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质量发展:产业瓶颈因素与路径选择.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0179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质量发展:产业瓶颈因素与路径选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质量发展:产业瓶颈因素与路径选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质量发展:产业瓶颈因素与路径选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7 月第9 卷第4 期南海学刊The Journal of South China Sea StudiesJul.2023Vol.9 No.4高质量发展:产业瓶颈因素与路径选择隋映辉1,2(1.青岛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与管理研究所,山东青岛2 6 6 0 7 1;2.山东科技大学科技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山东青岛2 6 6 5 9 0)【摘要】国内外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特征,就是规避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虚拟模式,警惕非理性、不可持续发展的泡沫现象,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研究证实,在影响高质量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错失战略机遇期、转型升级滞后、比较优势式微、产业链不完整、

2、政策难以精准落地等,构成了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因素。破解产业瓶颈,需要精准地把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新增长点,围绕高科技、高就业率、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做强做优做实先进制造、链接配套及其产业集群;以网络化、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并赋能传统产业;以智慧发展、协调发展的创新链、产业链与服务链,加快产业实现高质量的动能转换与尖端跃升。【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产业瓶颈;转型路径;高端制造业;全产业链中图分类号 F121;D60在“三重压力”下,国内外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与重大挑战。基于疫后经济复苏以及新经济对未来产业转型发展的影响,有必要从未来科技经济发展的高度,结合城市或地区的赋要素、功能定位、战略

3、演变及发展目标,对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性调整进行重大战略探索和历史性思考,为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奠定新基础。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进人新时期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要构筑一个面向未来,具有系统创新和独特竞争优势的发展战略。(一)发展战略关系高质量发展纵观国内外产业转型发展史,高质量发展既受到科技经济历史性、周期性、国际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也与发展战略有密切关系。有事实的论据是,19 9 4 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 0 世纪8 0 年代后期的日本“泡沫危机”以及2 0 0 7 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等,都是战略迷乱透过金融、房地产等“泡沫”破裂折射

4、出来的低质量、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20世纪8 0 年代以来,国内外产业经济发展几经演变,但其战略发展基本上延续着经【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 0 9 6-0 16 6(2 0 2 3)0 4-0 0 12-0 9一、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收稿日期 2 0 2 3-0 3-16【作者简介】隋映辉(19 5 0 一),男,山东文登人,青岛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山东科技大学科技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经济与战略管理、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等。“三重压力”指的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及预期转弱三重压力。12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因素隋映辉:高质

5、量发展:产业瓶颈因素与路径选择济方式转变一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空间布局重塑的发展过程。其间,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战略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发展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从战略演变的重心变化来看,发展战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的影响极大。一般来说,战略误判或战略不到位,导致发展路径“跑偏”以及产业转型“低端锁定”,往往使一个城市或地区付出较高的转型成本与代价,错失或延迟跨越发展机遇。20世纪9 0 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经济爆发式增长,有些城市和地区以为已经进人了“后工业化”阶段,提出了以服务业为主导,实则是以房地产经济为主导的城市经营战略。房地产业大行其道,“去工业化”的步伐加快,出现了房地产业过度繁荣和

6、急剧膨胀,导致产业资本和要素大量涌向房地产领域,抬高了实体经济生产成本,挤压了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并将产业拖人了结构性死循环,导致科技创新与新产品研发成为游移不定的路径。最终,产业创新资源、资金、资本流失,实体经济收缩,形成了产业“空洞化”现象。新时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以及“房住不炒”的政策实施,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转型滞后的城市和地区的经济衰退现象。事实上,以泡沫经济扩张的GDP规模并不能如实反映一地的实力。高GDP并非一定就意味着经济强、发展质量高或幸福指数高。相比之下,人均CDP、人均可支配收人、人均个税、人均消费等指标则更加能够反映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状况。城市或地区在上述

7、指标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发展战略、发展规模、发展质量上存在的问题。(二)以战略正确实现转型升级国内外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特征,都是规避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虚拟模式,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警惕非理性、不可持续发展的泡沫现象。以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典型代表德国为例,在产业转型发展及其战略选择方面并没有采取脱离实体经济的“美国模式”,而是以实体经济的三次转型升级寻求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第一次转型(19 4 5 至19 7 0 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型;第二次转型(2 0世纪9 0 年代中期),从以传统工业生产为主导向以电子信息技术等新经济产业为核心转型;第三次转型

