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基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的调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6026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80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基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的调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基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的调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基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的调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世界和社会历史,同时还创造了人类自己。“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1马克思是从哲学、人类学及社会学的角度对劳动做出了判断。而教育活动作为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应让学生受到劳动教育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进而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 年 9 月 10 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高尚、劳动最伟大、

2、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强调“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3。因此,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和实施,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对此,课题组在开展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劳动教育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建构了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范式。一、调查过程(一)问卷结构课题组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李志锋的 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 年)、檀传宝的 劳动教育

3、论要:现实畸变与起点回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年)等重要文献,编制了 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劳动教育的内容、劳动教育的价值、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以及个人劳动参与及建议 5 个大的方面,共 28 个问题。其中,第 28 个问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旨在寻求调查对象对有关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一些建议。(二)调查实施课题组从在校大学生中挑选 10 名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员,并对其进行调查培训。每位调查员负责 100份问卷调查,要求在晚上进宿舍楼,采取个人自由式发放的方式,并要求每位被试于第二天中午前送至各栋宿舍楼楼管门卫处。(

4、三)对象分布课题组发出问卷 1 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949 份。在性别上,949 位调查对象中,女生有 795 人,男生有154 人。在生源地上,949 位学生中,有 431 名学生来自农村,在总人数中的占比为 45.42%;来自乡镇的有 243人,占比为 25.61%;来自城市的有 275 人,占比为28.98%。在独生性上,独生子女有 500 人,占比为52.69%;非独生子女有 449 人,占比为 47.31%。在年级分布上,大一年级学生有 118 人,占比为 12.43%;大二年级学生有 300 人,占比为 31.61%;大三年级学生有 372 人,占比为 39.20%;大四年级

5、学生有 159 人,占比为 16.75%。在专业分布上,问卷采取大类划分,主要划分为理科、工科、文科、艺术、体育和其他六大类,占比分别为 21.81%、7.69%、63.01%、0.95%、0.21%和6.32%。DOI:10.16681/ki.wcqe.202317024作者简介:孙晓敏(1980),女,硕士,泰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摘要:文章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了大学生劳动教育情况,共发出问卷 1 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949 份,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劳动教育的内容、劳动教育的价值、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以及个人劳动参与及建议 5 个大的

6、方面,共 28 个问题,最后根据问题建构了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范式。关键词:劳动教育;大学生;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23)17-0095-06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7 期二、调查结果在调查大学生劳动教育相关内容上,主要通过问卷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劳动教育的内容(第 7 题)。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劳动教育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这一问题时,87.04%的大学生认为劳动教育包含“劳动态度”;79.45%的大学生认为包含“劳动习惯”;71.65%的大学生认为包含“劳动情感”;79.45%的

7、大学生认为包含“劳动品德”;82.61%的大学生认为包含“劳动价值观”;68.49%的大学生认为包含“劳动法律法规”;74.71%的大学生认为包含“劳动知识技能”;10.22%的大学生认为包含其他内容。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劳动教育包含的内容中“劳动态度”占比最高,其次是“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和“劳动品德”排在第三。如果除掉“其他”项,“劳动法律法规”处于倒数第一,其次是“劳动情感”,排在倒数第三的是“劳动知识与技能”。显然,大学生有关劳动教育的认识主要集中在抽象价值上,如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等,而具体劳动实践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则排在后面。教育部颁发的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

8、行)指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技能”和“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并且普通高等学校阶段的具体目标为“掌握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巩固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强化服务性劳动”和“重视生产劳动锻炼”。显然,对于大学生而言,尽管劳动教育的抽象价值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应该在于真实的劳动方面,如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具体的劳动习惯等。第二,劳动教育的特征(第 8 题)。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劳动教育有哪些特征”这一问题时,85.04%的大学生认为“育人性”是劳动教育的特征;80.19%的大学生认为“全民性”是劳动教育的特征;76.82%的大学生认为“终身性”是劳动教育的特征,71

