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回顾与前瞻:北宋使辽诗研究的学术史考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3525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顾与前瞻:北宋使辽诗研究的学术史考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回顾与前瞻:北宋使辽诗研究的学术史考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回顾与前瞻:北宋使辽诗研究的学术史考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回顾与前瞻:北宋使辽诗研究的学术史考察于东新,杨澍婉(内蒙古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通辽028043)摘要 在“澶渊之盟”之后,宋、辽定期遣使交聘成为双方交往的主要活动。北宋使臣在出使辽国的途中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使辽诗”。学界从整体研究、个案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对于北宋使辽诗的特点、价值、意义等做了较深入的探究,成绩不小。未来的使辽诗研究宜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强化文学本位,将其置于宏阔的中华文学史视野之下,考察其对于中华文学多元一体历史格局形成的重要贡献。同时,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语境,可以将使辽诗作为“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有意味的”观测点。关键词 使辽诗;宋辽交聘

2、;中华文学史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1-0215(2023)03-0118-07北宋使辽诗创作是宋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饶有意味的文学现象。宋辽两国自“澶渊之盟”(1005年)之后,互通使节,和平交好。其中,北宋使臣在使辽途中创作了数量可观的诗歌,成为南北文学交流的明证。正如胡传志所说:“北宋文学通过图书和使节等媒介影响辽文学,同时,辽文化又反过来渗透到部分北宋文人的创作中”1。所以,北宋使辽诗的书写牵涉到南北双方文学发展与演进的状态,也牵涉中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因而学界对此多有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在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回顾使辽诗研究的学术历史,

3、并总结其中的得失,有助于理清宋辽文化交流的历史现场,明确使辽诗在宋代文学中的独特价值以及对辽文学的深刻影响。此项工作也对进一步考察中华文学历史中的一体多元的流变,具有重要意义。概括来说,学界对于使辽诗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这些研究奠定了未来使辽诗研究的学术基础。一、北宋使辽诗的整体研究最早的北宋使辽诗研究是从整理与收集使辽文献开始的。民国年间,陈述撰有 辽金闻见录笺注,“共收入辽金使节的闻见录、行程录、出使记、出使诗百十余种”2 103,此外他还作 刘敞使北诗笺证,该文征事论史,奠定了使辽诗研究最初的历史学色彩。此后,1992年蒋祖怡、张涤云整理出版了 全辽诗话3,其基于清代学者周春的稿

4、本 增订辽诗话,对稿本做了校点、笺注,又新增北宋使辽诗及后代涉及辽代史实、史迹等的诗作,共收录余靖、刁约、宋祁、韩琦、王珪、刘敞、欧阳修、范镇、沈遘、王安石、郑獬、陈襄、苏颂、刘挚、王钦臣、苏辙、彭汝砺、张舜民、刘跂19位使辽宋臣的241首使辽诗,在诗前详注诗歌出处,在诗后做了语义注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北疆纪行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9ZDA281);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科研基本费专项项目“京师文学活动与辽金元文学风貌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契丹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2JZD030)。作者简介 于东新,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文

5、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辽金元民族文学;杨澍婉,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专业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Minz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49 No.3May 2023第49卷 第3期2023年5月 118释,并予校订和考证。1995年,赵永春编 奉使辽金行程录,收录了余靖、王珪、刘敞、欧阳修、刁约、王安石、苏颂、苏辙、彭汝砺9位使辽宋臣的使辽诗227首,并作了简注4。是书与 全辽诗话 相比,考察的范围转向了宋与辽、金两朝交聘的过程。

6、同时,还收录使辽行程录、使金诗、使金行程录、金人纪事等,为研究北宋、南宋与辽、金两朝的交聘内容提供了更丰富的史料。集中收集整理使辽诗作的是李义、胡廷荣的 全编宋人使辽诗与行记校注考5,是书收入“北宋22人使辽诗344首和残句3则,赋1篇(附录中)”2 104,以宋臣的使辽行程及纪行文本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凸显了使辽文学活动的研究价值。上述成果皆为使辽诗文献搜集、整理的著述,但却不是专门的使辽诗研究,其中 全辽诗话 所涉使辽诗是对“全辽诗”的增补,而 奉使辽金行程录 的研究目的是为客观地展现宋辽金交聘活动之概貌,至于 全编宋人使辽诗与行记校注考 不仅观照使辽诗,还将使辽行记涵

