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生“佛系”现象的现状、成因及自救策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4667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佛系”现象的现状、成因及自救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生“佛系”现象的现状、成因及自救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生“佛系”现象的现状、成因及自救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8 月第2 7 卷第4 期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Study Edition)Aug.2023Vol.27 No.4大学生“佛系”现象的现状、成因及自救策略张峰峰1,谢慧娟,李艳(1.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安庆2 4 6 1 3 3;2.皖西学院,安徽六安2 3 7 0 0 0)摘要:“佛系”在实际生活及学习中会对大学生造成自主性式微、教育实效性弱化、与主流形态意识相搏等消极影响。通过SPSS对收集到的1 0 0 1 份苏、皖地区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对9 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发现:(1)“

2、佛系”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但大学生对“佛系”的判断存在偏差;(2)大学生的“佛系”主要表现在学业和人际交往方面;(3)“佛系”大学生具有高依从性;(4)大学生对自己的“佛系”状态会产生焦虑或感到自责,虽会采取一定措施调整状态,但积极努力的状态往往不会持久;(5)“佛系”大学生主要受内部因素(自我效能感低、不稳定的情绪、处于舒适区、精神压力)和外部因素(家庭环境、“佛系”环境、任务难度和完成期限、互联网)共同影响。基于此,“佛系”现象的消退需要大学生改变认知,并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之中。具体而言,“佛系”大学生应认识“佛系”的消极影响,并对自我进行去“佛系”标签化;科学制定计划,维持适当的动

3、机水平;向积极环境靠拢,养成积极乐观人格;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建立适宜的奖惩制度。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思想状态;大学生学业状态;大学生生活状态;佛系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德育变革研究”(KYCX22_1427)作者简介:张峰峰,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助教,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德育数据开发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德育学研究;谢慧娟,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本科生,主要从事文化传播研究;李艳,通信作者,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图分类号:G641文章编号:1 0 0

4、 7-8 6 0 6(2 0 2 3)0 4-0 0 6 8-1 0 收稿日期:2 0 2 2-0 4-2 0DOI:1 0.1 9 4 1 1/j.c n k i.1 0 0 7-8 6 0 6.2 0 2 3.0 4.0 0 8 文献标志码:A一、研究缘由“佛系”是近年来网络上的流行词,本意是指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追求淡然、平和的生活状态。“佛系”是一种在现代社会的压力下释放焦虑、逃避困惑的状态,大学生的“佛系”现象表现为在“佛系”标签下的放松自我、躲避困难、回避竞争。1 和“废柴”“葛优躺”一样,“佛系”也是2 1 世纪“丧文化”的延伸品。“佛系”现象作为近年来悄然形成的“丧文化”新现象

5、,是当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新表象。这种无所谓的“佛系”现象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没有理想和价值迷失的外在表征。互联网的影响促成“佛系”青年概念的产生 2 ,“佛系”对大学生群体有着明晰的指向性与针对性,不少大学生为了获得群体认可或者为了跟上所谓的潮流会在潜意识里影响并改变自已的行为,这种潜意识中发生的改变会让部分大学生认为“佛系”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以为可以向它靠拢。在大学生群体的调侃和自嘲中,“佛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其生活语言中,不少大学生已开始将自我定义第4 期为“佛系”大学生。虽然有的只是标榜自己为“佛系”大学生,但这种“无所谓”“都可以”“随缘”的“佛系”想法却有可能影响到大学生的学

6、习生活。随着这种“无欲无求”状态的蔓延,大学生对待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自已要求很低,只要不挂科其他无所谓。显然,这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乃至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的。这样的“佛系”在实际生活及学习中会对大学生造成自主性式微、教育实效性弱化、与主流形态意识相搏等消极影响,而这类问题的普遍存在,也要求思政工作者努力探究大学生“佛系”背后的原因。整理已有研究发现,当下大学生“佛系”现象占比4 9.4%,处于中等和严重消极状态的学生占比6 4.9%,3 换言之,“佛系”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对于大学生的“佛系”现象,相关论文大多以大环境、教育管理者的角度去探究“佛系”现象的解决

