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新余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6358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新余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新余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新余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地方本科高校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探索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以地方本科高校新余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对象,以培养适用于新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构建创新性课程体系、“四阶递进式”混合式教学、“”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及产教协同育人等九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探索构建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所构建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具有显著的成效。关键

2、词: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稿日期:基金项目: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学习行为大数据的 四阶递进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 打印课程为例”();年新余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建设背景下 校企共育、课岗对接 普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作者简介:李劲波(),男,江西九江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加工研究。当前,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兴起,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大批善于用新思维、新思路和新办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 。特别是在新工科建设背

3、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更是面临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如何更好地培养适用于新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已成为很多地方应用型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 。孙彬等 以沈阳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质量监控体系六个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了在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工程教育与创新教育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张争艳等 围绕机械产品研发全过程,构建了创新方法与第二课堂并举的机械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乔国朝等 通过采用高工进课堂、虚实混合沉浸式教学和项目导向创意作品实践化等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机械专业人

4、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王娜等 以产教融合为引领、以校企协同育人为手段,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实践环节、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实现高 新余学院学报 年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孙如军等 针对当前中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足,从政府、企业、地方高校三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虽然一些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对生产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处理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

5、度不够,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已经逐渐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发展要求 。因此,不断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笔者所在的新余学院是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教育部新工科项目建设实施单位,致力于培养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为更好地服务于江西区域经济发展,新余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材控专业)从构建创新性课程体系、“四阶递进式”混合式教学、“”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及产教协同育人等九个方面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

6、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一、“”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简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新余学院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特色,制定了材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在掌握本专业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在智能制造、机械装备、轨道交通及汽车制造等装备制造领域从事 打印产品设计、打印技术应用、工艺与模具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江西和新余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提出毕业生工作五年后应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能力目标:具备适应现代材料成型及控制工

7、程技术发展,综合运用工程数理基本知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知识,借助现代技术工具从事本领域相关产品的模具设计、工艺设计和生产、打印产品设计、打印技术应用,解决不确定环境下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力目标 :熟悉所从事工程领域的相关标准和法律,具有在社会、法律、文化、环境、健康与安全等约束条件下,应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解决所从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力目标 :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在工程实践中坚守职业道德和规范,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力目标 :具有国际化视野,在工作中能够与领导、同行有效交流与沟通,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作能力;能力

8、目标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能够通过行业实践、继续教育等方式,持续提高专业素养和自身综合能力,适应行业发展。基于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总结和借鉴兄弟院校已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如图所示。从图 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材控专业的学生为载体,集构建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四阶递进式”混合式教学,“”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科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协同育人,订单式培养,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三证融合学赛结合九位一体,全方位协同育人,以毕业生工作五年后应具备的五个方面能力为目标,最终培养品德素养好、应用能力强、就业有实力、发展有后劲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

9、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出发,探索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第期李劲波,刘灏,黄小英,等: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新余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 图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二、“”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一)构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体现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材控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包含十二个方面)为出发点,按照“强素养、厚基础、重实践、突对接”的创

10、新理念,采用“平台 模块”的方式。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四大类。通识教育平台主要是“强素养”,侧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两大模块。其中,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治、沐浴经典、大学体育、劳动教育等课程,落实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主要是“厚基础”,侧重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本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体系。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重实践”,包含独立实验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综合素质实践三大模块,主要包括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11、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此外,材控专业认真贯彻新工科建设要求,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江西“”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在原先模具设计制造方向的基础上,开设了 打印技术方向,增设了 打印技术与应用、打印成型材料、金属 打印技术等 打印类课程,并建有人社部认定的 打印造型师能力认定实训基地,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即所谓的“突对接”。(二)开展“四阶递进式”混合式教学,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材控专业作为工科类专业,有许多专业课程理论抽象难懂,如果教学方式、方法不当,教与学都容易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材控专业教师在教学方面积

12、极探索出了“四阶递进式”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由四个教学环节有机构成,即线上课前预习、线上线下课中教学、线上课后巩固、线下课余创新提高。第一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教师上传的视频、教学大纲、作业等教学资源,教师在线上与学生互动。第二个环节,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手段,重点讨论第一环节中遇到的问题,注重网络教学平台的课堂运用。第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利用国家级网络教学资源,开展课后巩固学习。第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项目。“四阶递进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老师 新余学院学报 年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发展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工科背景