7、纳其中,显然其主要还是历史的研究,并非专门的文学文献整理。可见,此期使辽诗的文学性尚未成为学界关注的中心。使辽诗的文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王水照 论北宋使辽诗的两个问题6有开辟草莱之功,其主要关注了两个问题:一是北宋使辽诗所反映出的民族问题;二是北宋使辽诗是诗歌史上的一种特殊类型,在艺术上可与盛唐边塞诗做对比。上述问题基本奠定了北宋使辽诗文学研究的方向,即民族问题、诗歌类型、对使辽诗之独特性的体察。(一)关于北宋使辽诗之民族问题的探讨北宋使辽诗作为汉民族与契丹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产物,关涉到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问题。关于“交流”,学界侧重考察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异质性,如王水照发现使辽诗中

8、体现了宋辽关系的和平而并不平等,认为这极大程度上损害了宋朝使臣的民族自尊心。正因如此,“使辽诗中也表达了对失落故土的关切、焦虑、痛苦、决心收复等等情怀”6;吕肖奂关注宋辽在外交方面显著的文化差异,还原了宋辽两朝看待“礼”的不同视角7;阮丽萍将文化交流中的差异问题继续深化,认为使臣所代表的是宋朝极具优越性的文化正统的传播论调,“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并不完全在于文化差异本身,而在于跨文化传播者对于 差异 的处理”8。关于“融合”,研究者主要观照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性。有学者着眼于微观,宋德金 辽金文人与酒 从使辽诗中的“酒”意象生发出宋辽交聘中民族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问题9;有学者立足宏观,张晶 辽金诗史以

9、描写契丹人民生活的使辽诗论证辽地风俗和契丹社会文化,旨在研究民族交流与融合、南北文化互渗对文学史发展的意义10;周秀荣在 民族文化融合与辽宋诗词间的关系 中谈及宋辽文学的双向影响关系11;刘扬忠通过分析使辽诗的具体内容场景,认为使辽诗不仅体现当时辽境的华夏风,而且能够见出民族融合与南北文化的交融12。上述研究将王水照从使辽诗中关注到的个体民族情绪问题,推进至民族之间文化互动的整体问题上来,由此考察在同一历史时期并存的民族之间的互动,揭橥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二)关于北宋使辽诗之诗歌类型的研究作为宋代文学之特殊的诗歌体式,学界着眼于使辽诗与其他诗歌类型的区别研究。王水照将北宋

10、使辽诗看作诗歌史上的一种特殊类型,并将其与盛唐边塞诗进行对比,认为前者内敛平稳,多平实铺叙的旅思客怀之作;后者慷慨凛然,多夸张想象的紧张临战图景。二者的区别源于由宋唐兵力的悬殊差异导致的外交政策不同,也源于宋朝使臣的身份限制牵制了其创作。在创作中,宋代使臣们体现出一种更严格的、受制于宋辽朝廷的筛选意识;丁沂璐则直接将北宋使辽诗纳入北宋边塞诗的范畴13。然而如此归类的局限性在于,北宋使辽诗的内容相比仅描写边塞风物的诗歌来说更为广阔:诗人描写自己从北宋都城汴京出发,通向辽国腹地的使辽线路以及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比“边塞诗”,使辽诗因其时间的连续性更能体现出景物、气候、文人心态在行程中动

11、态变化的过程,即其描写范围及题材远非边塞诗所能涵盖的,故北宋使辽诗是区别于边塞诗的一种诗歌类型。李德辉的 论馆驿与唐宋诗的关系14,以使辽诗中的个别馆驿诗为研究对象,为细化使辽诗类型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还有学者将视野放在“送人使辽诗”的研究中,杨静 宋代送人使辽诗论略 最先将“送人 119使辽诗”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提炼出送人使辽诗“借送别诗以论政”的特点15,而丁沂璐在杨静研究的基础上,着眼宋辽交聘与宋辽文化的交流互动,观照宋朝使臣出使的前奏,发掘送人使辽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使途艰辛、思乡之情、民族文化交融以及讲仁修睦等16,这种对于使辽诗内部类型所做的细致考察是北宋使辽诗研究进一步趋向纵深的

