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看《一个购物狂的自白》有感
——有关消费的认识消费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不仅是物质上的需要,而且越来越体现出对人们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满足。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加,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选择消费作为一种倾诉和释放压力的方式,能够给他们带来一种愉快感和安全感。《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中女主角说当她遇到一个帅哥对她笑时就会像“暖暖的奶油被染在热吐司上”一样美妙,而她看到商品时的感觉则更美妙,因为“你知道男人永远不会像商店那样爱你款待你;要是男人不合适你也不能7天内退货,把他换成羊绒毛衣。”
人们购买某商品不仅是购买它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购买其象征价值。如果只是为了保暖围一条牛仔裤好了,何必非得买一条不需要的绿围巾呢。因为那条绿围巾的价值绝不仅仅只体现在它保暖的用途上,而是超越了其使用价值,获得了象征价值,成为精神的象征。“会让你眼睛变得更大,会让发型看上去更昂贵,这是一项投资,让面试时更有自信而且泰然自若。”
如果说在信用卡出现之前,人们使用现金消费时还有所克制,那么信用卡的出现在则极大地助长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你不需要“钱”而只需要一张“魔法卡”就能拥有你想要的商品,这张“魔法卡”可谓魔力十足,将许多人的购物的冲动和欲望一下子激发出来,刷卡消费已经让人们对钱的概念的把握越来越变得只是一个数字,而人们很难再感受到花现金时可能产生的那种心痛的感觉。人们不再犹豫不定,因此,也很难再抑制人们的消费欲望。
女主角总是在想“我需要xxx”,她需要一条裤子来衬鞋子,需要一条围巾来使她看起来更加自信""“我需要”反映出一个现实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总会给自己的消费行为预设一个假定,即“我需要”,但是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或者这种需要时处于我们的本心吗。其实不是。很多时候,这只是商家、媒体告诉我们的而已,我们已经成了“被需要”。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传媒的发展,我们周围充斥着各种商业广告,公交、地铁、电梯中这些商业广告全天候对我们的眼球进行“轮番轰炸”。广告的标识已经不仅仅向人们展示着商品本身,更与买这个标识的人联系在一起。商家也不停地抛出打折、消费劵来吸引人们的消费欲望。当发达工业社会把发展重点从生产转移到消费和信息上来时,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掌控信息和符号(常常是鼓励别人消费)来获得消费的优惠劵时,“现实”的坚实性已在消失,这些信息告诉广大消费者现在消费比生产更重要。因此,我们今天的消费其实是被媒体所构建出来的消费至上主义。
如果这些都不是我们真实的需要,那么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呢。电影中女主角的爸爸的话应该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没有什么能诠释我,除了你和你妈。”是的,除了物质外,我想还有很多东西是我们真正需要并值得我们追求的。
第二篇:《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个人感想《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个人感想
a09营销张瑞090802123观看了影片《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之后,印象颇深。
影片中的女主角瑞贝卡就像是一个被诅咒了的女孩。当一个女孩失恋的时候,需要面试的时候,需要感受温暖的时候,需要感受人们尊敬的时候,需要上电视的时候,她的内心深处都会蹦出来一个声音对它说,“你需要xx。”然后她就会冲进一家商店,为自己买一堆化妆品,买一条丝巾或一件裙子。瑞贝卡深知自己的这种购物冲动一时难以戒掉,并且只会更加加深自己的债务危机,所以在失业之后丽贝卡向往已久的aletle时尚杂志投递了应聘资料,可是却误打误撞的凭借一篇从女性购物的角度解释投资学的文章进入了金融杂志社。可是讽刺的是,在她引导比别人如何理财的同时她却把自己的账单藏在床下。
即使瑞贝卡成名了,她也不得不面对她沉重的经济负担。在面对史密斯先生追债与aletle的工作机会时,瑞贝卡选择了谎言,然而却因此失去了与苏西的友情。但是在父亲与好友的帮助之下,瑞贝卡终于通过变卖衣物还清了所有的债务。
