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月第期高教论坛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思政的内涵、要义与路径胡茂波,李龙鑫,邹世康(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摘要:隐性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为以立德树人为统领,思政元素科学化,沉浸式育人系统化。其要义为以培育工匠精神为宗旨,嵌入思政新理论,树技能文化自信,筑科技强国梦。实施中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顺应高职生身心发展规律,创设互动共享共创的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情境,引入数字化高职院校育人新媒介。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课程;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胡茂波(),男,土家族,湖北鹤峰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
2、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李龙鑫(),男,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邹世康(),男,湖北钟祥人,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收稿日期:修稿日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作为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政教育,应充分结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隐性课程具有自主性、潜移默化性与易接受性等特征,它的教育影响对学生更加深刻和恒久。作为培养未来国家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实施隐性课程思政对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明晰新时代高职隐性课程思政的内涵、要义与路径,有助于提升思政育人效
3、果,助力于大国工匠的培育。一、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思政的理念内涵(一)以立德树人为统领新时代高职隐性课程思政是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增强高职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自觉的责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立德树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高职办学的核心旨向,是思政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属性,为开展隐性课程思政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南。立德树人是高职思政教育的价值旨归与目标导向,把对当代高职生思政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对新时代高职院校隐性
4、课程思政有着关键的引领作用。立德是利用正面教育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行。树人是利用先进教育将学生培育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高职而言,所立之德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美德,所树之才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构建隐性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内容和手段,以达到传播知识、培养能力与引领价值同频共振的效果。立德树人也是高职实施隐性课程思政的现实要求和根本使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归根到底需要大批德技兼修的时代新人。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对高职生的影响与日俱增,迫切需要高职思政教育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隐性课程思政作为思政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形
5、式,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措施,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高职院校通过隐性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以促进培养目标中的立德、强技、提质三项任务的实现。(二)隐性课程思政元素科学化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强调各类课程都要开发隐性的育人功能。思政育人元素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导向性和教育性等特征。思政育人元素的功能是育德育人。新时代高职隐性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和经验积累,经过系统梳理、检验和筛选,形成科学化的思政育人元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职隐性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提炼指明正确的方
6、向和道路,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职隐性课程思政的特殊性。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思想武器,适用于分析一切理论和现实问题。坚持把辩证思维和实事求是等贯穿高职隐性课程思政全过程,引导高职生加强问题意识,形成辩证和发展的思维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生发展的价值准则,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前途命运、个人的技能成长和祖国的繁荣昌盛紧密联系起来。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梳理、检验和筛选,高职隐性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成为系统的、科学的、有组织的手段与方法,具有规律性、专业性和实效性等特点。规律性体现在思政教育基本规律与高职人才发展规律,
7、即思政育人元素既要适应高职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又要超越现状并不断达到新水平,同时着眼于高职生成长发展规律。专业性体现在思政育人过程专业化与学生职业化意识培养,即专业的师资队伍和育人载体,凸显职业的元素,培养高职生的职业价值与情感。实效性体现在优质的思政育人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切实做到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全过程渗透,全面提高隐性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三)沉浸式育人系统化沉浸理论指出,当人们集中注意力投入某个情境,同时过滤掉不相关的知觉,就会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沉浸是一种最佳体验,使人们开展工作和学习时充满兴趣,忘却疲劳,不断探索,持续达到新的目标。新时代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思政立足时代背景,以学生为中
8、心,结合高职的办学实际,突破课堂的局限性,把校内外隐性教育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种立体化的沉浸式育人系统。校园环境是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园环境的熏陶,有利于促成育人目标的达成。高职营造沉浸式育人环境,能更有效地使思政内容转化为高职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与社会行为。沉浸式体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使高职生无论是在课堂上、生活中,乃至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够汲取到思政教育的营养,形成一种立体环绕的育人氛围。沉浸式育人方式注重高职生沉浸式的感受,即吸引高职生的兴趣并全身心投入该项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或状态,进而获得充实感,深刻把握思政育人价值。新时代高职整合学校的隐性思政育人资源,包括物
9、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构成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沉浸式育人系统。优美的校园景观和生态环境、具有文化底蕴的教学场所、干净整洁的宿舍等物质层面的隐性课程,营造一种教书育人的美好情境。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良好的师德风范、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等精神层面的隐性课程,对高职生的思政育人效果更具内驱力、感染力和渗透力。科学合理的学校规章制度和倡议公约是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帮助高职生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二、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一)培育工匠精神为宗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更高层面的职业精神与价值追求,包括爱国主义精神、敬业精神、专注精神、创新精神与担当精神。高职院校隐性课
