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浅谈一、教材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现代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的祖国的抒怀之作。诗歌一方面描写沦陷区的阴暗,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发出赞美。诗人的情感由凄楚转而热切的期盼。其中诗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将重点问题重点分析。而后半部分,情感表达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把握,由情入手,让学生自己体验也就可以明晰。 在实际的教学中,最大问题在于怎样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以及情感的变化,怎样理解作者选取的意象以及在意象中寄予的深层内涵。 二、学情分析 1、 现在的学生距离诗歌写作的时间(1942年)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国
2、家的发展、经济的发达让学生的认知和当时的写作的背景情状差距很大,要求他们真正体味于沦陷之中国人的切肤之痛难度较大。 2、学生对于日本的侵略有一个模糊的认识。 3、两年多语文知识素养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 基于以上的认识,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在文本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主要的思路。重点在于给学生加强写作背景的渗透,帮助其更深刻的理解文本,体验作者情感变化。 三、教学构思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的课堂构思如下: (背景) 沦陷区 悲怆、愤慨 摸索 对比 (残损) 解放区 明朗、希望 永恒的中国 1、文本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是课堂的中心。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关注点应该始终放在文本上,要
3、求学生从关键的词语、句子中理解作者的情感。 (1)由于本诗的意象较多,学生的分析往往比较烦琐。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以“残损”一词为纲,将诗歌按照其情感分成两大块来理解。每一个部分只用一个大问题为主线,带动学生的思维,达到以线串点的效果。 譬如在诗歌的上半部分,我问了这样的问题“诗人具体写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特征是什么?通过这些事物,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样诗中的7个意象就可以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表意整体。 (2)在学生的分析中用问题推动其思维不断向前,以期理解更深刻。对于重点意象重点分析,诗人简略写的也只做简略的了解,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 例如:家乡是作者写到的第一个意象,笔墨也较多,因
4、此需要重点分析。在学生的阅读中我不断推动其体验,让他获得更多的启示: 生:是作者回忆他的家乡 师:你怎么知道是他的家乡(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生:该是我的家乡 师:(重复肯定)该是。 大家看看课后提示他可能写的是什么地方?(推动学生联系背景) 全体生:杭州 师:杭州的湖 全体生:西湖 师:那么西湖的景色 全体生:很美。 师:杭州西湖是人间的仙境,很美。回忆到家乡我们很自然的会认为我们的家乡,怎么样?(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 全体生:很美丽。 师:谁不认为家乡好啊,家乡总是我们心理最柔软的地方(推动学生的情感)于是,作者写到了家乡的美景,那他为什么要在这里打一个括号呢?(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细
5、节) 生:因为是回忆的景象 师:下面一行没有打括号?(标点的差异,带来的不同的阅读效果) 生:写的是现实 师:有没有什么区别? 生:一个景色很美丽宜人,让人感到很亲切,但下面让人感到很冷酷。 师:哪个词让人感到很冷酷?(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生:微凉 师:那么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让学生体验情感的变化) 生:对比 师:这种对比写出了什么?(追问) 生:家乡的变化 师:家乡为什么会变化?(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 生:被日本侵略了 师:受到了侵略,沦陷了(明确)这种对比中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分析完意象的特点后,自然引出作者的情感) 生:对家乡的怀念和侵略带来的悲
6、痛、惋惜。 在这样的引导、推动之下,学生很顺利的理解了接下来的6个意象,并体验出了诗歌前半部分传达的情感,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重点。 (3)始终贯穿朗读。 现代诗歌的学习,朗读是很重要的。有最初对文本的懵懂之读,也有理解之后的感悟之读。用朗读贯穿文本的学习,是对文本的加深理解和不断推动,更是学生情感的逐层反馈。 (4)以情动人 喜剧带给人欢笑而悲剧往往让人震撼。或许体会到悲怆之后心灵总会留下震撼,那这样的效果应该也不会少过于欢笑留下的。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情,因此教师先要动情之后才可以感染。 范例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 、以读带讲: 以读促品是本课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里,通过几遍层次和
7、要求不同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读和品互为方法和结果。 、青春时代应该是诗的时代: 可是很多同学误以为诗歌的凝练就意味着抽象,学着写诗写的空洞苍白。还有的同学很少读诗,甚至有的同学惧怕诗歌的学习。本课的重点放在领悟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形象抒发情感上,消除了这一部分同学的误解,使他们在情感上又向诗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对诗歌的认识,有利于课外的阅读和练笔。 、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主人”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得由老师来帮助完成。那么“组织者和引导者”就要转变观念,以创新的精神和崭新的姿态组织好教学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个性差异,鼓励他们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在语文学习中大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好,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他活动的舞台和空间,每个学生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来选择课外作业。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内容。学生层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