9、.65%的大学生认为“时代性”是劳动教育的特征;81.35%的大学生认为“教育性”是劳动教育的特征;61.43%的大学生认为“主体性”是劳动教育的特征;71.34%的大学生认为“技能性”是劳动教育的特征;63.12%的大学生认为“创造性”是劳动教育的特征;9.59%的大学生认为教育还有其他特征。这道题主要考查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特征维度的认知。从统计结果来看,有 85.0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劳动教育具有“育人性”,其次是“教育性”。除了“其他”选项,“创造性”的占比是最低的,只有 63.12%的被调查者认为劳动教育应该具有“创造性”。有专家曾指出,“大学生劳动教育除了具有劳动教育的普遍特点,更

10、具有专业性的特点。这一点要充分地体现在大学生探索性劳动之中”,因此在提倡“探索性劳动”的同时,还要提倡“创新创业性劳动”。他还指出,新时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性劳动指向以下两点,“一是学生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学习研究相结合,与实践性劳动相结合,进行自主创业;二是创新创业性劳动更加系统化培养学生敢闯敢创的精神,并提高其创造性劳动的能力”4。概言之,大学生在关于劳动教育的创造性方面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深化。第三,劳动教育的形式(第 9 题)。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劳动教育主要以什么形式呈现”时,81.24%的大学生认为“劳动技术培训”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呈现形式;71.44%的大学生认为是“课堂教学、演讲”;71.

11、76%的大学生认为是“脑力或体力劳动”;80.82%的大学生认为是“实习或社会实践活动”;59.75%的大学生认为是“勤工俭学、校外兼职”;8.85%的大学生认为劳动教育存在其他呈现方式。从统计数据来看,调查对象中有 81.24%的大学生认为劳动教育主要以“劳动技术培训”为呈现形式,排在第二的劳动教育形式是“实习或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其他”选项,占比最低的选项是“勤工俭学、校外兼职”,只有 59.75%。这种现象说明两点:第一,像“勤工俭学、校外兼职”这种身体力行的劳动形式,得不到大学生的认同;第二,大学生有关劳动的理解仅限于他们在学校日常中常见的“实习和社会实践”类行为或社会上流行的“劳动

12、技能培训”。因此,可以推断出,目前大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缺乏“身动”的习惯,并且劳动的主动性也有所欠缺。此外,还可以推断出,目前大学里所能开展的劳动教育形式主要还是以“专业必需”和“课堂”形式为主,缺少常规性的劳动必备的情境性要求。第四,劳动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第 10 题)。在有关劳动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方面,有53.64%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再加上认同“非常必要”的学生,选择这两类的大学生共占 84.41%。相对其他选项而言,这个比例较高。但是劳动作为人之为人的一个必要条件,无论是对于个体的人格、精神的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7 期成长,还是个体的生活必需,这个

13、比例又显得比较低。应该这样说,劳动(活动)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存在方式。“马克思认为构成人类赖以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关键要素之一正是人的劳动,而且这种劳动并不是抽象层面的劳动,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感性物质劳动,即作为人类实践活动最基本形式的 生产劳动。”523第五,劳动教育的满意程度(第 11 题)。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对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是否满意”这一问题时,有 37.62%的大学生感到“比较满意”,还有 23.50%的大学生感到“非常满意”,这两个部分之和为 61.12%。说明在调查对象中,有一半多的学生对地方性本科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是满意的。再结合上述第 9 题的回答情况来看,这种“满意

14、”仅仅是对“实习或社会实践活动”这类以专业教育为主轴的劳动而言。就大学生劳动教育来说,以专业教育为主轴的劳动教育“哲学”是不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的。因此,这种满意度从根本上是需要予以矫正的。对于大学生需要加强实践型、普遍性的劳动教育,以人的需要为主轴开展劳动教育,同时辅之以专业教育。这种“哲学”应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开展的思想主旨。第六,劳动教育的影响因素(第 12 题)。从本问题来看,劳动教育的影响因素主要设置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选项。其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度相当。调查对象中有 85%以上的大学生认同这两者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影响具有同等性,而“

15、社会教育”的影响次之,但占比也在 77%以上。这个结果充分说明了大学生劳动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加以作用。这符合教育学原理,也符合人的生活轨迹。第七,劳动教育的目的(第 13 题)。在有关劳动教育的目的的调查中,占比最高的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选项,占比为 77.03%。而排名在第二位的则是“获得生存的物质基础”,占比为 73.13%。除“其他”选项,占比最低的是“带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风气”,占比为 60.80%。这个结果显示出目前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有违劳动教育的初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指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