7、措施,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的认识和看法。如陈赛金等人 主要对社会、学校等相关部门、网络运营与监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提出建议,通过外部干预来减缓大学生“佛系”现象;徐美华等人5 1 从主流意识教育、创新引导手段、构建公平的竞争秩序、构筑全方位社会支持系统等外部角度提出大学生“佛系”现象的解决措施。着眼现实可以发现,具有“佛系”现象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大学生“佛系”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虽然从大环境、教育管理者等角度去探究十分必要,但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立足大学生本身,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探究解决策略,形成切实可行的“佛系”自救执行指南,让大学生在陷入消极的“佛系”状态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自救

8、,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1.问卷的编纂及访谈提纲的设计该研究通过自编问卷大学生“佛系”特征问卷对来自苏、皖地区的6 所高校的大学生展开调查。该问卷共设计了2 5 道题项,涵盖了“日常学习”“生活交往”“目标规划”“态度观点”4 个方面的内容,问卷信效度较高,各项指标具体情况如下:各因子间KMO=0.857、Ba r t le t t 0.4、总信度0.9,各个维度信度 0.7。通过该问卷试图了解以下3 点内容:一是答题者对“佛系”的态度,二是答题者是否有“佛系”的特征;三是答题者的“佛系”更偏向哪些方面(见表1)。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佛系”的态度与看法,以及探明影响大学生出现“佛系”

9、现象的原因,该研究还对9 名具备典型“佛系”特征的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见表2)。为了保障访谈的科学性、学术性,针对访谈提纲、访谈过程及其他事项,笔者与A、B两位教师(质性研究领域的专家教授)共进行了4 次线上讨论、2 次线下讨论,并进行了2 次模拟访谈。访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每人访谈时间在2 0 分钟左右。访谈过程经受访者同意进行了全程录音,访谈记录整理好后交予受访者,受访者确认无问题。缺乏学科兴趣,拖延复习,较少与教师探讨生活交往回避冲突,互不干扰,讲求缘分“佛系”特征目标规划态度观点张峰峰,等:大学生“佛系”现象的现状、成因及自救策略二、调查工具表1 问卷的设计维度日常学习无固定

10、爱好,无未来规划,无生活规划要求不高,顺其自然,不去强求6970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7 卷表2 访谈问题提纲类别背景信息“佛系”现象的主要表现“佛系”现象产生的原因如何缓解“佛系”现象带来的焦虑2.取样说明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涉及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和医学类专业,覆盖大一至大四各年级的本科生,共回收1 0 0 1 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占比4 9.6%、女生占比5 0.4%,大一至大四年级人数占比分别为2 5.8 4%、2 8.8 1%、3 1.3 9%、1 3.9 6%。对其中9 位具备典型“佛系”特征的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男女比例5:4,大一至大四年级人数比例2:2:4:1,受

11、访对象具体背景信息如表3 所示。编号A性别男年龄19年级大二访谈方式QQ电话QQ电话线下 线下QQ电话线下QQ电话三、大学生“佛系”现象的现状1“佛系”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但大学生对“佛系”的判断维度存在偏差一方面,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我觉得自已是佛系大学生”这一问卷题项的分数达到了4.3 5 分(满分为5 分);在关于交友、学业等“佛系”现象的问题中,多道题项的分数达到了3.5 分及以上,部分题项达到了4 分以上(见表4)。同时,对学生“佛系”的态度的调查中发现,3 2%的大学生持支持态度,5 6%选择不予评论,只有1 0%持反对态度,这也说明了“佛系”这一状态已经被大部分大学生默认