但是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出消费在某些人某些时刻而言,并不是只是出于需要,也可能是出于其他心理,甚至是出于习惯。丽贝卡参加完会议之后,在路上捡到了一张打折宣传单之后,就毫不犹豫的奔向目的地,并在商场里为了一双打折的鞋子和其他顾客大打出手。其实这个血拼的场景并不是编剧构想出来渲染剧情的,而是当时商场的真实镜头。由此可以看出刺激消费者购物的因素也不在于商品本身,也有可能是价格的降低。
也许,瑞贝卡的故事在中国现在还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看看我们的周围,看看我们现在种种的杂志,媒体正在灌输给我们的观念,想想银行的各种广告,想想在中国,办张信用卡也已经成为越来越容易的事,其实你就会发现,中国的今天,正是美国的昨天,而今天美国的丽贝卡,也正是中国未来的一代年轻人。所以,我个人对购物狂,其实是没有什么责备之心的,他们充其量只是内心脆弱的牺牲品而已。
处于大学生活的我每天奔波于看似并不繁重的专业课程,对人生的迷茫,对人生目标的取向已被这沉重的社会压力所压迫。有人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对于我们这些多如牛毛的大学生来说,前面的道路荆棘密布。最近看着校园里大四的学长学姐拖着沉重的行李离开校园的场景,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祈祷着为他们祝福,也数不清有多少次难过得想要掉下眼泪。
我常常扪心自问,毕业之后我要做什么,我要做一个怎样的人,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又该如何调整心态迎难而上。有人问:“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如何坚守。”我想,即使是在社会生存竞争如此激励的现在,也不要忘记了自己做人的标准和原则。在物欲横流的闹市中坚持人情味,坚持自己最初的原则与梦想。不在浮躁的外环境下丢弃自己的灵魂,不在欣赏和追逐中迷失自己当初的理想。
第三篇:《一个购物狂的自白》的英文影评《一个购物狂的自白》的英文影评
ithasbeenalongtimesinceicameasclosetowalkingoutofamovieasididwithconfessionsofashopaholic.notonlydidifindthisproductiontobeirritating,unfunny,andlackinginentertainmentvalue,butifounditsunderlyingslavishnesstoacultureofconsumptiontobemorallyrepugnant.someofthis,irealize,isamatteroftiming,butthedistributorhasitselftoblameforthat.whatcompanyinitsrightmindwouldreleaseamovielikethisinatimewhensomanypeoplearereallyhurting。aretheexpressionsofexcessdisplayedinthismovieameansofescapeoraninstrumenttosaltthewoundsofsomewhospenthard-earneddollarstoseethis。
myhatredofthismovierunstrueanddeep.it'snotaharmlessfairytaleoracarefreescrewballcomedy.it'saboldandshamelessexpressionofawarpedandrotted"mefirst"cultureinwhichpeoplespendbeyondtheirmeansthenturnaroundandcallthemselvesvictims.whoisthevillaininthismovie。adebtcollector,notthethoughtlessbimbowhowe'resupposedtoberootingfor.i'msuretherewillbeaudiencememberswhoidentifywithislafisher'sbubble-brainedrebeccabloomwood.theywon'tseeherasasymptomofasocietaldisease.formypart,ifoundhertobeentirelyunsympatheticandhavingtospendnearlytwohourswatchinghermisadventuresisatorturousexperience.manyscenestakeplaceonnewyorkcitysidewalks.oneachoccasion,icouldnotcontainthenever-to-be-realizedhopethatarunawaytaxiwouldtakeherout.