12、表现。(三)关于北宋使辽诗之独特性的考察当使辽诗被作为一种独立的诗歌类型时,就需要进一步考察其身份与艺术的独特性。北宋使臣从南向北一路而行,辽地风物、文化等皆大异于中原,使辽诗对这些“异”有不同层面的体现这是使辽诗区别于其他宋诗的独特性。张国庆的 从辽诗及北宋使辽诗看辽代社会 着力探讨使辽诗中内容描写的特异性,分析使辽诗中辽地“异”于中原之处:从契丹人游牧渔猎活动、饮食习俗、节庆习俗和崇佛现象以及辽廷接待宋使的情况、奚人聚居区山水村落和居住习俗,见出辽人仰慕中原汉儒文化的社会特点17;诸葛忆兵的 论北宋使辽诗 考察了北宋使臣情感态度从拒斥向适应转变的动态变化过程18;王辉斌的 宋金元奉使诗探论

13、对欧阳修、王安石、彭汝砺、苏颂、苏辙、刘敞六位使臣的使辽诗进行分析,挖掘了这些使辽诗歌中所包含的时代性特征19;刘炳辉的 民族志视野下的北宋使辽诗 认为北宋使臣在有意识地创作使辽诗,同时也在无意识地书写民族志20。总之,上述关于使辽诗的独特性研究,皆着眼于诗歌内容而论之。白金的 两宋与北朝交聘诗之差异及其形成原因21深化了北宋使辽诗的内容研究,不仅归纳了使辽诗独特的思想主题,而且结合北宋、南宋大不相同的双边关系与外交政策,分述使辽诗与使金诗主题差异的形成原因,通过对比论证使辽诗之独特性。然而讨论使辽诗之独特性时,不应只限于宋代文学,还应将使辽诗置于更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下,更广泛地关注使辽诗与其他

14、时代纪行诗的区别与联系。二、北宋使辽诗的典型个案研究学界关于北宋使辽诗具体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主要集中在苏颂和王安石的使辽诗上,同时,对苏辙、彭汝砺、王珪等人的使辽诗也给予了正面探究。(一)有关苏颂使辽诗的研究苏颂(10201101)于治平四年(1067年)至元丰四年(1081年)十四年间,“先后五次参加对辽的外事活动”22,现存使辽诗凡58首,并在元丰四年受命编修了 华戎鲁卫信录,详尽叙述了辽朝的政治、经济、地理、外交等特点23。无论是使辽诗的数量、质量,还是对北宋与辽国外交关系所做的贡献,苏颂都是极具研究价值的使辽诗人。有关苏颂使辽诗的研究,大约有如下情况:其一,是将苏颂使辽诗当作宋辽两朝

15、交往的史料来研究。如朱仲玉的 论苏颂,在论述苏颂的政治功绩及自然科学成就时提及了使辽诗24;赵永春的 略论苏颂使辽 以使辽诗为观测点,分析苏颂在维护宋辽和平以及推介辽国风土人情、经济状况等两国交聘活动中所做的贡献,并挖掘苏颂前后使辽诗的史料价值25。总之,一些历史学者将苏颂使辽诗当作历史文献,考察宋辽两国的政治外交活动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活动,他们看重的是苏颂使辽诗内容的历史真实性。其二,是对苏颂使辽诗的文学研究。从文本注解、使辽路径确认,到诗歌内涵解读,再到诗歌独特性及价值的确证,学界从浅层文本向深层内涵推进。陈子彬、齐敬之为苏颂两次使辽途中所作的58首使辽诗做了详细注解26;石砚枢探析了苏颂