8、(2 1世纪初至今),以创新驱动加快向智能化的工业4.0 经济转型。以战略正确调整产业经济结构,推进创新型经济转型,强势稳固了先进制造业。三次转型升级,完成了产业跳跃式发展,避免了产业经济发展的“空洞化”。因此,一国一地科技经济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是在新科技革命期间的一个相互交织、逐渐积累的过程。从宏观战略视角以及产业转型的演变周期来看,一般始于10 15 年前的发展战略、转型路径与布局,决定了当下经济发展的走势及其运行质量变化。在诸多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中,错失战略机遇期、转型升级滞后、比较优势式微、产业链不完整、政策难以精准落地等构成了制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一)错失战略机遇期战略

9、机遇期,通常是指在科技经济发展周期内,国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为一国一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佳机遇,并对其重大战略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归纳起来,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大体上经历过三次重大的战略机遇期。第一次战略机遇期(积累阶段)。基于赋要素、产业资源与独特优势,推进产业发展132023年战略,以工业、实体经济为基础,实施改革开放、招商引资,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经济增速较快,形成了转型发展前期的资本结构调整、增量积累变动与产业发展基础。第二次战略机遇期(转型阶段)。随着无序扩张、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出现,产业转移、产业替代加快,同时提出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并呈现

10、出“跨越式躁动”。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成为拉动“一次性GDP的主力 。工业在CDP中的占比开始下降,制造业转型升级迟缓,延误了国内外高端产业链、供应链向本地的延伸和布局。最终造成了一系列科技经济发展问题,继而被先进城市或地区超越。第三次战略机遇期(一体化阶段)。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趋缓,工业增速加快,但持续低于服务业增速。区域一体化及城市圈成为产业重心转移的承载体,形成了决定着未来城市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的空间格局。区域性的城市群、都市圈的形成加快了高端制造业的空间布局,促使城市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城市圈的制造业竞争及其集群(产业链、创新链与供应链竞争。客观上,战略机遇期与国家战略及产业转型和结构变迁的

11、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产业经济发展“坐过山车”的城市或地区,在“急转弯”的转型期,没有在瞬息万变的动态环境中作出深思熟虑的科学决策,往往是抓住了一次机遇,迷失了二次机遇,延误了三次机遇。其中,主要的战略误区是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最终演绎为产业虚拟化、泡沫化。“去产能”、新旧动能转换作为企业改革、产业转型的新契机,被误解为“去工业化”;一些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服务业,却偏离了基于实体经济的“三个服务”(服务创新、服务生产、服务链接)及其配套,错失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机遇,并使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智能化、市场需求定制化的转型进程滞后。历史与现实表明,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而加快“去工业化”进

12、程,实现服务化,往往欲速则不达,许多国家都曾有过深刻而惨痛的教训。“去工业化”的战略的目的在于减少低价值、低产出、高污染的行业,避免自然资源的浪费;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全球化合作,将产业链高科技、高附加值部分控制在自已手里。因此,可以大力发展服务业,但不能取代制造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智能化改造低价值、低产出、高污染的行业,控制本国自然资源的浪费并提高产业价值链高增值部分。实际上,服务业发展是一个水涨船高的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的递进发展的过程。没有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没有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递进性需求,服务业只能制造泡沫,不仅难以持续性发展,也不可能迅速崛起2 。因此,没有制

13、造业,就支撑不起经济总体;服务业比重再高,不过是随时可以被割掉的肉或皮毛。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经济总体钢铁般的脊梁3。所以,一国一地经济发展的拐点,通常是以制造业地位下滑为起点的,这也成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难点与关键点。疫情使得世界各国纷纷“再工业化”并重组产业供应链,加速保障产业安全及经济自主性的进程,进一步凸显了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只有抓住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重塑机遇,加大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布局与项目投资安排,以优质增量带动存量、优化存量、改造存量,迅速抢占高端、智能制造先机,才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突破。(二)转型升级滞后转型发展是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创新与结构