12、并接受。表4“佛系”现象调查结果种类“佛系”现象我时常在临近期末的时候才开始学习整个学期的内容(拖延)日常学习我很少主动和各科教师交流,以建立良好的关系(内向、孤僻)人际交往应顺其自然地建立和发展,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干预我因心情低落而什么都不想做的状态,很少因外界影响而改变。生活交往当我心情低落时,与人交往的欲望会降低对于朋友的近况,我经常后知后觉我总是有“都行”“随意”“没什么”这类想法态度观点我认同“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说法另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身边存在较多“佛系”大学生的占比为2 2%,不认为身边存在较多“佛系”大学生的占比为7 8%,这与前文“佛系”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

13、普遍主要问题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年级、专业)可以谈一下您的“佛系”现象的具体表现吗?您认为您的“佛系”现象主要发生在哪些方面?(比如学业、交友社交、日常生活、未来规划、态度观点等方面)在什么情况下您会出现“佛系”现象?您那时候的情绪是怎样的?表现在行为上是什么样的?您可以谈一谈吗?您能说一说您的“佛系”现象产生的根源可能有哪些吗?(比如家庭氛围、学校氛围、周围环境或是自己性格,以及一些其他原因)您觉得这些“佛系”现象会给您带来焦虑或是不安吗?您一般是如何缓解这些由“佛系”现象带来的焦虑不安的状况呢?表3 受访对象基本信息BC男女女2120大三大三 大三大二大三大一D19E女21F女21G

14、女19H男22大四QQ电话QQ电话分数(满分5 分)3.724.083.833.973.743.923.994.171男19大一第4 期存在”的调查结果不一致,说明大学生对“佛系”的认知和判断标准存在差异。另外,大学生对自我“佛系”和他人“佛系”的认知判断也存在偏差。访谈可知,大学生对自我是否“佛系”的判断有努力程度、持续努力时间、对待任务的态度等多个维度。换言之,对一个任务重视程度不够深、努力程度不够高、持续努力时间不够长、放松玩乐时间大于努力学习时间,只要占据一点或一点以上就可以称自已为“佛系”。而大学生对他人是否“佛系”的判断维度主要是结果或成就。如果他人取得的结果很好或成就很高,那他就

15、不能称之为“佛系”,反之则是“佛系”。如F同学,她的朋友认为她一点都不“佛系”,她的朋友说(笔者询问):“F同学成绩很好,在班级是前几名,F同学在考试周复习时很努力,平时学习也很踏实认真,虽然不爱展示自已,但是一个积极努力的大学生。”但是F同学表示:她认为自已是一个比较“佛系”的大学生,她平时上课喜欢坐在最后一排“摸鱼”,对待平时作业也是卡住时间点交上去,上课也不会主动回答问题,什么事情都是差不多就行。她对于朋友们所说的“成绩好、学习踏实”的观点并不认同。她说她在复习考试的时候并没有执着于很高的成绩,就是抱着6 0 分及格的心态复习的,因为怕不及格所以她很努力,对于取得的高分她认为是意外之喜,

16、踏实则是朋友对她的错觉,是“学霸光环”的影响。由此可见,判断维度的不同造成了自我和他人对同一个体是否“佛系”的判断产生偏差。2.大学生的“佛系”主要表现在学业和人际交往方面注重专业学习和搞好社团活动是校园主流文化的两个重心。“佛系”大学生的“佛性”主要体现在对上述二者持与世无争和超脱凡俗的态度。6 询问访谈对象更偏向于哪方面的“佛系”,有5 位同学给出了更偏向于学业上的“佛系”的答案,并且其中一位访谈对象给出了具体的原因:她认为学习比日常生活中其他任务的难度更大,同时学习也占据了她生活中大部分的重心,她感觉自已更容易在学业上“佛系”。在人际交往方面H同学表示:“更喜欢宅在寝室和家里,除非有人主