10、程思政的理念与工匠精神的内涵在内在逻辑上高度契合。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隐性课程思政之中,以培育工匠精神为宗旨和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操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满足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现实需求。高职院校每年为社会输出大量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过程需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对高职生开展以培育工匠精神为宗旨的隐性课程思政,能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隐性课程思政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通过隐性课程思政,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高职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核心能力,进一步形成坚定的职业理念、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促进高职生顺利就业和职业
11、生涯发展。目前,我国处于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步消退。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需要高素质人才支撑。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视质量如生命、视品质如尊严的职业价值取向,是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通过引导高职生塑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致力于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经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二)嵌入思政新理论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呈曲折发展趋势,科技与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观念的渗透随着对外
12、开放不断扩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回应了新时代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等。将其嵌入隐性课程中,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产生心理体验,实现隐性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高职隐性课程思政应全面领会与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框架。以“十个明确”为核心内容,系统阐述各项改革与发展、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关键点,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本质要求和宏伟蓝图。以“十四个坚持”为基本方略,这部分
13、内容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案。“十三个方面成就”体现实践成果,这部分内容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进展成效,也集中体现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与精神的时代精华,将其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形成新的思政理论,是巩固高职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隐性课程结构与功能范式观点,把思政新理论嵌入高职隐性课程中,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校风校训、师德师风、文化活动、规章制度和倡议公约等,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引导高职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刻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以推进隐性课程
14、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增进高职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三)树立技能文化自信技能文化是求技者通过对专业技术的专心研究,不断获得技术进步或突破,为社会发展奉献智慧和力量,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的一种精神追求。技能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是高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树立技能文化自信,是高职生建立个人自信和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源泉,也是夯实民族自信、传承优秀技能文化的坚强力量和坚定信念。树立技能文化自信。即引导高职生认可与守护技能文化传统,对未来技能文化传承与发展产生自信。这种自信是理性内敛、辩证进取的自信。新时代,高职院校在国家职教改革发展中寻找自身的技能
15、文化本源,推进技能文化建设,引导高职生深化技能文化认同,树立技能文化自信,不但教会他们谋生的技能本领,使他们掌握技能、宣扬技能,对其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而且注重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他们毕业就业后的职业认同与获得感,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紧密融合,提升高职生发展的可持续性。树立技能文化自信也是提高民族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任何文化都不会孤立地存在,它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处于社会发展之中,依附于国家和民族实体之上,是社会发展的反映。技能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有着技能文化自身的因素,但归根到底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现实土壤之中,是为了促进民族自信。一个强大的民族有了文化
16、自信和民族尊严,就会增强民族凝聚力,使整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文化创新、文化传承和文化自强意识。(四)筑牢科技强国梦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明确提出,我国到 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隐性课程思政构筑科技强国梦既有必要性,也有紧迫性,它是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新时代高职院校在隐性课程育人环境中融入科技强国梦内涵,在校园活动中融入科技强国梦精神,引导高职生践行科技强国梦要求,既能激励高职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指引他们踏踏实实投身实践,形成持续奋斗的内驱力,又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新时代的高职生不仅肩负着个人和家庭的理想追求,而且承担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17、托付,其成长成才需有理想的指引。高职隐性课程思政构筑科技强国梦,一方面,使高职生明确学习知识与提升技能的意义与价值,深刻体会科技强国之路与个体成长的紧密联系,从而树立远大理想,不断提升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人民;另一方面,引导高职生树立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价值观念,以科技强国梦为基本准则和使命,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科技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强国梦这一伟大构想基于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产生,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的鲜明特点。构筑科技强国梦连接了历史与未来、理想与行动,为高职思政教育工作和隐性课程
