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科学探究: 什么条件下磁可以生电?
课堂上教师提出:“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说明电可以生磁,这就自然会想到,磁是否可以生电?放在磁场中的线圈是否有电流产生?”为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做演示实验,要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把一根导线悬吊在蹄形磁体的两磁极中间,导线的两端跟电流表连接,然后,让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同学们发现指针没有偏转。
学生通过讨论对上述现象做出解释:观察不到指针示数的变化,可能是因为没有电流,也可能是因为电流太微弱。
为了检验是否是电流太小的原因,教师换用了一个能检测微小电流的灵敏电流表,但是即便用这样的灵敏电流表学生仍未看见电表指针示数的变化。
学生议论:也许还是因为电流不够大,再换个强磁体试试。教师按照学生的建议,把两个蹄形磁体并在一起,取代了原来的磁体。
在更换磁体时,几个细心的学生叫道“指针动了”,然而令他们失望的是,再仔细观察时指针却停留在零位置不动了。此时,学生中产生了争论:有的说,我分明看到指针动了,有的说,指针不是仍停在零位置上么?
教师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在更换磁体时,有同学发现电流表指针动了,这是真的吗?”
学生要求再重复一次更换磁体的操作,看指针是否会动。老师请一名学生试验,经反复操作,发现磁体运动时,电流表指针确实动了,而且,磁体不动、导线运动时,也会产生相似情况。这说明:在一定情况下磁场中的导线可以产生电流。
究竟在什么具体情况下磁场中的导线才能产生电流?学生开始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他们用矩形线圈中的一边在蹄形磁体的磁场中做各种运动,看怎样才能产生电流。
评析:本例没有对各个探究要素面面俱到,而是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方面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课之所以选择了上述目标,是由于电磁感应实验的特点,它能为学生的观察和发现提供有利的情景。另外,通过师生交流,学生明确了两点:1. 可以用电流表跟线圈连接来检测线圈中是否有电流; 2. 只有线圈相对磁体运动时才能产生电流。这就为学生接下去的自主探究作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能把探究目的集中到“怎样运动才能产生电流”这一主题上,从而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从容地完成科学探究任务。本例还能使学生体会到严谨的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