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4∕T 1874-2021(J12346-2021)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标准.pdf

上传人:clo****rst 文档编号:62225 上传时间:2022-03-26 格式:PDF 页数:74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4∕T 1874-2021(J12346-2021)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标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DB34∕T 1874-2021(J12346-2021)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标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DB34∕T 1874-2021(J12346-2021)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标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DB34∕T 1874-2021(J12346-2021)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标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DB34∕T 1874-2021(J12346-2021)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标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安徽省地方标准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书书书安徽省地方标准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标准 犇 犅 犜 主编部门: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部门:安 徽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施行日期: 年 月 日 合肥安徽省地方标准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标准 犇 犅 犜 安徽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办公室组织出版发行( 合肥市紫云路 号安徽省城乡规划建设大厦,邮编: )开本: 毫米 印张: 字数: 千字 年月第一版 年月第一次印刷印数: 册安 徽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公告第号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批准发布集贸市场( 大型超市) 公平秤设置与管理规范等 项地方标准的公告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批准“ 集贸市

2、场( 大型超市) 公平秤设置与管理规范” 等 项安徽省地方标准, 现予以公布。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年 月 日安徽省地方标准清单序号地方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批准日期实施日期 盒式 螺 栓 连 接 多 层 全装 配 式 混 凝 土 墙板结构技术规程 绿色 建 筑 设 备 节 能 控制技术标准 园林 工 程 施 工 组 织 设计规范 城镇燃气用户设施安全检查和配送服务规范 保温 板 外 墙 外 保 温 工程技术标准 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施工及验收规程 复合 保 温 隔 声 板 楼 屋面工程技术规程 建筑 外 墙 外 保 温 工 程修缮技术规程 既有 住 宅 适 老 化 改 造设计标准 装

3、配 式 建 筑 评 价 技 术规范 城市 污 水 处 理 厂 节 能降耗运行技术规范 城市 污 水 处 理 厂 污 泥处理处置技术规程 城镇 道 路 人 行 道 及 附属设施施工技术规程 续上表:序号地方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批准日期实施日期 装配 式 住 宅 统 一 模 数标准 机制砂应用技术规程 城镇 综 合 管 廊 施 工 与质量验收规程 装配 式 混 凝 土 住 宅 设计标准 前言根据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 年第三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函 ( 皖市监函 号) 的要求, 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 参考国内先进经验和兄弟省市有关标准, 在总结安徽省工

4、程实践与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对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 试行) 进行修订, 形成本标准。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 总则; 术语; 基本规定; 建筑设计; 结构系统设计; 外围护系统设计; 设备与管线系统设计; 内装系统设计。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修改了适用范围;原规程第章修改为基本规定;原规程第章建筑与设备管线设计修改为现标准第章建筑设计和第章设备与管线系统设计, 补充模数协调、 模块组合、 标准化设计的相关要求;第章补充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 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的相关规定;原规程第章非结构预制构件及其连接, 调整至现标准第章中 节;现标准第章补充外围护系统

5、设计相关规定;增加第章内装系统设计相关规定;删除原规程第、章的预制构件施工和验收内容。本标准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 委托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本标准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 请寄送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合肥市经开区繁华大道 号,邮政编码 , 邮箱: ) 。主编单位: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六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 安徽省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安徽省建筑节能与科技协会安徽省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安徽省高迪循环经济产业园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晶宫

6、绿建集团有限公司安徽中宝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亿联达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中擎住宅工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徽司砼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安徽富煌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筑砼装配式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时代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主要编写人员: 王荣村朱兆晴吴杨任禄吴亚俊洪承禹刘红萍许宏占贤锴金仁才沈路叶长青张璐叶志春黄少武褚可为高东媛陈传明邵叶李波罗来明张友升马乐元沈万玉王军刘伟汪元李亮韩东毕乾坤殷建锋刘玉亭徐凌俊方宜成吴兵姚沛霈吴庆华王黎明丁桂华李健全杨秋红主要审查人员: 李志飚田春雨胡泓一张庆宇陈勇章维扬梁德江目次 总则 术语 基本规定 建筑设计 一般规定 模数协调 模块组合 标准化设计 结构系统设计 一般规定 结构