14、性升级的必由之路。实践表明,一些国家14南海学刊第4 期隋映辉:高质量发展:产业瓶颈因素与路径选择或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主要在于战略失误或盲目转型,过早过度地“去工业化”进而错失了制造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影响到就业率、居民收入、项目引进等,导致产业转移及生产要素重组,以及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的外流。如美国就是因为2 0 世纪6 0 一8 0年代掀起“去工业化”浪潮,导致高失业率和广泛的资本撤离现象。在“去工业化”的浪潮冲击下,美国金融业突飞猛进,制造业外迁,加速了产业的“空洞化”并导致美国陷入经济危机。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也经历了转型发展的深刻教训。在若干转型期,一些城市和地区由于发展战略

15、不当、决策误判,导致产业转型升级迟滞,“去工业化”加快。如香港过度依赖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房地产等产业,制造业在本地GDP的占比过低,加剧了产业“空心化”危机。如果当全球性危机袭来之时,缺乏相应的支撑力,经济增长动力不断削弱,就会出现房价急跌、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等经济社会问题。而在部分老工业城市或地区,一些产业园区本可就地转型升级而不必整建制搬迁转移,却为了“一次性GDP”而“腾笼换鸟”,造成老工业制造基地丧失,比较优势不再,工业企业停产或半停产,企业负债率高企,经济迅速下滑及财税困难等问题,进而造成了城市收缩,失业率上升,以及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战略性资产流失。与此同时,一些先

16、进城市和地区抓住转型升级机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施高质量的“腾笼换鸟”。通过企业改造、模式创新、产业替代及资产重组实现了就地转型升级。例如,长三角的苏锡常地区以战略突破与模式创新,相继创造了苏南模式(乡镇工业)、昆山模式(移纵引横)、苏宿模式(转移外包)、新苏南模式(经济圈一体化)等,并由产业1.0 和2.0,加速进入3.0 和4.0 阶段。这些城市围绕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能力。转型升级领域主要围绕未来产业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的关键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推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

17、能源汽车、数字创意及相关服务业中加快布局,且项目有规模,链接有支撑,结构调整精准,政策落地迅捷。(三)比较优势式微形成产业比较优势很难一而就。在没有实现先进科技项目储备、产业转型升级或新兴产业替代的情况下,盲目实施产业转移或关停并转,就有可能“伤筋动骨”,导致优势产业无优势,进而有可能形成实体虚拟化、产业“空洞化”。典型案例是,有些“工业立市”的城市或地区一改战略初心,偏离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去工业化、去特色化、去本土化”,工业园区、领军企业心猿意马、跑马圈地,将有限的资金纷纷投入非制造实体、非生产服务经济领域。这些城市在产业转移与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就地升级”“以新换旧

18、”等模式,将老工业园转变为产业创新区、转型升级区。本可以从优化城区产业布局、就业布局与优化空间结构着手,充分利用寸土寸金,引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项目或先进制造企业,加速传统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重塑产业转型与城区就业、财税供给的关系,却采取了一转了之的粗暴方式。有些传统产业园区被“腾笼换鸟”,“笼子”腾空了,但“凤”却没换回来,造成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财税结构的严重失衡。产业缺口、人财两空的困境不仅给所在地区带来了就业压力、财税压力,还使土地与房价飞涨,推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迫使资本、资产、项目、人才难以遏制地转移,不断推高营商生存成本,造成了高端制造企业及项目、创新服务平台等制造业服务平

19、台建设萎缩,最终导致“工业立市”作为152023年城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开始动摇。虽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但一些具有战略定力的城市和地区并没有简单地“一刀切”,而是面向国内外专业化、细分化市场,紧扣工业制造转型升级,围绕本地资源赋选择关键领域,实现“优势强化、重点突破”,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的产业比较优势。在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的同时,也没有丢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仍然保有先进制造与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的空间。如对于家用电器、轻工、纺织、冶金和化工等优势传统产业,通过高端替代、创新合作、智能改造等,实现了从“低端扩张”“组装加工”向“智能嫁接”“智造创造”的转型

20、跨越。这些城市和地区以新兴传统产业参与市场竞争,为产业融合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比较优势与创新发展空间。(四)产业链不完整所谓产业链,是指为了谋求长远的竞争优势,按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以产业集群为链接对象,跨空间、产业和所有制,通过企业、研发机构、政府、科技中介、金融机构等加强功能相近或产业链上存在上下游关系的产业集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流通,调整和构筑研发、资本、市场等组织,从而形成若干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产业链网络。随着产业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产业配置与竞争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产业链及其形态的关键性变化,促使区域竞争和集群创新加剧。产业链带动创新链、供应链的转