17、动联系他,否则懒于有更多的人际交往。”另有3 位同学表示在交友方面除了舍友很少有其他朋友,交友更看缘分。甚至有一位同学表示自已有些“社恐”,不喜欢也不敢与人交往。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群体活动转向个体活动的过渡阶段,学习自主性的要求提高、学业的灵活性增加、学业要求的变化均会造成学生学业方面的懈怠,再加上自控力不足、学习动机过低、自我效能感过低,于是产生了“佛系”现象。人员流动性大、固定同学减少、活动的强制性降低、生活学习的自由性及可选择性增强等造成大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陷人被动,不愿主动或不敢主动走出去扩大交际圈,由此造成人际交往的“佛系”现象。3大学生“佛系”具有高依从性

18、高依从性是指个体缺乏自主,从众且无原则等特征。调查结果显示,“佛系”大学生具有高依从性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不主动、随大流、做事没什么原则、很少拒绝别人,在你是否认同“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一调查题项中平均分达到了4.1 7(满分为5),这体现了他们一种命由天定的宿命论价值观。关于为什么产生“佛系”现象这一题项,选择“随波逐流,盲目从众”的大学生占比有4 1.2 4%,选择“我总是有随意、都行、没什么这类想法”这一选项的平均分达到3.9 9(满分为5),访谈对象H同学也表示自已制定考研这一未来规划是抱着周围人都考研自已也就跟着考研的想法,但在后续考研中感到自已努力不够,并且看到身边也

19、有同学放弃了考研,于是自已也放弃考研转而找工作。I同学则表示自己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时会先询问室友是否参加,如果室友不参加,即使自己感张峰峰,等:大学生“佛系”现象的现状、成因及自救策略7172兴趣,自己也不会参加。当然I同学还表示,自己很少会有感兴趣的活动,参加活动都是跟随室友,为了修满学分。除此之外,访谈也发现,当学校或老师明确任务后,大学生会主动或被动地完成这项任务,相反没有明确的任务时绝大部分大学生不会去完成这项任务。同时,访谈中F同学表示她完成任务与否、完成的程度如何还受周围同学的影响,如果周围的同学都选择完成这个任务,并且很认真,那么她也会选择认真完成这个任务。由此可见,参与调查的

20、这些同学相较于自已做出决定选择方向,更倾向于跟从大众的脚步,依从大众和权威,体现出高依从性中的从众以及个体缺乏自主性的特点。换言之,这些同学总是逃避拒绝自已做出决定,更习惯于别人指定目标和方向,顺从和依从他人。这种具有从众心理的、缺乏自主性容易受他人影响的现象体现了依从性的特征。4.大学生面对“佛系”,渴望进取又深陷焦虑“佛系”不过是大学生群体一贯自嘲与调侃的表达方式在自媒体时代的再一次呈现。在自嘲与调侃的口吻中,大学生心理呈现的其实是与“佛系”表象截然相反的特征:越是看淡一切,越是看不淡一切;越是不争不抢,越是以不争为争、以不抢为抢;越是逃避责任,越是渴望机遇、施展才能。“佛系”背后的逆向心

21、理,才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渴望进取又深陷焦虑。7 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9 位访谈对象均对自已的“佛系”状态产生过焦虑或感到自责。感到焦虑自责后,访谈对象均采取了措施调整状态,有的选择从同样“佛系”的同伴或者同样遭受打击的同伴身上寻求安慰;有的选择休息、放松、吃东西等方式激励自已调动积极性;有的则立马制定计划,干劲满满。但是这种积极努力往往不能持续一周,积极努力的程度和时间呈反比。E同学表示自已因为“佛系”而没完成任务或任务失败后,会陷人自责焦虑的状态,具体表现有:晚上睡不着觉,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寻找成功经验,制定计划以寻求心理安慰。D同学表示,自已产生焦虑心理后会去寻找周围同学中和自

