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伤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9248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1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伤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伤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伤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应用心理学2023 年第 29 卷第 4 期,309-316Chinese Journal ofApplied Psychology2023.Vol.29.No.4,309-316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伤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常远齐冰*(河北大学教育学院,保定 071000)摘要本研究基于人际/系统模型和情绪级联模型,考察了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伤行为的关系,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反刍思维量表、自我伤害问卷、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对 684 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负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受

2、到家庭亲密度的调节。研究结果为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新视角。研究要点1.从情绪和家庭环境角度探讨了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伤行为的关系。2.对初中生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有一定启示作用。3.未来可以在基因层面探讨自伤行为的产生。关键词负性生活事件;自伤行为;反刍思维;家庭亲密度;初中生中图分类号:B849DOI:10.20058/ki.CJAP.022083*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2202088);河北大学第九批教改重点项目(XJGZD005);河北大学研究生教改重点项目(YJGZD2304)。*通信作者:齐冰,女,博士,河北大学教授,e-mail:。1引言自伤是指在

3、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个体以一种不被社会文化认可的方式故意、反复伤害自己的身体或身体组织的行为(Nock,2010)。自伤是青少年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Kiekens et al.,2018)。国内青少年群体的自伤发生率高达30%(辛秀红,姚树桥,2016)。自伤带来的严重后果已经引起当今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预防及干预自伤行为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伤一般始于 12 至 14 岁。因此,探讨初中生自伤行为的作用机制对及早预防自伤,减少青少年自伤乃至自杀行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个体所处环境是诱PDF pdfFactory Pro 应用心理学2023 年第 29 卷第 4 期发 自 伤

4、 的 重 要 因 素(Crouch&Wright,2004)。但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家庭环境对自伤的影响(王玉龙,覃雅兰,2016;向伟等,2019),而对负性生活事件这一重要因素有所忽略(Steinhoff et al.,2020)。目前,负性生活事件对自伤行为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负性生活事件易使个体陷入反刍思维,反刍思维与自伤行为显著正相关(甘明星等,2021)。此外,家庭关怀度越高,自伤发生的可能性越低(雷辉等,2022)。因此,本研究建立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反刍思维和家庭亲密度对初中生自伤行为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自伤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新视角。1.1负性生活事件对自伤行为的影响负

5、性生活事件指使个体产生不愉快情绪体验,导致个体的情绪朝消极方向发展的事件(贺莹莹,2008)。青少年面临的负性生活事件主要有受惩罚、学习压力、人际压力等(辛秀红,姚树桥,2016)。这些事件给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带来强烈多变的情绪反应。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尚未发展完善,他们还未掌握良好的情绪调节策略。自伤作为一种情绪调节方式(王玉龙等,2019),有助于个体迅速缓解强烈的、难以控制的负性情绪。因此,当青少年无法应对负性生活事件时,更可能以自伤方式应对或逃避它们。人际/系统模型强调家庭或环境失调会增加自伤行为(Crouch&Wright,2004)。该模型可以解释负性生活事件对自伤行为的影响,却无法解

6、释负性生活事件在“什么情况下”影响及“怎样”影响自伤行为。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的作用机制,为自伤理论提供实证证据,并为自伤干预提供依据。本研究的第一个假设(H1)是:负性生活事件正向预测初中生的自伤行为。1.2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反刍思维指个体反复思考消极事件或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影响及结果,而不去积极地解决问题(Nolen-Hoeksema et al.,2008)。反刍思维通过放大消极情绪,增加个体对消极情绪的注意时间,使负性情绪不断累积。个体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反刍思维倾向就越严重(林琳等,2019)。由于认知发展尚不成熟以及接触到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青少年更容易

7、出现反刍思维倾向。情绪级联模型(the emotional cascademodel,ECM)认为反刍思维会增加负性情绪,负性情绪又会反过来增强反刍思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即“情绪级联”,而自伤能使个体把注意力从反刍思维短暂地转移到强烈的身体感觉上,从而中断情绪级联过程(Selby et al.,2013)。初中生尚未掌握良好的情绪调节策略,他们更可能采取自伤这种直接有效的方式缓解负性情绪。因此,本研究假设(H2):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初中生自伤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1.3家庭亲密度的调节作用家庭环境是自伤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Cassels et al.,2018;向伟等,2019)