21、移,并向集约高效、特色产业链聚集布局。例如,深圳具有全球配套最齐全的产业集群链。统计显示,仅手机产业链,深圳就集中了约有6 0 0 多家手机制造商,2 0 0 0 多家各类手机配套公司,数万家周边企业,产业链配套率达9 9%5 。深圳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性转移,以及高端转型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形成了以高端龙头企业为主,生产配套齐全,研发、制造、销售同步发展的集群生态模式,成为中国最有条件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地区之一。产业链通常是一个集约化、集群性的战略系统,它围绕企业战略合作和产业价值链,建立带有共性特征的集群形态,并寻求产业价值链高端(主要集中在设计、研发、关键零部件、高端制造

22、和市场、服务领域的战略系统及运作体系。先进科技及其创新成果,一般都发源于一些产业关键链及其集群带。然而,一些城市或地区的产业布局,或“天女散花”或“点高面低”,集群链接的带动作用不强,碎片化、趋同化、低质化现象较为突出。多数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没有有效地通过企业重组整合资源,挖掘优势,全面发展起相关高端产业链及集群生态。同时,本地化的关键产业链存在合而不拢、集而不聚的状况。一些龙头大型企业的产业条块制约、各行其是。中小企业缺少专业化、集群化的核心配套和关键零部件供给,缺乏信息分析、供应商、资本运作等中介服务支持;配套率不高,没有形成“蜂巢生态”结构,也没有给地方带来大规模、高增值的“葡

23、萄串”效应。(五)政策难以精准落地城市和地区之间的政策差距,往往体现在先进城市开放包容、务实低调,而发展滞后城市政策一大堆,就是不落地。这也是制约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因素之一。从一些城市和地区已发布的一系列发展战略、政策与规划来看,出台的战略政策你追我赶,形同赶场,月月出重磅,年年出新政,但有多少做到了战略到位、政策落地?就人才政策而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生产要素流动日益畅通的背景下,一些城市制造业持续下滑,加之“两高一16南海学刊第4 期三、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隋映辉:高质量发展:产业瓶颈因素与路径选择低”(房价高、物价高、薪酬低),投资环境、执法规范、人文素质、生活条件等软环境的建

24、设欠佳,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项目、资金及科技企业等先进生产要素就必然被“吸虹”,流向具有产业价值链高端、生态环境优越、生存成本低、薪酬收人高的地区。毫无疑问,新兴科技产业发展滞后,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萎缩,将使创新资源与就业岗位相对稀缺,且需求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中高端人才忧于事业发展与前途,找不到适宜专业对口的工作,就不得不转向有就业需求、有归属感、幸福感的地区,而转型缓慢、政策环境不佳的地区就必然成为高端项目与人才的“洼地”。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清晰寻求产业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新增长点。要围绕高科技、高就业率、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加大未来产业及创新共同体布局,做强、做优、做实高端制造及其

25、产业链;以智能化提升传统产业,以智慧发展的创新链、产业链与服务链,加快高质量产业转型升级。(一)加快产业战略转型战略转型关系到产业长期发展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系统性、整体性转变,对于重新塑造产业竞争优势,提升科技产业价值链,形成新产业、新市场、新形态至关重要。基于服务动能转换,实现“十四五”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围绕以下重点领域推进产业战略转型。一是产业智能化转型。通过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研发智能产品及智能互联产品、智能制造使能工具与系统、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推广流程智能制造、离散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远程诊断与运维服务

26、等新型制造,完善产业转型发展模式。在诸如电子信息、家电、汽车、造船、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制造企业中,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进制造全生命周期智能化,以智能新科技为支撑,优化流程、系统集成,形成全产业链、技术组合和知识创新系统,实现创新生态驱动产业系统性、精准化转型。二是市场网络化转型。以智慧城市(地区)建设以及产业互联网平台布局,开发专业化、多元化、共享式的市场运行平台。通过选择产业转型的市场化服务,推进“系统对接、内外循环、全域覆盖”,增强面向国内外多元化市场供求,推进“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布局及西部地区产业转型转移。以网络化、市场化、定制化的高质量服务,实现市场形态重塑与战略重组。三是创新实