16、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6。从调查结果来看,恰恰符合党有关劳动教育的目的的选项占比最低,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师应予以纠偏。第八,劳动教育的价值(第 14 题)。对于劳动教育具有哪些价值这一问题,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有 82.30%的大学生认为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排在全部选项的首位。而排在第二的选项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占比为 79.03%。排在第三位的选项是“培养大学生

17、良好的就业观”,占比为78.19%。这个结果说明大学生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知是基本到位的。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劳动创造了人,那么劳动教育当然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因为劳动过程中接触到的劳动面包含知识、技能、能力和体力,甚至与审美也有着深刻的关系。此外,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两个选项具有“当下”的价值,因此排序也是非常符合理性的。第九,劳动教育的评价(第 15 题)。在劳动教育如何进行评价方面,占比最高的选项是“依据劳动教育任务全面制定评价标准”,占比为 73.97%。“依据劳动教育形式设计多元的考评方式”次之,占比为 72.92%。其他选项多少都具有一些功利性质的因素,是劳动主体脱离劳动本

18、身的诉求。照此可以推定,大学生在劳动教育评价方面具有客观意识,这也许是大学生在学校读书期间的一些“评优评先”过程的非客观性的反向折射。第十,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16 题、第 17 题)。就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选择“劳动教育功利化”的大学生占 72.50%,选择“劳动教育片面化”的次之,占调查对象总人数的 69.13%。这也正是当前教育改革主张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所在。在高等学校里,劳动教育不是为大学生提供一种获取其他资本的阶梯,而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目的。从逻辑上来讲,劳动是教育诞生的地方,并且教育活动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独立出来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让下一代更好地劳动。

19、因此,避免功利化、片面化是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劳动教育在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存在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7 期的偏离中心现象,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大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不足”,占比为 71.87%;排在第二位的是“劳动理念认识不足”,占比为 71.13%;排在第三位是“欠缺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占比为 60.48%。从这项的调查结果来看,今后大学生劳动教育应从两个方面予以重视:第一,在劳动教育的思想上,要加强教育,以强化大学生劳动态度与情感,提升大学生劳动的主动性,使其明确劳动教育的理念;第二,加强大学生劳动

20、教育制度与机制建设,让制度与机制成为大学生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第十一,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类型及次数(第 18题、第 19 题)。通过学校组织的具有教育性的集体劳动次数的调查可以看出,一学期组织 15 次劳动的占比为64.81%,这个选项的占比是最高的。其次是一学期510 次,占比为 19.92%。值得注意的是,还有10.43%的学生选择“未曾组织过”劳动。这说明大学生参与的实践性的具体劳动次数还是偏少,且劳动对象覆盖率还有待提升。在调查中,当被问及“所在学校组织过哪些实践活动”时,52.27%的大学生表示学校组织过“校内勤工俭学”;77.03%的大学生表示组织过“寒暑假社会实践”;50.0

21、5%的大学生表示组织过“学校公共区义务劳动”;53.74%的大学生表示学校组织过“校外专业实习、实验”;37.83%的大学生表示组织过“学校合作社区义务劳动”;50.79%的大学生表示组织过“学校举办的主题实践活动”;6.95%的大学生表示学校还组织过其他劳动实践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在有关“高校组织过哪些劳动实践活动”的调查中,“寒暑假社会实践”排在第一位,选此项的人数为 731 人,占比为 77.03%。排在第二位的是“校外专业实习、实验”,占比为 53.74%。排在第三位的是“校内勤工俭学”,占比为 52.27%。可见,目前地方性本科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具体劳动的形式还不够多样化,且

22、多表现为专业化倾向。第十二,劳动教育促进措施(第 20 题)。在大学生参加劳动形式的调查中,有 63.75%的调查对象愿意参加“集体性”的劳动;有 61.96%的调查对象愿意参加“能够应用自己专业知识”的劳动;有61.12%的调查对象愿意参加“有证明、能加分”的劳动。但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有利于养成良好劳动习惯”选项的人数是最低的,只有 48.37%。这说明在地方性本科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还没有超越专业需要的限制,同时也没有超越功利主义思想,没有回归到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上来。可以说,与专业相结合的劳动仅是劳动教育的一种“副产品”,不应是主流思想。与专业相结合的劳动应该是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

