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启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9942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启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启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J o u r n a l o f Wu h a n Po l y t e c h n i c26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二十二卷第三期(总第一百二十五期)一、研究背景: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蓬勃发展 2022 年 5 月,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 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在该法第三章“职业教育的实施”中提到“支持运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方式,开发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融合应用。”2022 年 10 月,教育与科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单独列为一部分,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题进行讨论,提

2、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突出了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互联网+教育”的趋势所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数字时代的冲击促使高职院校主动求变,利用新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如何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无法规避的一个话题。与此同时,后疫情时代各级各类学校已陆续恢复线下教学常态,如何使疫情防控期间重构探索的教学模式继续发挥作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仍然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问题。(一)国外有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外研究表明,企业培训、商业服务等方面成为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启示尹洪洁1,2(1.湖北幼儿师范高

3、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湖北 鄂州 436032;2.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化、信息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共识。“互联网+教育”正在触发教育教学模式变革,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文献梳理后却发现,国内有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虽持续近二十年,但对相关概念并未形成清晰的定义,科学界定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及进行评价的前提。就研究现状而言,虽看上去“百花齐放”,实则却表现出研究方向上重课程、轻专业,研究内容上重实践、轻理论,效果评价上重局部、轻系统等问题。鉴于此,未来的

4、研究需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以理论研究为突破点,以机制建设为保障点,方能促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更为长远持续发展。关键词: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31X(2023)03-0026-06D O I:10.19899/ki.42-1669/Z.2023.03.004收稿日期:2023-03-14基金项目:2021 年湖北省职业教育技术学会一般课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ZJGB2021060)。作者简介:尹洪洁(1988),女,江苏徐州人,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讲师,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

5、,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教育管理。理 论 研 究27理 论 研 究Theoretical Study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二十二卷第三期(总第一百二十五期)混合式教学最早涉足的焦点领域,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引发了教育界和信息技术界的关注。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在线教育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有些国家尝试将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推广至教育领域,促进了混合式教学的应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 2001 年开始在工商管理硕士班和药剂学博士课程中采用混合教学的方式1;韩国的国立开放大学自 2005 年起,通过混合式辅导帮助新生适应环境、更好地学习2;2008 年,“高校信息系

6、统协会”(UCISA)针对英国高校教学信息化进行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在已使用 E-Learning 的高校中,有一半采取的是混合式教学3。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的电磁学课程混合式教学实验4,并拟定了详细的教学模式,课前学生在线预习发布的内容,线下课堂中学生完成测试检验、小组讨论,以此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表明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显著提升。(二)国内有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从发文时间上来看,国内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最早出现于 2004 年5,文中指出混合式教学就是把数字化或网络化(E-learning)的优势和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以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从 E-Learnin

7、g(网络教学)演化而来的教学策略,是人们对于知识和学习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的体现6,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7。随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不同学者对其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维度划分,较常见的为以下三种:一是划分为人、技术、环境和方法四个维度8;二是划分为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交互方式、教学工具、评价方式、教学资源等9;三是划分为准备度、设计与实施、影响三个维度10。就实践应用方面而言,2012 年成立的“上海高校课程中心”为国内探索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参考方案。国内第一个混合式教学的教科研机构“清华大学成立混合式教学工作坊”于 2015 年 7 月成立。同一年,依托“学堂在线”平台,清华大学建

8、设了国内首个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位项目。2020年9月,教育部印发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提出要分级遴选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2022 年 7 月,教育部印发遴选 2022 年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的通知,并于当年底公示了首批 1160 门在线精品课程,进一步确保了以在线精品课为依托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得以更好地开展。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随着高等教育数字化改革的不断发展,截至 2022 年 2 月底,相比疫情之前的 34.8%,高校教师使用混合式教学的比例已经提高至 84.2%,上升了 49.4%,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方案正日趋完善11。2022 年 3 月,

9、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聚合了国家中小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智慧教育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育服务,也为之后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了素材和参照。2022 年 12 月教育部发布直播类在线教学平台安全保障要求 教育行业标准,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混合式教学开展的安全性。二、核心概念: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亟待厘清在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概念界定时,既可以划分为“混合式教学”和“(教学)模式”,也可以划分为“混合式”和“教学模式”,通常学界更倾向于前者。科学地界定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及进行评价的前提。(一)混合式教学和教学模式1.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Bl