somewilldoubtlessarguethati'mtakingthemovietooseriously.itis,afterall,intendedtobeacomedywithasidedishofromance.besides,isn'tthepointthatrebeccaisredeemedbypayingoffherdebts,re-connectingwithherparents,andturningherbackonhershopaholicways。theproblemisthatthemovie,withitsbroad,clumsyhumor,doesn'thaveapratfall,sightgag,ordoubleentendreworthafeeblechuckleandtheromanceisflat.asforrebecca'sredemptionshewasadorableindefinitely,maybe-butthatsheandhughdancycouldn'tstartafirewithmatches,bone-drytinder,andanaccelerant.and,whilelukestartsoutthefilmasalikeableman,wegraduallyloserespectforhimashisunwarrantedesteemforrebeccagrows.
confessionsofashopaholictakestimeouttopokefunataddictionrecoverygroups,butnotinawaythat'scleverorincisive.i'dbethefirsttoacknowledgethatthere'sroomforparodyhere,butthisapproachislazy.likejustabouteveryotheraspectofthismovie,it'sbadlydoneabouttheonlypositivethingicansayaboutthefilmisthattheactorsmostlydocompetentjobs,althoughfisheroccasionallyoversellsthebubblynatureofhercharacterandkristenscottthomasappearstobeapingmerylstreepfromthedevilwearsprada.here's2009'sfirstcontenderforplacementonthebottom10list.
第四篇:一个购物狂的自白观后感(最终版)一个购物狂的自白观后感
女主人公丽贝卡是一个财经杂志的记者,她和最好的朋友苏西住在一起。因为购物成瘾的缘故,虽然大学毕业后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却一分钱没攒下,反而因为疯狂购物而债台高筑。很讽刺的是,作为财经记者的她,一方面教人如何理财,而另一方面自己又难以自拔的挥霍无度,只能选择不断自圆其谎和不闻不问来逃避债务。面对接踵而来的账单,丽贝卡曾经试图戒掉购物瘾,但却以失败而告终。于是她只能绞尽脑汁去挣更多的钱来弥补亏空。丽贝卡发掘了一个很感兴趣的故事题材,在采访中,她的举动引起了一个同事的注意,一场浪漫爱情故事就此展开,可是爱情真的能帮助购物狂丽贝卡恢复正常吗。
她欠了很多债,当她丢掉工作,走投无路的时候,她遇到了他。他是一个帅小伙,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但他从不炫耀。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了一名编辑。她因为面试需要想买以条绿围巾在热狗店与他相遇,并对他撒了第一个谎。是缘分,还是个上天注定她成了他的手下。他喜欢她的自我,喜欢她的特别。他亦教会了她很多东西,使她一举成名。从此她是人人敬佩的绿围巾女孩。然而在一次公益节目中,她所有的谎言的暴露了。他离开了,然而当他问她为什么说谎时,她的回答是她觉得购物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她抵挡不住诱惑。她的回答让他失望了,他突然明白原来在她心里他连商品都不如。片中还有一段情节;同样的两件衣服放在眼前,一件是她朋友结婚时为她买的伴娘服,以件是出演公益节目的服装,而她选择了后者。这两个情节的
安排把影片推向高潮,把人物形象刻画的更尖锐,更全面,更彻底的暴露了女主人公对名誉,地位,金钱的重视。当这一切暴露时,爱人和朋友都离她而去。此刻她的世界安静了,冷漠了,空荡了。她突然明白她失去了很多东西,那些东西部仅仅是购物所能代替的。她卖了所有的商品,包括带给她爱情的那条绿围巾,换回了朋友的伴娘服去参加了朋友的婚礼,还了所有的债。