7、分析和变形验算 连接设计 楼盖和楼梯设计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 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 外围护系统设计 一般规定 外墙、 屋盖和门窗 设备与管线系统设计 一般规定 给水排水设计 供暖、 通风、 空调设计 电气和智能化设计 内装系统设计 一般规定 隔墙、 吊顶和楼地面部品 集成厨房、 集成卫生间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条文说明 , , , , , 总则 为规范安徽省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的设计, 按照适用、 经济、 绿色、 美观的要求, 全面提高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设的环境效益、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的设计。

8、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应符合建筑全寿命期的可持续性原则, 并应符合标准化设计、 工厂化生产、 装配化施工、 一体化装修、 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的要求。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 尚应符合国家和安徽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术语 装配式住宅 结构系统、 外围护系统、 设备与管线系统、 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部品部件集成的住宅建筑。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 结构系统采用混凝土部件( 预制构件) 的装配式住宅。 模数协调 以基本模数或扩大模数实现尺寸及安装位置协调的方法和过程。 干式工法 现场采用干作业施工工艺的建造方法。 管线分离 管线与结构体及混凝土面层分离, 包括裸露于室内空间以

9、及敷设在地面架空层、 非承重墙体空腔和吊顶内。 装配率 单体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 围护墙和内隔墙、 装修和设备管线等采用预制部品部件的综合比例。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并与现场后浇混凝土、 水泥基灌浆料形成整体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简称装配整体式结构。 浆锚搭接连接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中预留孔道, 在孔道中插入需搭接的钢筋, 并灌注入水泥基灌浆料而实现的钢筋搭接连接方式。 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 由叠合墙板和其他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方式进行连接并与现场后浇混凝土形成整体的装配

10、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简称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 集成厨房 地面、 吊顶、 墙面、 橱柜、 厨房设备及管线等通过设计集成、工厂生产, 在工地主要采用干式工法装配而成的厨房。 集成卫生间 地面、 吊顶、 墙面和洁具设备及管线等通过设计集成、 工厂生产, 在工地主要采用干式工法装配而成的卫生间。 装配式装修 采用干式工法, 将工厂生产的内装部品在现场进行组合安装的装修方式。基本规定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的安全性能、 适用性能、 耐久性能、环境性能、 经济性能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应将结构系统、 外围护系统、 内装系统、 设备与管线系统集成, 统筹设计、 生产、 运输、 施

11、工和运营维护, 实现全过程的一体化。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应合理确定建筑单体的装配率, 优化装配式建筑技术方案。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应遵守模数协调标准, 按少规格、 多组合的原则进行标准化设计, 实现系列化和多样化。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应采用建筑信息模型( ) 技术。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应采用绿色建材和性能优良的系统化部品部件, 因地制宜, 采用适宜的节能环保技术, 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 提高建设标准, 提升建筑使用性能。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宜采用装配式装修。建筑设计 一般规定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应以部品部件为基础, 将建筑结构系统、 外围护系统、 内装系统、 设备与管线系统集成为有机整体。 装配式混凝

12、土住宅应采用模数和模数协调的方式, 宜采用模块化的方法进行设计、 生产和装配。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应进行标准化设计, 为部品部件和构件尺寸协调、 互换通用和工厂化生产、 装配化施工创造条件。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应符合安徽省地方标准 住宅设计标准 的相关规定。 模数协调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模数协调标准 的规定, 实现建筑的设计、 生产、 装配等活动的相互协调以及建筑、 结构、 内装、 设备管线等集成设计的相互协调。 应按照建筑模数制的要求, 采用基本模数、 扩大模数或分模数的设计方法, 基本模数为 ( ) 。 住宅的开间或柱距、 进深或跨度, 应采用水平基本模数数列和水平扩大模

