子破胸露白后即可取出种子晾干备用。 5.4.4 流水线精量播种 5.4.4.1 播种流水线与标准塑料硬盘匹配,一次完成铺撒床土

27、、刷平、淋水、播种、覆土等作业。 5.4.4.2 精量调节每盘播种量达到 55g60g,每盘洒水量约 500ml,盖土厚度 0.3cm0.5cm。 5.4.4.3 播种后由人工从播种流水线上取下育秧盘,转入育秧温室摆放整齐,单层大棚育秧硬盘直接摆在整平的地面或钢架上,多层钢架大棚则摆在育秧架的各层。 5.4.5 育秧管理 5.4.5.1 温度控制 出苗至 1 叶 1 心期以前棚内温度控制在 2528,棚内温度最高不超过 30,夜间最低温度保持在 15以上;1 叶 1 心至 2 叶 1 心期温度控制在 2025,注意通风透气,防止气温骤然升降引起高温烧苗或死苗;移栽前 7d,根据天气状况进行敞棚

28、炼苗。 5.4.5.2 浇水 出苗阶段每天少量多次补水,保持盘土湿润,出苗后减少补水;遇盘土发白、秧苗卷叶时注意补水使盘土水分达到饱和,避免青枯死苗。 5.4.5.3 增光 采用旋转式秧架缓动可增加立体苗架各层光照时间;固定式秧架在 2 叶期后,上下、里外间定期倒盘,使秧盘受光均匀,秧苗生长一致。 5.4.5.4 施肥 秧苗 2 叶 1 心期追施断奶肥,可选用水溶性肥料进行水肥一体化施用,肥料质量符合 NY 1110 的规定;或每平方米用尿素 5g10g 兑水 1000 倍均匀喷雾,并喷清水洗苗;移栽前三天追施与断奶肥同量的“送嫁肥” 。 5.4.5.5 病虫害防治 DB50/T 241201

29、9 8 秧苗 1 叶 1 心期注意防治立枯病;栽插前 1d2d 药剂喷苗预防稻瘟病。 5.4.5.6 通风炼苗 出苗阶段以闭棚为主,根据需要适当通风;1 叶 1 心期至 2 叶 1 心期白天通风,夜间闭棚;2 叶 1心期后全天通风不闭棚,降温炼苗;移栽前 3d5d 注意控湿,促进秧苗盘根。 6 大田栽培 6.1 整田 6.1.1 翻耕田 6.1.1.1 平整稻田,淹水防渗漏,采用机械化浅旋耕或人工耕整稻田,除草灭茬,做到肥足、田平、水浅,无残茬,保持浅水栽(插、抛)秧。 6.1.1.2 机插栽培耕作深度不超过 30 ,确保田面平整,无过量残物,田块内高低落差不大于 3 ;机械浅旋耕作业质量应符

30、合 NY/T 499 的规定。 6.1.2 免耕田 平整稻田,做好田边田角防渗漏,保持 1 2 浅水层。 6.2 大田栽插 因地制宜选择机插、宽窄行人工栽插、抛秧等方式;水源方便、地势开阔、田块面积较大的地区、适宜机械化栽插的可选择机插栽培; 稻田面积较小、 地势起伏较大的丘陵山地稻田可选择宽窄行人工栽插或抛秧栽培。 6.2.1 移栽叶龄 稻茬作物生育期较短的两熟稻田和冬水、冬闲田或稻田综合种养种植模式的稻田,秧苗移栽叶龄宜为 3.5 叶4.5 叶; 稻茬作物生育期较长的两熟或三熟模式稻田,秧苗移栽叶龄宜为 5.5 叶7.5叶。 6.2.2 栽插密度 6.2.2.1 机插栽培 每 667 插足

