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方高校传承蒙古族非遗音乐的路径探究——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6271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高校传承蒙古族非遗音乐的路径探究——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地方高校传承蒙古族非遗音乐的路径探究——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地方高校传承蒙古族非遗音乐的路径探究——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是各民族文化内涵与 民族精神詢真实体现。随着我国蒙古族长调、马头琴、呼麦等传统音乐陆续被列入甘界级、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文章以 呼伦贝尔学院为例,就蒙古族非遗传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高校 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有效路径,促进蒙古族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音乐;传承路径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23)02-0122-04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绚丽 纷呈、种类众多的非物

2、质文化遗产,体现着自强不 息的民族精神。在多元文化发展的21世纪,全球 竞争已不单单是人才与经济领域的较量,文化软 实力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保护与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其文化内涵及价值,具 有积极影响与当代意义。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 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标志着全球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展开。我国成为其重要 缔约国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和保 护力度不断升温,2011年6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34条明确规定:“学校 应该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o 2非遗进校园成为我国 文化教育的新

3、热点,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呈 现出上升趋势。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马头琴 音乐、蒙古族呼麦、多声部民歌等多种传统音乐被 收录于“非遗”名录。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相继 推出保护传承区内优秀民族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文件方案,积极探索“非遗”在高校的传承 与发展路径,在各个地方高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力地推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优秀文化与民族 精神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与民族想象力,是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保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 接民族情感、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

4、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构建我国文化大繁荣与和 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积极探索非物质文 化遗产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传承效 果,对于非遗文化与高校本身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民族非遗文化是人们生活历史及环境的真实反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是地方高校人才 培养与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地方民族文化则通过收稿日期:2021-12-26作者简介:靳立军(1980-),男,蒙古族,呼伦贝尔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声乐理论,音乐教育。基金项目:2020年呼伦贝尔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服务地方类)“蒙古族音乐非遗文化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 究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202

5、0FDZC07)。122 高校这一载体,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其次,高校非 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提升教师、学生对“非遗”的认 识,更好地理解“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学习 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 识,从而构建良好的社会保护环境,促进非遗文化的 传承与发展。二、呼伦贝尔学院传承蒙古族非遗音乐的实 践探索(一)区、市、高校三位一体的传承机制2018年,呼伦贝尔学院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 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与学 校,挂牌成立了呼伦贝尔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基地”,同年承担了呼伦贝尔市“内蒙古自治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习培训班”,培训了音乐 类(蒙古族传统长

6、调民歌演唱、马头琴演奏)和美 术类(牛角雕、哈尼卡、太阳花)等“非遗”传承人 60余人。此次培训聘请了呼伦贝尔著名的国家 级、市级蒙古族长调、马头琴传承人进行授课,从 理论到实践,系统地讲授了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特 点与内涵。为切实感受非遗传统音乐的文化底 蕴,挖掘其艺术价值,进一步了解蒙古族长调民 歌、马头琴、呼麦等传统音乐的演唱演奏特征,培 训期间学校积极组织学员深入草原牧区进行音乐 采风活动。培训结束后举办的专场汇报演出,受 到了自治区、市级政府的高度认可,为蒙古族非遗 传统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二)校内外协同教学的办学模式呼伦贝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在保护、传承 蒙古族传统民

7、歌方面摸索前行,取得了优异的成 绩。学院早在2000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长调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聘 请内蒙古著名长调艺术家宝音德力格尔担任授课 教师,采用集体授课与个别辅导的教学方法,传授 长调歌曲的演唱技法,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民歌采 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孕育长调民歌 的文化环境,体悟长调民歌的演唱风格;另一方 面,学院通过专业课程体系向学生系统讲授蒙古 族传统音乐所蕴含的人文底蕴与审美价值等内 容。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使学 生们对蒙古族长调歌曲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演唱技巧得以进一步提高。“长调班”为保护传承 蒙古族非遗传统音乐开创了有利条

8、件,同时也为 其他地方高校提供了借鉴经验。这种以地域文化 为特色、校内外协同教学的办学模式,是保护传承 非遗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新的探索,符合当下地 方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需求,对 地方高校保护传承蒙古族非遗传统音乐起到了积 极的借鉴与推动作用。时至今日,呼伦贝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秉 承依托地方民族音乐资源、创办特色专业的办学 理念,在招生计划、课程设置、质量评价等方面不 断进行探索与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中音 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专业以地方少数民族文 化为依托,学习演唱蒙古族民歌和本地区其他少 数民族的优秀歌曲,为社会各界输送优秀蒙古族 歌唱演员和相关的文艺工作者,为保护传

