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审视与实践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6122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97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审视与实践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审视与实践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审视与实践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本文系 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企业漂绿行为的形成机理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编号J A S )的研究成果.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审视与实践路径陈玲芳肖镖航摘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传承中华传统生态文化,建设美丽中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使命应然.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存在教学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实践活动开展不够、尚未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等问题.大思政理念为高校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突破路径提供了行动指南,高校应在明确生态文明教育价值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育人成效.关键词大思政;高校;生态文明

2、教育作者陈玲芳,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福州 )肖镖航,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州 )“大思政”理念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奠定了大思政格局.年月,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大思政课的具体行动方案.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者,落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如何利用大思政平台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让大思政课成为生态文明意识全方位入耳、入脑、入心的工具,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自身发

3、展的必然要求,是培育生态公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一、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意蕴生态文明教育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树立生态价值观,形成生态文明行为,提高综合素质.在大思政格局下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学理基础,发挥传统教育评论/年第期文化育人功能,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保障.(一)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学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高度总结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和谐共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4、的历史使命和实践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科学分析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问题,其内涵博大精深,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也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丰富的 内容.在大思政格局下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培养大学生形成生态 价值观,指引美 丽中国的 建 设.同时,能够有效依托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平台,深入开展相关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生态文明理论,从而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指导.(二)传承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客观要求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生态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独具

5、特色的传统生态文化.其中,儒家学派最具代表者,其提出“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思想,阐述了如何认识自然、怎样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类在进行生产生活时须遵循自然界的固有规律,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愿景,形成了早期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在不断与时俱进,发展演变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教育以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智慧为开端,以“大思政课”为平台,有助于发挥思政育人的文化功效.大学生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体悟绵延久远的中华文化理念,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思想,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态素养.(三)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

6、,生态衰则文明衰”,揭示了生态与文明的内在关系,更把生态文明摆在了关乎国家命运的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美丽中国”内涵丰富,包括环境之美、发展之美和整体之美.“美丽中国”强调不仅要致力于解决生态问题,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而且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物质的极大丰富,把我国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走的是一条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同发展的道路.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的专业化人才,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生态知识,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建设“美丽中国”保驾护航.(四)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大思政”格局下,

7、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和发展具有理性思维的生态公民,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生态素养,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要教育大学生尊重他人,在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同时关注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知行合一的生态公民,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这也是促进高校思政教育自身发展,落实立德育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二、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困境近些年,一些高校陆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开发生态文明教育的教材与资源

8、,但在大思政格局下生态文明教育仍面临着诸多难题.(一)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尚不健全许多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够,只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了生态素养的提升.据调查,只有 的高校面向非生态专业的学生开设生态教育的选修课,且课程设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有的高校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思政课程,但仅作为其中的一个章节来讲解,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都没有保证.专业课教师偏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少把生态文明理念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这就导致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局限于垃圾分类、节能环保等常识上,没有悟透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更谈不上利用生态知识指导自身参与生

9、态文明建设.(二)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当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相对匮乏,专业教师生态素养不足.究其原因,生态文明教育专业性强,涉及的内容广泛,要求教师具有生态学、哲学、伦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知识,具备较高的生态素养.目前,一些教师由于学科制约性,生态知识的储备相对不足,尚未树立起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也缺少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只能就环保论环保,未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融入生态价值观.(三)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有待拓展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内化、培养良好生态习惯的有效途径.目前,多数高校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传统模式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方法较为单一,较少开展实践活动.生态文明教育浮于表面,流

10、于形式,难以让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有的学生口头上坚持生态文明,实际上并未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和习惯.乱扔垃圾、浪费水电、践踏草坪等现象时有出现,甚至存在高消费等不良行为.教育活动如何更加丰富,如何与学生的生活与实践紧密结合,是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方向.(四)生态文明教育育人合力尚未形成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学校的主体力量,还需要借助多维的力量共同参与,拓宽育人渠道,产生积极的联动效应.但是,目前各种社会力量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价值等认识还未达成一致,缺乏参与行动的积极性,协同育人的合力尚未形成.三、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路径高校应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思政格局

11、,渗透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教育、科学研究等活动中,力求培养出一批具备较高生态文明素养的新时代绿色人才.(一)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高校要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和三全育人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考核评价等环节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构建贯穿育人全过程的“通识课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生态文明教学体系.其一,针对非生态专业的学生要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帮助学生辩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内涵,引导学生深入透视生态危机与人格危机的内在联系,通过现实案例使学生意识到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其二,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课程”紧密融合.教师要结合当前的热点