31、 1.1 万穴1.4 万穴, 杂交稻平均每穴插 2 粒谷苗, 基本苗达到 2.5 万苗3.0 万苗,常规稻平均每穴 3 粒4 粒谷苗,基本苗达到 4.0 万苗5.0 万苗;根据田块大小选择插秧机型,机插作业按 DB/T 684 有关要求执行。 6.2.2.2 人工宽窄行栽插 6.2.2.2.1 可按(33.3 40 +2026.7 )1820 规格,采用宽行窄株或宽窄行相间栽插; 每 667 插足 1.0 万穴1.3 万穴,杂交稻每穴插 2 粒谷苗,基本苗达到 2.0 万苗2.6 万苗;常规稻每穴插 3 粒4 粒谷苗,基本苗达到 4.0 万苗5.0 万苗。 6.2.2.2.2 插秧质量应达到:

32、插浅行直,株距一致,每穴栽插苗数均匀,秧苗不飘浮,少植伤。 6.2.2.3 抛秧 6.2.2.3.1 宜选择阴天或晴天抛(钉)秧,随起随抛。 6.2.2.3.2 每 667 大田杂交稻抛钉 1.2 万穴1.5 万穴, 常规稻抛钉 1.8 万穴2.0 万穴; 根据不同品种类型和稻田土壤肥力状况适当调整抛钉密度。 6.2.2.3.3 秧苗抛钉时先远后近,先抛总盘数的 70%,30%来回补稀补缺. 6.2.2.3.4 秧苗抛钉后稻田 3d 内不灌水,避免流水冲刷引起飘秧。 DB50/T 2412019 9 6.3 施肥 6.3.1 施肥总量 根据移栽稻田土壤肥力水平、 栽培水稻品种的需肥特点和目标产

33、量要求, 合理搭配不同的肥料品种和数量;目标产量 500 kg/667 的中等肥力稻田,每 667 宜施用纯氮(N)8.0kg10.0kg、五氧化二磷(P2O5)4.0kg5.0kg、氧化钾(K2O)4.0 kg5.0kg。 6.3.3 施肥时期及方法 6.3.3.1 前茬作物收获后秸秆全部还田。 6.3.3.2 采用“一底两追”施肥法,重施底肥,适时追施分蘖肥,增施穗肥。 6.3.3.3 底肥在水稻移栽前 1d3d 施入, 分蘖肥人工宽窄行栽培及抛秧栽培在栽后 7d10d 追施, 毯苗机插栽培在栽后 20d25d 追施,穗肥在孕穗初期晒田复水后追施。 6.4 水分管理 6.4.1 水稻全生育

34、期采用节水灌溉方法。 6.4.2 浅水栽(抛、插)秧,湿润立苗(水深 1 2 ) ,薄水分蘖(水深 1.5 2 ) ;分蘖后期保灌田够苗晒田(在田间苗数达预期穗数的 80%时开始晒田,轻晒 2 次3 次,直到倒 2 叶露尖复水) ;稻+渔共生模式和望天田关深水 8 10 控蘖;孕穗期保持浅水,穗分化后灌水并保持 3 5 水层至抽穗扬花期,灌浆成熟期干湿交替间歇灌溉,后期防止脱水过早。 6.5 有害生物绿色防控 6.5.1 生态调控 6.5.1.1 保护利用天敌 6.5.1.1.1 水稻生产前期适当放宽防治指标,保护和利用天敌,维护天敌种群多样性。 6.5.1.1.2 田坎增种芝麻、豆科等农作物

35、,为青蛙、蜘蛛、寄生蜂等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提供栖息和迁移条件,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充分发挥天敌控害作用。 6.5.1.2 综合种养 6.5.1.2.1 采用稻鸭共栖、稻渔共作等综合种养方式控制稻田前期杂草和水稻基部虫害。 6.5.1.2.2 稻鸭共栖在水稻秧苗返青后至孕穗期放羽小鸭,以鸭龄 10d15d 为宜,每 667m2稻田放鸭10 只15 只,破口抽穗前收鸭。 6.5.1.2.3 稻渔共作可通过放养渔类(鱼、泥鳅、虾、蟹、鳖等) ,抑制水稻基部虫害、杂草和纹枯病;稻田养渔宜混养,以立夏至小满投放渔苗为宜,并注意加高加厚田埂,挖好鱼沟鱼凼,防稻田漏水和洪水冲刷。 6.5.3 农业