当她做完这一切后,一个人游走在街上,像往常一样看这那些华丽的商品。现在对她来说再无诱惑力。因为她心中已经明白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她开心的跑着,在街角遇见了她最爱的人和那条绿围巾。这条绿围巾在影片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是贯穿着全片。本片开头因为买绿围巾遇到了男主人公,她成名后被称为绿围巾女孩,当她失去爱情到再次得到爱情绿围巾也最终回到她手中。因为绿围巾女孩在人们心中永远的受欢迎,它是一个美好的象征。这部影片也让人明白精神上的东西永远比物质上的东西更重要,更让人觉得宝贵。
而现在的社会经济迅速膨胀,精神越来越贫瘠,我们像缺氧的人一样艰难呼吸。很多人年轻的时候用快乐和健康去换取金钱,然而到老的时候用金钱来换取快乐和健康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有些人甚至违反法律去获取物质上的欲望,然而他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快乐和健康这么多了,他会付出更多的代价,甚至到头来一无所有。
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一个购物狂的诞生。心理学中购物狂的定义是这样描述的:那些购物上瘾而又苦于不能自拔的人,即为购物狂。他们总是在家中堆积自己用不上的战利品,或因买不起自己想要的东
西而失眠,更可能把人生的成就建筑在购物的行为上。超级购物狂,又称为“透支型”购物狂,是指靠信用卡的支持持续疯狂购物的人群。超级购物狂的收入其实只是大众的水平,而且他们的职业也是各种各样,非常普通,在社会中往往属于中产阶层的行列。
戏中的主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透支型”购物狂,由最初对购物的热情慢慢地转变成一个购物狂。品牌观念和完美主义使得丽贝卡一步步走向一个无底深潭。定品牌的商品,当那些品牌出现新的商品时,他们往往无法抗拒这种无形的诱惑,购买过程快得惊人。同时完美主义更加造就了这个购物狂。他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缺乏弹性和灵活性。这种完美主义会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非常大的压力,使得消费者的购物动机完成成了满足完美主义。于是,超级购物狂们为了不必要的完美主义不停购买着固定品牌推出的新产品,企图达到圆满的效果。但事实上是,商家推出的新产品源源不断,所以说,超级购物狂永远都到达不了完美境地,他们只能永远疯狂地购买商品。
微妙的剧情。滑稽。小小的感人啊。最感动的是当她欠一大笔巨款,然而仍然忍不住疯购,他的朋友和他最爱的男人,都离开了她。但是她父母没有离开她,她爸想把最心爱的车卖掉帮她还债。她说如果把车卖了我就杀了你,它诠释了你的全部。他爸回答,没有东西能诠释我,除了你和你妈妈。还有就是朋友结婚的时候,她们和好拥抱。让我想起了我的朋友。这就是友情。是一个购物狂,她也是时尚记者,编辑。被追债人逼无奈去财经公司工作。她的一篇文章受到大
家的欢迎,大红大紫。一次上电视节目,她追债人把这一切公开了。她的男友离开了。朋友也离开。她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了,拍卖了所有以前狂购的名品。还了债,虽然钱是一块一块的。当然她永远都是带绿围巾的女孩。
这部影片,让我们在次审视自己,我们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现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心,改变一种面对现实的方式。用一个崭新的姿态去体会,去给自己定位,把我们对生活的欲求放得低一点点,把我们对情人朋友和爱人看的更重一点点,把我们该做的事情梳理一遍。我们不需要向影片中的女主人公一样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们要在别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我想这也是该影片给我们的启示。
第五篇:读《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有感《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
