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屏” 陈从周说明:本文为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第15课。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3.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重点难点】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2.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
2、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2.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著有说园。二、整体感知: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帷wi 伧cng 忒tu:太 文化休憩q:文化享受,身心休息。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3介绍屏风的知识。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y)”,亦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辞海上载有“黼(f)”“斧”“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因上有斧形花纹,故名。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
3、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或金属等其他材料作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4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这篇文章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文章结构:总分总 逻辑顺序。A.(1):是引子,既表现了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又点出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B.(2-3):介绍在室
4、内、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的种种好处:避免从门外直接望到厅室;屏风上面有书有画,是一种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仍然是流动的。对于室内安置屏风,文中只说“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放在室内和室外的屏风在材料和样式上会有所不同,但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大同小异的。文章由女子室内置屏,引出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出不同类别。C.(4):讲要发挥屏风在建筑美上应起的作用,需要注意很多方面:屏风的大小要因地制宜,它的造型、色彩及上面的绘画都不能马虎,它的设置要与整体相称,它的安放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各方面都要做到得体,等等。D.(5):再次强调屏
5、风是很吸引人的,并热切希望建筑师和家具师们能在屏风的使用上推陈出新。5.选读课文,给屏风下定义。引用原文:屏者,障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屏风是一种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可挡风的,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生活器具。6.作者介绍关于屏的知识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 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7.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由于古诗词及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时候起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
6、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加深了。全文不少地方都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8.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举例子:“小时侯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风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的很普遍,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分类别:“分为金屏,银屏等“作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锦屏人忒看得着韶光贱。”“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三、研读与赏析:1.理解课文中的诗意。“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出自唐诗人杜牧
7、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
8、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抱膝看屏山”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介绍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2.赏读课文,品味语言。诗文的化用与点缀,得体而优雅抒情味浓郁的词语运用,感染力极强。“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
9、“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令人销魂”、“神秘”、“微妙”、“称道”、“真够吸引人”、“闲滋味”等。这些词语也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四、教学反思说“屏”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而且可以说是散文化的说明文。“屏风”这种事物,在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是在古代,屏风却是一个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艺术性的一种事物,想通过学习此文,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10、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此,先明确了两个目的:第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的知识;第二,明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开课时,出示了故宫博物院太和殿(金銮殿)朱漆方台上雕龙御座及其背后雕龙屏的图片,接着又出示了一组屏的图片。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对屏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以强来带弱。例如,在探讨文章的说明方法这一环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互相交流研究。凭着集体的力量,不仅可以节省去指点每个不懂的学生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精神,自主探究的意识。同时,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尽量表现得和蔼亲切,语言上尽量做得柔中有刚,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这样一种氛围也是给学生的很好的鼓励和动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