22、己一样失败或没完成任务的,这样自己的心理就会平衡,不会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之后自已就能以平常心对待并分析自已失败的原因,然后制定计划采取措施进行补救。这两位同学面对焦虑自责均进行了调整,而通过访谈我们还了解到E同学在总结经验制定计划后并不能很好地执行计划,几乎是从第二天开始就不能全部完成计划,一周以后就完全抛之脑后。这种在自责焦虑后产生的积极状态不能持久的现象在C、D、F同学身上均有体现,他们在访谈中表示这种在焦虑和自责之后产生的计划与雄心壮志会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磨。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自己的“佛系”状态会产生焦虑或感到自责,并采取一定措施调整状态,但积极努力的状态往往不会持久。调查显示,大学

23、生产生“佛系”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8 类:当代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成为常态,人们不得不逃避现实问题;人们对自已的内心真正想要什么非常清楚,其他欲望可有可无;“佛系”生活源于网络,人们随波逐流、盲目从众;对未来缺乏信心,逃避现实;生性平淡,不喜竞争;懒惰,过“佛系”生活只是借口;自欺欺人,对得不到的东西假装看淡;宽松自由的环境(见图1)。1.内部因素一是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所以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四、大学生“佛系”现象的成因第2 7 卷第4 期张峰峰,等:大学生

24、“佛系”现象的现状、成因及自救策略73自欺欺人,对得不到的东西假装看淡宽松自由的环境懒情,过佛系生活只是借口生性平淡,不喜竞争对未来缺乏信心,逃避现实佛系生活源于网络,人们随波逐流、盲目从众人们对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什么非常清楚,其他欲望可有可无当代的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成为常态,人们不得不逃避现实问题01020304050607080比例(%)图1“佛系”现象的主要原因受人的认知对自我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的期望的影响。8 自我效能感低表现在:对于眼前的任务及以后的长远目标能否完成持主观上的怀疑或者否定态度。在对A同学和B同学的访谈中,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自己会有“佛系”想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自

25、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如当问及A同学对于英语六级的准备情况时,他认为六级太难了,自已没有足够的实力,不可能会通过,因此A同学表示自已没有做什么准备,也没有多花费一点时间对英语进行学习,这其实就是A同学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一种表现。二是情绪不稳定。心理学研究发现动机水平与情绪有密切关联。已有研究指出,高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有助于机体集中注意于想要获得的物体或目标,鼓励个体执著地追求目标。高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会让人的注意焦点窄化,使个体回避令人紧张或厌恶的物体或情境。因此,一些负面的情绪会对人个性化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个体产生消极的逃避心理和行为,负面影响个体的学习、生活。访谈调查中亦有所

26、体现,如A同学表示当自已心情低落的时候会有一种什么事情都不想做的心理,并且会在一小段时间内保持着这种想法,但时间不会长。尽管这样的“佛系”状态持续时间很短,但是这种什么都不想做的“佛系”状态在持续时间内影响着学生学习生活以及社交生活等方面,甚至会让学生陷人更加糟糕的状态当中。三是舒适区的影响。舒适区最早是心理学的概念,是指人们有一定限度的感知和联想的范围,在这一范围内能够正常、有效地思考与运作,轻松自如地完成所面临的工作而不会出现紧张焦虑或恐惧不安。1 0 1 舒适区具有正面和负面两种作用,负面作用是使沉溺其中的人不思进取。处于“佛系”舒适区中的大学生会给自已贴上“佛系”标签,可能会出现只要完

27、成任务就好的“佛系”现象,阻碍自我提升。在访谈中,A、C、D、E4 位同学均提到当他们遇到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任务时,都会选择不做。这4 位同学认为这些任务或许会对自已有一些益处,但不做也没有不好的影响,因此他们默认这是不用做的任务。在对于不同任务的态度上,所有受访者都表示,他们认为必要的任务完成就好,不必优秀,自已所做的努力就是为了达标一一因为不能挂科,所以期末考试要及格,6 0 分就好;因为做教师必须要有教师资格证,所以才会去学习。在突破自己和在学习的进一步拓展上,他们毫无动力。四是精神压力致使大学生选择逃避现实。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压力大几乎成了众人的常态。许多年轻人存在极为沉重的心

