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题:
1,11,21,1211,111221,()
A 112112 B222112 C312211 D321122
第二题:
1 , 4, 1, 5, 9 ,() , 6
A3 B2 C1 D8
第三题:
农民甲,一天路过某池塘边看到有三个小孩在游泳,等其离开池塘约20米时听到小孩喊救命。甲急忙返回赶到池塘边,正好看到在池塘游泳的一个小孩在下沉,而甲与该小孩的父亲有过仇怨。甲因此未下水抢救,结果该小孩被水淹死。
本案中,农民甲的行为()
A 构成犯罪
B不构成犯罪
C以上答案都不是
第四题:
王某见自己的女友遭到两个流氓调戏,前去制止,而反遭流氓攻击,立即进行反击。此时,便衣民警李某赶到,未及时表明自己的身份即迅速抓住王某以制止殴斗。王某视李某为流氓团伙,随即拔刀将李某刺成重伤。王某的行为属于()
A 故意伤害
B过失伤害
C正当防卫
D假象的防卫,应当按意外事件处理
第五题
在下列情况中,不能适用减刑的有()
A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
B累犯
C被单处罚金的犯罪分子
D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
第六题
()是划分罪与非罪的主要标准
A犯罪情节
B主观意图
C犯罪概念
D犯罪行为
第七题
段某,男,1972年10月出生,1987年8月21日,段见一女孩(10岁)在塘边放牛,段某要牵牛玩水,女孩未理,即刻牵上牛背回家,段怒,用手中锄柄赶牛下塘,欲使女孩受惊,发泄不满。不料牛入深水后,女孩受惊落水,段见状颇为得意,后见女孩沉没,急忙下水营救未果,女孩被溺死。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段某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
B应该追究段某的刑事责任
C不应该追究段某的刑事责任
第一题选C
其实每一行都是对上一行的“统计”,而且去掉了汉字。
第一行:“1”统计为:1个1,去掉“个”字,就变成了“11”,也就是第二行。
同理,第二行可统计为:2个1,去掉“个”字,就变成了“21”,也就是第三行。
同理,第三行可统计为:1个2和1个1,去掉“个”字和“和”字,就变成了“1211”,也就是第四行。
同理,第四行可统计为:1个1和1个2和2个1,去掉“个”字和“和”字,就变成了“111221”,也就是第五行。
同理,第五行可统计为:3个1和2个2和1个1,去掉“个”字和“和”字,就变成了“312211”,也就是第六行
第二题选B 类似圆周率3.1415926。
第三题选B 本案中,农民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不是不作为形式的犯罪,因为甲某的行为不符合不作为行为构成犯罪在客观方面的前提条件,即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的规定。“特定义务”一般有三个来源:其一、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如子女有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其二、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如值班医生救护病人。其三、由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时产生的义务,如成年人带小孩去游泳,他就有保护小孩生命和健康的义务。本案中,农民甲与被淹死的孩子之间不具有以上三种义务中的任何一种。甲的行为不是犯罪,但应当受到道德的谴责。
第四题选D 故意犯罪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行为。过失犯罪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状态。意外事件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正当防卫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所以选D
第五题选C 对于单处附加刑,不能适用减刑。
第六题选C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具有如下特征: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3、犯罪是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这三个特征是任何犯罪都必须具备的,而其他违法行为不具备这样三个基本特征。所以犯罪概念是区分罪与非罪的主要标准。
第七题选C 根据题意,段某1972年10月出生,案发时(1987.8.31日)不满16岁。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除了犯故意杀人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放火、强奸、贩卖毒品、爆炸、投毒罪的,不满16岁不应负刑事责任。本案段某不属于故意杀人,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非严重的犯罪,故不应追究其刑事责任。第一题:
-1,0,31,80,63,( ),5
A23 B24 C25 D26
第二题:
1, 3, 6, 12, ( )
A.20 B. 24 C.18 D.32
第三题:
95、88、71、61、50、()
A 40 B 39 C 38 D 37
第四题:
10,11,13,34,58,105,( )
A. 182 B. 149 C. 134 D. 197
第五题:企鹅是南极的老保住户,渴了能喝咸海水,它为什么不怕饿?( )。
A.企鹅有过滤盐器官
B.体内能贮存许多盐分
C.能消化比一般动物多的盐
D.能通过器官把盐排泄出来
第六题:行政确认行为的法律效果( )。
A.具有后及性 B.没有前溯性
C.没有后及性 D.具有前溯性
第七题:
某学生在一工厂门前捡到一只皮夹,内有现金6000多元,即送交该厂门卫寻找失主,该门卫乘机据为已有。该门卫的行为构成:
A、 诈骗罪 B、 贪污罪
C、 徇私枉法罪 D、 侵占罪
第八题:
某甲在上班路上拾到提包一个,因当时找不到失主,又急于上班,甲就将提包带到单位,存放于办公室,并当即贴出招领启事。至甲下午下班时,仍无人认领,甲就锁上办公室回家。次日,甲上班时发现办公室被盗,拾得的提包也被盗走,即向公安机关报案。第三天,失主发现招领启事后,就找到甲索要提包,甲将详情告诉了失主,失主即向法院起诉,要求甲返还不当得利。法院应判:
A.甲应当返还
B.甲应予赔偿
C.甲应给予一定补偿
D.甲不予返还或赔偿
第九题
香烟点燃后,冒出的烟雾看上去是蓝色的,这是因为:()。
A烟雾的颗粒本身是蓝色的
B烟雾将光线中其他色光滤掉,只有蓝光透射出来
C烟雾的颗粒对蓝色光散射强烈
D烟雾的颗粒吸收光线后,发出蓝色荧光
第十题
根据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下列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机关是:()。
A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大会B天津市人民政府
C中共重庆市委D石家庄市人民代表大会
第十一题
目的是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良好感觉的广告是()。
A.公益广告B.劝说性广告
C.信息性广告D.特征广告
答案:
第一题选B,0^7-1=-1
1^6-1=0
2^5-1=31
3^4-1=80
4^3-1=63
5^2-1=24
6^1-1=5
第二题选B 1+3+2=6
1+3+6+2=12
1+3+6+12+2=24
第三题选A 95-9-5=81
88-8-8=72
71-7-1=63
61-6-1=54
50-5-0=45
40-4-0=36
第四题选D 10+11+13=34
11+13+34=58
13+34+58=105
34+58+105=197
第五题选A
第六题选D
第七题选B
第八题选D
第九题选B 烟雾看上去呈蓝色,这是因为烟雾由微小的颗粒组成。在有烟雾的时候,接受的光减少,并且还会过滤除蓝光之外的其他的色光,使蓝光能通过烟雾中的颗粒透射过来,所以烟雾呈蓝色。
第十题选.D 根据《宪法》的规定,在我国的立法体制中,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都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A项之所以错误在于海淀区人民代表大会无权制定地方性法规,因为它是北京市的一个区,B项中的天津市人民政府无权制定地方性法规,C同理,它们都不满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条件。
第十一题选.B 劝说性广告是指劝说人们产生对特定的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消费需求,用来促进和激发消费者对自己产品的偏爱,吸引正在使用竞争产品的消费者的广告形式,报刊、电视等媒体的广告一般都属于这种形式。公益广告是指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非商业性广告。信息性广告的目的是提供信息,为产品创造基本的需求,扩大知名度。特征广告是具有针对性的广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