9、承蒙古 族非遗传统音乐提供持续保障。同时坚持校内外 协同教学的办学模式,聘请国家级、省级、市级非 物质文化传承人走进课堂,为学生讲授蒙古族传 统音乐演唱技法,使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音乐的 特色与魅力。另外,积极组织鼓励学生下基层,走 进草原、走进牧户、走进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原生场 域,深入体会其美学意蕴,从根本上解决了理论脱 离实践的弊端。(三)文体活动与社团建设学校的文体活动与社团建设是蒙古族非遗传 统音乐保护传承的有力举措。呼伦贝尔学院在校 园文化建设中将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学院艺术节、运动会开幕式等大型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展示长 调、马头琴等传统音乐的魅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传承起到了重要的

10、宣传作用。在世界音乐文化共融、多元化发展中,如何保 护、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是民族音乐 工作者、相关学者以及各级政府、教育机构需要迫切 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地方高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使命显得尤为重要。三、非遗”音乐文化在高校传承中的问题分析(一)思想理念传统,传承意识薄弱在思想理念上,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在贯彻 落实国家相关指导方针政策与思想上仍处于相对 落后的状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 承发展”是我国非遗工作的总体方针,在全球文化 多元一体化发展趋势下,我国非遗工作的发展不 断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基于此,非遗工 作总体方针在贯彻与实施中、在高度和

11、广度上发 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从“保护”与“传承”的原有 123 理念向“创新”“发展”和“生态”等理念转变。一方面,随着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开展,高等院 校作为教育与研究工作的重要部门,其丰厚的文 化底蕴、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层次的师资队伍理应 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力军与典 范,但在非遗教育理念上缺乏创新意识,在人才培 养、课程设置以及实践中更倾向于“保护”与“传 承”,在“创新”“发展”和“生态”等方面没有形成 有效机制与效应;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挖掘利用地 方非遗文化资源的意识相对薄弱,开发民族民间 音乐资源,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并不成熟。地方高 校积极参与传承发展非遗民族传统音乐,不仅

12、是 培养音乐人才、服务社会文化生活,更是提高完善 自身整体文化底蕴与能力的一项有力举措。(二)机制不健全,缺乏实效性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有关保护传承少数 民族音乐文化的政策与举措,各少数民族的音乐 文化逐渐显露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价值,在“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政策号召下,不少地方高 校积极探索学校保护传承地方非遗文化的方法与 路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存在传承机制不健全、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一方面,地方高校没有形成 相对成熟、可持续性强的非遗保护传承方案与机 制,缺乏保护与传承的广度与深度,停留在学院派 传统教育教学体系之上,与政府、社会、民间音乐 团体、民间艺人合作的传承机制处于薄弱环节,制

13、 约了非遗文化的多渠道传播的途径与覆盖面;另 一方面,在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研究层面,过于注重 理论的挖掘与深化,忽略了实践传承的意义。目 前,关于非遗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方面已有很多 音乐家、相关学者在理论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但 对地方高校的非遗传承工作指导性不强,服务教 学、服务社会的效果还有待提升。艺术起源于生活,非遗文化通过人民世代相 传形成,受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不同地区的 非遗文化形成的场域也有所不同,置身于原生文 化场域的非遗文化蕴藏着无限的魅力。然而,当 脱离了原生文化环境的民歌进入课堂时,其自身 的演唱技能与魅力便会受到一定影响,学生所掌 握的也只能是“形似”而不是“神似”,

14、亦不能深刻 体会民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与文化内涵。同因此,地方高校需充分发挥地方非遗文化特色,挖掘非 遗文化与学校学科建设相互促进的因素,调整机 制、积极反思、注重实效,探寻有效的质量监控、成 果评价等措施,从而逐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四、地方高校传承蒙古族非遗音乐的路径(一)强化观念,树立文化多样性意识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海一 个民族都有丰富的音乐资源,在我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音乐名录中,约有一半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其文化底蕴丰厚、特色鲜明、哲理性强,我们应该 充分重视少数民族音乐的地位与作用,在音乐教 育中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学。在我国音 乐文化