13、数数列, 且水平扩大模数数列宜采用 、 (为自然数) 。 住宅的层高和门窗洞口高度等应采用竖向基本模数和竖向扩大模数数列, 且竖向扩大模数数列应采用 (为自然数) 。 梁、 板、 柱、 墙等部件的截面、 构造节点和部件的接口尺寸等宜采用分模数数列, 分模数数列宜采用 、。 住宅的功能空间定位宜采用轴线定位法与界面定位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主体结构的定位宜采用轴线定位法, 对于装修及部品的定位宜采用界面定位法。 应遵循部品部件生产和装配的要求, 考虑主体结构层间变形、 密封材料变形能力、 施工误差、 温差变形等要求, 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尺寸以及安装位置的公差协调。 模块组合 住宅设计宜采用模块化设计

14、方法, 结合建筑功能、 形式、 空间特色、 结构和构造要求, 考虑工厂加工和现场装配的要求, 合理划分模块单元。模块单元应具备某一种或几种建筑功能, 适用于使用需求, 并宜满足下列要求:模块应符合少种类、 多组合的要求。采用楼电梯、 基本户型、 集成厨房、 集成卫生间等功能模块进行组合设计;模块应进行精细化、 系列化设计, 模块间应具备相应的逻辑关系, 并通过统一的接口, 实现多种不同模块的多样化组合;模块应采用模数化的部品部件, 模块的组合和集成应符合模数协调的要求;模块应实现结构、 外围护、 内装、 设备管线的系统集成。 集成厨房、 集成卫生间宜按模块进行组合, 合理布局部品设施, 并设置

15、满足功能要求的接口。 模块间宜采用通用化、 标准化的接口, 统一接口的几何尺寸、 材料和连接方式, 实现直接及间接连接。 标准化设计 应采用标准化、 系列化的设计方法, 提高模块、 部品部件的重复使用率及通用性, 满足工厂加工、 现场装配的要求。 部品部件的设计宜采用标准化的预制工业化部件, 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部品系统, 如储藏系统、 整体厨房、 整体卫生间、 地板系统等。标准化的结构和围护部件, 如墙板、 梁、 柱、 楼板、 楼梯、 隔墙板等, 宜在工厂内进行规模化生产。 功能相同、 相近建筑空间的层高宜统一, 实现外墙、 内墙、 楼梯、 门窗等竖向构件的尺寸标准统一。 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

16、求:平面组合的模块单元应符合少规格、 多组合的要求;建筑平面布置应规则, 避免体形过大过多的凸凹变化,承重构件布置应遵循结构力学原理上下对应贯通, 外墙洞口宜规整有序;宜选用大空间的平面布局方式, 合理布置承重墙及管井位置, 实现空间的灵活性、 可变性;机电设备管线平面布置宜避免交叉, 竖向管线应相对集中布置;平面设计应考虑装配化施工的要求。 立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宜利用外墙、 阳台板、 空调板、 外窗、 遮阳设施和装饰等部件部品进行模块化组合设计。模块应符合少规格、 多组合的要求, 满足多样化、 个性化的需要;应通过建筑体量、 材质肌理、 色彩等变化, 形成丰富多样的立面效果;预制外墙饰面

17、宜采用装饰混凝土、 免抹灰的涂料和在工厂预制的面砖等高耐久性和耐候性的建筑材料及做法。 空间设计应结合建筑功能考虑主体结构、 设备管线、 装饰装修的要求, 确定合理的层高、 净高尺寸。 接口及构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主体结构部件、 内装部品部件和机电设备管线之间宜采用适宜的连接方式, 以满足建筑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要求;各类预制部品部件的连接接口应安全可靠, 其构造设计应满足结构设计的相关要求, 设计说明中应包含连接节点的安全使用年限及维护措施;主体结构及围护系统之间采用干式连接时, 接缝宽度应适应结构变形和温度变形的要求, 宜进行相关变形计算并校核缝宽尺寸; 当采用现浇连接时, 应对接缝处的变