8、。作为家庭环境的重要指标,家庭亲密度指个体感受到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与亲密感(McKeown et al.,1997)。亲密家庭的成员互动更多,家庭氛围也更融洽。与非自伤者相比,自伤者的家庭亲密度更低(俳Kostic et al.,2019)。亲密家庭中的青少年情绪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更强,自伤行为更少。此外,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顾红雷等,2018;Wang et al.,2021),它使个体感受到温暖,并给予个体足够的安全感。反刍思维是一种不良认知风格,与负性情绪密切相关(Harmon et al.,2019)。具310PDF pdfFactory Pro 负性生活事件

9、与初中生自伤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有反刍思维倾向的个体不断思考负性生活事件产生的原因及结果,却不去积极地解决问题。如果父母经常冷落忽视孩子,孩子就可能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增加自伤的可能性(何灿等,2022)。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处理负性情绪,缓解负性情绪带来的消极影响,减少自伤行为(林琳等,2017)。本研究推断家庭亲密度可能对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伤行为的中介作用中起调节作用(H3)(图 1)。图 1家庭亲密度对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中的中介作用的调节2方法2.1被试本研究以保定市某普通初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共发放问卷700 份,有 效 问 卷

10、684 份,有 效 率 为97.71%。其中,女生 372 人(54.39%),男生312 人(45.61%);初 一 学 生 250 人(36.55%),初二学生 219 人(32.02%),初三学生 215 人(31.43%);独生子女 336 人(49.12%),非独生子女 348 人(50.88%)。被试年龄在 12 至 15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3.230.91 岁。2.2研究工具2.2.1负性生活事件量表采用刘贤臣等人(1997)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该量表包含 26 个题目和 1 个开放性题目,采用 5 点计分,分数越高,代表负性生活事件对自身的影响越严重。在本

11、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9。2.2.2反刍思维量表采用杨娟等人(2009)翻译修订的中文版反刍思维量表(RRS)。该量表共 21 个题目,采用 4 点计分,分数越高,则反刍思维倾向越严重。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4。2.2.3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采用冯玉(2008)修订的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ASHS)。该问卷包含 18 个题目和 1 个开放式题目,由自伤次数和对身体伤害程度两部分构成。自伤总分为两部分乘积之和,分数越高,自伤行为就越严重。在本研究中,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9。2.2.4家庭亲密度量表采用费立鹏等人(1991)翻译修订的中文版家庭

12、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 II-CV)。该量表包含亲密度(cohesion)和适应性(adaptability)两个分量表。本研究采用亲密度分量表,共 16 个题目。该量表采用 5点计分,分数越高,家庭亲密度越好。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5。2.3施测与数据处理在得到校方和学生本人的知情同意后展开研究。主试为两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以年级为单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现场团体施测。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填写,并要求被试真实、独立完成。被试完成问卷需15 至 20 分钟,填写结束后,统一收回问卷。采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3结果3.1共同方法偏差鉴于本研究所有数

13、据均来自被试的自311PDF pdfFactory Pro 应用心理学2023 年第 29 卷第 4 期我报告,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此,除采取匿名及保密外,采用 Harman 单因素检验法对数据的共同方法偏差程度进行检验(周浩,龙立荣,2004)。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 1 的因子数共 25 个,首个因子解释的方差为 18.59%,小于 40%,表明本研究中的数据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不严重。3.2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两变量均呈显著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反刍思维与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家庭亲密度与负性生活事件、反刍思维、自伤行为呈显著负相关;负性生活事件与反刍思维呈显著正相关。3.