36、防控 6.5.3.1 选用抗性强的品种,定期轮换种植,减轻病虫草害发生。 6.5.3.2 采用绿色稻作制度轮作换茬或综合种养结合、健身栽培等农艺措施,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6.5.3.3 适时耕耙稻田,深埋稻桩,清除稻田菌核,压低病虫基数。 6.5.3.4 稻田在螟虫越冬代化蛹期前关水 5cm10cm,保持 3d5d,杀灭部分老熟幼虫和蛹。 6.5.4 生物防控 6.5.4.1 天敌应用 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蛾始盛期释放卵寄生蜂等,每代放蜂 2 次3 次,间隔 3d5d,每 667 均匀放置 5 个8 个点,每次放蜂 10000 头,放蜂高度以分蘖期蜂卡高于植株顶端 5cm20cm、穗期低于植

37、株顶端 5cm10cm 为宜。 DB50/T 2412019 10 6.5.4.2 生物农药防治 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井冈霉素、金龟子绿僵菌 CQMa421 等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使用生物农药时间应比化学农药施用提早 3d5d。 6.5.5 理化诱控 6.5.5.1 诱虫灯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诱虫灯,诱杀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成虫,减少田间落卵量,降低虫口基数。每 2hm22.7hm2安装 1 盏灯,采用井字形或之字形排列,灯距 150m200m。 6.5.5.2 性诱剂诱杀 在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成虫始盛期,采取横竖成行,外密内疏的模式,每 667 放置

38、2 个3 个诱捕器,内置诱芯 1 个(根据诱芯种类,确定更换时间),诱捕器之间距离 15 米,放置高度在水稻分蘖期以高出地面 30cm50cm,穗期高出稻株顶端 10cm 为宜。 6.5.5.3 人工捕杀与除草 可采取人工捕杀害虫和除草,拔除病虫害植株和杂草,压低虫口基数,减轻危害,减少施药。 6.5.6 科学用药 6.5.6.1 防治时期及要求 6.5.6.1.1 根据病虫草害发生动态和趋势及当地植保部门发布的病虫草害防治信息,在主要病虫草害关键防治时期或达到防治指标时进行药剂防治。 6.5.6.1.2 种子处理期重点预防稻瘟病;秧苗期重点预防和防治稻瘟病,兼治立枯病、稻蓟马等病虫害;播种和

39、栽插前后进行杂草防除。 6.5.6.1.3 大田栽培期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纵卷叶螟、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6.5.6.2 药剂选择 严格按照 GB/T 8321、NY/T 393、NY/T 1276 及附录 B、附录 C、附录 D、附录 E 的规定,严禁使用违禁农药品种,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路药剂。 6.5.6.3 安全用药 使用先进的施药器械,科学安全用药;严格控制施药量和施药次数,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 在同一个水稻生长季节,避免多次重复使用同种化学合成农药及其复配剂。 6.5.7 水稻主要病虫草害药剂防治 6.5.7.1 秧田期病害 水稻秧田期出现立枯病可在发病初期用

40、多抗霉素或噁霉灵或寡雄霉素等药剂进行喷施; 若出现绵腐病中心病株用精甲霜灵及时喷雾防治。 6.5.7.2 稻瘟病 苗瘟在秧田出现发病中心或有急性病斑出现时防治; 叶瘟在稻田出现 5 个以上发病中心或有急性病斑出现时防治;在稻瘟病常发区和种植感病品种的田块,宜在水稻抽穗初期、齐穗期各施药一次预防穗颈瘟;防治药剂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嘧菌酯、井冈蜡芽菌、咪鲜胺、苯甲嘧菌酯、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等。 6.5.7.3 纹枯病 DB50/T 2412019 11 宜在水稻分蘖期、 孕穗期达到防治指标时施药; 防治药剂可选用井冈霉素、 蜡质芽孢杆菌、 井冈蛇床素、苯甲嘧菌酯等。 6.5.7.4 稻曲病 宜

