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与政策因应——从寻求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的平衡.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9356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与政策因应——从寻求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的平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与政策因应——从寻求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的平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与政策因应——从寻求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的平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青年研究前沿观察 年第 期第 卷(总第 期)多视角下的青年发展 主持人 陆士桢(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国际上出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进入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阶段这一切都对整个社会形成了挑战青年更是因本质上与时代紧密的辩证关系而不断凸显新的变化蕴含发展的新规律 此时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视角研究分析时代发展的重要命题在青年群体上的反应及带来的启示无论是对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还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组的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分别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青年群体性情感情绪的变迁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青年科

2、学社会化的维度深究其背后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分析了复杂国际政治形势的激烈变化给青年的人生发展带来的挑战以及对我国青年发展带来的借鉴作用特别是分析了当今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超常发展对青年人的思想意识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 文章从社会、政治、科技三个方面对青年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做了深入思考和剖析其中一些观点和分析很值得引起青年研究同仁们的重视及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与政策因应 从寻求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的平衡 陆士桢 蔡康鑫(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北京)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陆士桢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主要

3、研究青年工作、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蔡康鑫(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社会政策、社会工作【摘要】当代中国青年的集体情绪在过去四十年里随着社会变迁发生了巨大转变 从改革之初对个人价值追求的迷茫 到坚定追求较高的物质生活、较高的社会地位 进入新时代后 由于社会竞争更加激烈 青年人压力日益加剧 青年人在压力中开始厌倦职场、排斥社会竞争 但不断突破自我 逐步找到个人价值追求的有效实现路径 寻求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的平衡 在新时代大潮中 中国青年的集体情绪始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跟国家民族发展的潮流 展现了一代代青年人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和多元开放的价值追求 新时代

4、青年工作与青年政策需要加深对新一代青年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社会结构的理解 更加积极看待当代青年集体情绪的新变化新趋势 引导青年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 为青年提供顺应时代的发展平台帮助青年人走好融入社会的前几步【关键词】青年集体情绪 青年政策 物质满足 精神满足 社会心态一、引 言“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作为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 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生力军 青年是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群体 青年的思想动态也直接映射出社会的前沿思潮 作为生命周期中的“过渡性阶段”青年时期是不稳定的和世代性的 青年的价值导向、人生目标、发展追求受成长过程中的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特定历史事件等因素影响 在一代代青年之间不

5、断更替 在不同时代展现不同的精神面貌细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青年 我们发现 从改革之初的迷茫与颓废 到满怀对高物质生活、高社会地位的向往和奋力拼搏的精神 再到对职场的厌倦、对竞争的排斥 到今天新一代青年寻找化解时代困境的途径 追求世俗眼光之外的人生价值 这一过程展示出青年正走向创新与变革 也从单纯的抱怨走向了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进一步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 今天 越来越多的青年重新审视对生活的态度 展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层次越来越高的个人生活追求 以及不被困境限制奋发向上的坚韧品质 从表面上看 这是青年在面对激烈社会变迁时的应对策略 更深层次地分析 这些变化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有关社

6、会情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心态和价值观研究 杨宜音对国内外的社会心态研究进行整理后 针对中国化的情境定义“社会心态是在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 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总和”其中社会情绪基调包含了“群体情感基调、社会诱发性感性、群体情感、群体情绪、群体心境、群体特定情感”等 无论是“社会心态”还是社会心态内涵之一的“社会情绪”都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所涵盖的内容都较为广泛本文所讨论的“集体情绪”是社会心态中社会情绪的一种形式 是指同一世代的社会群体经历了相同的历史事件、社会结构、政策引导后 形成共同的、持续的、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心理反应 尤