10、ending-learning)概念最早出自20 世纪初,众多研究者普遍将混合式学习直接等同于混合式教学的概念6,只不过角度有别,混合式学习强调关注学生,混合式教学强调教师主导,与当前国内片面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国内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的学者们倾向于其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国内外研究者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定义主要分两种。广义而言,混合式教学是将多种学习理论、教学媒体、教学模式等进行的混合,以此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12;狭义来说,混合式教学就是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的混合7。综合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献中所使用的“混合式教学”来看,学者们更倾向于狭义层面上的“混合式教学”,即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11、完成网络教学空间的构建,将信息化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随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Means 等人尝试以线上线下教学占整个教学流程中的比例区分出混合式教学,指出线上教学若占比在 30%79%则可以算作混合式教学,低于此比例下限被认为是网络辅助教学,高于此比例上限则应算作在线教学13。2.教学模式1972 年,“模式”一词被 BruceJoyce 等人引入教学中,并指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14。“模式”尹洪洁: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启示28理 论 研 究Theoretical Study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二十二卷

12、第三期(总第一百二十五期)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教育领域是 20 世纪80年代,随后学者们基于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出了教学模式的概念。李秉德曾提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范型15。除此之外,关于教学模式概念的学说还有理论说、程序说、方式说、结构说、策略说、动态说、表达说和选择说等。纪国和张作岭综述了各家观点之后,认为教学模式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既有方法体系又有理论体系,不仅说明为什么这样做,还规定了做的基本式样或框架16。由此可见,目前对于教学模式的认识,更多是建立在教学理论或者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活动程序和框架。

13、这也符合当前国内对于“教学模式”的广泛理解。(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尚未有一致的定义。有些研究中提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时,将其简单概括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另有一些研究只是采用描述性的话语,从“混合式教学模式”涉及的环节定义其内涵。如谭永平从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17,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其借助多种技术手段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织、整合、呈现和应用,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深度融合,寻求优势互补,教学效率和效果最佳的一种教学模式。综合多方观点,笔者尝试给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定义如下:即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思想的指导下,利用信息

14、化技术构建网络教学空间的同时,将其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活动程序和框架。除此之外,有学者从物理特性维度,根据混合式教学中不同学习方式所占的比重,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分为线上主导型、线下主导型和完全融合性混合式教学10;从教学特性维度,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分成自主式、讲授式、交互/协作式等。这两种分类方式,虽然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赞同,但在实际教学中究竟采取哪种混合式教学模式还是要根据课程特点、教育层次、学生特点和软硬件特点等来综合考虑18。三、研究现状: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各有不足 高职院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因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导致二者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另一方面

15、因学生学习习惯和自主性的差异,造成二者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为全面梳理国内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的进展,对知网期刊数据库进行查询统计发现,截至 2023 年 1 月,在以“混合式教学模式”和“高职院校”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后,共得到各类文章(含学位论文、会议收录等)1420篇,包括期刊论文 1026 篇(其中核心论文为 32 篇,占比3.1%),学位论文 24 篇,且发表年份集中在 2018 年以后(占比 95.2%),可见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正是当前的热点。仅就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关的 32 篇核心论文来看,自 2012 年第一篇核心论文发表开始,相关研究数量逐年增长,在 2020 年达

16、到高峰,这与当年的疫情暴发,教育部倡导的“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不无关系;从发文机构看,发文最多只有 3 篇(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从发文期刊来看,集中在职业教育类期刊,其中 教育与职业(7 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5 篇)、职业技术教育(4 篇)和 职教论坛(4 篇)。具体而言,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研究方向重课程,轻专业通览与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关的学术论文,超半数的研究方向集中在课程方面,一是外语类、金融类、工科类等专业下设的课程。如吴文雅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念,以电子商务专业的网店美工课程为例19,将传统课堂转变为线上自主学习+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

17、按照“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上技能内化课下技能提升”的路径进行学习。二是思政、心理健康和劳动教育等公共课。如丁瑞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扩充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过程,优化了现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模式,提升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成效20。从研究方向来看,无论是集中于专业课或是公共课,针对某一专业开展的整体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并不多。这可能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方面针对某一专业而言,课程类型多样,既有理论课,又有实操课,教学模式无法一以概之;另一方面可能是当前进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更多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且教师任教的课程往往比较集中,无法触及整个专业的教学走向。由此很容易导致课程各行其是,无

18、法产生整体效能,最终导致学生利益受到影响。(二)研究内容重经验,轻理论有学者指出,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大多基于研究者个人实践,研究者将个人混合式教学实尹洪洁: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启示29理 论 研 究Theoretical Study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二十二卷第三期(总第一百二十五期)践案例归类为典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虽然这些模式具有特殊性,但是不具备普遍推广的条件21。如有研究者围绕高职英语课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通过采取不同授课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和收集,以此验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22。这部分研究者在实证研究中耗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19、但是表述上更多的集中于过程的梳理和个人经验的总结,并未涉及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关的理论,仅能作为混合式教学案例参考。而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恰恰是有关混合式教学模式背后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创新,即便部分研究中有所提及,但多是用于解释个人教学实践操作的原因。如有研究者以结构力学课程为例,借助建构主义的观点,将“知识建构”与“交互学习”相结合,重新进行了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23。除此之外,OBE 教育理念、元认知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PBL 教学法、BOPPPS 六步教学法、TPACK 模式等也见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关的实证研究中。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虽然是不