15、多样性基础上,地方高校把少数民族音乐 作为重要课程资源加以实施与完善,不仅能够丰 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和课程建设构架,也能够为更好地培养地方性服务性人才奠定基 础。在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多元发展的大潮下,少 数民族音乐面临外来音乐形态与国内主流音乐形 态的影响与冲击。把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纳入到高 校学科视野,既是保护、又是有力的传承。积极推 进蒙古族非遗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发 展,是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繁荣优秀文化 的有力举措,也是提高全民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0(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教之本在师”,要改变以往单一、保守的教学 方式,就必须强化教师队伍结构多元化,高校应坚 持推行教师、

16、非遗传承人、学者、民间艺术家协同 合作的办学机制。切一方面,教学中聘请国家级或 省区级著名的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走进课 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蒙古族非遗传统音乐,学习 演唱技法、了解音乐特征;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 中教授学生民族音乐的相关理论与知识,使学生 在感性与理性上感悟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要使 教学方法变得多元、灵活,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的 定位与责任,积极进行理论研究,转化科研成果,对所在地区的民族传统音乐资源进行挖掘、整理 和研究。与此同时,教师要虚心向民间学习,在实 践中认知传统,从传统中获得发展,培养知识与能 力并重、研究与实践兼具的应用型人才。(三)注重理论成果转化为实效对少数

17、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在学术界日益受 到重视,尤其是高校教师承担着教育教学科研项 目的研究任务,各地方高校的教师与学者对于蒙 古族非遗传统音乐的研究都有相应成果。高校教 124 师在探寻民族音乐理论层面问题以及阐释其文化 学意义的同时,应重注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实效,转化成现实知识生产力来回馈社会,服务社会文 化生活。在教学中,需强化学科意识,整合科研成 果,将理论研究成果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强化 民族音乐的应用性,构建“教与学”“学与用”的民 族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良性教学机制,形成理论 与实践的有效转化。结语艺术文化因其艺术品格和精神温度得以长远 流传。泰纳说,“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由心境和 四

18、周的习俗所造成的一般条件所决定的”。传统 音乐文化承载的是久远的民族文化心理、文化形 态及民族艺术哲学,对现代音乐教育及当代大学 生的人文教育具有重要价值。高校育人与非遗传 承协同发展是文化自信的需要,也是显示民族精 神内涵的需要,是教育本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需要。当下,地方高校与专业音乐院校是培养 民族音乐人才与保护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主要渠 道,为民族音乐的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与此同时,在非遗传统 音乐的保护传承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学生 所学知识相对死板,与现实生活脱节,学习起来枯 燥无味。地方高校应积极挖掘包括非遗传统音乐 在内的一切优秀音乐资源,将其

19、整合到学校学科 建设中,建立健全保护传承机制,把保护传承民族 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一种信念,一种担当,凝心聚 力,做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参考文献:1 文化部对外联络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公约基础文件汇编 M.北京:外文出版杜,2012.2 中国法制出版杜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3 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解读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26.4 朱晓忆.“非遗”民间舞蹈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教学略 径研究 J.传媒论坛,2021(2):109.5 赵月梅.当前我国蒙古族相关非遗保护工作管窥 J.黑

20、龙江民族丛刊,2019(2):95-96.6 张天形.贴近保护与传承的民族音乐学一以北方人 口较少民族传统音乐的科研、教学实践为例 J.中国 音乐,2020(1):142.7 张天形.高校传承少数民族音乐的定位再恩考 J.星 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2)=77.8(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 M.蔡慕晖,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8:11.9 刘文良,张午言.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协同发展策略研 究 J.大学教育科学,2022(2):77,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Path of Mongolian Music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

21、ultural Heritage in Local Universities-Taking Hulunbuir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JIN Li-jun(Hulunbuir University,Hailar,Inner Mongolia 021008)Abstrac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and skills formed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deve

22、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culture,and is the true embodiment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national spirit of each nation.As Mongolian traditional music,such as Tonal tune,morin Khuur and Humai,has been listed in the world class,national and provincial(regional)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23、,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of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nd all walks of life.As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r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is the duty and mission,based on the case of hulunbuir

24、university,is the Mongolian traditional mus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local colleges i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 forwar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romote the Mongolian national intangibl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music.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Mongolian music;inheritance path责任编辑:邓丽莉1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