18、思政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生动的内容。科技强国梦在提供素材和载体的同时,也为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思政提供了最佳切入点和着力点,蕴藏着促进高职思政教育发展的新机遇。三、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为思政教育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实现了思政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生命活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为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思政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为隐性课程思政内容的科学性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为增强隐性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提供基本遵循,也为隐性课程思政实现可持续发展平添内生动力。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马克思
19、主义思政教育观植根于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扎根于社会现实,是内涵厚实的思政教育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确保隐性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发展的需求,进而有效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技能文化、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体现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坚持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这决定了隐性课程思政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并贯彻育人全过程,同时注重运用群众工作方法等具体方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不仅为隐性课程思政提供科学的方法论,也是隐性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中的核心因素。隐性课程思政包含思想、政治、道德、法治等多方面内容,是建立在马克思
20、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高职院校开展隐性课程思政,其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高职生的思想不是凭空幻想出来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高职院校开展隐性课程思政,需把握新时代的现实情况,尊重高职生的主观能动性,加以适当的正确引导,使其思想发展不偏离方向。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说明,在开展隐性课程思政时,一方面,用质量互变的规律来对待问题,注重从“抓小、抓早、抓细”入手,用正确的理念逐步引导高职生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是用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来看待问题,在坚
21、持基本思想理论和前进方向不动摇不偏离的前提下,要敢于扬弃,使隐性课程思政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二)顺应高职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思想引导和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是思政教育有效开展的客观要求。面对高职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与矛盾冲突,高职隐性课程思政应顺应高职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多种途径引导高职生调适情绪,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同时合理运用教育期待效应,以赏识教育为主,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进一步引导高职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责任意识,提高自控能力,找准自己的定位、方向和目标,以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高职生正处于人的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针对有的高职生是非标准还不
22、够清晰、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等现象,高职隐性课程思政应引导高职生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学会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针对有的高职生社会经验和能力存在的不足,高职隐性课程思政应培养高职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其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针对有的高职生意志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艰苦奋斗意识不够,高职隐性课程思政应加强对高职生归因方面的正确引导,培养坚定的意志和自信心,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使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努力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应有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应用到实践中。其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
23、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信念等。专业兴趣对高职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职隐性课程思政应引导其对自身专业产生兴趣,使其保持学习效率,创造性地学习和实践,进而形成创造性的成果。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是高职生必备的心理素质,应培养他们的合作共赢精神,集团队智慧于一体,培养基本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提升其集体观念和意识。(三)创设互动共享共创的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情境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隐性课程思政并不是课程情境对学生的单向塑造,而是学生和情境两者的双向互动。学生所习得的思想观点是在学生与环境互动的情境中展开,而不是事先安排好的有意识的学习。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思政需加强学生与教
24、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程情境之间的沟通理解,创造一种师生共享、生生共享、环境共享的育人氛围,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育人环境之间形成良好的正向影响。隐性课程思政具有主体互育性,即师生、生生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促进思想与行为的嬗变。互动共享共创课程情境具备包容性、暗示性和渗透性特点,着重发挥陶冶高职生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思政是有温度、有情怀的育人方式,与显性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与价值的升华与共鸣。推进隐性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主体在学生,课程情境是重要的媒介。高职院校教师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教学的情境优势,将凸显职业特色的
25、教学与理想信念、价值情感、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等相融合,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课程情境,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方法,将思政育人元素通过课程情境传授给学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流露达到共鸣,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精神涵养。在加强高职学生人文关怀、尊重主体地位、满足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注重采用平等、互助等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话语体系,实现教与学的情理交融,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在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过程中产生认知与情感的共鸣。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探讨与技艺切磋的互动课堂情境,引导高职生积极思考问题,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感悟人生道理。通过营造合作、互助、共进的学习与实习环境,利用朋辈的影响力,同学之