12、问题,将绿色低碳理念、环保法规、生态治理措施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用生态文明教育元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思政课程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其三,在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专业课教师要结合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寻找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如,教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绿色金融的相关知识,结合当前企业融资中的漂绿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明确绿色发展观的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二)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水平大思政格局下的生

13、态文明教育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将生态文明理论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生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生态文明教育提质增效.其一,要提高师资队伍的生态素养,引导教师更好地把生态理念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传授系统完备的知识.如,聘请生态学、环境伦理学、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定期开展讲座,完善教师生态文明的知识体系和思维结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共同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分享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先进经验.其二,要改革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效性.鼓励教师利用互联

14、网媒介,积极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运用在线慕课、微课、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平台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通过线上直播等形式进行授课,让学生联网即学;创设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并完善留言功能,提高交互性.其三,生态实践是大学生生态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高校应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集体参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走进绿色乡村、绿色企业,参加植树、生态环境纪念日等活动;动员学生组织成立环境保护协会、动植物等社团组织.(三)强化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当地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依托高校的科研平台与科研团队,开展生态科技创新,丰富生态理论,服务区域生态保护与

15、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其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撑.高校要依托优势学科的科研力量,开展生物安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关键前沿技术的研发;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的局面.其二,高校要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智库作用.如,围绕当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和论证,探讨解决方案,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强化生态理论研究,激活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的力量,促进地方绿色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理论、生态科研创新资源转化为优势教学资源,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其三,生态文

16、明教育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态问题.要引导学生加入课题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参与到地方环境治理、绿色制造、智慧生态城市等项目的研发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地方生态问题的解决路径;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精神,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输送具备生态意识和生态技能的高端人才.(四)营造校园生态文化育人氛围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校园生态文化要整合高校的物质景观之美和精神文化氛围,因地制宜地打造具有丰富生态情感体验和生态道德共鸣的绿色校园,这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生态物质文化建设要打造舒适优美、节能环保的绿色校园,精心设计校园布局、校内景观

17、、各类建筑,如通过植树种草打造“生态”长廊,并在草坪、食堂等场所设置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标语,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此外,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造校园内部设施,对水电等资源的消耗采取智能化管理,减少浪费现象,提高回收利用率.校园生态精神文化氛围方面,通过生态知识宣传栏、生态榜样宣传栏、生态文明主题文化墙等,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大环境.深入挖掘校园内生态环境保护的典型事迹,打造身边的鲜活的环保人物形象,教育和鼓舞学生,让大学生感受先进个人的人格魅力.此外,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校园系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创新教育载体,营造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植树节、节水日、世界环境宣传日

18、等与生态相关的节日,增强学生的“仪式感”;通过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科普讲座、征文比赛、知识竞赛、专题讨论会、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大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全力营造崇尚绿色的校园文化,实现校园生态文化育人的最终目的.(五)构建多种力量协同育人机制生态文明教育要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等多种力量的全员参与,汇聚成教育合力.高校要充分调动校园内外多种力量,加强沟通与协作,整合多种资源要素.学校层面,要注重学科融合,突破目前单兵作战、缺少沟通的状态,加强协调合作与资源共享;紧紧围绕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共同开发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与教材,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与生态实践活动中,为生态文明教育注

19、入活力元素.家庭层面,家长要树立绿色环保的低碳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资源,爱护环境、做好垃圾分类,坚持环保出行,通过言传身教,树立学习的榜样,让生态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社会层面,要打造绿色社区,改善社区居民居住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在社区开设生态文明宣传专栏,加深社会公众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利用媒体传播的独特功能,做好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特别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自媒体等新兴的互联网载体,营造良好的生态教育社会氛围,实现环境育人,提高教育成效.企业层面,肩负起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企业要提高企业的生态环保意识,切实履行自身的环境责任,减少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加

20、强环境治理,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生态实践能力.只有家、校、社、企等多方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凝聚育人合力,才能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立德树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参考文献:教育部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教党 号)A 教育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社科 号)A 佚名“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王 海 芹理 解 习 近 平 生 态 文 明 思 想 的 内 在 逻辑N中国经济时报,()唐鹏理性之辨:古代生态思想的教育价值J教育评论,():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叶琪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使命应然与责任担当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