27、用化转型。以产业导向的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非短期利益、连续性、前沿性研究,在基础研究、技术验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全面行动,促进知识创新服务未来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应用研究,在新一代信息、纳米、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海洋能源等技术上,缩短实用化时间,加大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制造等应用研究及产业化、市场化力度,扩大新技术、新基建、新产业的市场规模。(二)紧扣高端制造发展创新发展源于市场供求与产业结构性调整。以产业政策引导,促进传统制造向先进“智造”的转型升级,是赋能产业高端价值链,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15年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美国的先进产业报告,勾勒出美国“再工业

28、化”172023年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共有5 0 个不同的行业人选美国的先进产业,其中包括35 个制造业。美国先进产业包揽了美国出口的6 0%;35%的经济增长来自7 5 个知识产权(IP)密集型行业6 。2 0 2 1年7 月2 9 日,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发布从计划到行动:实施美国国家技术战略报告,提出强化国家产业政策对抗“技术重商主义”,以确保长期经济和技术竞争力的坚实基础7 。因此,面对“十四五”全球范围技术变革与产业转型提供的发展机遇,要紧扣知识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发展新兴科技产业,加大知识产权运用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

29、率及专利转化应用率及对GDP的贡献率。在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产业链条、组织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研究与战略部署。围绕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制定面向未来科技和全球新产业竞争的“技术路线图”,重点布局机器人、芯片制造、精密装备、轨道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船舶及海洋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设备、新材料等产业,以高端制造、知识服务吸引高质量人才、高技术项目、高增值服务,集聚高质量的创新资源,完善先进制造及其产业链、创新链与供应链。营造以项目、人才、薪酬待遇等更具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建立起适应产业创新的新竞争优势。(三)推进新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先进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

30、重大推动力和战略制高点。从先进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出发挖掘产业升级的新需求,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智能制造,将对产业转型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效能。从全球抗疫实践来看,从对传统医药、器械产品的供需,到疫后全球市场环境与供需结构变化,都表明传统产业仍然是市场需求与科技供给的重要领域。加快新技术、新产品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已成为城市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的战略选择,不仅有助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也可以满足我国“自力更生”“扩大内需”“防范脱钩”等战略要求。为服务全球科技前沿部署城市创新活动,适应全球化竞争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需求,国内外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更为注重新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

31、高科技产业国际竞争中,各国扬长避短,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半导体材料及设备、电子元件、精密机床、工程机械零部件、碳纤维等产业领域,加快推进新技术与制造的融合发展,并尝试最大限度强化并运用“战略资产”,发挥产学研资介用联动机制,在若干“核心科技”产业领域争取重点突破。在产业趋同化、供需多元化、消费定制化的背景下,实施一体化的融合战略,对引进人才、招商引资的高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依托5 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以传统制造及其产业体系重构,驱动产业结构性的新突破,催生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形成以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为特征的新兴传统产业体

32、系及市场空间布局。从战略高度建立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系统创新的联动机制。研究重大关键项目布局,推进新技术、新模式服务制造企业创新,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平台,引进和培育重大创新项目与创新创业人才等。通过打造具有颠覆潜力的新产业、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的运营系统,催生新的科技产业价值链经济。(四)强化全产业链建设产业链作为上下游合作的集聚带与产学研资介用的利益纽带,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18南海学刊第4 期隋映辉:高质量发展:产业瓶颈因素与路径选择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的载体,也是承接创新链、服务链、供应链的集群生态。长期以来,全产业链及其集群生态是我国产业做大做强的短板

33、。补短板,首先要将全产业链集群建设纳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围绕具有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大型企业,建立系统推进的工作机制,提升以产业链为主导的招商引资门槛。通过补缺产业链短板,以市场导向提升价值链,以布局核心技术发展创新链,全力破解“缺芯少核断链”瓶颈,实现“端到端”全价值链的网络化、集约化、集群化的空间拓展与高端控制。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新型船舶、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医疗设备等产业链为示范,由龙头高端企业从上到下,链接的产品零部件以及所有的核心技术,倒逼形成网络化、集约化、共享式的产业链模式与集群生态。建立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建设协调发展平台,持续推进城市圈互补共赢的