18、形协调提出设计要求;接口及构造设计应满足相关物理性能的要求, 接缝的防水、 保温、 隔声、 防火等性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并满足下列要求:)预制外墙板的接缝处应作有效的防排水处理;)预制外墙板接缝宜采用材料防水和构造防水相结合的做法, 可采用槽口缝或平口缝。接缝构造和所用材料应满足接缝防排水要求;)预制墙板的门窗应采用标准化部品, 可预留副框或预埋件实现与墙体的可靠连接;)带有门窗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外墙板, 其门窗洞口与门窗框间的密闭性能不应低于门窗的密闭性能;)建筑的外墙板与梁、 板、 柱相连时, 其连结处宜采取措施保证墙体保温的连续性;)预制外墙板间的板缝部位应封闭, 其封闭材料的耐火极限

19、应满足国家现行相关防火设计规范的要求, 保温材料及接缝处填充用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符合现行相关国家规范及标准的要求。接口及构造设计应便于施工安装与运营维护, 应考虑生产及施工误差对部品部件安装的影响, 确定适宜的公差设计值, 构造节点宜便于部品部件的更换;内装部品部件的接口及构造设计, 宜采用以干式工法为主的节点做法;预制内隔墙宜实现管线综合布置和机电点位接口集成设计;机电设备管线宜选用功能集成的模块化部品, 满足通用性和互换性的要求, 选用非焊接、 非热熔性接口, 便于生产、施工和维护;机电设备管线及相关点位接口应避开边缘构件钢筋密集范围, 不宜布置在预制墙板的门窗过梁及锚固区节点。结构系统

20、设计 一般规定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 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 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应满足表 的要求,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当结构中竖向构件全部为现浇且楼盖采用叠合梁板时, 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可按现行行业标准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中的规定采用;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和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 当预制剪力墙构件底部承担的总剪力大于该层总剪力的 时, 其最大适用高度应适当降低; 当预制剪力墙构件底部承担的总剪力大于该层总剪力的 时, 最大适用高度应取表 中括号内的数值;装配整体

21、式剪力墙结构和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当剪力墙边缘构件竖向钢筋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 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应比表中数值降低 ;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 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 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表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度度度(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 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 续表 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度度度(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 ) ( ) ( )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 ) ( ) ( )注: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的高度, 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的部分;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指地面以上有部分框支剪力墙的

22、剪力墙结构, 不包括仅个别框支墙的情况。 高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 的数值。表 高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度、度度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 应根据设防类别、 烈度、 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 确定。其他抗震设防类别和特殊场地类别下的建筑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23、 中对抗震措施进行调整的规定。表 丙类建筑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结构的抗震等级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度度度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高度() 框架四三三二二一大跨度框架三二一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高度() 且 且 框架四三四三二三二一剪力墙三三三二二二一一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框架三二一核心筒二二一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高度() 且 且 剪力墙四三四三二三二一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高度() 且 且 现浇框支框架二二二二一一一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三二三二一二一其他区域剪力墙四三四三二三二注: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 的框架;高度不超过 的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按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的要

24、求设计时, 应按表中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的规定确定其抗震等级。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结构的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平面形状宜简单、 规则、 对称, 质量、 刚度分布宜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平面长度不宜过长( 图 ) , 长宽比(犔犅) 宜按表 采用;平面突出部分的长度犾不宜过大、 宽度犫不宜过小( 图 ) ,犾犅 、犾犫宜按表 采用;平面不宜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置。图 建筑平面示例表 平面尺寸及突出部位尺寸的比值限值抗震设防烈度犔犅犾犅 犾犫、度 度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结构竖向布置应连续、 均匀, 应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沿竖向突变, 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

25、抗震设计规范 的有关规定。 高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结构, 当其房屋高度、 规则性等不符合本标准的规定或者抗震设防标准有特殊要求时, 可按国家现行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和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的有关规定进行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当采用本标准未规定的结构类型时, 可采用试验方法对结构整体或者局部构件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复核, 并应进行专项论证。 高层建筑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当设置地下室时, 地下室部分宜采用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宜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首层柱宜采用现浇混凝土;当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 框架结构的首