14、3反刍思维的中介效应检验采用 PROCESS 的 Modle 4 检验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性别、年龄之后,负性生活事件对自伤行为的直接影响的 95%置信区间为 0.06,0.15,反刍思维的 中 介 效 应 的 95%置 信 区 间 为0.05,0.13。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都显著,中介效应占比为 45%。3.4家庭亲密度对反刍思维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检验采用 SPSS 宏程序 PROCESS 的 Modle58 检验家庭亲密度的调节作用。对性别和年龄进行控制,并对预测变量做标准化处理,检验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如表 3 所示,负性生活事件显著正向预测自伤

15、行为;负性生活事件显著正向预4.自伤行为2.816.16M依SD性别0.540.50年龄13.230.911.负性生活事件 22.7315.512.家庭亲密度66.9013.963.反刍思维38.2113.740.36*1-0.39*0.57*2-0.39*-0.33*-0.27*340.58*0.35*-0.32*-0.26*0.39*0.40*表 1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偏相关分析(n=684)注:性别为虚拟变量,均值表示女生所占比例;对角线下方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对角线上方为控制性别、年龄后的偏相关系数;*p0.05,*p0.01,*p0.001,下同。间接效应总效应直接效应0.09效应

16、值0.200.11Boot标准误0.020.020.020.160.230.060.150.050.1395%的 Bootstrap 置信区间下限上限表 2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伤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检验性别0.040.12年龄0.020.01负性生活事件0.020.20F36.99*R20.14反刍思维家庭亲密度负性生活事件*家庭亲密度反刍思维*家庭亲密度变量方程 1(效标:自伤行为)SE茁0.170.130.60-0.09茁t2.99*4.10*18.44*-2.79*方程 3(效标:自伤行为)SE0.040.020.020.020.020.02茁t0.082.34*-0.01-0.520

17、.114.59*0.146.39*-0.15-2.67*-0.04-2.26*0.2129.14*3.20*0.729.85*t方程 2(效标:反刍思维)SE0.060.030.030.030.3779.83*表 3负性生活事件对自伤行为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312PDF pdfFactory Pro 测反刍思维;将家庭亲密度放入模型后,家庭亲密度与负性生活事件交互项显著,并对反刍思维的预测作用显著。此外,家庭亲密度与反刍思维交互项显著,并对自伤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综上所述,家庭亲密度能够调节反刍思维对自伤的预测作用(温忠麟,叶宝娟,2014)。为了更清楚地解释家庭亲密度对反刍思维中介效应的具

18、体调节作用,将家庭亲密度按平均数加减一个标准差分为高、低组,进行简单斜率检验并绘制简单效应分析图(图 2),考察在不同家庭亲密度水平上负性生活事件对反刍思维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低分组即家庭亲密度低的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对反刍思维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Bsimple=0.63,t=14.40,p=0.000);对于高分组即家庭亲密度高的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对反刍思维的正向预测作用减弱(Bsimple=0.45,t=8.45,p=0.000,Bsimple=0.63减弱为 Bsimple=0.45)。同理,为考察在不同家庭亲密度水平上反刍思维对自伤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依据家庭亲密度的标准分数将被试分

19、为高、低组,进行简单斜率检验并绘制简单效应分析图(图 3)。结果显示,对于低分组即家庭亲密度低的初中生,反刍思维显著正向预 测 自 伤 行 为(Bsimple=0.17,t=6.33,p=0.000);对于高分组即家庭亲密度较高的初中生,反刍思维对自伤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减弱(Bsimple=0.09,t=2.76,p=0.006,Bsimple=0.17 减弱为 Bsimple=0.09)。4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 36.84%的初中生有过自伤行为,即平均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经历过自伤,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辛秀红,杨树桥,2016)。自伤与压力事件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学校和家长应重视青少年的自伤行

20、为,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其自伤行为。本研究结果显示,负性生活事件显著正向预测自伤行为,是自伤行为的风险因素,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顾红雷等,2018),支持了人际/系统模型。初中生在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后,可能产生更多的消极情绪,并增加自伤的可能性。个体在自伤之前往往经历较多的负性情绪,而自伤可以暂时缓解这些消极情绪(林琳等,2017)。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其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因此,当负性生活事件来临他们又无法解决时,就有可能采用自伤的形式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伤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图 2家庭亲密度对负性生活事件与反刍思维关系的调节图 3家庭亲密度对反刍思维与自伤

21、行为关系的调节313PDF pdfFactory Pro 应用心理学2023 年第 29 卷第 4 期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一结果与负性生活事件会引起反刍思维(林琳等,2019)、反刍思维会引发自伤(甘明星等,2021)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也验证了情绪级联模型。压力事件会破坏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而有限的调节能力会损坏问题解决及应对能力,进而增加反刍的可能性(Baumeister et al.,2006)。初中生不仅面临学业压力,还有人际压力等多种负性事件,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及情绪管理能力尚未完善,也没有形成恰当的认知风格,因此,当负性事件增多时,其反