7、其是同世代群体对个人发展、目标追求、人生价值的情绪表达表达的方式可以借助文艺作品、流行词汇等社会符号 也可以通过直接的行动实践赋予其意义 从而转化为一种有具体含义的符号 它与群体情绪的不同之处在于: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 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 在瞬时间爆发出的群体心理冲动 在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会因不同事件形成多个群体情绪 集体情绪则是一个世代群体的整体心理动态 能够维持较长时间 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自由、解放、发展是社会的最高目标 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将人作为社会的主体 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视为人性最集中的表现 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根本追求 一

8、个社会要将人视为目的而非工具和手段 否则人就将丧失基本的人格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是不能分开的 在承认人是社会主体的前提下 人与社会中的各个要素、部门等结构性部分是紧密关联的人的行为活动和思想活动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 受到社会结构施加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在讨论社会人的议题时 不能孤立地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青年处于从家庭和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 他们的文化待淀性使得青年对社会变迁和社会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有最高的敏感度 并容易转化为情绪反应 所以青年的集体情绪是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产物 而情绪表达的背后则事关人的生存发展和人生目标追求因此 要理解青年集体情绪 需要从

9、青年的发展、青年与社会结构的关系、青年与社会历史变迁的关系几个方面入手 有效理解青年集体情绪 也是理性判断青年社会心态和青年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能够帮助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的制定实施更加有效二、青年集体情绪的发展演变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后 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 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也推动了社会思想的变革 社会整体的心态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观念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梳理我国青年集体情绪的发展演变 在总体上随着国家发展历程与时代主题形成了呼应 从对未来感到迷茫充满了理想主义逐渐过渡进入对物质追求的探索 在经历了残酷的竞争后回归到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的平衡第一个阶段:

10、世纪 年代末至 年代中期 青年在追求理想与物质间的迷茫和颓废 刚从 年曲折探索中走出来的青年面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浪潮 对人生目标的选择是矛盾的 一方面青年刚刚走出一个时代 热烈期盼着能够为国家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 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奉献祖国 另一方面青年又感到十分困惑 他们不明白奋斗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个人还是为了集体 在开放的时代中各种思想涌入 不免令刚踏入社会的青年有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在这个阶段 青年还没有迎来现代化、市场化对人的价值观重构 大部分人充满了理想主义 但也在历史转换中充满了无力感甚至是颓废感 他们的集体情绪是时而高昂时而低落 时而希望奉献社会 时而又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11、 年共青团中央号召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活动 树立了许多具有典型性的励志青年模范 例如身残志坚的张海迪 中国女排在 年代创造了五连冠奇迹 学习女排精神在青年中蔚然成风 青年热衷于讨论这些人和事 也将他们作为自己崇拜的人物和学习的目标 改革中还涌现了不少先锋人物 例如浙江海盐县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通过大胆推行新的管理措施大大提高了企业效益 成为了一时的风云人物 当时的青年口中谈论的人物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官方背景 受到国家主流态度的推崇 不论是热衷讨论精神强大、坚强生活的个人 还是推崇锐意创新的企业管理人员 都显示了青年人对他们的敬佩 希望自己向他们学习 也能为集体奉献力量随着改革开放 青年在思想

12、上的禁锢被打破 同时期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下海”潮 虽然下海的机会只限于一小部分人 但在青年心中已经开始悄然发生思想转变 越来越多暴富的“倒爷”以及通过与媒体报道的发达国家青年进行对比 让青年的整体社会心态出现了不平衡“脑体倒挂”“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等现象都刺激着青年的神经在转型社会较为宽松的环境下 传统价值观的消解和新价值体系的缺位同时存在 年代青年普遍感到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矛盾心态 他们的矛盾情绪集中表达出来的是对不同类型文化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模仿行为 流行音乐解禁 港片流入大陆市场 不乏走在前沿尝试新事物的青年 例如模仿 上海滩英雄本色 中的形象成为潮流 但同期的大陆影视作品仍