26、层柱采用预制混凝土时, 应采取可靠技术措施。 结构分析和变形验算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结构弹性分析时, 节点和接缝的模拟应符合下列规定:当预制构件之间采用现浇带连接且接缝构造及承载力满足本标准中的相应要求时, 可按现浇混凝土结构进行模拟;对于本标准中未包含的连接节点及接缝形式, 应按照实际情况模拟。 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时, 结构在设防烈度地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及变形分析, 可根据结构受力状态采用弹性分析方法或弹塑性分析方法。弹塑性分析时, 宜根据节点和接缝在受力全过程中的特性进行节点和接缝的模拟。材料的非线性行 为 可 根 据 现 行 国 家 标 准 混 凝 土 结 构 设 计 规 范 确定,

27、 节点和接缝的非线性行为可根据试验研究确定。 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 对现浇楼盖和叠合楼盖, 均可假定楼盖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 楼面梁的刚度可计入翼缘作用予以增大; 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近似取 。 内力和变形计算时, 应计入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当采用轻质墙板填充墙时, 可采用周期折减的方法考虑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对于框架结构, 周期折减系数可取 ; 对于剪力墙结构, 周期折减系数可取 。 在风荷载或多遇地震作用下, 结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规定: 狌犺( )式中: 狌 楼层内最大弹性层间位移;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应按表 采用;犺 层高。表 弹性层间位移角

28、限值结构类型 限值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 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 结构薄弱层( 部位) 弹塑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规定: 狌犺( )式中: 狌 弹塑性层间位移;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应按表 采用;犺 层高。表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结构类型 限值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 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连接设计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结构中, 接缝的正截面承载力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的规定。接缝

29、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持久设计状况、 短暂设计状况:犞 犞( )地震设计状况:犞 犞 ( )在梁、 柱端部箍筋加密区及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 尚应符合下列规定:犞 犞 ( )式中: 结构重要性系数, 安全等级为一级时不应小于 ,安全等级为二级时不应小于 ; 接缝受剪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取 ;犞 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梁端、 柱端、 剪力墙底部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犞 地震设计状况下梁端、 柱端、 剪力墙底部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犞 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犞 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犞 被连接构件端部按实配钢筋面积计算的斜截面受剪承

30、载力设计值() ; 接缝受剪承载力增大系数, 抗震等级为一、 二级取 , 抗震等级为三、 四级取 。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结构中, 节点及接缝处的纵向钢筋宜根据接头受力、 施工工艺等要求选用套筒灌浆连接、 机械连接、 浆锚搭接连接、 焊接连接、 绑扎搭接连接等连接方式。直径大于 的钢筋不宜采用浆锚搭接连接,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构件纵向钢筋不应采用浆锚搭接连接。当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 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 的规定; 当采用机械连接时, 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的规定; 当采用焊接连接时, 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的规定。 上、 下层相邻预

31、制剪力墙板竖向钢筋采用约束浆锚搭接连接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竖向钢筋应逐根连接;应采用配置约束螺旋箍筋的形式( 图 ) , 并应满足下列要求:)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犾且不应小于 ,犾为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 按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计算, 抗震设计时犾取犾 。当充分利用钢筋的抗压强度时, 锚固长度尚不应小于受拉锚固长度的 倍;) 当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取犾或犾 时, 约束螺旋箍筋按表 中规定配置, 螺旋箍筋环内径犇 不应小于表 的要求;表 约束螺旋箍筋表竖向钢筋直径() 约束螺旋箍筋 犇 () 注:查表时竖向钢筋直径取搭接钢筋中直径较大者;表中 指箍筋直径为 , 螺距为 。) 螺

32、旋箍筋配置高度应不小于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 螺旋箍筋两端并紧的圈数不宜少于两圈;)螺旋箍筋到构件表面的净距不应小于 , 螺旋箍筋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 ;)直径大于 的钢筋、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构件的纵向钢筋不应采用约束浆锚搭接连接。图 配置约束螺旋箍筋的约束浆锚钢筋搭接连接示意纵筋;约束螺旋箍筋;孔道内灌浆;被连接钢筋 楼盖和楼梯设计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结构的楼盖可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 也可采用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或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 并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高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结构中, 楼盖应符合下列规定:结构转换层、 屋面层和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楼层应采用