22、刍思维也会增加。反刍思维会使负性情绪不断积累,自伤作为转移注意的方式,能暂时把个体从消极情绪中转移出来。这一结果启示我们应多关注青少年的情绪,教授他们恰当的情绪调节策略以应对负性情绪。研究进一步发现,家庭亲密度对反刍思维的中介效应起调节作用,是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微观系统中的家庭环境对个体的行为影响最大。不良的家庭环境会损害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当个体无法面对压力或消极情绪时,他们更可能采用比较极端的方式(如自伤)缓解消极情绪(林明婧等,2018)。家庭亲密度低的初中生会放大负性生活事件对反刍思维的影响,进而增加自伤的可能性。自伤行为大多发生在强烈的消极情绪之后,在亲密家庭中成长

23、的初中生,他们的情绪处理能力更强,因此,当负性事件发生时,他们能有效地调节负性情绪,不过度反刍,也较少发生自伤行为。这一结果对自伤的干预具有启示作用:个体容易在经历较强的负性情绪后实施自伤,家长应给予孩子安全感和情绪满足以减少其自伤行为。本研究基于情绪级联模型的视角,结合家庭环境因素,不仅解释了负性生活事件对自伤行为的预测作用,也深入揭示了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自伤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对初中生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具有启示作用。本研究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首先,本研究没有调查被试是否包含留守儿童,这一人口学变量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未来研究可以比较家庭亲密度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自伤的影

24、响。其次,本研究采用横断研究设计,不能揭示自伤的动态变化,未来可以采用追踪研究,探讨家庭结构变化对自伤行为的影响。最后,自伤不仅受环境的影响,也与基因有关,未来可以结合基因影像、遗传学等,在基因层面探讨自伤行为的产生。5结论(1)负性生活事件显著正向预测自伤行为;(2)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家庭亲密度对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有显著调节作用,负性生活事件对反刍思维的正向影响及反刍思维对自伤行为的正向影响随家庭亲密度的增强而减弱。参考文献费立鹏,沈其杰,郑延平,赵靖平,蒋少艾,王立伟,汪向东.(1991).“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的初步评价正常家庭与

25、精神分裂症家庭成员对照研究.(5),198-202.冯玉.(2008).(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甘明星,王蒙,林丽华,常文豪,严建雯.(2021).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反刍思维和认知融合的链式中介作用.314PDF pdfFactory Pro (5),787-791.顾红磊,扶丹丹,路晓英,夏天生.(2018).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2),229-238.何灿,魏华,谢笑春,雷玉菊.(2022).父母“低头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基于体验回避模型的视角.(2),287-294.贺莹莹.(2008).(硕士学位论

26、文).四川师范大学,成都.雷辉,黄雅晴,张小崔.(2022).家庭关怀度对初中生自伤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04),852-855+860.林琳,刘俊岐,杨洋,刘羽,王晨旭,刘拓,贾绪计.(2019).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和气质性乐观的调节作用.(4),569-576.林琳,莫娟婵,王晨旭,刘扬,曲舸征,赵思博,贾绪计.(2017).冲动性和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6),824-832.林明婧,厉萍,卢庆华.(2018).青少年自伤行为的研究现状.(1),67-70.刘贤臣,刘连启,杨杰,柴福勋,王爱祯,孙良民,马登岱.(1997)

27、.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1),34-36.王玉龙,陈慧玲,覃雅兰,蔺秀云.(2019).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自我惩罚功能:源于内疚感还是羞耻感?(2),219-226.王玉龙,覃雅兰.(2016).家庭无效环境与青少年自伤:有调节的中介作用.(4),734-737.温忠麟,叶宝娟.(2014).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方法:竞争还是替补?(5),714-726.向伟,肖汉仕,王玉龙.(2019).父母关爱缺乏与留守青少年自伤:消极情绪的中介和学校联结的调节.,63-68.辛秀红,姚树桥.(2016).青少年直接自伤行为的发生率及与生活事件的关系.(1),124-128.杨娟,凌宇,肖晶,

