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宗经》读后感4篇 .docx

上传人:asd****19 文档编号:6214758 上传时间:2024-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宗经》读后感4篇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宗经》读后感4篇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宗经》读后感4篇 .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宗经》读后感4篇 .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宗经》读后感4篇 .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宗经读后感4篇 宗经读后感 文驰 该篇开端作者承接上文,认为说明天地人三才其中恒久不变的道理的书籍叫做“经”,对“经”做了定义。进而立论:“经”不仅深刻地阐述自然之道,而且极致地体现了文章的章法,是文章章法的骨髓。 后面作者并没有立即证明“经”是怎么样做到极致地体现文章章法的,而是对孔子推崇一番。三坟、五典、八索和九丘这些上古书籍,因为年代久远,失去了价值。是孔子考定删述,让古代经典重新焕发新生。 私自揣测作者这里的意图是在痛斥时弊,对孔子或者说儒学经典最佳的赞扬,就是对浮华文风最严厉的批判。 后面作者才开始分述五经,剖析五经文义,进而引出自己的观点,认为五经分别形成了二十种不同的文体,是这些

2、不同种文体的根源。因为五经讲述的内容和涉及的内容的不同,所以演化的文体也各不相同。但每四个为一组,一组之间的文体又是相近的,能明显看出来各自的渊源。读到此处,可见作者对五经有多么熟悉,不仅能以短短数语讲清楚每一经的要旨,还能发现其中的文脉,更成功地将我说服,让我对五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必要阅读研习一番。 篇末,作者终于说出了自己作这本书的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刚才说的针对当时的文风进行一个批判和引导,希望人们回归“正统”,重新学习五经雅正的文风。 想起之前读过王阳明的尊经阁记一文,看似意旨相同,实则各异,两个人都拿经典作为自己言说的依据,根据进入的角度不同,都在为自己找说辞,这就是一千个人心中有

3、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当然,如果你连哈姆雷特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心中自然也不会有一个哈姆雷特的样子。所以,对经典的细读是毕生的事情,一刻不能怠慢。 宗经读后感 苑杨 征圣一篇是论述文所处的社会整体文化背景要符合圣人的思想和言论,宗经一篇将论述范围缩小到文学写作,刘勰从文这一范围推举了具体作品的典范,即“五经,”他认为“五经”是文章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 首先,“五经”的地位极其重要,是“三极彝训”,即讲述天、地、人三者中恒常不变的真理。而且“五经”历时弥远,内容高深卓绝,是文章的典范。 其次,作者分别介绍“五经”的特点,并指出各自对后代不同文体的影响,举例说明“五经”是文章的源泉。这里刘勰较为“推

4、崇”五经的作用,除了他笃信儒学的学术背景和信仰之外,我认为还有现实的因素,他认为当时的文风沿袭了“楚艳汉侈”的弊端,只能用儒家传统文学观念来匡正,也许有些矫枉过正。但是当弊端太过严重时,这样坚决的矫正方向也是有必要的,只有方向正确了,之后才能逐渐找到形式与内容的平衡。后边的朝代也有很多作家在纠正时弊的初期会有矫枉过正的表现,但他们探索文学前进方向的努力是最可贵的。 最后,刘勰归纳出文章以经书为楷模而进行写作所必须具备的六项准则,即“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贞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这是刘勰写作和评价文章的标准,也是他匡正时弊的具体要求。他在其后说扬雄

5、以玉不琢不成器的例子说明“五经”一定要有文采,也证明了文不仅要符合道,还要有文采,由此才能达到“道”与“文”的统一。 宗经读后感 初雪 宗经较之上一则征圣,刘勰立论范围显然缩小了。征圣指出作文须征验于“圣”,取法乎人文,着重从整体上来谈圣人之作的特色以及立言的指导性意见;而宗经则从“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征圣)中取“五经”为重点来解读其特色和价值,提出“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之说。 本篇行文是针对“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这一现象,世人在勉励德行和建立声名方面学会“师圣”,但在行文修辞方面却不知“宗经”。而“征圣”也需以经书为宗。于是,文章首先从概念入手,解读何为“经

6、”、“经”所包括的书籍以及总体特色。在刘勰看来,“经”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就是经久不变的圣人之道;并推出“五经”。这些经书具有“义既埏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刘勰好用比喻,又以“墙宇重峻”和“万钧洪钟”来表达圣人之理的高深。 其次,刘勰分论易书诗礼春秋“五经”的特色,主要是从“显”“隐”两方面,并将春秋和尚书作对比。春秋文字明了,用意含蓄;尚书则文辞诡异,道理明畅。这正是“圣文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不同的表达方式,造成文字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呈现不同的面貌。刘勰以树为喻,内容与含义好比是大树的根与叶,经书“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对读者而言,“往者虽旧,

7、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 接着,刘勰分析论、说、辞、序等文体的来源,提出“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之说。他认为,这二十种文体渊源于五经,而经书给后世树立了榜样,为文体的发展开拓了领域,“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继而指出以经书为宗,所作之文的六种特点: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这六种特点体现出中和之美,力求寻找一种平衡;并且指出作文的各个方面,情深、事性和义直倾向于作文思想;风清、体约和文丽分别指的是风格、形式和语言特点。刘勰宗经之说,固然有其道理,但有些过分推崇,并不像这里的六义论尺度的把握更合适。 宗经读后感 曾洁 文心雕龙

8、一方面推崇华美文风,一方面却高举“宗经”大旗,将易、书、诗、礼、春秋奉为大宝。作者认为它们是三坟、五典、八索、九邱之后的恒久至道和不刊鸿教。在此基础上,本章进一步讲解了每一部经书的特点和成就,并具体分析了其对不同文体的重要影响。作者认为文能宗经,文体就会有六种突出的特点: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荒,文丽而不淫。 看到“宗经”二字,心里其实还挺犹疑的,古今文学概念应该有不小的差异,当时的文学应该包含了很多实用性的文体,因此有可能“五经”能够被运用到写作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观念不断成熟并最终独立,实在有点难以想像如何来运用它们。我作为一个现代读者,只能就个人

9、的阅读体验来分享一下。 宗经所列举的文本中,易应该算是哲学类著作,尽管文中立象以尽意的观念非常有名,但对审美性的文学来说,可以提供的模本其实很少,不宜少年读,老来翻阅更为合适。尚书年代久远,完全提不起勇气拿来读,料想语言方面应该已经有隔阂了。诗采自民间,虽然也有语言的问题,但抒情性和审美性都足以打动现代读者。值得注意的是,版本的问题很重要,因为到了现代很少有人能抛开注释来理解诗文的含义了。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字句的理解上面。熟悉了注释之后,反复朗读,对文本了解得多了,就能游刃有余地去感受其中的情感。礼记中有乐记一章,试着读过,其中的乐礼和政教关系论历来被学者所重视,但还是更像政论文一些。春秋是中国文学的大宝库,后世从中汲取了很多养分,值得一看,但本人看完忘得比较多,因为“春秋笔法”有时实在难免“质木无文”。第6页 共6页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