16、使辽诗所书写的塞外风光与人文风貌27;胡彦的 试论苏颂“使辽诗”中的爱国情怀 则深入讨论了诗中的爱国情怀及其艺术成就28,而其 苏颂“使辽诗”和“科学诗”探究 梳理了苏颂使辽诗的独特题材和艺术风格29;林阳华的研究点是苏颂的自注,认为苏颂的使辽诗自注彰显了诗人“有意借用自注以书写辽国地域文化的自觉性”30。(二)有关王安石使辽诗的讨论学界对于王安石在宋辽交聘活动中留下的作品颇有争议,故研究多集中在其是否使辽的问题上。据史料记载,王安石在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曾做过“送伴使”,送辽国使者至宋辽边境一带,但王安石是否真正出使过辽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王安石未曾使辽,仅作送伴使”说与“嘉

17、祐八年王安石使辽”说。120潘中心、刘乃昌、高洪奎、高克勤等持第一种观点,认为王安石嘉祐五年作送伴使,但针对王安石是否被派遣使辽的问题未给出明确答复。赵克则明确认为王安石仅做过契丹送伴使到过宋境之内的宋辽边境,未曾踏入辽国领土,也从未出使过辽国。嘉祐五年、六年两次被派出使皆辞行,存三十余首送伴诗,其中 涿州 出塞 系后人伪作31。张涤云坚持第二种观点,即承认“嘉祐八年(1063年)王安石使辽”说,其论文 关于王安石使辽与使辽诗的考辨 对赵克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王安石虽然未在嘉祐五年、六年出使辽国,但以王安石作品为内证并综合前人的旁证,确定王安石在其母逝世前不久,即嘉祐八年暮春国丧期间被派出做

18、国信使32。后来胡廷荣发文 王安石使辽诗和使辽终点涿州考,认同张涤云的“嘉祐八年王安石使辽”说,并从地理科学的角度旁证了这个结论33。对此,刘成国、卢云姝的 王安石使辽考论兼与张涤云先生商榷 一文继续深入探究,举出嘉祐八年六月王安石在汴京的明证,认为“嘉祐八年王安石使辽”在时间上无法自圆其说,批驳了张涤云的意见,进一步确认“王安石未曾使辽,仅作送伴使”的观点34。其后刘成国又撰 新见史料与王安石生平行实疑难考,继续强化“王安石未曾使辽,仅作送伴使”说,并解决了一直以来悬而未决的王安石诗歌 涿州 出塞 是否为伪作的问题。之前赵克将两首诗系于伪作的原因,是基于送伴使无法跨过宋辽边境、进入辽地的认识

19、,然而刘成国在文中排布邀宋史过境置酒的例证,于是王安石在嘉祐五年作送伴使时被邀过境置酒则成为顺理成章的解释35。如此一来,王安石虽未曾正式使辽,但为送伴使时曾被邀过境置酒,遂有 涿州 出塞 等描绘北国景象的诗就不足为奇了。综上可知,有关王安石使辽诗的个案研究,学界往往关注其是否使辽的问题,这种研究其实还是一种历史研究,并未探究王安石使辽诗的文学性问题,未免偏颇。(三)有关苏辙、彭汝砺、王珪等使辽诗研究与苏颂、王安石等相比,关于苏辙、彭汝砺、王珪使辽诗的研究成果不多,且研究方法有共通之处,故整合一处论之。首先是苏辙使辽诗的研究。王文科的 论苏辙的使辽诗 考察了苏辙对辽国情感态度的转变,同时提出其

20、使辽诗展现了“行役诗人形象”,梳理了苏辙使辽诗之“旅途见闻、思乡之情、咏史、交游唱和等”题材特点36;李昌懋的 党争与苏辙使辽诗文,从苏辙在新旧党争中的处境出发,探讨王安石与苏辙在使辽诗中所体现的不同的契丹观37。关于彭汝砺使辽诗的研究。主要有沈文凡、陈大远的 宋辽交聘背景下的彭汝砺使辽诗,其从内容层面讨论了彭汝砺使辽诗所蕴含的辽地地域风光和民俗特色、寂寞心境与思乡之情、大国情怀与和平畅想38。还有陈君明的 彭汝砺及其诗歌研究 也是从内容层面探讨彭汝砺的使辽诗特点,即其中有对辽国风光的描绘、对两国关系的思考等39。还有关于王珪的使辽诗研究,这方面成果尤少。于东新、杨澍婉在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王