28、姚树桥.(2009).沉思反应量表中文版在高中生中初步运用结果分析.(1),27-28+31.周浩,龙立荣.(2004).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6),942-950.Baumeister,R.F.,Gailliot,M.,DeWall,C.N.,&Oaten,M.(2006).Increase regulatory success,andhow depletion moderates the effects of traits on be-havior.Journal of Personality,74,1773-1801.Cassels,M.,vanHarmelen,A.L.,

29、Neufeld,S.,Goodyer,I.,Jones,P.B.,&Wilkinson,P.(2018).Poor family functioning mediates the link betweenchildhood adversity and adolescent nonsuicidalself-injury.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原chiatry,59(8),881-887.Crouch,W.,&Wright,J.(2004).Deliberate self-harm at an adolescent unit:A qualitativ

30、e investi-gation.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9(2),185-204.Glenn,C.R.,&Klonsky,E.D.(2013).Nonsuicidalself-injury disorder: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adolescent psychiatric patients.Journal of ClinicalChild&Adolescent Psychology,42(4),496-507.Harmon,S.L.,Stephens,H.F.,Repper,K.K.,Drisco

31、ll,K.A.,&Kistner,J.A.(2019).Children srumination to sadness and anger:Implications for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 and aggression.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Adolescent Psychol原ogy,48(4),622-632.Kiekens,G.,Hasking,P.,Boyes,M.,Claes,L.,Mortier,P.,Auerbach,R.P.,.,Bruffaerts,R.(2018).The associations be

32、tween nonsuicidalself-injury and first onset suicidal thoughts andbehaviors.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39,171-179.俳Kostic,J.,俳譕ikic,O.,俳Stankovic,M.,俳Nikolic,G.,&俳Ignjatovic,A.(2019).Characteristics of familieswith adolescents who have engaged in non-suici-dal self-injury.Acta Medica Medianae,5

33、8(4),42-48.McKeown,R.E.,Garrison,C.Z.,Jackson,K.L.,Cuffe,S.P.,Addy,C.L.,&Waller,J.L.(1997).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伤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315PDF pdfFactory Pro 应用心理学2023 年第 29 卷第 4 期Family structure and cohesion,and depressivesymptoms in adolescents.Journal of Research onAdolescence,7,267-281.Nock,M.K.(2010).Self-injury.An

34、nual Re view ofClinical Psychology,6(1),339-363.Nolen-Hoeksema,S.,Wisco,B.E.,&Lyubomirsky,S.(2008).Rethinking rumination.Perspectives onPsychological Science,3(5),400-424.Selby,E.A.,Franklin,J.,Carsonwong,A.,&Rizvi,S.L.(2013).Emotional cascades and self-injury:Investigating instability of rumination

35、 and negativeemotion.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69(12),1213-1227.Steinhoff,A.,Bechtiger,L.,Ribeaud,D.,Eisner,M.,&Shanahan,L.(2020).Stressful Life eventsin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 are associated withself-injury from early adolescence to early adult-hood.Frontiers in Psychiatry,11,1-9.Wang,Q.,Zh

36、ang,Y.,&Liu,X.(2021).Perceiveddiscrimination,loneliness,andnon-suicidalself-injury in Chinese migrant children:Themoderating roles of parent-child cohesion andgender.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原ships,38(3),825-847.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Self-injur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tudents:A Mod

37、erated Mediation ModelCHANG YuanQI Bing(College of Education,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0,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interpersonal/systemic model and theemotional cascade model,this study examined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self-in-jury.A total of 684 junior middle school st

38、udentswere recru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and theyanonymously filled out questionnaires regarding theAdolescents Self-Harm Scale,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Family Adaptability andCohesion Scale,and 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1)negative life eve

39、ntspositively predicted self-injury of the junior middleschool students;(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gativelife events and self-injury was significantly mediatedby rumination;(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mina-tion and self-injury was moderated by family cohe-sion.The results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preventionand intervention of self-injury.Key words:negative life events,self-injury,rumination,family cohesion,junior middle schoolstudents316PDF pdfFactory Pro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