28、理压力,产生了消极情绪和想法。调查结果显74示,认为“当代的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成为常态,人们不得不逃避现实”是“佛系”生活产生的主要原因的人数占比7 3%;在访谈中,当被问到会在哪些方面产生“佛系”现象时,E同学和F同学提出在学习中如果遇到较难任务无法完成时,会有不想干了的想法。对“未来缺乏信心,逃避现实”这一原因占比4 6%;在后续对6 位同学的访谈调查中,有A、B、E3 位同学均表示其所在专业未来就业竞争压力较大,且难度较大,对未来就业感到迷,缺乏未来规划。2.外部因素调查显示,“佛系”现象产生的原因中外部影响因素占比较大,且涉及面较为分散。总体来看,大学生“佛系”现象的产生主要受家庭

29、环境、周围人和环境、学业和生活的压力、任务难度、互联网信息等方面影响。一是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人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较低,对孩子的要求也较低,孩子就会产生较强的“佛系”心理。一般这种同学的学习生活中没有来自家庭的压力,他们的动机水平会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他们对自已的要求和期望值也会低于平均水平,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佛系”现象。访谈对象D同学表示,“在家庭当中父母要求很低,对自已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约束力低,家庭氛围十分放松,导致自己是一个比较佛系的人”。另一种是家庭寄予孩子较高期望值,对孩子未来进行过度规划,通常这类家庭培育出来的孩子对学习生活会

30、有紧迫感,如访谈对象C同学就属于这类。但C仍然具有较强“佛系”心态,且表示主要是因为家庭的过度规划和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其自主性,在进人大学校园后由于缺乏约束力和动力,更容易出现“佛系”现象。二是“佛系”环境。人的情绪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周围的环境以及氛围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调查中,选择“随波逐流,盲目从众”这一“佛系”心理产生原因的占比3 1%。在访谈中,访谈者均表示当与自已持有相同任务的同伴对任务完成程度较低时,自己的完成度也会随之降低;当同伴对任务完成程度较高时,自己的完成度也随之升高。如D同学谈到“佛系”表现时表示,“自己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目标就是成为人群中的中位数,不想和大家有太

31、多的区别。自已没有太多的计划,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由此可见,当生活中较为积极的人长期处于一个宽松的环境时,积极性也会有所降低。当生活中较为“佛系”的人长期处于“佛系”的环境,那他将深陷其中,即使他偶有积极心态,也很难真正做到积极。因此,“佛系”环境是大学生“佛系”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任务难度和完成期限驱动。奥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把成就动机分为两种相反的倾向:一种称为力求成功,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积极情感的倾向性,他们一般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另一种称为避免失败,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他们倾向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难的任务。访谈调查发现,大家基本秉持着绝不给自

32、己已找麻烦的原则,在任务有选择的情况下,通常会选择简单易完成的任务,对生活随心所欲的同时会认真完成本该完成的任务;如果任务没有选择且较难,通常会选择敷衍或者直接放弃。如访谈对象F谈到在她们班级的某课堂中老师经常会给出一些时政热点让同学们深入思考,之后在课堂中通过小组演讲的方式展现给大家,最后老师给予评价打分。通常情况都是简单的论题有很多小组选择,较难的较深入的论题只有个别小组选择或者根本没人选。在笔者继续询问后,F同学表示选择简单的学习任务更容易达成“低付出高回报”的目标,只需简单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7 卷第4 期准备就可以讲得很好,得到高分;而选择难的论题容易跑偏,导致“高付出低