33、现浇楼盖;平面受力复杂的楼层宜采用现浇楼盖, 当采用叠合楼盖时, 楼板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 , 且后浇层内应采用双向通长配筋,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 间距不宜大于 。 阳台板、 空调板宜采用叠合构件或预制构件。预制构件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 叠合构件的负弯矩钢筋应在相邻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中可靠锚固。 楼梯宜采用预制楼梯, 预制梯段板宜为整体预制构件。预制板式楼梯的梯段板厚度不宜小于 , 梯段板板底应配置通长的纵向钢筋, 板面宜配置通长的纵向钢筋; 当楼梯两端均不能滑动时, 板面应配置通长的纵向钢筋。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装配整体式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和构造应符合现行国

34、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和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中的有关规定; 混凝土叠合梁端竖向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和预制柱底水平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中的有关规定。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 当采用叠合梁时, 框架梁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宜小于 ( 图 ) , 次梁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宜小于 ; 当采用凹口截面预制梁时( 图 ) , 凹口深度不宜小于 , 凹口边厚度不宜小于 。() 矩形截面预制梁() 凹口截面预制梁图 叠合框架梁截面示意后浇混凝土叠合层;预制梁;预制板 预制柱的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的要求,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矩形柱

35、截面边长不宜小于 , 圆形截面柱直径不宜小于 , 且不宜小于同方向梁宽的 倍;柱纵向受力钢筋在柱底连接时, 柱箍筋加密区长度不应小于纵向受力钢筋连接区域长度与 之和; 当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或浆锚搭接连接等方式时, 套筒或搭接段上端第一道箍筋距离套筒或搭接段顶部不应大于 ( 图 ) ;柱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 纵向受力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 且不应大于 。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可集中于四角配置且宜对称布置。柱中可设置纵向辅助钢筋且直径不宜小于 和箍筋直径; 当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不计入纵向辅助钢筋时, 纵向辅助钢筋可不伸入框架节点( 图 ) ;预制柱箍筋可采用连续复合箍筋。图 柱底箍筋加密区域构造示意预制

36、柱;连接接头( 或钢筋连接区域) ;箍筋加密区( 阴影区域) ;加密区箍筋图 柱集中配筋构造平面示意预制柱;箍筋;纵向受力钢筋;纵向辅助钢筋 采用预制柱及叠合梁的装配整体式框架中, 柱底接缝宜设置在楼面标高处( 图 ) ,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后浇节点区混凝土上表面应设置粗糙面;柱纵向受力钢筋应贯穿后浇节点区;柱底接缝厚度宜为 , 并应采用灌浆料填实。图 预制柱底接缝构造示意后浇节点区混凝土上表面粗糙面;接缝灌浆层;后浇区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对同一层内既有现浇墙肢也有预制墙肢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现浇墙肢水平地震作用弯矩、 剪力宜乘以不小于 的增大系数。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应满足

37、下列要求:应沿两个方向布置剪力墙;剪力墙平面布置宜简单、 规则, 自下而上宜连续布置,避免层间侧向刚度突变;剪力墙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 成列布置, 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 抗震等级为一、 二、 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采用错洞墙, 结构全高均不应采用叠合错洞墙。 抗震设计时, 高层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不应全部采用短肢剪力墙; 抗震设防烈度为度时, 不宜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当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 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宜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房屋适用高度应比本规程表 规定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最大

38、适用高度适当降低, 抗震设防烈度为度和度时宜分别降低 。注: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厚度不大于 、 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的最大值大于但不大于的剪力墙;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是指, 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 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的剪力墙结构。 抗震设防烈度为度时, 高层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中的电梯井筒宜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 当预制外墙采用夹心墙板时, 应满足下列要求:外叶墙板厚度不应小于 , 且外叶墙板应与内叶墙板可靠连接;夹心外墙板的夹层厚度不宜大于 ;当作为承重墙时, 内叶墙板应按剪力墙进行设计。 楼面梁不宜与预制剪力墙在剪力墙平面外单侧连接;当楼