13、然具有极强的现实反思性 如 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 等 盲目与矛盾使得叛逆、虚无、颓废等文化形式在 年代后期成为青年的流行色 青年渴望有目标却找不到目标 渴望为国家做出贡献但又想争取改善个人的物质生活 渴望美好愿景的指引但又抗拒权威排斥说教第二个阶段:世纪 年代后期至 世纪 年代初 在青年中兴起了物质主义的高潮 集体情绪是人人争先恐后干事业 不少人都以金钱和物质为标准 年代后期青年人逐渐走出迷茫 在国家的发展大潮中开启了物质追求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青年对金钱的看法相比 年代初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 超过一半的城镇青年认为干活就是为了挣钱 而在农村这一比例则超过了六成 对平均主义的态度不论城乡青年大多数都

14、持反对观点 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进一步坚定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信心 积压已久的市场活力被进一步释放 大量开发建设项目上马 就业机会、创业机会、发展机会急剧增加 不论是农村青年还是城镇青年 都蜂拥进入沿海大城市荧幕上 外来妹 情满珠江 都反映了内地青年远赴沿海到广东打工创业的生活 在流行元素中 各种激情澎湃的摇滚乐队纷纷出现 如唐朝、黑豹、痛仰、二手玫瑰等都在发泄时代的情绪 虽然他们的内容多具有反叛和逆潮流的意味 但这也正好形成了对金钱时代的反思 是时代大潮在凸透镜下倒置的实像在 世纪 年代初青年还以对社会做出贡献为职业发展的首要目标 到 年代后则让位于经济收入 新世纪的青年人在职业

15、选择中对收入水平、单位性质、工作地点更加重视 还由此形成了攀比和鄙视心态 我国成功加入 全面开启了融入全球市场的大门 大学扩招也培养了更多有职业发展期待的大学生 新一代大学生以朝气蓬勃的状态进入大城市 都以进入外资企业或者合资企业为荣 而当时国有企业正经历大量淘汰人员 机关事业单位连工资发放都困难 外资企业不论是收入、地位还是工作的城市、工作环境都更优越 很多在外资、合资企业工作的青年劳动者甚至下班后也穿着工装、厂服 在园区、社区中都以此为骄傲 青年看待工作已经不仅是为集体作贡献也倾向于挣钱、改善个人和家庭的物质生活在人人都“向钱看”的集体情绪氛围中 青年竞争意识极大增强 不安于现状 热衷于冒

16、险 愿意为了追求物质生活而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对 年和 年大学生人生追求的对比分析发现 这 年间 青年人的态度变得更加理性 更关注自我和个人感受 对青年人的职业态度调查研究发现 青年人在职业发展中更看重自我发展 而集体贡献则相对靠后 青年人更加偏好取得个人的成功 对物质满足的强调在这一阶段虽然有一定的波动性 但总体呈偏高趋势随着物质主义的兴起 社会中甚至还流露出了对理想主义的轻视 出现了“青年人追求体制内工作是一种不好的社会现象”的声音 从外部对青年施加了压力 强化了青年追求物质满足的集体情绪 这样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显然是不正确的 但在当年全民追求物质优先的情绪环境中 是有其扩散的土壤和市场的 加

17、之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 今天的公共管理和治理水平是当年不可同日而语的第三个阶段:世纪 年代末至 年代末 青年集体情绪再次出现矛盾心态 渴望物质生活 却又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产生了恐惧与排斥 世纪的第一个 年即将结束时 我国青年已经面临生活成本过高、发展通道收窄的问题 经济发展模式也面临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在房价高、生活成本高、生育成本高、工作压力大等因素作用下 这一代青年从“奔赴北上广”的情绪转变为了“逃离北上广”但逃离北上广本身不是一种逃避 而是希望选择一条更适合个人发展的道路 但在多种尝试后逐渐发现 逃离北上广并不现实 青年人实际上困在了“离不开的北上广”和“回不去的故乡”之间 青年群体因他们所