研究人的照片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本书封面上,年已半百的奥格威先生戴着略显夸张的黑框眼镜,叼着一个大烟斗,瘪着嘴角狡黠地笑着。他的神情和丘吉尔相比倒也是别具一格,诙谐中带有一丝滑稽,微笑中隐含着恶作剧的意味,像一个万圣节不给他糖果会装鬼吓人的老小孩。照片是在他尝试用电脑打字时拍摄的,他在看似舒适悠闲有点小得意的状态下好奇地尝试新事物的样子使他看起来既信心十足经验老道又生机勃勃精力充沛。这样的神情仪态不属于严肃的内阁大臣、商业领袖和律师医生们,也不属于明星、脱口秀主持人和小市民,它属于我们自由的、杰出的、特立独行的广告人。
看着他的照片,读完了他的事迹,脑海里蹦出来的第一个疑问竟然是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相对于广告研究他是更加优秀的文案撰稿人和广告实践者,而且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公之于众对自己事业也会影响叵测。
有的人写书缘由单纯的表达欲,有的人写书为了养家糊口外加扬名立万,而有的人为了只是炫耀自己不是“三栖动物”而是“四栖”。而奥格威呢。显而易见的是他已将答案描述得清楚明白,目的是为了招揽新客户、检验股份公开上市时候的市场条件和增强知名度。这样的答案不完全可信,半开玩笑的性质兼而有之,凭着真心,奥格威是想要为广告界做点实事的。处于他的那个时代,在他的那个位置和那个年纪,确实已是百川归海的时候了,从广告人而非学者的角度出发对广告的进行总结,一部集大成之作的诞生在情理之中。就像南宋时儒家有朱熹、启蒙时代德国有康德一样,在20世纪广告界,现代广告最具创作力的推动者奥格威也就当仁不让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快地被这个酷叔叔吸引了,整一个阅读过程都是新奇愉悦的。阅读中读者和作者在心灵上有一种奇异的默契的这种感受是妙不可言的,而如果作者能在这个基础上为读者制造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其结果更是妙趣横生。有人认为奥格威的言论在现行变化万千的广告界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但在我眼中大部分的“戒条”确实还是“戒条”,他的总结概括基本上是符合事实发展规律的,可靠可信。另外,他的一些坦率得令人咋舌的观点和生动比喻都令我乐在其中。
这本书只有短短的一百来页,但里面的信息量对于徘徊在广告学门槛边缘的我而言是横无际涯的。下面我就个人觉得最有启发的“看点”谈一谈。
第一点。奥格威强调广告的目的,认为广告必须为销售服务。
奥格威在第一章《怎样经营广告公司》中说。“在现代商业世界里,除非你能把你所创作的东西卖出去,否则,创作、独具匠心都是毫无价值的。”
我们知道,广告是为了某种需要,通过媒体形式进行的宣传手段。如果广告效果无法实现其目标,那么广告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这就像有裂口的水缸无法盛水,虽然观赏起来还算美观,但是实际作用约等于0。相信完全不考虑销售、只考虑广告本身的美感的广告可以为世界增添一份美丽,但是这将无益于广告主,并且只能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无法称其为真正的广告,发挥其在销售领域中本应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告创意是广告的灵魂,但是在构思创意的时候,围绕的重点并不是情节内容本身,而是对产品的推销能力。奥格威痛恨广告界的行为艺术家,他认为他们哗众取宠,拿着广告主的钱展示自身思想的独创性,而几乎从未卖出过什么产品。在这一点上我的想法与之不谋而合。广告的任务是推销产品,而不是展示自己的创意,错把好的创意当成好的广告,实际上并没用发挥出广告应有的作用。有时候,广告的好坏不能用艺术的好坏甚至广告质量的好坏来评估,评估一条广告的标准是多元的,销售力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如果我说家喻户晓、声名狼藉的脑白金广告是一条好广告的话,相信许多人会对我嗤之以鼻,但是更多人会选择默认这个事实。奥格威定义的好广告是“不引起公众注意它自己就把产品推销掉的作品”,他认为广告应该把广告诉求对象的注意力引向产品,让人们发出“我一定要买这个产品试试”的感叹。即好广告最重要的不是内容好,而是能够推销产品,激起人们购买该产品的欲望。在这里我的观点与他有着小小的分歧,我虽然同意他的总体看法,但是也有自己对好广告的理解。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立场不同,他站在广告人和广告主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我则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斟酌。