34、全产业链体系重构。(五)引领企业转型升级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于高素质、高精尖企业的创新引领。目前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下,数字技术正影响各个行业,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催生企业在现实和数字世界实现了融合。然而,全球企业普遍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不少企业陷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水土不服”,虽然努力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却难以实现理想的投资回报率。经过全球战略竞争与市场规模扩张,我国一些时过境迁的科技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不得不面对跨越转型的“三十年坎”,驱待以新技术成果的颠覆性应用及创新驱动增量市场,抢夺价值链的高端,加快产业创新引领,促进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35、尤其是在防范中美“脱钩”与扩大新内需的背景下,一方面,要集思广益,未雨绸缪,推进创建学习型企业 8 ,加大企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采取抓大链小、相互持股、关键项目、服务配套等措施,助力领军企业在产业创新及其价值链的高端领域,制定转型升级的路线图。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代表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工业独角兽,培植与引进半导体、人工智能、机器人、大容量电池、生物科技、量子计算、高超音速以及海底无人机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促成高端制造领军企业转型与结构升级,锻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强大型”科技领军企业。(六)构建大部统合制政策难以精准落地是体制机制的障碍因素。当前,待加快顶层体制机制设计,推进政府制度创新

36、、体制扁平化改革,加强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及相关部门之间的互动协调。通过积极借鉴先进城市和地区的经验,加快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完善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数据开放共享和协调合作机制,搭建产业转型升级及关键核心技术应用合作的共享网络。如苏州政社企”联动、杭州“1+N+X”经验,实行全程全网、“一网通办”,全天候解决各类疑难杂事急事。以跨部门、大联盟、服务外包、职能替代,构建“职能统合、规划协调、务实高效、服务向下”的一体化、大部门的统合制。通过打破行政主导资源配置模式,推进政府部门人员与企业干部的交流互换,进一步减少中间管理层次,加快权力下放与重叠职能人员分流,从而建立起贴近

37、一线、服务一线的精准服务体制机制。192023年参考文献:1隋映辉:发展“知识密集型GDP”杜绝“一次性GDP”,大众日报,2 0 2 0 年12 月2 2 日,第11版。2沙希德优素福、锅岛郁:两个龙头:给北京和上海的发展建议,洪漫、张正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 0 12 年,第6 4 -6 5 页。3 上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力凸显未来方向已现(2 0 19 年7 月2 4 日),http:/f i n a n c e.s i n a.c o m.c n/c h i n a/gncj/2019-07-24/doc-ihytcitm4266856.shtml。4 隋映辉:产业集群成长、竞争

38、与战略,青岛:青岛出版社,2 0 0 5 年,第17 4-17 5 页。5深圳手机发力欧美高端市场产业链配套率达9 9%(2 0 15 年9 月6 日),http:/w w w.c h i n a n e w s.c o m.c n/c j/2015/09-06/7506991.shtml。6美国先进产业分布状况(2 0 15 年6 月2 日),http:/t r b.mo f c o m.g o v.c n/a r t i c l e/z u i x i n d t/2 0 15 0 6/2 0 15 0 6 0 10 0 0211.shtml。7美国智库发布从计划到行动:实施美国国家技术战

39、略(2 0 2 2 年4 月1日),https:/w w w.s o h u.c o m/a/534523653_649545。8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布鲁斯格林沃尔德:增长的方法:学习型社会与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陈宇欣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 0 17 年,第9 9-10 1页。南海学刊第4 期【责任编辑:赵玫玫,吴秋花High-Quality Development:IndustryBottleneck Factors and the Path SelectionSUI Yinghuil-2(1.Institute of Economic Strategy and Management,Qing

40、dao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Qingdao 266071,China;2.Institute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590,China)Abstract:The common featur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conomy at home and a-broad is to avoid the virtu

41、al mode of separa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conomy,on guard againstthe irrational and unsustainable foam phenomenon,and adhere to 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transformationand upgrading led by advanced manufacturing.Research has confirmed that among the many factors thataffect high-quality dev

42、elopment,missed strategic opportunities,lagg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de-clin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s,incomplete industrial chains,and dfficulty in accurately implementingpolicies constitute bottleneck factors that constrai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To breakthrough industrial

43、 bottlenecks,it is necessary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breakthrough points and new growthpoints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focus on high-tech,high employment rate,high added value,and high market share,strengthen and optimize advanced manufacturing,link supporting facilities,andindustrial clust

44、ers better and better;Transform and empower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hrough networking,digitization,and intelligence;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quality kinetic energy and cutting-edge leap of industries through the innovation chain,industrial chain,and service chain of intelligent andcoordinated development.Keywords:high-quality development;industry bottleneck;transformation path;high-e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entire industry chain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