21、珪北疆纪行诗 中,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从真实的历史层面和文学的想象空间层面,探究了王珪使辽路途中的地理风物以及使辽诗所表现的情感意蕴40。可见,学界的苏辙、彭汝砺、王珪使辽诗研究,往往集中在诗歌内容层面,挖掘诗中的情感意蕴及诗人使辽途中对于辽国、家乡等的情感变化。此类研究着眼于诗歌文本,依照“由所见析所思”的路径分析,虽然研究的对象不同,研究的视角也有“党争”“宋辽交聘”“文学地理”之异,但中规中矩,属于平实的诠释性研究。三、北宋使辽诗的跨学科研究北宋使辽诗的创作发生在独特的宋辽交聘历史背景之下,由于其书写的轨迹具有流动性特点,诗歌同时承载着文化传播的功能,故学界的北宋使辽诗研究,初始就

22、从历史学、地理学的视角切入,奠定了使辽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这种趋势在近年越发突出,成果较多。首先,与历史学相关的跨学科研究。前述苏颂、王安石的使辽诗研究中,往往站在史学立场上,将使辽 121诗当作补史之遗的重要文献,论证诗人、诗作的史学价值。此外,有学者采用诗史互证之法,力论使辽诗的史料与文献价值。如任爱君的 契丹史实揭要,其中列举多首有关阴山的使辽诗与胡瑰的 阴山七骑图 等多重史料一起,共同确证了契丹人起源的传说41;陈大远的 宋代出使文学研究 则提出宋代出使文学的意义在于:“为研究宋代出使国的文化、风俗及当时的交通、地理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42;吕富华、孙国军的 从使辽诗看奚族社会生

23、活 以诗证史,分析了诗中所描写的奚族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和经济生活43;张鹏的 辽墓壁画研究以庆东陵、库伦墓和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 采信使辽诗中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描写,证实辽墓壁画中所传达的捺钵制度、辽地民俗及辽地下层妇女的生活44。再有郑子运的 宋人使辽诗的文献价值 将使辽诗作为补史之文献,梳理其文献价值45。其次,与地理学相关的跨学科研究。有学者结合使辽诗所描写的地点,确证作诗地点如今的地理位置,将使辽诗当作考察地理沿革的可信材料。施超的 北宋域外诗研究 着重分析了使辽诗所包含的地理信息,提炼使辽诗中的辽境地名并予以考证,通过详述使辽出使路线图,给予使辽过程以明晰的地理位置确证46;郭爱民的

24、宋朝信武殿所在地辨兼与陈子彬、齐敬之先生商榷 结合苏颂使辽诗的文化背景,考证宋朝信武殿的具体位置;刘子龙的 平泉辽文化 也是相类的成果,通过苏颂使辽诗,考证平泉境内的驿馆及河流的具体位置所在47。北宋使辽诗所书写的地理位置并不单纯是现实地理空间,它同时还具有特殊的文化意味,学界对此亦多有探究。如孙东虎的 北宋诗人眼中的辽境地理与社会生活 相较单纯地考察辽境地理位置更进一步,他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通过欧阳修、苏颂、苏辙三位宋使的使辽诗,推断辽国的自然气候情况及文化交流的趣闻48。该文在使辽行迹确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还原了辽国当时的气候和人民生活状态,引入了文化学的学科视角。相类的研究,还有田峰的

25、 宋代边界意识的凸显与使臣的地理文化感知49,通过举出白沟、思乡岭等宋辽界限,考察了地理界限所代表的“夷夏分隔”的文化内涵。值得关注的是,学界对宋辽地理界限及使辽行人所必经的白沟多有研究,如黄雅兰、黄梅特别关注了苏颂、王安石的白沟诗,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矛盾情感50;史晴的 白沟诗歌研究 将北宋澶渊之盟作为白沟功能转变的节点,分析了北宋使辽诗中白沟诗歌的艺术特色51。使辽途中的地理空间融合文化意义的景观较多,如杨无敌庙、思乡岭等等,但除白沟使辽诗研究得到较为全面的观照以外,使辽诗中其他以地理入诗的作品并未得到太多的研究,尚有开拓的学术空间。研究地理信息之诗,对中国古代疆域治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除