33、回报”的局面。访谈对象B、D 同学表示“佛系”现象会受任务的紧急性和重要性影响,他们通常会选择在任务要求完成的最后期限完成,不拖脊但也不会提前。如在期末复习周里他们一般不会提前复习,他们经常只在考试前一天才开始复习。他们的复习顺序是由考试顺序决定的(先考什么就先复习什么),当有两门或两门以上考试在同一天时,他们会根据重要程度(是否是专业课)、难易程度(先看难度小易得高分的,再看难度大的,及格就行)选择复习的重点科目。“佛系”现象的消退需要大学生认知的改变,并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之中,知行合一才是最终目标。规避“佛系”现象的发生,大学生需要认识“佛系”的消极影响,并对自我进行去“佛系”标签化;科学制

34、定计划,维持适当的动机水平;抑制消极环境侵染,接受积极环境熏陶;培养积极乐观人格,依据个性规范约束。1认识“佛系”的消极影响,对自我进行去标签化不可否认的是,“佛系”现象的确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颓废、无所谓、什么都可以的心理。深受网络影响,部分大学生容易将自己置于“佛系”的舒适区,但他们并非完全“佛系”,只是将自已贴上“佛系”大学生的标签。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人群逐渐标签化,这样一个“佛系”的标签会给他们带来消极的自我认知,使其丧失原则,随波逐流。群体内“佛系”实际上是对大学生自身独特性的僧越,阻碍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大学生如果要远离“佛系”困境,通过自我分析以及他人的综合评价,真正

35、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是重要前提。认识自己意味着大学生需要将自己与笼统的标签化整体分隔开,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减少“佛系”标签对自己的同化作用。2科学制定计划,维持适当的动机水平大学生的“佛系”现象主要体现在学业方面。任务难度过大、自我效能感过低都会降低自已对于学业和人际交往活动的信心,进而导致在学业和人际关系中“佛系”现象的发生。因此,大学生需要培养科学制定计划的习惯,提高关于学业和人际交往任务的完成度,增添信心。第一,要对目标任务进行分类。大学生可以将目标和任务进行长短的划分,短期目标的完成度要比长期目标的完成度高,换言之,如果把长期目标规划成连续的、易达成的多个短期目标,那么长期目标

36、的完成度也可以提高。第二,可以使用倒计时计划方式,因为“在倒计时计划条件下,人会更谨慎、深入地进行思考,能全面分析和预估潜在问题或障碍,能细致、科学地划分步骤等”1 1。同时,大学生对于自已完成学业及日常生活任务的动机不宜过高也不能过低,应当保持一种既有难度又可以完成的动机水平。耶克斯与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或学习的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 1 2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任务完成度的降低。维持适宜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增添大学生在学业和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帮助大学生克服学业和人际交往中的“佛系”现象。3.向积极环境靠拢,养

37、成乐观人格“佛系”大学生具有高依从性。因此,若想寻求正向发展路径,主动克服消极环境的影响,学会选择和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十分必要。同时,大学生还需要积极脱离“佛系”的消张峰峰,等:大学生“佛系”现象的现状、成因及自救策略五、自救策略7576极环境,有意识地远离容易给自己带来消极影响的朋友圈,避免环境给自身带来负面影响。通过主动改变环境,让自己处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环境中,减少自身的“佛系”现象与状态,让“佛系”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远离自己。除此之外,大学生可以对自己进行抗压、抗挫折能力训练,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发挥竞争压力的积极作用,形成有主见、能自我消除烦恼、能自我宽慰的B型人格。1 3 4自评和他

38、评相结合,建立适宜的奖惩制度大学生对自己的“佛系”状态会产生焦虑或感到自责,虽会采取一定措施调整状态,但积极努力的状态往往不会持久。要改变这一状态,大学生需要时常对自已进行反思并结合他人评价对自己进行评估。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及时调整状态,从而提高自身的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在社会、工作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对于“佛系”现象,大学生应对自己进行自我约束,当自我约束失效时,可以形成群体约定,通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来对所有成员进行一定的约束,借助他人监督减缓或消除“佛系”现象的发生。当然,自我反思和群体规范都有消极的一面,如惰性功能,因此,自我反思和

