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陈岛垦荒精神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5816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陈岛垦荒精神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陈岛垦荒精神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陈岛垦荒精神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大陈岛垦荒精神是根植于台州这片热土,由台州儿女创造的伟大精神,它所承载的“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台州要完成好以“三高三新”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台州实践的重要任务,不仅要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更需要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和谐文化环境。研究大陈岛垦荒精神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对大陈岛垦荒精神中德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点的有效挖掘,是助推新时代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也是凝心聚力助力台州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探索。一、大陈岛垦荒精神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德育资源是实施德育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德育资源有广狭之分:“广义的德育资源是指

2、构成德育活动和满足这一活动所需要的各种因素;狭义的德育资源主要是指以德育经费为目标的德育财力资源。”1德育资源的开发是适应社会需求变化,服务于道德教育活动的过程,是德育资源利用的前提与基础2,通过实践环节使德育资源价值充分体现,来达到促进德育发展的效果是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核心。大陈岛垦荒精神既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营养成分,又汲取山海水城、和合文化的精华,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台州人民实现共同理想、共同目标的精神支柱,是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永不枯竭的德育资源。本文为方便后续论述,对大陈岛垦荒精神进行重新解构,对原16字的表述语(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进行了再凝练,

3、将其具化为六个方面的德育资源要素(见表1):使命担当、爱国情怀、敬业奉献、奋斗创新、乐观敢为、和合共进。(一)使命担当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青年群体倍感振奋、备受鼓舞,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建设伟大祖国的政治热情。在这一时期,青年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坚定的信念,对实现共产主义有着执着的追求,他们看重这份使命担当,也愿意大陈岛垦荒精神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崔永江(台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摘要:大陈岛垦荒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大陈岛垦荒精神中德育资源的开发要遵循导向与主体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典型与时代

4、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德育目标,在深入挖掘、提炼大陈岛垦荒精神中蕴含的使命担当、爱国情怀、敬业奉献、奋斗创新、乐观敢为、和合共进等德育资源要素基础上,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地方文化传承、弘扬城市精神等五个维度探讨大陈岛垦荒精神中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关键词:大陈岛垦荒精神;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路径DOI:10.13853/ki.issn.1672-3708.2023.04.008收稿日期:2023-05-27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责任担当的重要论述研究”(20JD710038);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5、专项课题“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 青年化 阐释路径研究以大陈岛垦荒精神等为例”(23GHXZ01)作者简介:崔永江(1974),男,黑龙江望奎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第4期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此背景下,垦荒队员响应团中央号召奔赴大陈岛,谱写了一曲改变海岛凋敝面貌的青春之歌。因此,大陈岛垦荒精神有着时代背景下青年人对建设新中国的担当与作为,体现了青年人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事业发展的勇毅担当,彰显了垦荒队员干事创业敢担当的优秀品格。表1大陈岛垦荒精神中德育资源要素分析(二)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火种,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之一。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以国事为己任

6、,忧国忧民,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情怀始终是贯穿于其中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3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爱国情怀的诠释亦有不同。60 多年前,垦荒队员们把个人理想与为国分忧紧密结合在一起,登上满目疮痍的海岛。生活的困苦没使他们放弃,条件的艰难也没能让他们退缩,他们以满腔的热情、冲天的干劲和炽热的青春去“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这份不求回报、始终如一的初心充分体现了青年们高尚的爱国情怀,彰显了信念引领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三)敬业奉献奉献作为一种大无畏的情怀和行为品质,以“无私”为基础,以“牺牲和舍弃”为最高

7、境界,因为只有无私才能无畏,只有无私才能奉献。当年,青年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然放弃了优渥的个人生活,结伴远行踏上征程,将自己的青春和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大陈岛,为我们树起了一面无私奉献的大旗,让我们理解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真正含义。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勉励青年,“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4,而“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5。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在大陈岛垦荒过程中,最突出的精神就是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彰显了奉献成就人生价值的高尚境界。(四)奋斗创新奋斗创新是大陈岛垦荒精神最本质的内核和符号。大陈岛从一片废墟的荒凉之岛,到变成