13、下“互联网”教学新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始终坚持专业知识课与职业岗位对接,依据企业需求变化和岗位对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形成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同步机制。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融入课程思政与专业主题教育,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增强育人效果。(三)构建“”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材控专业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构建了“三个层次、三大模块、四类平台”简称“”分层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层次结构:“三个层次”将材控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基本技能培养层次。该层次通过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上

14、机实操训练等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第二层次是专业技能培养层次。该层次通过课程设计、项目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强化专业素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三层次是综合与创新能力培养层次。该层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训练和学科竞赛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综合素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三个层次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分层递进,循序渐进。实践教学组成环节:“三大模块”按照“三个层次”结构理论,构建了由独立实验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综合素质实践三大模块组成的,全学程、循序渐

15、进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第一模块的独立实验课程属于基本技能培养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包括专业课的课内实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二维设计、机械产品三维设计等。第二模块的集中实践环节属于专业技能培养层次(第二层次),主要包括工程训练、课程设计、项目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第三模块的综合素质实践是综合与创新能力培养层次(第三层次),包括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四个子模块。综合素质实践模块是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巩固、超越和创新,最终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全面发展。实践教学平台保障:“四类平台”根据不同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搭建了四类实践教学平台,保障了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第一类平

16、台即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包括三维建模、打印技术、机械制造、电工电子技术等基础实验室,还建有 打印制造与应用工程技术中心、新余学院跨学科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第二类平台即校内课外实践教学平台,主要以开放实验室为主体,如机械设计创新实验室、机械制造培训室、学生党员活动室等开放实验室。第三类平台即校外实践实习教学平台,如材控专业与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规模企业共建的校外实践、实习、就业基地。第四类平台即网络教学平台,包括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等。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自行观看实践教学视频,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仿真实验等。(四)科教融合,强化创新能力训

17、练近年来,除了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外,材控专业还始终坚持科教融合理念,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训练。为了凝聚和造就高水平研究团队,全面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材控专业以科研平台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团队负责人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组建了材料表面绿色再制造、打印及机器人智能控制、轻质合金材料数字化设计与开发等多个教师科研团队。这些教师科研团队的建立,为科教融合的实施奠定了师资、科研项目、科教平台基础。材控专业还开展了“三导师制”试点工作。所谓“三导师制”,就是材控专业博士教师作为学生的学第期李劲波,刘灏,黄小英,等: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8、与实践 以新余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 业导师,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思想导师,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实践导师,以“思想引领、专业导航、同伴互助、研讨交流、发展提升”为宗旨,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凸显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的联动。此外,材控专业还成立了具有学术特色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协会。现有新材料与表面工程、智能制造材料、机器人等大学生科研创新协会,入会学生 余名。大学生科研创新协会结合科研平台及科研项目,在党员教师指导下,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指导学生获得相关的科研成果。(五)深化校企合作,产教协同育人材控专业历来重视校企合作和产教协同育人,与多家规模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建立了

19、产教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自 年以来,材控专业分别和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这两家知名企业联合举办了“赣锋锂电班”“亿铂电子班”,校企合作、产教协同育人取得了重要进展。“赣锋锂电班”第一期开班以来,赣锋锂业公司选派了 名专业技术人员共为学员授课 次,还组织学生参观公司生产现场并开展现场教学。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把教学过程和产品形成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产品的生产原理和工艺流程,了解产品的技术标准、推广现状和国内外市场前景等,使学生学会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材控专业还在与江西亿铂电子科

20、技有限公司合作中,努力探索了“亿铂电子班”人才培养的运行和管理新机制,成为新余学院校企合作的新典范。入选“亿铂电子班”的同学将以亿铂准员工和在校大学生的双重身份,在企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协作、沟通和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同学们在企业学习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将工作机会留在身边,缩短自己从学生到岗位的距离。此外,学生在企业的学习中,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做到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六)制定订单式培养模式,加强专业与企业双联动材控专业积极与华电有限责任公司、长林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联盟发展协议,针对这些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

21、订单式培养方面,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企业工程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构建动态的柔性化的课程体系。此外,企业工程师还参与到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当中,共同制定与企业岗位标准相吻合的课程标准、考核标准。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积极引入企业的毕业设计题目,内容上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工程实践,充分体现新理论、新技术应用,指导方式上采用校内指导和企业指导相结合。企业工程师负责毕业设计选题的实践性和前沿性指导,并给以一定的技术指导;学校教师负责毕业设计的理论和学术性指导以及语言格式的规范。(七)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提升服务地方

