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微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课前(约8分钟):
蓄势花絮:桃源文化
1.歌曲《世外桃源》(片断)
2.电视剧《桃花源记》(片断)
3.3D动画《桃花源记》(片断)
4.品读《桃花源记》(片断)
……
引语:
★上课,同学们好!今天我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几位助教老师来协助我给大家上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激情导入:
桃花美景醉人心,桃源文化传千古,这节课就让我们随同陶老先生再一次走进他的《桃花源记》!
上课(约25分钟):
情景再现:
请欣赏践离老师朗诵《桃花源记》。
温故知新:组内自查+对照纠错
请同学们依据所学,完成下面1——4题:
1.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朝代)著名诗人,本文写作时正值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之际。
2.解释下列词语:
属:类。 要:通“邀”,邀请。 扶:沿、顺着。 及:到。
3.翻译下列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本文写了一个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
★自查全对的组,请举手示意!(鼓掌)
品读鉴赏:自读思考+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导学: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组织写作的,那就让我们跟踪渔人和他一起品味欣赏桃花源那醉人的美景吧!
一、发现桃花源:★(请同学们自读思考如下问题,如有疑难,请组内探究。)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幽美)
3.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课文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神秘气氛,也为后文描写桃花源的景色作了铺垫。
二、进入桃花源:★(请同学们自读思考如下问题,如有疑难,请组内探究。)
5.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
6.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桃花源怎样的生活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7.其中描写桃花源里的老人和小孩神情的语句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三、拜访桃花源:★(请同学们自读思考如下问题,如有疑难,请组内探究。)
8.桃花源中的人见到渔人,为什么“大惊”?
因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从来没有见过陌生人。
9.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10.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要“皆叹惋”?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12.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害怕世人会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四、再寻桃花源:★(请同学们自读思考如下问题,如有疑难,请组内探究。)
13.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再去寻找桃花源时,却“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境界,是一个理想的社会,是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一个地方。
主题探究:★(请同学们自行思考,如有疑难,请组内探究。)
15.陶渊明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其用意何在?
本文作者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意在表达自己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动荡、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品读鉴赏就到这里,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完成一组拓展训练:
拓展阅读:★(请同学们自读思考完成1——3题,如有疑难,请组内探究。)
【甲】《桃花源记》原文。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词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或请重法以禁之 (4)自是数年之后
参考答案:(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有的人。(4)这或此。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参考答案:(1)(他们)问(渔人外面)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3.桃花源是个美好的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 和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赋繁役重 官吏贪求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动荡、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参考译文: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野外。
老师点拨:
第2题的第二句可翻译为: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的目的是: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动荡、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即《桃花源记》一文的主旨。
一篇《桃花源记》宛如梦中仙境,却是人间天堂。古时,它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而今,它即将变为现实。对它的学习我们决不能止步于此,就让我们以此课为契机,继续踏着陶老先生的足迹,为把我们可爱的家乡建设成新时代的“世外桃源”而开拓进取吧!
课后作业:
1.积累本课至今还在流传的成语。
2.积累与桃花有关的诗篇。
3.走进陶渊明的精神家园。课后请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代表作。
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字幕:
主 讲——————乔德生
片首演唱——————雷 佳
朗 诵——————践 离
策 划——————乔德生
剪 辑——————乔德生
音 效——————乔德生
合 成——————乔德生
指 导——————傅 琼
顾 问——————王 静
监 制——————乔德生
助 理——————乔鑫栋
片尾演唱——————刘冬寒
片尾曲《新桃花源记》
生而有德语文工作室 制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