26、间互相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观点,“让同伴告诉同伴”,从而唤起思想上的共鸣,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通过举办文体活动和劳动实践活动,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来培养和发展学生手脑并用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运用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举办各类技能竞赛,携手企业创造各种社会实践机会,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通过打造沉浸式文化育人氛围,如校史馆、大国工匠雕塑、校企文化长廊等,将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校企文化等因素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引领其树立远大理想、领悟工匠精神、提高自身修养。(四)引入数字化育人新媒介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育人新媒介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网
27、络文化的价值引领和思想渗透作用。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思政应畅通信息传播渠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学校数字化育人新媒介,增加对社会热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深度解读,实现认知舆论的有效引导。“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新隐性课程思政方法,需借助数字化育人新媒介,推动隐性课程思政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高职院校师生通过新媒介平台能更方便快捷地交流知识、传递价值、答疑解惑,极大地丰富和拓展师生的生活空间,增加双方的情感交流。通过新媒介,高职院校能收集高职学生的相关数据,包括思想状况和学习需求等,经过对数据的分析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育人方案。高
28、职院校通过整合校园文化、工匠文化、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将其转化成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传达给学生,实行互动、实时、高效的思政教育,突破了思政教学的枯燥性,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职院校通过完善新媒介,搭建新平台,以强大的网络、即时的信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提升高职生的思维认知和价值感悟。高职院校借助微博平台发布即时信息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加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敏感度和关注度。高职院校通过微信公众号推文、空间、抖音短视频等,积极宣传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引导学生及时接受新思想和新观点,发挥新媒介交流载体的点赞、评论、转发等功能,让学生自发评论、互动、交流意见,紧密加强主客体之间的
29、沟通,进一步完善思政育人机制。通过云课堂、慕课、微课等载体,利用网络开展线上校企实践活动,活动中所隐含的具有教育价值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断熏陶自己、提高自己,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参考文献: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申文杰,赵晗习近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话语体系探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李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下转第 页)史学习教育中保持与同学和教师的积极互动关系,对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产生更为深
30、层次的理解和认识,逐步实现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三)遵循新媒体规律,提升新媒体传播党史的效率第一,提高党史学习教育全国影响与“后”大学生认同感,确立党史学习教育在新媒体中的引导地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调整教育措施,努力提高党史学习教育在新媒体中的影响力,将更多的力量集中在扩大影响力上,及时确立党史学习教育在新媒体中的引导地位,让更多的“后”大学生了解党史,并通过新媒体对党史学习教育充满兴趣,为新媒体下的党史学习教育影响力的提高以及“后”大学生对其认同感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构建新媒体党史学习教育的传播圈,提高影响力。想要让高职院校党史学习教育在新媒体上得到更多的关注度,增强高职院校学生
31、的归属感和参与热情,就必须对传播圈的构建重视起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高职院校新媒体建设,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系统模块,使更多的“后”大学生愿意登录校园网进行探索和学习,从中获得启发,进行自我提升。传播圈对于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有着极大的意义和价值,让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第三,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优选党史学习教育新媒体,并保证新媒体多种多样,引入更多“后”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在其中渗透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以“后”大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提高其党史知识积累和素养,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使学生能够在以新媒体为依托的高职院校党史学习教育中不断地取得进步,呈现出一举
32、多得的优质教育成果。五、结语总而言之,新媒体的出现对于高职院校开展“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而言是新契机,但同时也是更大的挑战,高职院校必须做到严阵以待,做到全面和细致化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着手,结合“后”大学生的实际成长情况和心理特点,进行党史学习教育方案的优化设计,提高“后”大学生的思想品质,让其正确地认识党史,并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更大的收获,实现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提升,为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持续地创造出更多的良性影响力。参考文献:丁正亚论移动互联网时代“后”高职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与职业,():汝鲁恒,冯利移动互联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黑龙江教育
33、(理论与实践),():李振山移动互联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分析当代 教 育 实 践 与 教 学 研 究(电 子 刊),():包姝妹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路径研究经济师,():,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基于新媒体环境下 后 高职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研究”(桂教思政 )。(责任编辑:任初明)(上接第 页)董杰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的路径探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余璐,周超飞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沉浸教学模式与实践河南社会科学,():王资,罗婕,苏海莎高职院校技能文化的培育职教论坛,():刘建军,许庆华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崔景贵,黄亮心理学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高晓文,白钧溢隐性课程在中国的理论旅行:回顾与反思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基金项目: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项目“中职学校财经商贸类学生 工匠精神 培育的多案例研究”();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守匠于心 育匠于行:校的铸匠文化之路”(校 )。(责任编辑:任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