18、获得的教育、所习得的技能与生活方式 都已经让他们完全融入了大城市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模式“屌丝”“高富帅”“白富美”“拼爹”“坑爹”等流行词汇都在表现这一代青年想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容易 青年通过把这些词汇挂在嘴边来表达个人的不满 北京爱情故事 蜗居 这样的电视剧也成为北漂青年的真实写照在离不开、回不去、又卷不进的矛盾困境之下 青年人选择了所谓的“躺平”与“佛系”在一些人看来“躺平”和“佛系”仍是一种逃避行为 但在青年看来 他们并不是要逃避现实 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压力 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调侃和戏谑 已经处于物质追求与现实困境的矛盾之中 青年不得不付出更多来参加物质需要满足的锦标赛 以避免

19、被社会竞争所淘汰第四个阶段:世纪 年代末至今 青年物质需求与精神满足走向平衡 青年的集体情绪压力逐渐得到释放 在高强度的社会竞争中喊出了“躺平”和“佛系”后 青年逐渐认识到 采取颓废消极的压力应对策略是不可取的 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境况 更难以真正解决社会压力 获得自我实现的机会 在物质满足作为追求的集体情绪中 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疏远 个人内心受困于精神内耗 近年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美冲突、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等重大历史事件集中发生 让青年重新审视了个人的目标追求 很多人开始关注起身边的人和事 对国家和个人 家庭和工作都有了新的认识 亲情、友情等情感支持得到加强 疫情后许多在大城市打工的青

20、年选择了回乡就业创业 在 年的春节和五一劳动节 节假日加班的青年劳动者也比过去更少 配送、网约车、餐饮等行业都明显人力不足 青年均用给自己放个假来表达不再单纯宣泄内卷的情绪 青年在追求物质需要和职业发展受挫后 开始更多寻求精神需要和满足 以缓解压力 同时也增强个人实现的成就感部分青年人把代表颓废、无欲无求和缺少行动力的“佛系”衍生发展出了实践与行动版的“佛系”即积极的“拜佛”活动 推动了各种“寺庙经济”据有关媒体报道旅游 平台上 年春节以来寺庙景区的游客订单中有接近一半是 后和 后 寺庙法器周边的销量也有极大提升 为了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 他们有的购买手串寻求好运成为潮流 甚至有的已经传播

21、到了中小学生群体 部分青年人用“做题和作弊之间选择了做法”在“上班和上进之间 选择了上香”、“在关系和体系之间 选择了佛系”、“在努力挣钱和艰苦奋斗之间 选择了感动上天”等戏谑的说法来形容他们内心追求的集体情绪 不论是上班、上进 还是努力挣钱和艰苦奋斗 都是他们对现实的关照 而上香和感动上天则是他们在努力之后将剩下的事都交给所谓的“玄学”获得精神上的安定和满足 例如卧佛寺因为与 谐音 成为青年求取工作、升学的热门去处除了追求传统意义上的事业 新一代青年人还将个人的志趣、爱好作为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不再受传统定义的束缚 例如参与文化保护、传承、推广 把个人的价值实现寄托于文化振兴 用精神满足代替

22、物质满足 在短视频平台上 传统文化视频制作者发布相关视频后 有许多青年人评论到“越来越喜欢这样的调调了!”“小时候欣赏不来传统文化 觉得土 长大了越来越觉得有韵味了”在物质主义时代 部分青年总是求新求洋 陌生的文化带来距离感 造成“外来的才是好的”错觉 但精神内核却并不充实从当代的影视文化作品 也可以看出当代青年的精神价值追求 不少青年热衷于追捧具有田园气息的影视剧 例如 去有风的地方 还有李子柒等人的田园生活视频通过影视剧和视频中的主角在乡野收获事业成功 享受远离城市喧嚣与压力的自在生活来表达个人也想获得世俗标准外的成功的情绪 这样的个人实现超越了物质与传统的事业追求 既包含了对美好生活的向