23、结合物,在观念上,存在一种功利主义,这是一种对劳动教育具有伤害性的思想意识。因此,加强劳动教育,首先应该端正有关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针对劳动教育与“分数”“评奖”“评优”等孰主孰次、孰是孰非要划定界限。第十三,劳动教育参与方式及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情况(第 21 题、第 22 题)。对于当代大学生应该采取哪种形式的劳动教育,从调查结果来看,“主动参与社区志愿实践活动”排在首位,选择此项参与形式的比例为 71.97%;“积极参加多种家庭劳动活动”排在第二位,选择此项参与形式的比例为 65.12%;“选修学校已开设的劳动课程”排在第三位,选择者占比为 63.33%。除“其他”选项,排在后面三位的分别是

24、“响应政策要求参加劳动教育”“观摩网络劳动楷模生平事迹”和“关注新闻时事了解劳动教育”。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 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热爱劳动习惯的教育”7。从这个界定来看,排在前三位的选项恰好能覆盖“劳动观念”“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及“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此外,选择“其他”选项的大学生只有 60 人,占比为6.32%。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参与劳动的形式上的认知还比较狭隘。真正的劳动教育应该是一种能体现出劳动的直接性和非功利性的活动。在各选项中,排名第一位、第二位选项有直接性,排名第三位的选

25、项有间接性。同时,这三个选项含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如志愿者活动,就本意而言,这当然是一种很好的非功利性的活动,但随着一些政治目的的加持,导致志愿者活动的公益性衰减。再如,参加课程学习,尽管也是学习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但真正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应该在劳动现场学习,这是因为“课程”是为“学分”服务的。此外,那种能激发劳动热情、引起热爱劳动行为的“劳动模范”教育,学生选择的人数较少。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7 期第十四,目前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存在的不足(第23 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高校在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认为“流于形式,考核不完善”的学生占比高达 60.59%,认为“缺乏

26、体系,程序不完善”的学生占比为 58.69%,紧接着是“缺乏宣传,参与途径不明”,占比为 55.01%。因此,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如何将大学生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是管理者和教师在未来劳动教育课程及管理安排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第十五,劳动教育资源(第 24 题)。调查发现,有关劳动教育的资源,选择引进“网络资源”的大学生占比高达 60.80%;其次是“教师资源”,占比为 55.01%;接着是“经费资源”,占比为53.11%。教育部在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一,鲜明的思想性;其二,突出的社会性;其三,显著的实践性。“网络资源”这个选项在调查中居然高居

27、榜首,实在令人称奇。这里关涉到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观念的认知和身体力行的方式方法,这是大学生劳动教育改革下一步工作的重要内容。上述多处都强调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当下性和在场性,这是当前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十分欠缺的。第十六,劳动教育的政策及教育支持(第 25 题、第 26 题、第 27 题)。调查结果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引导社会舆论,弘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占比为 68.81%;排在第二位的是“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良好风尚”,占比为68.49%。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如果被调查者选择“引导社会舆论,弘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良好风尚”是立足校园这样一个环境来思考的,那就意味着

28、大学生希望高校应该在这两方面多开展工作,多提供一些可以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劳动的机会和形式。但如果调查对象认为“社会”指的是校园之外的地域,那么这似乎忘记了劳动教育的初衷,即劳动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是从劳动哲学、人类史学、教育学等角度设定课程的。因此,应该从自我式培养、外烁式培养这两条途径进行。围绕劳动教育的内在性的支持条件,相关调查结果表明,选择“积极推动校园劳动文化建设”的学生排名第一,占比为 67.65%;选择“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学生排名第二,占比为 64.49%;选择“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知与行的关系”的学生排名第三,占比为 63.44%。这三个选项符合大学教育的客观性。有学者曾把

29、大学比作是一个“腌菜缸”,大学教育就是这样一个耳濡目染的过程。因此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弘扬劳动文化是一个重要策略。校园文化建设好了,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应该交给课程设置。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家庭对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哪些支持”时,67.23%的大学生表示可以“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72.29%的大学生表示可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71.34%的大学生表示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63.86%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引导孩子转变劳动价值观”;51.11%的大学生表示可以“系统设计家庭劳动教育内容”;46.68%的大学生表示可以“组织家庭劳动教育实践活动”;8.32%的大学生表示家庭对地