20、变的,但是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却是需要与时俱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不深入、无创新,实践经验与理论相脱节,容易造成底层逻辑不清晰,从而较难形成一般性、可普遍推广的教学模式。(三)效果评价重局部,轻系统 在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有效评价依赖于系统的、长期的评价数据采集24。但是在实践中,多数高职院校暂时没有建立起有关混合式教学的有效评价机制,仍是采用传统教学的考核评价标准,如有学者利用学生线上学习成绩、线下课堂成绩、期末成绩等三个维度评价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理论课的学习效果,结合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25。也有研究者借助学生满意度调查和课程考核结果对比分析,来说明混合式教学

21、模式改革的成效26。但是这种采用学生满意度或课程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混合式教学模式优于传统课堂,但也容易被人诟病评价指标片面、维度单一、要素缺失等,所得结果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改进益处有限,反而导致学生无法根据评价结果客观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师无法科学开展后续的教学设计。有学者考虑到评价指标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采用多主体评价,如从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三个角度评价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政课程中的有效性,评价指标涉及目标、内容、资源、在线学习、课堂和效果等27。另有学者尝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杨浩和付艳芳曾构建了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智

22、能操作体系,包括德育养成、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责任意识、社会适应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终身学习能力等八个方面28,每个方面权重不同,目前尚未投入使用。但就目前来看,一方面,当前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角度较为单一,缺失学校管理者角度;另一方面,这些评价体系未能对标学生毕业要求,不足以说明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改革带来的效果是否总体且持续。只有从学生出发,将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纳入其中,采取量化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多方视角和意见,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混合式教学效果,更科学地评价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四、研究启示: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鉴往知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

23、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方针路线。我国已经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智能数字空间发展逐步完善,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望被新型教学模式所取代。而新模式的关键在于“混合式教学形式和智能自适应学习”29。高职院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就前文研究现状而言,今后要进一步调整和深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方向,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助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一)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高职院校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部分省份已明确将其列入“双高”建设的任务清单。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层面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中,

24、进行了课程体系的重构,建立了兼具开放性和动态调整的“公共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任意选修课程”框架结构,完成了传统教学、网络教学及实践教学等三种教学活动的学时最佳比例分配30,确保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然而,从前文的文献论述来看,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更多停留在教师的个人行为和课程的局部讨论,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才培养的规律。如果想要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依托教学资源建设,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合理尹洪洁: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启示30理 论 研 究Theoretical Study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

25、二三年第二十二卷第三期(总第一百二十五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改革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才能让学生能力得到真切提升,教师素养得到长足提高。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自身教学改革和发展,不应该只着眼于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而应当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否则教学改革结果可能与改革初衷南辕北辙。今后有关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应当更多地从专业入手,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实事求是考虑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方向和实施可行性。(二)以理论研究为突破点教学模式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既提供了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又给出了应用程序的目的和条件16。从混合式教学

26、模式研究的内容来看,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相对割裂。一方面,片面地将对教学过程和结构等同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简单地将教学环节、步骤等要素组合,忽略了背后蕴含着的教学理论和思想,也忽略了教学客观规律的探索。另一方面,有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虽有但不够深入,往往只是借用某一理论说明课程的设计思路,并未深入思考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包括其概念、内涵、构成要素和类型等的差异,容易忽略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目的。除此之外,虽然大量的实践研究案例说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目的是提升教学效果,但是混合之后的教学将走向何处?面对实践研究中提及的纷繁复杂的理论,恐怕还是需要回归混合式教学的学习理论、教学法

27、基础和方法论基础31,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混合式教学设计和实践提供理论框架,才能确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稳定地位。(三)以机制建设为保障点有学者指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以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思维的更新来促进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大变革,其教学保障体系亟须进行全面的构建和重塑32。完善的机制建设是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要基于学生现状和教师育人理念循序渐进,并在过程中强化相应配套改革措施33,要从“构建培训体系、监控与反馈机制、激励体系、服务体系等”方面做起34。当前高职混合式教学模式机制建设研究的不足,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有些院校“盲目”追求 60%甚至更

28、高的混合式教学课程比例,既忽略了高职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是否允许其有 60%以上的课程内容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吸收消化;又忽略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学校配套教学平台的升级改造,全校是否允许 60%以上的教师可以顺利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这种单纯追求混合式教学的高比例,实属“不切实际”。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更应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机制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不仅包括整体规划方案,还应具体到常规教学的管理、教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培训和激励等。如果能够更多从学校管理者和制度设计者的角度入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和实施才能得以长效实施。“互联网+教育”时代飞速发展,教育部的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