26、此之外,也有研究宋代地理学的专著涉及了宋人使辽诗。如潘晟的 宋代地理学的观念、体系与知识兴趣 特别关注了宋代的“王会”地理思想,并将使辽诗纳入朝聘地理书的范畴之内,从而揭橥了这些宝贵的地理资料对宋代地理学的意义52。该书运用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对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北宋使辽诗研究颇具启发意义。综上所述,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使辽诗的研究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在当下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叙事中,仍有深化拓展的空间。首先,关于使辽诗独特艺术机制的研究,学界往往聚焦于诗歌文本内部的独特性,缺乏将使辽诗置于更宏阔的中华文学史视野之下的纵向比较,即作为宋诗的一种特殊创作,使辽

27、诗和宋诗整体之间呈现一种怎样的关系?它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宋诗的艺术面貌?作为宋辽交流、交通的载体,它对辽文学发展有什么具体的影响?对于中华文学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什么贡献?这些问题都需要做出正面的、集中的考察;其次,关于使辽诗人生平研究,往往只关注诗人与使辽活动相关的生命遭际,此法固然去除了枝蔓,但同时也容易忽视作者生平史的线性变化过程,如果将视角从作者使辽时期的生平考辨转向其整个人生过程的整体考察,则可判定使辽诗在其创作中的地位,纵向分析诗人诗风之“变”与使辽的双向影响关系;再次,关于使辽诗的跨学科研究,不能买椟还珠,宜强化文学本位,要更多关注使辽诗的文学性,不能让使辽诗成为机械的历史材料。

28、总之,在笔者看来,北宋使辽诗的研究,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的空间,需要学界解放思想,立足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宏大时 122代叙事,为打造中华各民族文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生态,为中华文学“多元一体”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而奉献赤诚的心力。注释潘中心、房开江 宋人绝句三百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5页,书中在王安石诗歌 出塞 后明确注释“作者于仁宗嘉祐五年(一六),曾奉命陪送契丹使臣到过塞外”。刘乃昌、高洪奎:王安石诗文编年选释,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书中在王安石诗歌 白沟行 后明确注释“嘉祐五年春天,王安石任度支判官,朝廷派他伴送辽国贺正旦使回国”。高克勤:王安石诗

29、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书中在王安石诗歌 永济道中寄诸舅弟 后明确注释“嘉祐五年(1060)春,王安石奉命伴送辽国贺正旦使回国”。参考文献1 胡传志.宋辽金文学关系论 J.文学评论,2007,(4):6574.2 景爱.辽金西夏研究 2012 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4.3 蒋祖怡,张涤云.全辽诗话 M.长沙:岳麓书社,1992.4 赵永春.奉使辽金行程录 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5 李义,胡廷荣.全编宋人使辽诗与行记校注考 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2.6 王水照.论北宋使辽诗的两个问题 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37

30、43.7 吕肖奂.宋辽礼仪文化差异下的使节诗文及行为析论以宋仁宗朝使辽“违礼得罪”事件为例 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91102.8 阮丽萍.北宋使辽诗与使臣跨文化政治传播 J.贵州民族研究,2018,(1):196200.9 宋德金.辽金文人与酒 J.社会科学战线,1999,(2):100105.10 张晶.辽金诗史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527.11 周秀荣.民族文化融合与辽宋诗词间的关系 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5962.12 刘扬忠.儒风汉韵流海内两宋辽金西夏时期的“中国”意识与民族观念 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31、,2014.13 丁沂璐.北宋边塞诗理性风貌的动因考察以文化诉求、身份转型、制度保障为中心 J.晋中学院学报,2021,(6):8693.14 李德辉.论馆驿与唐宋诗的关系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94100.15 杨静.宋代送人使辽诗论略 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1314.16 丁沂璐.宋辽交聘视阈下的送人使辽诗 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1,(6):3136.17 张国庆.从辽诗及北宋使辽诗看辽代社会 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7682.18 诸葛忆兵.论北宋使辽诗 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32、(3):110115.19 王辉斌.宋金元奉使诗探论 J.江淮论坛,2010,(2):161169.20 刘炳辉.民族志视野下的北宋使辽诗 J.理论界,2021,(2):69-75.21 白金.两宋与北朝交聘诗之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J.文学评论丛刊,2013,(2):197204.22 赵永春.略论苏颂使辽 J.松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1,(3):4248.23 李慧娟.苏颂与北宋的对外关系 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1):2830.24 朱仲玉.论苏颂 J.中州学刊,1988,(5):9598.25 管成学.苏颂精神长青 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20.26 陈子彬,齐敬之.