30、方本科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还提供了“其他”帮助。从家庭出发,寻找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支持条件,从统计结果来看,“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排名第一,占比为 72.29%;紧接着是“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排名第二,占比为 71.34%;排在第三位的是“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占比为 67.23%。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目的都在于培养人,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各自侧重点不同,这是从教育体系的纵向来看。如果从横向来看,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保持一致,这样学校教育才能取得明显成效。从大学生的选择来看,“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排名第一,“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排名第二,“培养热爱劳动的

31、习惯”排名第三,这个选择与学校教育的主旨具有一致性。问题是高校在劳动教育上应该如何建立起与家庭教育一致的系统,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伙伴”,这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议题,尤其是当社会发展到今天,大学生自从出生就“衣食无忧”,那么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认知、观念与习惯,就成为教育必须思考的一个难题。三、讨论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地方性本科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缺乏实践性;第二,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第三,学校相关的资源比较匮乏;第四,劳动教育存在功利化倾向;第五,对有关劳动教育的指导文件理解不够深刻,实施不到位;等等。为此,通过本次调查,课题组拟建立起“一核心三平台

32、”的劳动教育体系,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7 期所谓“一核心”,指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正确的劳动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相结合,突出劳动的德育功能。所谓“三平台”,就是建立高校、专业实践基地、劳动基地等社会机构或组织协同育人平台;打造高水平的劳动师资队伍及“一专多能”的教师群体;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主”有“辅”。如此,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首先,“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8;其次,“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9。可见,马克思认为劳动是脑力和体力的结合,

33、它能创造一切价值。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通过劳动并在劳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条可行与必行的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 24 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它们分别隶属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从公民到社会再到国家,劳动是贯穿其中的。即在劳动中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在劳动中实现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在劳动中展现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34、观应该是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目前,劳动教育存在偏差。第一种现象是“劳动教育畸变为技艺学习,在一些学校给人参观的 劳动教育 Show 里体现得最为充分”。第二种现象是“劳动教育畸变为休闲娱乐。这一畸变在所谓毕业班最为常见一些学校、班级会安排某些 劳动教育,让大家艰苦的学习生活 放松放松”。第三种现象是“劳动教育畸变为惩罚手段是最恶劣的畸变很多人还认为这一惩罚形式既避免了体罚等引起的伦理正义,又可以让学生得到合理规训,是一个 不错 的教育手段”556-57。为此,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不仅要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还要将劳动教育渗透专业教育课程教学,构成双轨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双轨之间互相支撑。同时,

35、劳动教育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根据课程体系安排,劳动教育要有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具体而言,除了学校专门设立的劳动教育教师岗,还可以聘请一些社会组织中的劳动模范或先进劳动者,作为专职劳动教育教师。此外,还应该在专业教师中培养具有专业素质和劳动素养的教师队伍10。劳动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因此需要多方协作,这主要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组织。学校可以负责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讲授,尤其是劳动中关涉的专业知识。家庭可以负责劳动教育中劳动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父母监督下积极参加符合家庭条件的劳动。社会组织主要包括专业实践基地、劳动基地及相关劳动模范所在的工作单位,这些基地或单位可以成为大学生亲身参与具有社会性的劳动的

36、渠道之一。在这些组织或机构中的劳动,可以是志愿者性质的,还可以是专业性质的。另外,在完备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教育效果如何,还有赖于学校的相关政策及资金的支持。没有这些外部条件,内部的安排再好也无法实现最终的目标。因此,学校在劳动课程体系安排中要注重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经费保障,如此,才有可能消解课题组调查研究中发现的地方性本科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优化劳动教育开展的方式方法。总之,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在于使大学生具有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对此,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身体力行的示范,强化大学生劳动精神,培养大学生劳动习惯,进而提升大学生劳动能力。参考文献:1 马克思恩

37、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2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3-02-10.htt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4 李志峰.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55.5 檀传宝.劳动教育论要:现实畸变与起点回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23,56-57.6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18-03-20)2023-02-10.http:/ 马国泉,张品兴,高聚成.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801.8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9.9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5.10 陈淑庄.高校劳动教育常态化的对策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0):36-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