29、划(20202023 年)宣布将遴选 5000 门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在如此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各专业的精品课建设呈现出井喷状态,这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也促使混合式教学模式不能只是停留在课程层面的实践经验反思与总结,而是需要研究者将目光放在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机制建设上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更好地响应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也更好地为高职百万扩招提供服务,以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现代化。参考文献:1 田雪.混合学习研究现状及应用对策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8):211-212.2 孙鸿飞,季瑞芳.韩国与中国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的比较研究J.中国

30、远程教育,2018(7):54-60.3 Browne T,Hewitt R,Jenkins M,et al.2010 Survey of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KJ.physical review b condensed matter,2008.4 Deslauriers L,Schelew E,Wieman C.Improved learning in a large-enrollment physics class.J.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

31、nt of Science,2011(332):862-864.5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4-9.6 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7 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8 陈卫东,刘欣红,王海燕.混合学习的本质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30-33.9 李响,黄埔大恩.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4):149-152.10 冯晓英,王

32、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13-24.尹洪洁: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启示31理 论 研 究Theoretical Study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二十二卷第三期(总第一百二十五期)11 新华网.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打造一直在线的“金课堂”EB/OL.http:/ Harvi Singh,Chris Reed.A White Paper:Achieving Success with Blended Learning.J.Centra Software,2001(12):76-79.13 Mea

33、ns B,Toyama Y,Murphy R.The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and Blended Learning:A Meata-analysis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13(3):1-47.14 (美)布鲁斯乔伊斯,(美)玛莎丰尔,(美)艾米莉卡尔霍恩.教学模式(第六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5.15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56-269.16 纪国和,张作岭.关于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关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5(12):25-

34、28.17 谭永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5-9.18 宋蔚,姚继东.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综述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0(1):47-49.19 吴文雅.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高职院校SPOC模式构建J.高教学刊,2019(9):179-183.20 丁瑞.SPOC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22(11):90-95.21 孙渝莉,刘瑞.国内高校混合式教学研究综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6-103.22 冯远征.基于MOOC和SPOC的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

35、学报,2018(5):59-62.23 陈朝晖,王达诠,陈名弟,等.基于知识建构与交互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8):33-37.24 Dziuban C,Moskal P.A Course is a Course is a Course:Factor Invariance in Student Evaluation of Online,Blended and Face-to-face Learning Environments J.Internet&Higher Education,2011(4):236-241.25 赵冬艳,周静峰,施思.高职扩招背景下食品

36、化学混合式教学设计的重构与实践J.化学教育,2021(12):80-87.26 崔艳丽.基于云班课的“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2(47):129-132.27 许俊杰.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1):165-168.28 杨浩,付艳芳.新时代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21(35):67-72.29 马陆亭.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 建设教育强国N.中国教育报,2022-12-09(003).30 李小龙,张宸瑞,耿斌,等.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MO O C s时代的探索与启示

37、J.电化 教育研究,2015(12):52-58.31 高雅.基于OBE理念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1):90-93.32 金石,王璐露,宛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反思与策略优化J.中国大学教学,2022(11):72-77.33 李欢.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4):133-134.34 任军.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推进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4):74-78.责任编辑:向丽The Research Status and Enlightenment of B

38、lended Teaching Mode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YINHongjie1,2(1.SchoolofPreschoolEducation,HubeiPreschoolTeachersCollege,Ezhou,Hubei436032,China;2.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s,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225002China)Abstract:Inthecontextofthenewera,ithasbecomeaconsensusthateducationdigitiza

39、tionandinformatizationwillpromot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education.“Internet+education”istriggeringthechangeofeducationandteachingmodel,whiletheblendedlearning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hasreceivedmoreandmoreattention.Inrecentyears,researchonblendedlearningmodelhassprungup.Afteranalyzingrelevantlite

40、rature,itisfoundthatalthoughthedomesticresearchonblendedlearningmodelhaslastedfornearlytwodecades,thereisnocleardefinitionoftherelevantconcepts.Ascientificdefinitionofblendedteachingmodelisaprerequisiteforbetterimplementationandevaluationofteachingactivities.Althoughcurrentlyrelevantresearchseemstob

41、ediverse,theresearchdirectionfocusesonthecoursebutnotthemajor,theresearchcontentfocusesonthepracticebutnotthetheory,andtheevaluationofteachingeffectfocusesonthelocalbutnotthewhole.Inordertopromoteamorelong-term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blendedteachingmodel,thefutureresearchshouldtakeprofessionalconstructionastheentry,theoreticalresearchasthebreakthrough,andmechanismconstructionastheguarantee.Key words:Highervocationalcolleges;Blendedteachingmodel;ResearchStatus尹洪洁: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