所以回到原点,作为一个广告人,明确了自己是为广告主服务的身份,确实应该考虑广告的销售力,承认好的广告应该为销售产品服务。但是,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再上升一个层次,我觉得应该理解成广告必须为塑造品牌形象和销售产品服务,强调品牌形象的塑造比单纯地推销产品更加有益于广告主。单纯的推销产品,犯了营销短视症,而且又能有多少广告可以达到让消费者看了就发出“我要试试这个产品”的感叹这种登峰造极的效果呢。相反,成功塑造积极的品牌形象,当受众对企业品牌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和信心,他自然会去购买其下的产品。
虽然奥格威是品牌形象之父,也提出了“广告方案要以高瞻远瞩的目光为客户的品牌树立明确突出的个性并把这种个性坚持到底”的观点,但是他在论述广告时没有明确提出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好的广告,要为客户的品牌塑造好的形象,展示它的特色、理念和企业文化。在这里,也暗含了对广告内容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如果要通过短短的广告展示企业良好的形象,则必然要制造不仅是吸引观众,而是“感动”观众、“震撼”观众的广告内容。如此这般,对好广告的定义是可以折中的,既考虑广告主需求,又考虑顾客的观感。如果奥格威在定义广告的时候更多地考虑一下消费者的立场,相信他能够看得更长远。
第二点。这本书对广告人的野心不是影响建议,而是指导教育。这本书充满了条条框框的教条,正是这些教条使它成为圣经一般的存在。
奥格威提出的许许多多理论,尤其是他的“神灯”教义,绝对不止是成功老总的经验之谈,而是可以被视为广告界的原则规律。也许进入广告界并想取得成功,就应该把他的一些话视为基本的准则。
在广告界这个瞬息即变、迅速发展的世界里,变与不变是很难衡量的。这也是为什么时下这么多人认为奥格威的理论过时,不适用于当今世界的原因。奥格威的时代是广告的“theformativeyears”,而如今的我们已进入“modernadvertising”时代,印刷媒体的辉煌已成为过去,新媒体的介入令整个广告业面临着巨大的商机和挑战,同时改变了广告学的知识体系与架构。因为广告的难以捉摸,很多人都踏入“变”的洪流里,似乎认为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变化的,难以琢磨其规律。但是,即使在广告界,也是存在着不变的东西的,而幸运的是奥格威的许多理论也在此列。
为什么说奥格威书上的准则同样适用于当今的时代呢。是因为奥格威就像医生为病人把脉一般抓着了重点,他掌握了一些规律性的秘诀,而这些规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不可打破的。奥格威指出“广告的内容比表现内容的方法更重要”,指出形象与品牌的重要性等等,这些观点直到今天都是令人信服的,并且具有前瞻性。
之所以能够把握规律,除了其本人惊人的领悟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根本原因是他的理论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数据与信息来源于学者研究、邮购公司、前辈智慧成果等方方面面。正是因为他的理论来源科学准确,他的观点才能站得住脚。
看《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是很痛快的一件事,我们不需要实践就能领悟一些宝贵的方法规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奥格威在书上的一些话语确实已经和当今世界脱节了,比如说他曾经说过“若你的广告基础不是上乘的创意,它必遭失败”,他也说过“观众对电视广告的喜爱和他受该广告影响而购买其中产品之间无必然联系”,这些话语在今天已被证明是不符实的。我觉得这一方面是因为科学数据本身经过检验而更新,一方面因为奥格威受自己所处时代和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对一些现在看来很重要的知识(关于电视广告和新媒体等)并不了解。他本人对户外广告深恶痛疾,但是现在户外广告却大行其道;他的广告“有创意”才能成功,而在当今中国“雷点百出”的广告照样红。这些例子告诉我们看他的书的时候保持客观的头脑有多么的重要。我们既要肯定大师的理论成果,又要学会用理智的头脑判断大师的言论中哪些是“不变”的规律,哪些是“变”的经验之谈。