23、往 也有对价值实现的理想 总之 新一代的青年不再将金钱等物质满足视为个人目标实现的唯一方向 开始强调个人的精神满足 但又不缺乏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 平衡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三、青年集体情绪转变的趋势特征青年集体情绪的发展转变是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突出表现为青年对个人发展的期望和融入社会主流的愿景 在过去四十多年里 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集体情绪表达是一脉相承的 在不同时代背景下 青年集体情绪转变也呈现出一些普遍的趋势特征第一 党的引领是青年集体情绪塑造和表达的首要因素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 引领青年立志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事业而奋斗这是现代中国一直以来延续的

24、优良传统 号召青年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青年工作的主要时代使命之一 从 年代开始的“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五讲四美”倡议、创建“青年文明号”等项目 都是在党的号召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题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将青年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听党话、跟党走为经济建设增添了力量 新时代以来 党和国家高度关注青年的成长与发展 把青年视为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希望、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青年工作做出重要论述 在道德素质、专业素养、精神品质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号召全社会为青年服务 为青年搭建成长发展的平台 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

25、粒扣子”例如党史学习主题教育推动党内外的青年群体形成了学习热潮和学习风气 党史题材的影视剧作呈现了早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给青年视觉带来直观冲击 上了一堂生动的、有吸引力的思政课 众多青年在伟大建党精神的熏陶中立下了雄伟的志向 强化了青年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 青年人在社交平台上和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地表达了发自内心的自豪情绪第二 青年集体情绪转变是回应社会政治经济快速发展对青年提出的挑战 风险社会理论认为 个体根据风险水平的不同会寻求相应层次的需要满足 在新世纪之前 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中 但经历了诸多困难 例如改革的过热过冷、亚洲金融风暴、国企改制等 发展速度快 但发展

26、水平不够高 绝大多数的青年还是希望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因此不断表达“工作就是为了挣钱”在向钱看的路上 也是坚持了勤劳致富的社会态度 把事业成功和致富紧密联系在一起 新世纪后我国经济发展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新时代的到来又极大完善了福利保障制度 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对青年的基本生活给予了充足保障 增强了社会安全感和预期稳定性 青年的发展需求得到了层次上的提升后 仅保证基本生活的预期稳定性并不能确保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由于各种历史事件的接踵而至 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 青年人在进一步发展上的预期稳定性大大减弱 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社会风

27、险系数增加 这直接导致了青年的生命历程制度化断裂 例如原本完成高等教育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管理和技术工作岗位 而现在不得不考虑降低就业平台和层次 出现“孔乙己的长衫”问题 发展机会减少 内卷化加剧 青年两极分化严重 导致了青年在过去 年出现“佛系”和“躺平”的集体情绪而从“佛系”转变为“拜佛系”则更多是生命历程不确定性增加让青年预期受挫 通过寻求精神安慰的方式来稳定自我预期 不论是否成功都能够体现个人已经尽力 此外社会竞争不仅需要靠个人努力 还需要做好关键转折点的选择 但青年人尤其是缺少社会资本的青年人在做选择时无异于开盲盒“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今天的社会竞争中显得越发明显 一旦做出选择可能就决定

28、了人生的差距 这也是当代青年无力感最强烈的原因之一第三 青年集体情绪转变体现了青年人生目标的根本是事业与奋斗 英格哈特提出的代际更替理论认为 青年的心态会在代际更替中从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发展 从表面上看 当代中国青年在国家经济发展壮大后获得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甚至许多青年在物质满足上已经实现了较高的水平 但这并不意味着青年就彻底放弃了对现实的追求转而进行单纯的精神追求 中国青年始终以实干为先 始终相信人需要不断发展进步并与社会融合 实现和社会各种关系的积极融洽 世纪 年代国家经济建设开上了快车道 经历了 增速最快的几年 青年人投身于经济建设 从个体层面上说 是为了寻求个人的物质生活满足和个人生