41、在水稻孕穗后期 (即水稻破口前 3d7d) 施药防治, 严重田块在抽穗始期 (即水稻破口 50%左右)进行第二次施药;若用药当天遇下雨应及时抓住晴好天气补治;防治药剂可选用戊唑醇、咪鲜胺、蜡质芽孢杆菌、噻呋酰胺等。 6.5.7.5 水稻螟虫 宜在螟卵孵化高峰期进行防治;药剂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 CQMa421、苏云金杆菌、氯虫噻虫嗪、甲维茚虫威等。 6.5.7.6 稻飞虱 宜在水稻秧田期、分蘖期、孕穗至灌浆期达到防治指标时和若虫高峰期施药防治;药剂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 CQMa421、氯虫噻虫嗪、呋虫胺、噻嗪酮、吡蚜酮、噻虫胺等。 6.5.7.7 稻纵卷叶螟 在 100 丛水稻有卵 20 粒以上,

42、或 100 丛水稻有初卷小虫苞 15 个20 个时,或水稻分蘖期 100 丛有虫 40 头,穗期 100 丛有虫 20 头;幼虫初孵期时防治;防治药剂选用金龟子绿僵菌、乙基多 杀菌素、短稳杆菌、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苦皮藤素、甲维虱螨脲、四氯虫酰胺等。 6.5.7.8 杂草防除 根据杂草发生种类和适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对水稻及后茬作物安全,对土壤、地下水源和环境无污染的适宜除草剂产品,除草剂使用符合 NY/T 1997 的要求。 6.5.7.8.1 秧田杂草 水稻播种至立针期,可喷施氯吡嘧磺隆、苄嘧磺隆等防治莎草科、阔叶类杂草等;在水稻 2.5 叶3 叶期,可喷施二氯喹啉酸等防治稗草。

43、 6.5.7.8.2 本田杂草 根据杂草种类和药剂使用要求,可采用毒土(肥)撒施或喷雾法,于水稻移栽前后,加适量尿素、复合肥(碱性化肥除外)或细土拌匀撒入稻田中;或直接采用药剂喷雾杂草茎叶;施药时稻田应保持 3 cm5cm 水层,并在 4d5d 内不排水;可选用苄嘧蟥隆、苄.乙、吡嘧蟥隆、双草醚、吡嘧磺隆、氰氟草酯等药剂防除稗草、莎草、马唐、水花生等多种稻田杂草。 7 收获、运输贮藏 7.1 收获 7.1.1 为了保证优质稻米质不受影响, 宜在全田谷粒 95%以上黄熟, 稻谷含水量 25%左右时选晴好天气收割。 7.1.2 人工收割时宜小把捆绑,放在稻桩上自然晾晒 5d7d,降低稻谷水分含量后

44、再进行机械脱粒。 7.1.3 在机收适宜区可采用机械收割,注意减少落粒损失,机收作业质量符合 NY/T 498 之规定。 7.2 包装 7.2.1 稻谷收获运输的包装材料应安全卫生,符合 NY/T 658 的规定。 7.2.2 包装上印刷的油漆或贴标签的黏合剂不应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且不应直接接触稻谷。 7.2.3 包装应利于稻谷的运输和贮存,并保障物流过程中稻谷的质量安全。 DB50/T 2412019 12 7.2.4 不应使用含有邻苯二甲酸酯、丙烯腈和双酚 A 物质的包装材料,塑料包装材料不应使用回收再用料和聚氯乙烯塑料。 7.3 晾晒或烘干 7.3.1 不同品种要分收、分晒,宜采用晒

45、席逐步阴干或采用机械化低温烘干;防止在水泥地上暴晒,禁止在柏油路上翻晒。 7.3.2 采用自然晾晒要确保稻谷含水量晒到 13%以下,同时避免高温灼伤。 7.3.3 采用烘干的稻谷待其水分含量保持到低于安全水分标准 1%以下入库贮藏。 7.4 贮藏运输 7.4.1 稻谷贮藏设施、周围环境、卫生要求、堆放管理、出入库、保质处理、运输、档案记录等应符合 NY/T 1056 要求。 7.4.2 稻谷贮藏环境应洁净卫生,远离污染源。 7.4.3 不应与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及其他任何有毒、有害、有气味、易污染环境的物质一起贮藏运输,确保稻谷运输贮藏过程不被污染。 DB50/T 2412019 13 A A