8、山清水秀、物质充裕的东海明珠,不是一蹴而就,更非无中生有。这是在垦荒队员们的努力下,从精神世界中寻求力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用艰苦的劳动、辛勤的汗水和孜孜不倦的努力换来的。这是在极度艰苦环境下实现的精神力量的物质转化,充分说明了劳动创造世界、奋斗成就幸福的真谛。可以说,大陈岛上的垦荒史就是一部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祖国海防建设的奋斗史、创业史和建设史,彰显了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理性。德育资源(一)使命担当1.垦荒队员凤尾山顶庄严宣誓2.“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旗帜的由来3.海岛赤子陈显坤(二)爱国情怀1.一江山岛战役2.大陈浩劫3.优秀民兵李光旦4.海上“巾帼”金

9、育育5.东海“千里眼”吕敬一(三)敬业奉献1.养兔能手张菊莲2.海洋勇士张其元3.垦荒二代王海强4.大陈实验学校校长翁丽芬5.渔民健康守护者项文斌(四)奋斗创新1.海洋变成垦荒队“造梦工厂”2.垦荒队“北带南移”种植成功3.垦荒队的第一艘渔船“勇敢号”(五)乐观敢为1.现代“鲁滨逊”张寿春2.坚守海岛的徐定寿夫妇3.垦荒音乐人金可人(六)和合共进1.军民一起解决大陈岛的“三难”2.解放军帮助岛上群众“脱盲”德育要素个人理想与为国分忧相结合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危难之时,才能见人心、见精神保卫祖国、建设家乡爱国主义的情感共鸣对党、对祖国赤忱朴素地热爱面对祖国的需要,如何选择也是一种

10、态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梦想要从学习开始学无止境,学以致用人对社会所做贡献大小是衡量自我价值的尺度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劳动创造生活打破旧框架、转换脑筋出思路创新、实干、务实精神以岛为家、牢记使命责任条件再艰辛,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军民携手共建大陈岛军民融合一家亲的情感崔永江:大陈岛垦荒精神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3台州学院学报第45卷(五)乐观敢为敢为人先是一种开拓创新的勇气,是一种敢于斗争的精神。当年,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对满目疮痍、一片废墟的荒凉海岛,面对艰苦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垦荒队员们不但没有一句怨言,反而不畏艰难困苦,人人不甘落后,个个奋

11、勇争先。他们创新思路,在岛上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海洋养殖业,最后使荒岛变“明珠”,用辛勤的汗水谱写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精彩篇章。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离不开他们敢拼敢闯、锐意创新、敢为人先的勇气;离不开他们迎难而上、永不退缩、永不言弃的意志;离不开他们勇敢面对、积极进取、开朗乐观的精神品质。(六)和合共进和合精神是台州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大陈岛的建设过程中,无论是青年垦荒队员、驻岛官兵、长潭水库移民,还是后来自愿迁往大陈岛的百姓,他们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信任、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共克难关,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更是集体主义的高度共识。我们看到,在大陈岛垦荒过程中,并不是一

12、个人在战斗,是一群人、一个个团队在战斗,而这场战斗又需要每个团队的互相帮助、相互配合,逐渐融合成为一个“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大团体。试想,如果没有这种“和合共进”的精神,没有军民融合的互帮互助,大陈岛垦荒事业就不可能顺利推进。二、大陈岛垦荒精神中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当前,德育的需求让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避免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盲目和低效,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导向与主体相结合原则大陈岛垦荒精神中德育资源的开发归根到底是为德育服务的。我们在对大陈岛垦荒精神中的德育资源进行开发时,既要坚持导向性,也要坚持主体性,要遵循导向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就

13、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当代价值来说,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要求,要深入挖掘将其开发为德育资源并应用到德育教育中,最终实现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目标。另一方面,要以大陈岛垦荒精神为载体,贴近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感兴趣的内容,并采取其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重点开发,从而有效增强德育效果。(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6大陈岛垦荒精神自形成之日起,其最突显的表现形态就是建设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我们在对大陈岛垦荒精神中的德育资源进行开发时,既要坚持理论研究和理论创造,提升大陈岛垦荒精