33、苏颂 使辽诗 注释 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3,(2):119+38.27 杜江.承德历史考古研究 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297305.28 胡彦.试论苏颂“使辽诗”中的爱国情怀 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7):256259.29 胡彦.苏颂“使辽诗”和“科学诗”探究 J.萍乡学院学报,2015,(2):3841.12330 林阳华.苏颂诗歌自注的特质、地位及其文学史意义 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107113.31 赵克.王安石“使辽”及“使辽诗”考辨 J.北方论丛,2001,(2):107112.32 张涤云.关于王安石使辽与使辽诗的考

34、辨 J.文学遗产,2006,(1):7382+159.33 胡廷荣.王安石使辽诗和使辽终点涿州考 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316.34 刘成国,卢云姝.王安石使辽考论兼与张涤云先生商榷 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47250+262.35 刘成国.新见史料与王安石生平行实疑难考 J.文学遗产,2017,(1):7484.36 王文科.论苏辙的使辽诗 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12.37 李昌懋.党争与苏辙使辽诗文 J.理论界,2021,(10):96102.38 沈文凡,陈大远.宋辽交聘背景下的彭汝砺使辽

35、诗 J.学习与探索,2011,(6):199202.39 陈君明.彭汝砺极其诗歌研究 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40 于东新,杨澍婉.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王珪北疆纪行诗 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947.41 任爱君.契丹史实揭要 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1:3639.42 陈大远.宋代出使文学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2014.43 吕富华,孙国军.从使辽诗看奚族社会生活 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1):8488.44 张鹏.辽墓壁画研究以庆东陵、库伦墓和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 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4.45 郑子运.宋人使辽诗的文献价

36、值 J.古典文献研究,2006,(6):98104.46 施超.北宋域外诗研究 D.厦门:厦门大学,2020.47 刘子龙.平泉辽文化 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48 孙冬虎.北宋诗人眼中的辽境地理与社会生活 J.北方论丛,2005,(3):3134.49 田峰.宋代边界意识的凸显与使臣的地理文化感知 J.大连大学学报,2020,(2):4954.50 黄雅兰,黄梅.白沟情结的承续与嬗变浅析宋元时期的白沟诗 J.长江丛刊 理论研究,2018,(1):1113.51 史晴.白沟诗歌研究 D.重庆:重庆大学,2021.52 潘晟.宋代地理学的观念、体系与知识兴趣 M.北京:商务印书馆,2

37、014:331.Review and Look Forward:An Academic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the Study of Envoy s Poetry of Liao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YU Dong-xin,YANG Shu-wan(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Media,Inner Mongolia Minzu University,Tongliao 028043,China)Abstract:After“the Chanyuan alliance”,regular repatria

38、tion and recruitment became the main activity oftheir exchanges in the Song kingdom and the Liao kingdom.On their way to the Liao State,the Song envoyswrote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envoys poems”.The academic circle has made a deep explor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envoy s

39、 poetry of Liao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from the aspects of integral research.In the future,the study of poems about to the Liao dynasty should adopt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strengthen its literary standard,place it under the broad view of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and investigate its im

40、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a unified of Chinese literature.At the same time,based on thecontext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poems about to the Liao dynasty can be regarded as a“meaningful”observation point for the formation of“community”consciousness.Key words:Envoy s poems about to the Liao Dynasty;Diplomacy of Song and Liao dynasties;History ofChinese literature责任编辑葛鑫 1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