46、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常用肥料产品无害化指标要求 肥料产品 类型 粪大肠 菌群数 个/g(ml) 蛔虫卵 死亡率 % 砷及其 化合物 (以 As 计) mg/kg 镉及其 化合物 (以 Cd 计) mg/kg 铅及其 化合物 (以 Pb 计) mg/kg 铬及其 化合物 (以 Cr 计) mg/kg 汞及其 化合物 (以 Hg 计) mg/kg 指标 依据 有机-无机 复混肥料 100 95 50 10 150 500 5 GB 18877 农用微生物菌剂 100 95 75 10 100 150 5 GB 20287 肥 料 50 10 200 500 5 GB/T 23349 有机

47、肥料 100 95 15 3 50 150 2 NY 525 复合微生物肥料 100 95 15 3 50 150 2 NY/T 798 生物有机 肥料 100 95 15 3 50 150 2 NY 884 水溶肥料 10 10 50 50 5 NY 1110 DB50/T 2412019 14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国家明令禁止及限制使用的农药品种 禁限类型 农药品种 备注 禁止使用 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苯线磷、地虫硫磷、甲基硫环磷、磷化钙、磷化镁、磷化锌、硫线磷、蝇毒磷、治螟磷、特丁硫磷、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氟乙酸钠、滴滴涕、六六六、艾氏剂、狄氏剂

48、、毒杀芬、二溴乙烷、二溴氯炳烷、杀虫脒、三氯杀螨醇、氯磺隆、福美甲胂、福美胂、除草醚、百草枯水剂、砷类、铅类、汞制剂、毒鼠强、毒鼠硅、甲磺隆、甲磺隆复配制剂、胺苯磺隆复配制剂、氟苯虫酰胺 剧毒、高毒、高残留、致畸、致癌、对共作和后作有影响 限制使用 甲拌磷、甲基异柳磷、克百威 、磷化铝、硫丹、氯化苦、灭多威 、灭线磷、水胺硫磷、涕灭威、溴甲烷、氧乐果、百草枯、2,4-滴丁酯、C 型肉毒梭菌毒素、D 型肉毒梭菌毒素、氟鼠灵、敌鼠钠盐、杀鼠灵、杀鼠醚、溴敌隆、溴鼠灵 定点经营 丁硫克百威、丁酰肼、毒死蜱、氟虫腈、乐果、氰戊菊酯、三唑磷、乙酰甲胺磷 定点经营时间待定 注:该名单将随国家最新规定而修订

49、。 DB50/T 2412019 15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表 C.1 绿色食品中稻生产允许使用的农药和其他植保产品清单 类别 组分名称 备 注 I. 植 物和 动 物来源 乙蒜素(大蒜提取物) 防治稻瘟病、烂秧病(浸种) 蛇床子素 防治稻曲病 苦皮藤素(苦皮藤提取物) 防治稻纵卷叶螟 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苦参等提取物) 防治水稻大螟和条纹叶枯病 菇类蛋白多糖(菇类提取物) 与井冈霉素复配防治水稻纹枯病 害虫天敌(如寄生蜂、瓢虫、草蛉等) 控制水稻害虫 .微生物来源 真菌及真菌提取物(白僵菌、耳霉菌、金龟子绿僵菌 CQMa421、寡雄腐霉菌等) 球孢白僵菌防治二化螟、 稻飞虱、

50、 稻纵卷叶螟、 稻蓟马;耳霉菌防治稻飞虱;金龟子绿僵菌 CQMa421 防治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叶蝉;寡雄腐霉菌防治水稻立枯病 细菌及细菌提取物 (苏云金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蜡质芽孢杆菌、 多粘类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短稳杆菌等) 苏云金杆菌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 水稻纹枯病、 稻曲病; 蜡质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稻曲病、 水稻纹枯病; 多粘类芽孢杆菌防治水稻纹枯病;荧光假单胞杆菌防治稻瘟病; 短稳杆菌防治稻纵卷叶螟。 病毒及病毒提取物(核型多角体病毒等)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稻纵卷叶螟。 多杀霉素、乙基多杀菌素 乙基多杀菌素水稻稻纵卷叶螟、蓟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食品饮料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