14、神的理论研究水平,努力打造地方特色理论品牌;又要坚持实践导向,进一步发挥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实践引领作用,把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垦荒”,把报国之志转化为立足岗位、敬业奉献的动力,转化为关注社会、服务他人的自觉,着力打造新时代美丽台州、美丽浙江的范本。(三)典型与时代相结合原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教育历来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党凝聚人心的重要法宝。先进典型承载着时代的主流精神诉求和价值取向。大陈岛垦荒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像张寿春、陈显坤、李光旦、张菊莲等先进典型人物。我们在从大陈岛垦荒精神挖掘、提炼德育要素过程中,既要注重对这些历史原型的传扬,也要与时代相结合,重视对本源于

15、大陈岛垦荒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各类先进典型的宣传,如“垦二代”“垦三代”的故事,以此聚集社会正能量,营造浓厚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在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熏陶中接受教育,使大陈岛垦荒精神代代传承。(四)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大陈岛垦荒是对区域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的历史性事件,是地方文化精髓的体现。大陈岛垦荒精神不只是过去的,也不只是台州的,它具有恒久和普遍的意义。因此,在对大陈岛垦荒精神中的德育资源进行开发时,我们既要坚持继承性,也要坚持创新性,要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一方面,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大陈岛垦荒精神将永远作54第4期为激励后来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越是形势向好,事业步入正轨之时,

16、越要有从头开始、拓荒前行的清醒与自觉;另一方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让垦荒精神在新时代进一步升华,成为感召台州人继续前行的永续动力。三、大陈岛垦荒精神中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一)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结合,开发红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中小学多样化和特色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校本课程作为能够体现学校多样化和特色化的重要因素之一7,也越来越受到中小学校的重视。不少地方和学校从当地的历史文化出发,收集、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

17、,在增强基础教育课程地方灵活性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学生而言,最熟悉的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相较统编课程中的人物或事件,家乡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往往更具有亲和力。由于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台州地域特征和台州人民的实践相结合,极具台州本地特色,因此,在大陈岛垦荒过程中涌现的诸多可歌可泣的垦荒人物、垦荒故事理应成为当代台州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生动素材。将大陈岛垦荒精神纳入地方校本课程开发,一方面可以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满足多样化和特色化要求,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研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等也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台州市深入挖掘大陈岛垦

18、荒精神中的红色元素,组织开发红色校本课程,编写出版了 少年梦、垦荒志 大陈岛垦荒精神 等中小学地方教材。接下来,可以适时开发大学和中学阶段的校本教材。(二)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相结合,打造红色研学基地“红色精神”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有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台州城市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组成部分,是和平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方性实践,是大中小学德育最宝贵的财富。红色研学基地是传承红色文化,开展研学旅游的有机载体。在以大陈岛垦荒史带动红色旅游经济以及文化服务等产业发展的同时,应积极构建并发展红色研学基地,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

19、扬质量,满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需求。要充分发挥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凝聚作用,结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师研修和实践需求,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理论研修、教学研修、实践研修”三修并重的红色研学基地。近年来台州市委专门发文 关于大力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 加快“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全国垦荒精神教育创业基地”的目标。同时面向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定期开展“大陈岛垦荒精神”主题研修项目,通过理论和现场教学,将台州鲜活的地方精神和地方实践转化为生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另外,借助移动教学平台和 VR 等新技术,建成“大陈岛垦荒精神”虚拟仿真实践基地。(三)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构

20、建红色德育体系成才必先立德,做人做事首先要崇德修身。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品德教育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公式化的一成不变,它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需要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大陈岛垦荒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将其融入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全过程,打造红色德育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台州市的做法有: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垦荒精神、红色元素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如在高校思政课中引入“我们是新时代的垦荒者”融媒体模块,打造“大陈岛垦荒

21、精神与台州发展”思政选修课程。二是以大陈岛垦荒精神为载体,创新德育形式。如通过组建垦荒精神宣讲团、编排大陈岛垦荒精神代代传 情景剧、举行“学两史、忆垦荒,争做三爱好少年”演讲、聘请老垦荒队员崔永江:大陈岛垦荒精神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5台州学院学报第45卷为校外辅导员等特色活动,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三是将大陈岛垦荒精神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劳动教育、国防教育、海洋教育、生态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有机结合,实施多元德育。如积极探索“垦荒+研学”“垦荒+劳动”“研学+国防”模式,开展“重走垦荒路”研学实践活动。在中小学加强劳动实践教育,推进校内外种养殖实践试点等,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