29、活条件的改善 但从集体层面来看 是对国家号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回应与参与 来自乡村和城镇的青年背井离乡 到国家经济建设的第一线 贡献体力和脑力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新一代青年同样将国家的发展与建设视为己任 他们天然对新就业形态接受度高 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中青年人占据了绝大多数 在国家大力推动新技术运用、新业态发展的政策背景下 青年人承担起了创新创业的重担 还有一部分青年在新就业形态中选择了多重职业 成为“斜杠青年”他们一些是为了扩大家庭收入 还有一些是为了让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事业上的丰收 第四 青年集体情绪在变化中始终呈现出顽强的探索精神 青年集体情绪在过去几十年并非一帆风顺

30、在时代发展中青年始终在面对各种挑战 但青年对时代的挑战并没有采取消极颓废的行为实践 虽然在一些时期内 青年的集体情绪中出现了不同程度地“躺平”、“佛系”、颓废等逃避心理 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 这种情绪表达大多出现在社会结构和环境发生变化后 或者正在向一个新状态发展的转折期 世纪 年代的颓废青年和 世纪 年代的“佛系”青年 他们都是遇到了社会变迁的加速期、剧烈期新的群体情绪正在构建且不稳定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佛系”与“躺平”更多是一种自我嘲讽和心理安慰 通过口头的摆烂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实际上佛系青年与当年的颓废青年都始终在尝试寻找能够自我实现的新路径 今天的青年人在经过了情绪困难的时期后 逐

31、渐把个人精神满足与物质满足相结合 尝试平衡二者 变得既有理想又脚踏实地 既不是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追求物质满足 也不是彻底走向理想主义 放弃对现实世界的关照 他们希望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实现物质生活的提升 但也对个人实现很看重 把个人的事业和理想更紧密结合在一起四、青年集体情绪的政策因应新一代青年的集体情绪表达在今天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效应 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需要做出相应的回应第一 坚持党的青年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年集体情绪的引领 我国青年政策的定位是“党管青年”在过去几个阶段的经验也表明了 青年集体情绪需要有引领者和主流导向 否则就会陷入随波逐流 新时代以来 习近平

32、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青年要充满朝气、勇担重任、敢于创造 既怀抱理想又脚踏实地 这是中国青年应有的精神面貌 也是符合中国青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生力军的基本要求 在具体的政策实践中 青年工作和青年政策应当把握住两点()青年集体情绪、社会态度、价值观都具有未定性和可塑性 对青年应当坚持四个自信 采取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主动引领 大胆地展示和宣传正确价值态度()青年的社会化是多向度的 按照玛格丽特米德的观点 青年的情绪和心态既可以向前辈习得 也可以同辈间习得 还可以向前辈逆向传播 坚持正确的导向需要从多个方向切入 不仅要从社会主流的角度对青年进行社会化引导 还要发动青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强

33、同辈群体影响 并形成青年力量反向引领整个社会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风气 为整个社会注入良好的集体情绪第二 做好青年政策与青年工作的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中共中央在 年发出了 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 文件 现代社会由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社会文化发展等因素 青年集体情绪的代际更替速度越来越快 但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的内容与话语体系往往滞后于时代 采用不适应新一代青年的政策体系与工作方式不仅不能吸引青年人 反而引起青年人的排斥和反感 因此 要制定好青年政策、做好青年工作 政策制定者和各级青年工作者应当深入青年群体当中 做好青年的“知心人”时刻关注青年人的流行文化元素、思想动态、情

34、绪价值、物质精神需求等 并抱着积极正面的心态去包容青年创造出的新文化新潮流 了解新生事物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未来走向 从中找到青年目前所关心的问题和他们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要在新的青年集体情绪和文化潮流中找到适合当代青年的政策话语 摸索当代青年易于接受的方式第三 将青年的发展与国家发展大局充分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新时代新征程 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充分利用当代青年高度的文化自信 推动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社会活动、商业活动 以保护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 充分利用青年身上具