第三点。奥格威强调广告创作中的个人才能的发挥,不认可集体创作,厌恶委员会主导广告创作。
奥格威“俄罗斯套娃”的著名比喻烂熟在许多广告人的心里。“如果你经常雇佣比你弱小的人,将来我们就会变成一家侏儒公司。相反的,如果你每次都雇佣比你强大的人,日后我们必定成为一家巨人公司。”奥格威敬佩那种愿意任用自己的优秀下属的人,他早在第二章《怎样经营广告公司》就说过“最高领导人的最主要的职责在于创造一种让有创造才华的人有用武之地的气氛”。奥格威非常愿意任用贤才,重视个人才能,他表示“广告业需要注入大量的天才。而天才极有可能在不循规蹈矩者、特立独行者与反叛不羁者中产生”,在向广告主进言的时候也劝导他们“悉心照料给你下金蛋的鹅”。
广告界如果尽是庸才,出不了哪怕一条让人眼前一亮的点子,这个靠知识养料活命的世界已就行将就木了。即使是外行人也应该知道广告卖的的是创意,一个有才能的人就是一个创意数据库,他一个人的产值就是其他人的数十倍。这个世界依靠勤奋,更依靠才能。
我猜想不乏有身居高位的广告人在任用贤才上遇到困扰——自己的创造灵感开始衰竭,而下属中野心勃勃干劲十足的人总是无意中流露出想要取而代之的野心,而他们又都是难缠的家伙。在这种情况下,任用贤才确实成了一个苦差事。要知道,广告行业是世界上最没有保障的行业,出局后面临的生存压力不可想象。
但是,如果只是因为自己的个人利益就违背良心压制手下的人出头,这样的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是威胁公司的发展,最终还是危害个人的事业。与其对自己没有信心日日担惊受怕害怕别人超越自己还不如开阔胸襟学一学人际管理这一课。
奥格威强调个人才能,蔑视集体创作,他曾说过。“对所谓的‘集体创作’的强调完全是胡闹——是一群平庸之辈的阴谋。”他本人就喜欢在大型会议中唱独角戏,以单枪匹马的姿态舌辩群雄。而委员会对广告的多头控制,则是让他最最深恶痛疾的。一般来说,如果碰到了企图介入广告创作的委员会,奥格威的第一反应是拍屁股走人。奥格威强调“个人”的论调和当今时代所流行的“团队合作”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在我看来,只要考虑到广告行业的特殊性,奥格威的观点就是百分百站得住脚的。
比起策划一个节目、一场大型的赛事,创作出一个好广告、好点子依靠得更多的是灵光一线。广告当然也需要协作、需要团队的努力,但是占主导地位的一定是个人的构思与创意。广告是一个主观色彩很强的事物,它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中心点,如果有好几个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叽叽喳喳吵个不停,广告又何来的新颖独特、主题明确呢。这只起到了浪费时间、干扰创作的负作用,于广告本身有百害而无一利。面对个人和团队这个话题,不能用普遍的眼光,而是要立足于广告创作本身思考问题。
第四点。奥格威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同时他特别善于运用“以退为进”的智慧。
比起其他的大师,奥格威给我的更多的感觉是真实坦率。他直言快语、他苦口婆心、他幽默麻辣。举个例子,在《如何制作上乘的电视广告》一章,奥格威在传授神灯教义时留了一手,他没有说出奥美公司开发的选择最基本承诺的方法。在这里大部分人会自然地直接跳过,忽略不谈便是。但是奥格威却在书上写道“这种方法十分宝贵,我的同事不允许我透露它。”看到这里,我对这个可爱的小老头实在是哭笑不得了。
看完书上的点点滴滴,我只能说大师就是大师,小的地方也许会耍耍滑头、争争运气,在争取阿姆斯特丹特朗软木公司的广告业务时,一辈子没有打过高尔夫的他只能笨绌地掩饰着自己不会高尔夫的事实;在刚刚建立新公司时在麦迪逊大街散播着“煽动性”言论,不一而足。但是他在原则性问题上,身体力行着的他的理念,为广告人竖起了牢不可破的模范作用。