39、群体监督想要产生持续长久的效果要建立适当且配套的奖惩制度。人具有多样性,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他们对同一现象的反应也是不同的,所以建立奖惩制度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加反应概率的手段。所以,奖惩制度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通过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负惩罚等方法强化积极态度。比如G同学在访谈中表示:面对比较困难的事情、自已产生解时,她会用“完成这个任务就让自已吃一顿大餐”这一奖励增强学习的动力,这属于正强化。C同学则表明奖励不会让自已有努力完成任务的冲动,相反为了避免惩罚或者避免损失,才会努力完成任务,这说明惩罚(正惩罚和负惩罚)更能激起C同学的

40、积极性,消退“佛系”现象。参考文献:1 叶穗冰当代中国“佛系青年”价值观初探J理论导刊,2 0 1 8(8):6 3 一6 7.2 杨仲迎全媒体网络场域下“佛系”青年产生及教育进路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 0 2 1(3):1 6 1 一168.3 刘诗仑大学生“橡皮人”的存在状态及干预策略J大学(研究版),2 0 1 6(4):3 5 一4.4 陈赛金,陈超俊当代青年“佛系”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 0 1 8(7):1 0 6 一1 1 1.5徐美华,刘轩当代大学生的“佛系”特征、成因及影响一一基于1 6 所高校7 1 7 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 0 2 1(5):

41、1 一1 2.6 陶志欢高校“佛系”大学生”现象的生成逻辑与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 0 1 8(5):1 0 0 一103.7 袁文华。“佛系青年”社会心态的现实表征与培育路径J当代青年研究,2 0 1 9(2):4 5 一5 0.8 班杜拉自我效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4 4 一4 5.9 邹吉林,张小聪,张环,等超越效价和唤醒一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 0 1 1(9):13391346.1 0 张洁。成人学习的舒适区现象及其应对策略J职教论坛,2 0 0 7(3):2 7 一2 9.11刘金平,张利利时间的计划方式对任务完成时间预测的影响J心理学

42、探新,2 0 1 8(2):1 3 0 一135.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7 卷第4 期1 2 彭聘龄。普通心理学MI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2 1.1 3 吴敏茹,曾淑仪,杨婧,等理工科大学生核心素养对学业挫折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 0 2 1(1 1):1 7 1 8-1 7 2 7.张峰峰,等:大学生“佛系”现象的现状、成因及自救策略77College Students Being“Laid Back:Current Situation,Causes and RemedyZHANG Fengfeng,XIE Huijuan?,LI Yan?(1.Anq

43、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 246133,Anhui,China;2.West Anhui College,Luan 237000,Anhui,China)Abstract:When college students are laid back in their life and study,they tend to decreasetheir subjectivity and go against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th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may be weakened.An analysis

44、 of 1oo1 questionnaires collected in Jiangsu and Anhui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9 college students show that:(1)It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thatcollege students are“laid back,although there is deviation in their judgment of being laidback or not;(2)College students are laid back in mainly acade

45、mic field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3)Laid-back college students have high compliance;(4)They are worried andfeel guilty about their state of being laid back.Although they may take certain measures tocease the state,their efforts may not persist;(5)Internal factors(low self-efficacy,unsta-ble

46、 mood,comfort-zone mentality,mental pressure)and external factors(family environ-ment,slack environment,task difficulty and deadline,Internet)are combined to lead to thelaid-back mentality.Therefore,in order to wipe out the laid-back phenomenon,collegestudents need to change their mentality and beha

47、viors.Specifically,they must understand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laid-back mentality and remove the label on themselves of being“laid back.Also,they need to formulate scientific plans to maintain a proper level of moti-vation and position themselves near or in the midst of positive environment.Furthermore,self-assessment and external assessment should be combined to constitute an appropriate in-centive system.Key words: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ment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academic state ofcollege students;life state of college students;being“laid back(责任编辑冯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