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現代方法闡明中藥複方治療白血病機理2007年自然雜誌曾發表文章指出,對科學家來說中藥是如此地“難以下嚥”,中藥籠罩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神秘面紗下。借助於典型的還原法,研究人員希望尋找出治療特定疾病的中藥配方中的某種關鍵組分,文章呼籲用一種全新的科學方法來研究中藥。 可喜的是, 2008年3月,衛生部長陳竺院士領導的團隊,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題為剖析對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有良好療效的中藥複方黃黛片的分子機制的研究論文,對中藥方劑複方黃黛片治療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的分子機理做了系統分析,用生物化學的方法,從分子水平闡明了一個完全依據中醫理論研發出來的中藥複方黃黛片治療白血病
2、的多成分多靶點作用機理,並將中藥方劑“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用現代醫學的方法闡釋得淋漓盡致。中藥的君臣佐使和辨證論治 陳竺作為科學家,其最被人稱道的研究成果是利用全反式維甲酸、三氧化二砷(砒霜)協同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APL)。按照這種方法治療,可以使病人的4年無病生存率超過90%。APL有望成為第一種可以被治癒的成人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全反式維甲酸正是通過使癌細胞重新分化,“改邪歸正”,停止“瘋長”;三氧化二砷則可以引起這種癌蛋白的降解,使癌細胞發生部分分化並最終進入程式化死亡(凋亡)。有著西方醫學教育背景的陳竺,接受了中國傳統醫學思想的啟發:複方協同治療、以毒攻毒、祛邪扶正、好
3、壞轉化,因此他非常熱衷於用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方法來闡釋中藥複方。 早在APL發病機理尚未被認識的上世紀80年代,解放軍大連210醫院的中醫專家黃世林教授在辯證與辨病相結合的基礎上,設計了由雄黃、青黛、丹參、太子參組成的複方黃黛片。近年來一項多中心臨床研究,證實了複方黃黛片的療效,其治療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5年生存率可達87%。中醫對APL的治療原則是:扶正祛邪,補氣養血,滋陰助陽,解毒化瘀清熱。現存的中醫古籍中記載著一些不同的中藥治療白血病的複方,如“青黃散”、“抗白丹”、“梅花點舌丹”等,在這些複方中起主要作用的成分就是雄黃,還有青黛等。在本經、唐本草中都有對雄黃的如下記載:“乃治瘡殺毒要藥也
4、。”當根據中醫理論,把辨證和辨病結合在一起設計出複方黃黛片時,卻沒有人能從分子水平來解釋為什麼複方黃黛片對白血病會有如此好的療效。中藥可以說得清道得明黃黛片研究團隊的研究是從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角度,詳盡闡明了該複方治療APL的分子機理。研究還發現,在複方中雄黃、青黛、丹參的有效成分分別為四硫化四砷、靛玉紅與丹參酮IIA。研究結果顯示,四硫化四砷是本方的“君藥”,它直接作用於癌蛋白,通過誘導其降解,從根本上逆轉癌細胞的瘋長,使其分化成熟。丹參酮和靛玉紅作為本方的輔助藥物,主要是通過促進癌蛋白的泛素化並加快其降解,進一步促進白血病細胞的分化成熟,抑制癌細胞的細胞週期及分裂增殖來發揮作用。動物試
5、驗結果還表明,使用了青黛以後雄黃的毒副作用大幅度降低。這些體現了典型的“臣藥”和“佐藥”的功效;並且丹參酮和靛玉紅通過增加運送四硫化四砷的通道蛋白的數量,顯著增加了進入白血病細胞的四硫化四砷濃度,從而提高了療效,兩者都起到了“使藥”的作用。複方黃黛片通過各組分的聯合應用,產生了大於三個組分加和的協同效應。中藥複方配伍和機制研究方法的突破 黃黛片研究團隊用生物化學方法,在分子水平闡明中藥複方多成分、多靶點的作用機制,說明中藥複方配伍原則是合理的;亦表明中藥複方作用機制是完全有可能的。長期以來,很多人都覺得拆解中藥複方十分困難,因為將複方拆分後很可能就看不到原有的效果了。中藥複方的確是很複雜的,因
6、此在進行中藥複方作用分子機制研究時,首先要選擇療效明確、有效成分的結構和活性基本清楚的中藥複方。複方黃黛片的選擇亦是成功的關鍵,因為在複方中雄黃、青黛和丹參的有效成分都基本明確,在研究中已利用現代的藥物化學分析手段來拆分、組合和識別中藥複方中的主成分、有效成分。 此外,是項研究亦從生物化學的角度,解析和闡明一個完全依據中醫理論研發出來的中藥複方,在細胞和分子水平明確的作用靶點和分子機制,特別是每種藥物在分子水平作用與中醫對每味藥物在複方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是如此一致,因此,受到了國際主流科學界的積極評價。如Nature雜誌在Nature China亦發表了題為中醫藥:古老複方的現代新解的述評,
7、認為這一研究顯示了“古老藥方的主要成分是如何和諧行動治療疾病的,對於中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溝通具有重要意義”; BioCentury 和 Nature雜誌主辦的SciBX: 科學與商業資訊交換也對這一研究成果進行了報導。中醫藥的生命力在於傳承、開放和創新 透過黃黛片的研究過程陳竺還認為,能夠獲得這樣的成果,是非常幸運的;另一方面,複方黃黛片有非常好的臨床療效亦很重要,其療效被多中心臨床研究所證實,沒有這個基礎,所有的後續研究都是無源之水。是項研究的成功,還有在於其合適的物質基礎,包括純化的有效化合物、細胞模型與動物模型等。因此,中醫理論體系的豐富發展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是中醫發展之本,既要傳承亦
8、要創新。 此外陳竺還認為,中醫藥的現代化需要開放的心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與多學科的方法進行研究,對中醫發展會起到支撐和促進作用。近年來,西醫正逐漸認識到聯合治療方法的益處,而中醫通過近10萬種複方倡導聯合療法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中藥複方雖然在臨床實踐中取得一定療效,但是大多數複方的有效成分尚不明了,作用機理也不清楚,造成推廣應用受到限制。現在系統生物醫學,為中、西兩大醫學的匯聚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平臺;把中醫和西醫整合在一起,是促進中醫現代化的非常好的途徑。中醫藥在保持自身特色,傳承發展的同時,更好地匯聚、融合現代科學技術,可以創造出一個高於傳統意義上的中醫和西醫的全新醫學。 來源: 科技日報、科學網( PNAS(http:/www.pnas.org/content/105/12/4826.f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