35、有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的集体情绪新一代的青年人怀揣着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 并且甘于奉献敢于奉献 要鼓励青年人到国家需要的地方 鼓励青年人艰苦奋斗、创新创造第四 提供适应新一代青年的发展平台 在任何一个阶段 我国的青年都没有失去奋斗精神 当代青年人对新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他们所接受的文化、道德教育使得他们在许多方面都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一百年来最好的一代之一 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创造力 在科技创新、商业创新、文化传统、社会事业等方方面面都具有独特的视角和充沛的热情 而现阶段的一大矛盾是经济发展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 发展的窗口还在酝酿和建设中 青年的才智和才干缺少可以发挥的平台 不少青年

36、有郁郁不得志或怀才不遇的感触 这也是一些青年感慨“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这个阶段需要主动为青年的发展谋划 考虑当代青年的能力、兴趣 为他们搭建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平台 例如当前全国旅游市场逐步恢复 可以充分发挥青年人的敏锐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和建设 为如何做好游客服务提供智慧 在文化产业上 也可以充分利用青年人目前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设计水平和营销水平顺应目前青年人对精神消费的需要 为青年人提供职业机会、产业平台 打造年轻人喜爱的消费市场供青年参与第五 建立适应新一代青年的社会支持机制 青年集体情绪的形成与青年所面临的社会挑战有着直接联系 在获得了基本物质保障后

37、 新一代中国青年也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满足 但他们并没有走向西方学者提出的“后物质主义”他们对精神满足的追求是为了平衡物质需要的不确定性 例如工作的稳定性、未来发展的预期性等 根本来说就是生命历程制度化的断裂 影响到了他们生命历程制度化预期 从而产生了生育意愿的下降、“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以及“求神拜佛”等不良现象 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说 常规的被动保障型保护机制在应对该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和不足 积极的发展型措施也并没有起到足够的作用 因此需要建立更加适应当代青年的保护机制 例如在职业发展、技能培养方面提供更加贴近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教育资源 大中专院校在开设专业和设置课程时更加考虑青年未来就业的机会

38、和发展的渠道 开设更多与职业技能发展相关的课程、培训、咨询服务 为青年规划更加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 减少青年在职业发展中无效的个人探索 使青年在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提高效率 在保障上更加关注青年的精神需要 尤其是加强处于边缘群体的监测、预警和支持 为青年提供更多同辈支持 丰富青年的社交能力 提供更适应青年需求和青年个性的社交平台 帮助青年搭建更完整的社会化基础和社会网络支持系统综上所述 改革开放经历了四十多年 我国青年的集体情绪表达在多样性中也保持了一致性 体现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接续奋斗的精神 并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 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宽阔

39、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 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 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党的青年理论也表明了新时代新征程做好青年工作、制定好青年政策 需要了解青年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结构 需要关心青年人目前所关注的问题 引导青年人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融入国家民族发展的大局 为青年全面发展提供广阔平台 因此 充分了解和深入分析青年集体情绪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在时代背景下青年集体情绪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又是哪些因素形塑了当前阶段的青年集体情绪 对因时制宜地制定青年政策、指导青年工作有着重要影响 参 考 文 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40、第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 载 社会学研究 年第 期 贺照田:从“潘晓讨论”看当代中国大陆虚无主义的历史与观念成因 载 开放时代 第 期 袁 潇 风笑天:改革开放 年我国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变迁 载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年第 期 李春玲:青年价值观演变的地区差异 载 青年研究 年第 期 何元庆 姚本先: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历时性分析 载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年第 期 辛增友 郑 涌 等: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初探 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 叶穗冰:当代中国“佛系青年”价值观初探 载 理论导刊 年第 期 为何寺庙旅游在 后 后中爆火:/蔡康鑫 王水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共青团工作的基本经验与时代价值 载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年第 期 :()宋 健 罗 安 等:中国青年多重职业的实证研究 载 青年研究 年第 期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的研究 周晓虹 周 怡 译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 年版 第、页策划:周晓燕 责任编辑:肖小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