39、面梁与剪力墙在平面外单侧连接时, 宜采用铰接。 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 本节适用于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的多层装配式墙板住宅结构设计, 本节未作规定的, 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和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 的有关规定。 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的最大适用层数和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 的规定。表 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的最大适用层数和最大适用高度设防烈度度度度( )最大适用层数最大适用高度() 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 的数值。表 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设防烈度度度度( )最大高宽比 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结构抗震等级在设防烈度为度时取三级, 设防烈度

40、、度时取四级;预制墙板厚度不宜小于 , 且不宜小于层高的 ;预制墙板的轴压比, 三级时不应大于 , 四级时不应大于 ; 轴压比计算时, 墙体混凝土强度等级超过 , 按 计算。 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可采用弹性方法进行结构分析, 并应按结构实际情况建立分析模型; 在计算中应考虑接缝连接方式的影响;采用水平锚环灌浆连接墙体可作为整体构件考虑, 结构刚度宜乘以 的折减系数;墙肢底部的水平接缝可按照整体式接缝进行设计, 并取墙肢底部的剪力进行水平接缝的受剪承载力验算;在风荷载或多遇地震作用下, 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 狌犺不宜大于 。 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 叠合

41、板式剪力墙结构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 及安徽省地方标准 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 等有关规定。 丙类建筑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 应符合表 的规定。乙类建筑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确定抗震等级。表 丙类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设防烈度度度度高度() 且 抗震等级四三四三二二一 叠合板式剪力墙墙肢的轴压比不宜超过表 的限值。表 叠合板式剪力墙墙肢轴压比限值抗震等级一级二、 三级轴压比限值 注:墙肢轴压比是指重力荷载代表值下墙肢承受的轴压力设计值与墙肢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当预制墙板的混凝土与后浇混凝土强度

42、等级不同时, 取两者强度的较小值。 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适 用 高 宽 比 宜 符 合 表 的规定。表 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抗震设防烈度度、度度最大高宽比 双面叠合墙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 两侧预制墙板厚度不宜小于 , 后浇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 。单面叠合墙板的内、 外叶预制墙板厚度不应小于 , 后浇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 , 保温层厚度应由节能计算确定。双面叠合墙板的两侧预制墙板和单面叠合墙板内叶板的内表面应设置粗糙面, 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宜小于 。外围护系统设计 一般规定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节能设计应符合国家及安徽省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 建筑外围护墙体应减少部品部件种类, 并应

43、满足生产、运输和安装的要求。 外墙应采用集成技术, 并宜选用预制外墙。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外墙的材料应满足住宅建筑规定的耐久性能和结构性能的要求。 外墙、 屋盖和门窗 钢筋混凝土预制外墙的构造设计应综合考虑生产施工条件。接缝及门窗洞口等部位的构造节点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 外墙使用保温装饰板时, 应满足 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的规定。 外墙采用预制夹心保温外墙时, 其穿透保温材料的连接件应有防止形成热桥的措施。 外墙板的接缝等防水薄弱部位, 应采用材料防水、 构造防水和结构防水相结合的做法。 顶层屋盖应采用现浇混凝土。 门窗宜采用集成化门窗配套系列部品, 并应满足安徽省地

44、方标准 民用建筑外门窗工程技术标准 的要求。设备与管线系统设计 一般规定 设备及其管线预留孔洞设计应做到构配件标准化和模数化。 建筑部件与配管连接、 配管与主管道连接及部品间连接应采用标准接口。设备及其管线敷设在预制构件上的套管,孔洞, 坑槽应不影响预制构件受力性能及安全性。不得在安装完成的预制构件上剔凿沟槽、 打孔开洞。 建筑设备及管线需要与预制构件连接时, 宜采用预留埋件的安装方式, 当采用其他安装固定法时, 不得影响构件完整性及结构安全。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的设备及管线宜在架空层和吊顶内设置。公共管线、 计量仪表、 电表箱、 配电箱、 智能化配线箱等,应统一集中设置在公共区域。 装配式混凝

