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筛选、概括出课文说明的内容。
2、概括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几个因素部分的说明顺序。
3、找出文中具体句子说出其说明方法及作用。
【知识链接】
一、说明文知识: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说明文的分类:
1、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 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3、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
4、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1)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使说明的对象更加条理清楚。
(3)打比方: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5)作比较: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作诠释:清楚地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7)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8)画图表: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
(9)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5、说明语言的特点:
准确性 生动性
二、作者介绍: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 物候学是他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主要的著作《物候学》等。
三.关于“物候”“物侯学”“农谚”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素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明显关系。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侯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变化关系科学。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如华北黄河流域一带关于播种和收获的农谚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语: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测基础知识预习的情况: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翩然( ) 销声匿迹( ) 农谚( ) 簌簌( )
草长莺飞( ) 连翘( ) 孕育( ) 载途( )
2、词语解释
翩然 ----
载途----
次第-----
销声匿迹-----
年年如是----
3.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 , 人,著名的地理学,气象学家。主要著作《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课文中筛选整理出以下信息。(注意标志性词语)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小结: 全文从这四个方面来介绍了物候的一些知识,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合作交流】
1、朗读课文第1小节,品味文章语言的生动性,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2、课文第二小节作者举了哪三个例子?这三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结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3.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顺序的能不能颠倒?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找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说它们的作用。
用“第 段的 句子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 作用是: 。”的句子回答。
5、作者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好在哪里?
【拓展延伸】
1、搜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先看图片,再让学生说。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达标反馈】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翩然( ) 销声匿迹( ) 农谚( )
连翘( ) 载途( )
2.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采用了 顺序。
3、根据意思写词语或成语。
(1)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
(2)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
(3)纷纷落下的样子。( )
4.判断下列句子各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的多。( )( )
②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地处高。这叫逆温层。( )
③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 )( )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纬度因素
经度因素 逻辑顺序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