就向《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充满教条一样,奥格威对自己也设立了许多准则,高度要求自我。对待客户,奥格威尽心尽力,尽量站在广告主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他们争取利益的时候还会关注他们的微妙的心理感受,绝对不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不受重视的、次要的,绝对不会在广告主面前透露其他客户的商业机密。对待消费者,奥格威充分重视他们的利益,向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消费者,“不要设计那些你不愿你的家人看到的广告。”、“顾客不是白痴,她是你的妻子。”他希望广告能给消费者带来便利和有效的承诺,而不是盲目地取悦观众。他对自己所做广告的产品都是充分信任的,为了表达他对产品的信心,他把自己放在消费者的位置上每时每刻使用着自己宣传的产品。对待他的员工,他是尽可能地做到公正无私,并且努力创作有利于发挥他们个人才能的工作环境。
严于待己的同时,在原则性问题上奥格威对自己的客户也绝不讲究情面。“想想看,我们辞掉的客户数量3倍于我们被客户辞掉的次数。我不容许我的雇员被暴君欺凌,我不能听任客户指手画脚令我按他的旨意策划广告方案,除非我相信他的意见基本是可行的。”奥格威就是这样执着着捍卫着广告工作的独立性的,这也使得奥美公司在创作广告时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奥美公司从来不盲目地接受大公司的聘用,他们会对申请公司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尤其注意确认产品的质量问题,如果他判断产品本身有问题他便拒绝为这个产品做广告。令人不解的是奥美甚至会因为广告主过于庞大而选择拒绝,那是因为他们量力而行、只打有把握的仗,重质不重量。更加离奇的是,如果一个广告主时下聘用的广告公司在奥格威心中做得足够好的话,他便会拒绝广告主的邀请,并建议他们不要更换广告公司。有多少广告人有奥格威这样的自信和气度呢。有多少广告人能够在巨大利益诱惑中保持理智坚守这么多原则呢。奥格威做到了,奥格威成功了。
除了恪守原则之外,奥格威令我敬佩的一点是他非常善于利用“以退为进”的智慧。奥格威给人一种积极进取、雷厉风行的印象,广告公司同样是积极向上、活力无限的。进取、进取再进取。但除了保持昂扬向上的姿态外,奥格威也善于掉吊别人的胃口,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争取客户时,销售口才无人能敌的奥格威有时候却会默默地保持沉默,“沉默是金”,他彬彬有礼耐心地听客户谈天说地,让客户尽情地表达自己。这样的他反而让客户愉快,并认为他聪明与值得信赖。现在的奥美很少做竞争性方案,只是向客户展示真实的自己。面对客户的邀请,有时候甚至选择拒绝,而这种拒绝反而激起客户要求聘用的愿望。在争取客户的时候,奥格威不避讳自己的弱点的做法有时也能为自己的表现加分,取得客户的信任。同时,奥格威善于巧妙地规避风险,在和其他广告公司竞争时,如果有报纸披露了自己的参与,奥格威会退出竞争。“担负被公开击败的风险是不明智的。我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成功,但却愿意悄悄失败。”这句话深深印入我的脑海深处。
以上是我读这本书得到的小小的感悟,也是我觉得这本书最启发我的“看点”。看奥格威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初学的我,重在看精神,不是看实体,重在看经络骨骼,不是看肉身。书里面的很多研究成果现在无论如何已落伍了。文学派的作品在广告中真得一文不值吗。户外广告没有丝毫的艺术性吗。在广告中唱高调一定不起作用吗。商标和象征符号在今天就没有意义了吗。文字在广告中比插话重要吗。根据今天的常识,我就能给出否定的答案,来辩驳奥格威的理论了。但是,抓住这些细节反复纠结又有何意义呢。古代的亚里士多德不知道犯了多少的错误,有多少的理论被推翻了,但是迄今为止他还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之一。理论被推翻是一件好事,证明世界在不断地进步发展。而看奥格威,我看的是活生生的理念,被抽象化的智慧,那些东西才是对人影响至深的,才是书本的精华。所谓精神不朽,说得就是这个。
“总而言之,奋力迈进,但是要小心,不要误入歧途。”记住了奥格威这句忠告,年轻的我们,未来的广告人们,也是要这样向前冲得。幸运的是,我们有着前人的谆谆教导,前途不是漆黑一片。
第23页 共23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