22、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年,材控专业与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率先在全校启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双方本着友爱协商、务实共赢、协同育人的原则,在专业教师互派学习与交流、科研项目协同合作、课程及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本科生的短期学习与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等领域开展合作。柔性引进的江苏大学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对材控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申报指导,并开展科研项目协同合作,有力提升了材控专业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八)三证融合,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材控专业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夯实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3、基 新余学院学报 年础,鼓励在校学生在获得学位证、毕业证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位证 毕业证 至少一个其他证书”三证融合,建立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训体系,缩短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例如,在教授材控专业课程时,引导学生进行 和 培训、打印技术培训、电工培训等。(九)学赛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与创新能力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为此,材控专业每年组织大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高水平学科竞赛,如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

24、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等,以大赛促创新提高。通过参与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高水平竞技的机会,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学习了最新的技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三、“”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人才培养模式在材控专业实施了近四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具体如下:(一)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近四年,材控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主动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其中,学生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篇,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项;参加

25、国家和省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 项,如获得 年第十一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江西赛区特等奖;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项,其中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分别获得 和 年度校级“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亚军和金奖。(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丰硕近四年来,材控专业的教师积极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方面,积极采用“四阶递进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创新式教学方法,例如,本专业设置了 余门翻转课堂课程,包括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

26、加工技术、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此外,近四年材控专业教师完成了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以材控专业教师作为负责人的“以知行耦合为导向、以应用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机械设计系列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项目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以知行合一为基础,以培养大国工匠为目标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应用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项目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三)学生升学率、就业率较高自 年材控专业与江苏大学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以来,柔性引进的多名江苏大学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对材控专业学生在学习及考研方面进行了指导。年,材控专业多名学生成功考取江苏大学的硕

27、士研究生。此外,近四年已有许多优秀毕业生考取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昌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水平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考研录取率接近 ,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通过深入实施校企合作、产教协同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材控专业 届至 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 以上,四年就业率的平均值达到了 。特别是最近两年,在新冠疫情影响、经济不景气、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就业率仍能保持在 以上实属不易。优异的就业率反映出材控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较好,培养的人才能够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第期李劲波,刘灏,黄小英,等: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8、与实践 以新余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 (四)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柔性引进的江苏大学教授定期安排研究生到新余学院进行联合培养,他们还指导材控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开展科研项目协同合作,对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自 年以来,材控专业教师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近 项。(五)学生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可度提高选取 级材控专业 班、班为调查对象,对“”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份,回收问卷 份。调查问卷内容和结果如表 所示。表 “”人才培养模式满意度调查结果问题题目选项样本数据(所

29、占比例)您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满意?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您对个人大学四年的学习效果是否满意?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由表 可以看出,的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满意,这说明学生对所构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比较认可的,不存在不满意的情况。而且大部分的学生(占比 )对个人大学四年的学习效果感到满意,这也说明所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能较好地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结语针对地方本科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选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对象,从构建创新性课程体系、“四阶递进式”混合式教学、“”分层递进式实践

30、教学等九个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所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具有显著的成效,对于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也不可否认,我们的工作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现有的师资队伍结构已经无法满足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需求,急需构建一支横跨机械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等学科且在教学、科研和实践三方面互补、互学、互进的“三位一体”教师团队。此外,还需加快构建持续改进机制,特别是建立毕业生岗位能力及时反馈评价机制。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深入调查、对毕业生进行问

31、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及时掌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总之,任重道远,还需砥砺前行。参考文献:王敏,王璐瑶,左茜,等 新工科视阈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教学刊,():荣守范,刘新英,夏春艳,等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铸造设备与工艺,():陈丽娟,欧宝立,廖博,等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以湖南科技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为例 广东化工,():孙彬,张瑜,陈薇 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沈阳大学为例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新余学院

32、学报 年 张争艳,戴士杰,何艳 创新方法与第二课堂并举的机械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乔国朝,张争艳,张建辉,等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高教学刊,():王娜,商丽,王玉玲 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教学刊,():孙如军,李泽,孟德华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卓丽云 基于 理念的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南方农机,():徐海斌,张锁龙 独立学院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山西青年,():李俊文,陈玉莲,高波,等 基于“三位一体”的机电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机械,():张涛,谢春利,张汝波 基于 理念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马立新,宋广元,刘云利 地方院校如何构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刘卫东,雷轶 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责任编校:罗建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