22、爱祖国,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体悟创新创业实践乐趣,砥砺意志品格。(四)与地方文化传承相结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8。精神本身就是文化问题,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台州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底蕴。天台山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和合文化。大陈岛垦荒精神根植于浙江,孕育于台州大地,与和合文化相通相融,是对台州“五气”精神(山的硬气、海的大气、水的灵气、人的和气、拼的豪气)的继承和发展。将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台州地方文化传承相结合,打造群众喜爱的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使大陈岛垦荒精神与

23、台州地方文化在传承、创新中实现共通共融,是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的基石。台州市的做法有: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积极回应广大群众所关切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让广大群众在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传承中汲取建功新时代的不竭力量。如,与 浙江新闻 等客户端合作,深入开发通俗理论融媒体节目 垦荒精神不老;编排台州乱弹现代戏 我的大陈岛;发放地方教材 台州地方艺术 台州和合文化 等 70 多万册;成立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中心,打造地方精神研究及传播基地,开展一系列理论研究、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活动,编辑出版 大陈岛垦荒精神口述史 我和大陈岛亲历大陈岛垦荒始末 等一批垦荒史料及其他研究成果 50多项。(五

24、)与弘扬城市精神相结合,用垦荒精神凝练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彰显着城市的发展理念与价值追求。当前,随着城市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如何培育与弘扬城市精神,用城市精神促进城市文化的代际相承、促进城市的文明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台州的发展也离不开精神上的充盈,台州市五届三次党代会作出将“大陈岛垦荒精神升华为城市精神”的决定,这是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创新提炼,是台州人民智慧的结晶。一座城市的城市精神,就如同这座城市的脊梁。精神强,脊梁才能硬,人民才站得直、站得正,才有信心、有干劲。台州城市精神从台州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提取精华,这是“时代

25、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台州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彰显,是新时代台州人民的宝贵财富”9。在大陈岛垦荒过程中,最突出的精神是敢为人先和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今日的台州,这两种精神随处可见。一方面,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台州都能凭借着抢占先机、勇做排头兵的精神赢得诸多发展机遇,这也成为台州改革开放以来率先突围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台州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也在各条战线上自加压力、激发潜力,将无私奉献的精神落实到干事创业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参考文献:1 张艳红.德育资源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9-10.2

26、曾长秋,朱林生.论高校网络德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J.大学教育科学,2005(2):21.3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3-10-22(01).4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3-05-04(01).5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4-09-10(01).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1.7 刘晓方.当代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文本浅析 J.中国校外教育,2011(24):33.8 夏秀琳.让学校文化切实起到育人实效

27、 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2(12):42-45.9 刘海涵.大陈岛垦荒精神、台州人文精神与台州城市精神的研究 N.台州日报,2019-12-11(04).(下转第73页)56第4期larly exemplary,with each having its own scale.Their creation of landscape poetry is also similar,which reflects the present,speaks freely,being concise and clear,and has developed and surpassedthe literat

28、ure field of their respective times.Takezoe Shinichiros travel narrative unintentionally becameone of the powerful echoes of Wang Shixings literary style in history.However,while the landscape remains the same,the world is not the same,and they also show many differences,such as the trend ofthe time

29、s,and their travel opportunities,purposes and ways are different,which are worth exploringfrom many perspectives such as human geography.Keywords:Wang Shixing;Takezoe Shinichiro;landscape travel notes;human geography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Resources in Dachen Is

30、land Reclamation SpiritCui Yongjiang(School of Marxism,Taizhou University,Linhai 317000,China)Abstract:Dachen Island reclamation spirit contains rich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The developmentof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Dachen Island reclamation spirit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combiningori

31、entation with subject,theory with practice,model with the times,and inheritance with innovation.Focusing on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on the basis of in-depth excavation and refinement of themoral education resource elements contained in Dachen Island reclamation spirit,such as mission,patriotism,

32、dedication,struggle and innovation,optimism and courage,and harmon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path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Dachen Island reclamation spiritfrom five dimensions: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inheritance of local culture,and promotion of urban spirit.Keywords:Dachen Island reclamation spirit;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path(上接第56页)何方形:王士性与竹添进一郎山水游记比较论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