45、土住宅的设备及管线穿越楼板和墙体时,应采取防火、 防水、 隔声、 密封等措施, 防火封堵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的有关规定。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的设备及管线的抗震设计,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的有关规定。 设备和管线系统的集成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宜采用模块化的产品进行系统集成设计, 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降低维护成本;设备和管线系统的使用终端应准确定位;公用设备和管线干线应布置在公共区域, 宜采用模块化设计方式, 预留扩展的条件; 公共干线与套内支线的连接部位宜在公共区域, 方便维护更新;给排水、 电气、 采暖、 燃气等设备管线宜采用管线分离的方式, 管

46、线平面布置避免交叉; 设备、 仪表及管线较多的部位, 应进行管线综合设计。 给水排水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给水排水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 住宅设计规范 及其他相关国家规范、 规定。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给水排水管道宜与结构本体分离。 给水管道应符合下列规定:共用给水立管应设在公共的管道井内, 暗敷给水管应敷设于吊顶及架空层内, 给水立管与部品水平管道的接口宜设置内螺纹活接连接;当设置分水器与部品连接时, 给水分水器应设在架空地板、 吊顶等便于维修管理的地方, 分水器与卫生器具的连接采用一对一连接, 中间不得有连接配件;户内各卫生洁具、 用水设备给水点位高度宜分低、 中、高

47、区统一尺寸。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应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卫生间排水系统宜采用不降板同层排水, 当采用沉箱式同层排水时, 宜设积水排出措施。 管道穿过墙壁和楼板, 应设置金属或塑料套管。 供暖、 通风、 空调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供暖通风空调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标准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的有关规定。 套内供暖、 通风、 空调和新风等管道宜与建筑结构体分离, 管线宜敷设在吊顶或架空层内, 应设置检修口, 方便检修与更换。 当墙板或楼板安装供暖与空调设备时, 其连接处应采取加强措施。 供暖系统共用管道与控制阀门部件应设置在住宅套外共用空间内。 住宅室内设

48、置供暖系统时, 宜优先选用干式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 采用散热器供暖时, 安装散热器的墙板构件应采取加强措施。 当采用集成卫生间或同层排水架空地板时, 不宜采用地面辐射供暖系统。 厨房、 卫生间宜设置排油烟、 排风管道, 管道宜竖向设置, 集中排至屋面。 住宅分体空调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预留标准化空调室外机位;外机位应通风散热良好; 安装维修方便;墙体应预留冷媒管套管; 凝结水应有组织集中排放。 电气和智能化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电气和智能化管线及设备的设计应满足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 施工安装及使用维护的要求。 配电箱、 智能化配线箱不宜安装在预制构件上, 不应在预制构件受力部位和节点连接

49、区域设置孔洞及接线盒。 户内各用电设备插座安装高度宜结合室内家具布置确定。 电气及智能化管线与预制构件的关系应满足以下要求:凡在预制墙体上设置的终端配电箱、 开关、 插座及其必要的接线盒, 连接管等及相关孔洞均应进行预埋、 预留, 并应采取有效措施, 满足隔声、 防火要求;消防管线预埋暗敷在预制墙体时, 要求预埋结构为不燃烧体, 且应穿镀锌金属管保护, 保护层厚度不小于 ;沿叠合楼板现浇层暗敷的照明管线, 应在预制楼板灯位处预埋深型接线盒;预埋的电气接线盒及其管路与现浇相应电气线路连接时, 墙面预埋盒上( 下) 宜预留接线空间, 便于施工接管操作。 智能化系统的组成及配置的管线应考虑未来网络融

50、合的便利性, 在设置或使用电视、 电话、 网络等相应的场所做好管线预留。 防雷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的规定, 并应结合预制结构的特点, 满足以下要求:宜利用现浇立柱及剪力墙内的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建筑外墙上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需要与防雷装置连接时, 应与相关预制构件内部的金属件连接成电气通路;设置等电位连接的场所, 各构件内的钢筋应做可靠的电气连接, 并与等电位连接箱连通。内装系统设计 一般规定 住宅的内装部品选型设计宜与建筑设计同步进行。 住宅内装与管线设计应与预制构件深化设计紧密联系, 各种预埋件、 连接件、 接口设计应准确到位。 住宅宜在内装设计阶段对部品进行统一编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材料/保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